世界经济概论技术与制度 郑州大学经济学.docx
- 文档编号:4135573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30KB
世界经济概论技术与制度 郑州大学经济学.docx
《世界经济概论技术与制度 郑州大学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概论技术与制度 郑州大学经济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概论技术与制度郑州大学经济学
世界经济概论
题目: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和
制度理论
技术创新与产业变化、制度理论
一、技术创新史
艾尔弗雷德•诺斯•怀特黑德(AlfredNorthWhitehead)在其著作《科学和现代世界》(ScioenceandtheModernWorld)中恰如其分地指出“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发现了如何进行发明的方法”,虽然紧接着的论述不那么出名,却同样重要:
认为基本的科学思想就是为了发明创造,并进行学习和适应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19世纪是富有想象力的发明创造爆发的时期。
新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探寻如何在科学构想和最终产品的鸿沟之间架设桥梁。
这是一个严格的不懈攻关的过程。
提起技术创新的历史,就必须把目光聚焦于开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人类三次科技革命。
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技术创新无疑都集中于这三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型动力技术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社会经济也随之迎来第一次工业化高潮,工厂生产规模历史性的扩大,到19世纪中期第一次科技革命结束时,最先在本国建立起资本主义体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先后完成工业化进程。
这一阶段,能够影响世界经济的技术革新就在于蒸汽动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如诞生了蒸汽纺纱机,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远洋货轮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扩大了资本主义的市场范围,随之带动了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一大批新技术工业产业的兴起与繁荣,同时,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向前发展了很大的程度,如火车、远洋货轮的出现促使铁路、航海线路的扩展,人们对机器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金属采矿、冶炼等产业的兴盛。
鉴于15至17世纪,欧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的巅峰时期,近乎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为欧洲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原始资本基础,得益于海外市场的空前扩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的商人们,开始倾力于先进技术化的机器生产——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易于形成规模,实现产量的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原始有限的资本能够大量增殖。
到了19世纪4、5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新兴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到1830年,英国整个纺织行业完成了由工场手工业到蒸汽动力的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这一时期,英国凭借其遥遥领先与世界的技术实力,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一大国,同时,欧洲经济进入发展的高涨期,德法等国也逐渐走到世界的前列。
19世纪70年代,人类社会又爆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最后1/3的时间里,物理和化学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这一时期美国和德国工业的研究与发展,这些进步为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极大的盈利潜力。
对于工业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最初是由德国企业完成的,它们试图把建立在快速发展的有机化学基础上的创新商品化。
对于工业研究与开发最早进行投资的一批美国企业中,有很多企业如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和美国铝业公司(Alcoa),都利用物理和化学的先进成果取得了产品或生产工艺的改革。
集体参与的研究开发实验室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美国制造业企业采纳工业技术,降低了独立的发明者成为专利来源的重要性。
到19世纪后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钢铁、肉类加工、物资检查和测试设备等行业中的许多企业都建立起来了,并且逐渐提高了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创新的能力。
虽然说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力及电力技术的应用为标志,但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化学工业、汽车和飞机制造工业等化学和物理技术相关的产业的兴起,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推动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比如说1921年化学、石油和橡胶产业拥有的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了整个制造业所拥有的40%还多。
伴随着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技术的推动,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至一战结束后,美国通过战争大量的吸收欧洲黄金和货币,大量向欧洲主要参战国放贷,从而迅速地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新兴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世界经济又迎来了第三次技术创新集群爆发的时代,这一时期,电子技术工业、核能工业、航天技术产业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由兴起迅速规模化,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历史经验的验证,技术创新在对于产业成长,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地扩展盈利潜力,提高资本实业投资收益等方面的作用已经深入人心,于是,在20世纪中期,资本家们就开始关注新兴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私人资本家,都更倾向于技术型产业的投资,因此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就世界范围而言,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推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金融交易等等一系列的产业变革,社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高新技术为集群的产业园区在各个国家兴建起来,
技术创新构成了产业成长的内在统一体,为产业成长提供了现实基础。
