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4127502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74KB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
(二)
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
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
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
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
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
再往深里说。
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贬义上使用“脸谱化”,是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
B.因为“谱”自身是实践的“本”,所以是有待去实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C.“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D.有了“谱”就能创造出灵气、气韵,“谱”使创作者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到第三段从京剧的脸谱写起说到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脸谱”这个词从而引出了“谱”的话题。
B.文章第四段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然后阐述厨艺上乘需要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C.文章先从京剧脸谱说起,然后由菜谱再说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提出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的观点。
D.文章中采用了对比论证,把做菜有菜谱和舞台艺术中的“谱”进行对比,说明艺术家要把“谱”用活,舞台艺术要靠艺术家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脸谱是具体的、形象的。
作者认为只要对“谱”进行深察,就不会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
B.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C.“火”曰“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D.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
所以说“谱”不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能防止天才的流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上映3天,总票房已突破7亿元,网络评分8.7分以上,票房口碑双双火爆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成为这个暑期最火的国产电影。
这位小哪吒,到底为什么这么火?
首先是其敢于突破传统的人物形象。
电影里的哪吒顶着黑眼圈,大板牙、塌鼻子,手插裤袋,说起话来一副“混不吝”的样子。
但也正是这个丑丑的、充满娱乐性的形象,击中了年轻观众的萌点。
导演饺子对哪吒的个性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没有哪吒闹海,没有削肉还母,换成的是“逆天改命”的不屈不挠。
生而为妖的哪吒从小饱受成见,遭人欺凌却渴望为人接受,表面个性十足,内心却十分孤独,他有血有肉,在某些时候,像极了生活中曾经迷茫的你我。
改变最大的应该是哪吒的父母李靖夫妇,尤其是父亲李靖,变成了一个耐心有爱,为了妻子孩子甘愿牺牲的好父亲,这与传统的李靖形象大相径庭。
母亲则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强人”,在忙公务之余也不忘陪伴孩子,每次哪吒有可能被处决时,她都第一时间站出来护着他。
这对模范父母的形象,勾起观众对现代教育的探讨:
当你的孩子遭到嫌弃,不被理解,身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他?
如何用爱化解他的孤独?
影片在制作方面也令人惊喜,与好莱坞一流动画相比毫不逊色。
影片参与的制作人员超过1600人,最初全片有5000多个镜头,是普通动画电影的3倍,导演反复挑选后留下了2000个镜头。
成片中1318个特效镜头,占到全片的80%,用了全国20多个特效团队协作,结尾的几个大特效段落仅测试时间都在3个月左右。
(摘编自《国产小哪吒,凭什么这么火?
》,《广州日报》2019年07月29日)
材料二:
国产动画的创作在发掘传统文化题材时,要把握好传统文化的脉络。
以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素材,并不是“一窝蜂”“赶潮流”地都去进行有关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也不能在作品中随意地、不经考证地、蜻蜓点水般挪用一点传统素材,或者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支离破碎地生搬硬套进去,以为沾上一点传统文化的要素,就显得艺术品位高。
我们应该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敬畏,在尊重传统、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取材和再创作,从而使文化形式和作品内容达到水乳交融。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淘洗出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产动画片丰富的素材来源。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来不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才会有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典名著等文学资源流传于世,并且一度在前辈动画人的努力下,通过汲取这些文化元素,创造了诸多跨时代的经典动画片。
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时尚潮流、当下的市场需求与动画艺术特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在作品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通过动画这种艺术形式,成功地向世界展示、宣扬,这是今天中国动漫应该选择的重要道路。
(摘编自 《中国动画片创作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文化报》2020年1月16日)
材料三: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日本动漫形象,如铁臂阿童木,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等,对各国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动漫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日本政府把动漫输出提高到外交层次,视为展示日本良好形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2006年4月28日,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发表《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提出以日本动漫等流行文化为主开展外交活动的战略。
他于2007年组织设立了国际漫画奖,用以奖励外国漫画家,旨在掌握这一奖项标准的制定权,力图把国际漫画奖打造成为动漫界的诺贝尔奖。
(摘编自叶淑兰《日本文化软实力:
生成与借鉴》,《社会科学》2015年第二期)
4.下列对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影里的哪吒丑丑的、充满娱乐性,这样的形象广受年轻观众欢迎,使电影火爆市场。
B.影片制作投入巨大,影片效果不仅超越了普通动画电影,也超越了好莱坞一流动画。
C.电影中模范父母的形象涉及家庭教育问题,这对当今时代年轻的父母亲有现实意义。
D.电影的票房、口碑双双火爆,表明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大特效段落测试时间都在3个月左右,表明制作过程是艰苦的。
B.对传统文化素材进行再创作时,导演要勇于大刀阔斧改编,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
C.国产电影中有不少跨时代的经典动画片,这与前辈动画人汲取传统文化元素密不可分。
D.日本的动漫形象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影响力,展示出日本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6.三则材料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分别有哪些启示?
(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
”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
”妈的声音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
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
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
“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
”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
妈叫住他,他嚷道:
“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
”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
“不报仇不算好看!
”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
“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
”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
“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
”“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
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
“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
”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
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
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
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
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
”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
”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
这小脑袋多好玩!