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技术进步与产业成长表现出趋同的速度与过程,1700~1800年,航海技术的发咋还能、飞梭技术的产生、纺纱机、多轴纺纱机、焦炭技术、水力纺纱机、搅拌炼钢法、金属旋床、机械纺织、蒸汽机、火车、轮船、电磁技术的诞生,带动了纺织业、冶金业、采掘业、机械制造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1880~1930年,电机、酸碱等工业技术的出现、四冲程汽油机、内燃机、发动机、汽车技术的完善、电灯、电站的建立、交流发电、高压输电、水力发电、电话等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合成氨、印染等技术的产生催生了电力、水电产业、电器制造业、电气材料制造业、交通通讯业、化学工业、建筑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等的产生与发展;1940~1970年,电子管、晶体管、短波、微波、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原子能技术、石油化工、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智能技术则引发了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一批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1970~2000年,软件与硬件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又带动了信息产业、网络产业、电子商务、纳米制造业、生物产业、生物微制造业等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大举发展。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9项专利技术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分别是:
轧棉机(1774)、缝纫机(1846)电话(1876)、电灯(1880)、汽车(1946)、飞机(1906)、静电复印术(1942)、电子计算机(1946)、晶体管(1950)。
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机制与路径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工业创新经济学》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
弗里德曼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同时,更强调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
斯通曼的《技术扩散与计算机革命》和《技术变迁的经济分析》分析了技术创新扩散的路径依赖,认为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和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速度有快有慢,同一创新成果在不同国家的扩散有快有慢,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快有慢。
曼斯菲尔德在《技术变迁经济学》中就技术推广问题以及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和两者的变动速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技术创新通过四大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
一是扩散效应,技术创新的扩散不仅有在同一部门内的叠加,而且具有不同产业部门的“联动”,比如蒸汽机的诞生和电力的使用引发了各类企业的创新;二是群聚效应,创新的群居现象是“产业突变”的大面积发生和“突变”结果迅速扩散的结果,扫清了来自创痛产业和习惯势力对创新的法抗和障碍,带来众多的厂商模仿。
三是加速效应,随着基础知识创新的增多,科学与技术在工业中的紧密结合,以及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不断应运而生,企业创新的速率越来越快,英国科学家詹姆士•马丁估计,人类科学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1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加1倍,而目前则是每两年增加1倍;四是更换效应,创新总是会给创新企业带来巨额的创业利润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变革,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作用是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兴起和落后产业的淘汰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这种调整又是通过三个效应:
一是根本性创新带来的推动效应;二是产业内外创新扩散与模仿扩张产生的乘数效应;三是技术创新基础上产业竞争导致的选择效应,在这三种效应的作用下,产业结构发生两个层次的变化:
一是以新产业生成和既有产业的技术升级为特征的产业机构的高级化;而是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并围绕新的主导产业群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形成新的产业关联结构。
三、制度理论相关
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到过一个例子,两个邻人可以同意排去他们所共有的一片草地中的水,因为他们容易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思,而且每个人必然看到,他不执行自己任务的直接后果就是把整个计划抛弃了。
但要使一千个人同意那样一种行为,是困难的,而且的却是不可能的;他们对于那样一个复杂的计划难以同心一致,至于执行那个计划就更加困难了,因为各人都在找寻借口,要想使自己省却麻烦和开支,而把全部责任加在他人身上。
这种草地排水的例子即所谓的社会困境或协调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亚当•斯密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这些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在试图寻找处理这类问题从而有益于人类福祉的制度。
其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
如何构建社会交往,以使得人们既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又能够避免那些谁都不愿意选择的结果?
既古典宪政难题。
而这个处理办法就在于制定正确的制度。
古典宪政难题的现代方法的重述是,将“结果”定义为特定社会交往结构下的一项博弈的均衡,同时说明给定这一制度环境,个人如何一次种方式行事以使得特定结果发生,并且该结果将长期持续。
“避免那些谁都不愿意选择的结果”可以被重新定义为对帕累托有效结果的追求,即相对此结果,任何其他行为结果都不可能做到在不使其他任何人更少偏好的同时至少使其中一人更多偏好。
让•雅克•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到过一个“捕鹿”例子:
如果大家在捕一只鹿,每个人都很知道应该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
但是如果有一只兔子从其中一人的眼前跑过,这个人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捕这只兔子;当他捕到兔子以后,他的同伴因此而没有捕到衙门的猎物这件事他会不大在意,这是无须怀疑的。
所谓制度即是赋予群体成员的社会交往以稳定结构的法律、非正式规则和习俗,遵守制度所规定的行为可能得到来自各方的力量组合的保障,包括法律、非正式规则、习俗,因而一项制度可以被正式表述成为一个博弈。
把制度表述成为潜在的博弈均衡将会帮助理解制度的变迁。
因为制度是持久而非短暂的,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将他们表述成为一个潜在的博弈的稳定均衡,这些稳定的均衡即是共同的最优反应,共同最优反应的一个特定集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组人群中成为普遍的事实,就形成了一项或多项制度。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鲍尔斯也有一个例子:
印度巴伦布尔镇是个相当贫困的小镇,识字的成年人捕到三分之一,若不是偶的一见的腕表、自行车或灌溉泵,巴伦布尔就像一滩死水,是印度尖端前沿的软件行业和高速发展的农业区所触及不到的地方。
在巴伦布尔,农民给冬季作物播种的时间要比能使产出最大化的时令推迟了好几个兴起。
对于早播能带来更大的收获这一事实,农民们并无疑义,但是农民解释道,没有人愿意第一个播种,因为在任何单独一块地上播撒种子很快就会被鸟类啄食。
农民们却因为无法操作让一大群农民一起播种而贫穷至今。
上述三个事例都是说明协调失灵的问题,即帕累托较劣结果,而这一结果长期持续存在是一个具有巨大的智力挑战和实践重要性的难题。
在两个人之间能够很容易地避免协调失灵,但是在成千上百人交往时,协调失灵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从博弈均衡和协调失灵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制度:
社会成员交往中,所形成的能够被公共接受的行为约束,目的在于使得制度约束下的行为的福利或利益最大化。
四、制度变迁理论相关