”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大乖和二乖生活在一个经济状况良好,文化氛围浓厚,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中。
B.文中的大乖报复心强,缺少孩子应有的善良,而二乖却言行稚拙,情感率真,喜爱小动物,有爱心,小哥俩形成了对比。
C.文中作者以儿童的目光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对事物作出反应,展示了天真稚气的儿童世界,赞美了儿童“爱的天性”。
D.作者描写的是平常的生活,描写细腻自然,语言平淡,情节简单,结局却出乎意料,让读者看到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同情心。
8.八哥被野猫吃掉后,小哥俩的心理经历哪些变化。
(4分)
9.小说为什么以“小哥俩”作为标题?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3分)()
A.臣以险衅(征兆)夙遭闵凶(不幸)
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舅夺母志(改变)
B.门衰祚薄(福)长号不自禁(哭泣)
夙婴疾病(缠绕)责臣逋慢(逃避,怠慢)
C.日薄西山(迫近)谂知(熟知,深知)
日过午已昏(黄昏)实所共鉴(明察)
D.刘病日笃(沉重)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请,央求)
更相为命(轮流,更替)晚有儿息(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3分)()
A.垣墙周庭(周围)余稍为修葺(修补)
B.其制稍异于前(规制,格局)以手阖门(关闭)
C.吾家读书久不效(奏效)已为墙(已经)
D.今已亭亭如盖矣(伞)余扃牖而居(门)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对去世的人的尊称。
先大母,指过世的祖母;先妣,指过世的母亲。
本文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的音容笑貌,表达了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B.束发,古代成童之礼,男子十岁时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表示成童。
作者自束发起在项脊轩中读书、生活,度过了既有“悲”又有“喜”的时光。
C.象笏,古代臣僚上朝所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
文中祖母持象牙象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
D.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的五年后,妻子嫁过来,作者描绘了妻子在轩中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少年夫妇相依相爱的情状。
13.结合文章第一段简要概括修葺后项脊轩的环境特点。
(3分)
14.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分)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
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B.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选取了具有夔州特征的典型意象,由高到低地观察景物,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C.李煜在《虞美人》中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追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
”又自问自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愁如春水般无穷无尽。
D.晏殊的《蝶恋花》中“槛菊愁烟兰泣露”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而“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则用燕双飞、月光有意正面烘托出女子的有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弃繻者,原指汉终军。
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
B.颔联上句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C.颔联所写的云是朝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意境。
D.颈联从景过渡到情。
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
17.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琵琶行》(并序)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写诗人催泪伤感的表现的诗句是:
“?
”。
②《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
”
③《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归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是“”和“”。
三、语言文字运用和名著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能以独立思考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没法独立观察,那么所有拍摄的角度就不是自己的,很容易▲,丧失自我。
上个世纪摄影大师们的作品,至今还在摄影圈被传唱。
但很多摄影爱好者不断传唱大师的作品,却忽略大师作品本身的内在精神:
独立思考,发现世界。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比大师们所在的那个时代复杂多了。
▲的信息积压了生活的情趣,但还是要坚持独立思考,独立用相机看世界。
人文摄影的意义从来不在当下,也不是最近几年,等到你老去的时候,举不起相机时,才让它刚刚发酵。
()
摄影,本身就是一个记录历史的工具,求当下发酵的,除了快餐,就是▲。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邯郸学步瞬息万变林林总总明日黄花
B.依样葫芦瞬息万变浩如烟海昙花一现
C.邯郸学步日新月异林林总总昙花一现
D.依样葫芦日新月异浩如烟海明日黄花
20.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文摄影的意义从来不在当下,也不是最近几年,等到你老去的时候,举不起相机时,才让他刚刚发酵。
B.人文摄影的意义从来不在当下,也不是最近几年,而是等到你老去的时候,举不起相机时,它的意义才刚刚发酵。
C.人文摄影的意义从来不在当下,也不是最近几年,等到你老去的时候,举不起相机时,它的意义才刚刚发酵。
D.人文摄影的意义从来不在当下,也不是最近几年,而是等到你老去的时候,举不起相机时,才让它刚刚发酵。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你坚持用相机记录,任岁月悄无声息地走着,时光最后会给你的生命以意义,这个意义承载的工具在于相机。
B.任岁月悄无声息地走着,你坚持用相机记录,时光最后会给你的生命以意义,这个意义承载的工具在于相机。
C.你坚持用相机记录,任岁月悄无声息地走着,时光最后会给你的生命以意义,这个意义承载的工具,就是你手里的相机。
D.任岁月悄无声息地走着,你坚持用相机记录,时光最后会给你的生命以意义,这个意义承载的工具,就是你手里的相机。
22.下面是某校一则邀请函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5分)
咱们学校第五届艺术节打算9月24日至30日举行。
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发出真心的邀请。
到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您会感受到青春的激荡、梦想的放飞。
热情相邀,学子期待。
恭候您的到来!
23.小说中常有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起着重要作用。
请从《三国演义》或《红楼梦》中选择一处细节描写,加以描述并简要点评,不少于100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古人云,“古之学者为己”“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人学问无遗力”……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多元化的新时代,有人认为,传统的学习智慧对我们仍大有裨益,应该继续传承;也有人认为,应该更新学习理念,变革学习方式……
身处新时代的你有怎样的学习观?
请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3小题,9分)
1.(3分)C(A.非作者而是“批评家”;B.应为“好像具有普遍意义”;D“有了“谱”就能创造出灵气、气韵”说法太绝对)
2.(3分)D(文章中采用的是类比论证,把做菜和舞台艺术的创造进行类比,说明“谱”只能给人一种规范,做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如皋市 学年 一下 学期 教学质量 调研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