制度即是人们行为规则的安排,因而它会随着物质社会生产技术条件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因而就会出现制度效率递减现象,因此制度的变迁就成了必要。
制度的变迁分析包括变迁动因理论分析、变迁过程与方式分析、变迁影响分析。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最出名的算是新制度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8年《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舒尔茨明确提出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制度供求分析、制度及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
之以理论可以概述为:
制度具有一定得经济价值或能够给制度的消费者提供给某些服务。
制度的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的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旧的、效益低的制度的替代,因而人们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就是对效益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制度供给是在制度变迁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是制度变迁的生产者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
制度均衡指影响人们的制度变迁需求和供给因素一定时,制度变迁的供给适应制度变迁的需求、制度安排不再变动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包括制度安排均衡和制度结构均衡两种情况。
当现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即出现一个新的赢利机会,由于存在制度变迁成本,潜在的制度变迁供给不能变成现实的制度变迁供给来满足现实制度变迁需求时,就会导致制度非均衡。
有上述制度变迁理论可知,制度变迁是其供给主体在变迁收益大于变迁成本情况下的一种理性行为,活的制度变迁利益时期根本目的。
因而制度变迁的目的应该包括:
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重新分配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式有诱致性制度变变迁。
此外制度变迁方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重要的制度变迁诸如:
贸易和商业制度,世界金融制度,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关系,市场制度,就业、失业与工资制度,信贷约束
五、制度与世界经济
通过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制度变迁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繁荣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有效地制度变迁(或创新)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制度变迁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理论最出名的要算诺斯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论”。
1968年在《1600-1850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中,诺斯通过对海洋运输成本的各方面统计分析发现,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太大变化,但由于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如海运因为打击海盗而变的安全,保险费用减少,市场规模扩大等使得海洋运输成本降低,生产率大大提高。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诺斯指出,“有效地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欧星期的原因所在。
”
一万年前,人类开始发展定居农业,即出现了第一次经济革命。
众所周知,史前人类把劳动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进行谋生,自然资源不论是狩猎还是采集,一开始都是作为共有财产而被使用的,经济学家们都知道,无限制的使用一种资源会导致无效率,这种无效率条件下最后总会导致资源的枯竭,而定居农业是建立在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基础之上,排他性公有产权能够限制开发资源的速度,不会出现资源过度利用的问题,因而从产权的效率来看,定居农业优于狩猎采集。
而在这种排他性产权制度下,诞生了激励机制的变迁,正是这种变迁导致了第一次经济革命。
现代经济增长最早出现在英国和荷兰的原因回到16、17世纪,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15世纪法国皇室有效地控制产权,根除地方反对,从而获得转让或变更产权的排他性权利,随后又建立了用地方性垄断权换取有保障的收入的财政体制;在西班牙,有效地土地产权制度的建立被拖延了几个世纪,皇室收入的下降导致产权效率低下。
西班牙和法国都由于对财政收入的需求而用产权换收入,这种手段恰是其17世纪落后的祸根。
与之相反,16世纪荷兰扩大了国内市场,建立了欧洲最尖端的贸易和金融制度,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得到非凡的提高带动了整个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而使荷兰成为欧洲第一个突破“马尔萨斯循环规律”的国家;16世纪英国逐渐形成私有产权制度,则帮助英国经济成功地摆脱了17世纪危机。
在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的过程中,欧洲出现过人口增长,在法国和西班牙,限制性产权使人们不能针对变化着的雅俗比例做出有效的调整,而在英国与荷兰人口增长则意味着贸易和商业的复兴,私人产权的建立和贸易与商业的繁荣,使得英国和荷兰在17世纪逃脱了使法国和西班牙深受其害的马尔萨斯循环规律,成为现代经济增长最早的国家。
六、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
制度变迁对技术创新有着很大的关系,旧的制度对于技术创新可能有不利影响,也可能是有利的,但制度的创新一般会促进技术的创新。
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生产力与生产辩证关系实际上就是他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在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是和一定得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创新的结果,生产关系范畴主要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规则和约束,属于各种制度安排,因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更是直接提出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问题上的“制度决定论”,即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
参考资料:
《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邱爽,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
《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吕明元,2009,经济管理出版社
《新制度经济学》,袁庆明,2005中国发展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
行为,制度和演化》,【美】萨缪•鲍尔斯,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
20世纪》,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附注:
马尔萨斯循环规律(Malthusiancircles)指人口变动与实际收入变动成反方向的变动,人口的增长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引起实际收入降低,生产力的下降,于是饥荒、瘟疫出现,使人口急剧减少,人均占有耕地的大幅度回升,收入又再度回升,然后生产力的发展又使人口快速提升,然后收入又开始下降,然后又是饥荒和内乱……这就形成了循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经济概论技术与制度 郑州大学经济学 世界经济 概论 技术 制度 郑州大学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