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美好生活塑就美丽童心 人教新课标版.docx
- 文档编号:412588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7.09KB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美好生活塑就美丽童心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美好生活塑就美丽童心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美好生活塑就美丽童心 人教新课标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美好生活塑就美丽童心人教新课标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美好生活塑就美丽童心人教新课标版
童心是人生交响乐中一支牧曲,是广博人生中的一泓清泉。
童心世界是美好的!
在这里童心可赋予万物以生命,使情感绽放光芒,使个性突现自我;在这里,童心可赋予任何一种生物以相通的语言,使人可以与小鸟、小草进行心灵的对话;童心可跨越了纯真与成熟之间的疆界,将心善的领域拓展到每个角落,使善良成为一种美的化身;在这里,任何无望的事都会充满了希望,他们相信死去的小蝴蝶复活,他们相信自己的手臂扇动起来就会飞翔。
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
从前的思品课堂,充满着整齐划一的道德知识学习,特别严肃古板,它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滤除了灵性和创造,只剩下标准、同一。
现在实施了新课程,在思品教学中,提倡的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虽然书上的内容从生活中而来,但是,这些教材毕竟是成人所编写,来自于成人的思想,如果照搬书上的内容,课堂教学手段又不进行改革,那么我们的思品课堂就很难生活化,很难保护学生的童心。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让生活造就爱弥儿,让自然作爱弥儿的教师。
卢梭直截了当地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
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小学生喜欢新鲜、活泼的事物,对于枯燥的教条式的品德教育会感到不适应,感到厌倦,思品教学生活化就是想让可爱的孩子们能在一个他们熟悉的环境中获得道德地熏陶,情感地培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保护他们的童心。
带着美好的心愿,我在思考着一些新的理念,并进行着尝试。
一、捕捉生活现象走进童心世界
在杜威那儿,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儿童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等本能,本能的实践就是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
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思品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要让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贴近生活,让课堂不在充满严肃的气氛中进行,真正地走进童心世界,这就需要平时多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真切的接近他们的生活,为思品课堂积累一定的生活材料。
1、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时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不懂团结,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对社会、家乡缺乏应有的了解。
因此,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思品教学我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又经常谈论的话题,从而指导学生生活,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途径有很多,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倾吐者,把自己想说的话,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而教师自身要善于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在课余,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加入到学生的谈话中,所谓的“谈心”这时候是最真实的,这时候最容易引导学生把真实的一面流露出来。
孩子各个都很单纯,他们能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人,这时候,我们老师就能从学生的口中知道孩子们心里所想的,了解到他们所关注的事情。
在思品课中,一个有针对性的现象提出,讨论的过程中,孩子的好多想法就暴露出来,他们理解事情的方式也从中体现出来了。
同时也可以通过个别交谈问问:
现在你们都在说些什么事情,最感兴趣的事是什么?
事后做个简单的记录,就能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进去。
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校门,很多事情和幼儿园不一样,什么都感到新鲜,但也会遇到一些苦恼的事情,下课了总是听见他们在讨论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
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我是小学生》的导入就可以这样设计:
小朋友,从你背上崭新的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的那一天起,你已经长大了。
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你习惯这里的生活吗?
你有什么苦恼,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一个问题让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下午老想睡觉怎么办?
有的说没有点心吃,不好。
有的说,幼儿园里没有那么多的书,也有的说,在小学里下课比幼儿园更自由,更好玩……
课堂中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话语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讨论的欲望,从而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中掌握孩子的道德认知情况。
2、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
玩,是孩子的天性,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刻吸引着他们,如果能了解孩子喜欢的活动,并运用到课堂中,改变课堂的交流模式,一定会受到学生地欢迎。
《课程标准》也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
新课程中设计了很多活动,但我们还应真实的了解到孩子们现在最想做什么,最想玩什么。
现在的孩子好奇心特别重,因此玩的花样也多种多样,很多活动都能结合我们的思品课进行品德行为的教育,让活动为品德服务,让品德指导活动。
如:
刚进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老师不太熟悉,课程一多,老师也就多了,所以总是认错,如果一一介绍,学生不但记不住,同时也没有耐心听,借助学生对猜谜语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在上《老师,您好》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
小朋友们,我们在美丽的新学校一定认识了许多新伙伴,也一定认识了许多老师。
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找老师,老师有时像大家的长辈,有时就像大家的好朋友。
现在我们做个猜谜语的游戏,同桌合作,说出一个老师的外貌或所教的课程,你们猜猜是哪位老师,好吗?
有位女老师,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弹琴很好听,教我们音乐的
有位男老师,个子高高的,身体壮壮的,跑步特别快,教我们体育的
……
要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不但要在下课时注意观察,有时候也要和学生们一起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各项活动的乐趣,体会孩子在做这项活动时的快乐,这真实的感受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贴近他们的生活,感受童心的快乐,收集到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领悟、感染某种道德,这种道德的获取比灌输式来得直接有效。
3、熟悉学生喜欢的人物
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思想,走进童心世界,还得和他们一起关注他们想关注的人,一起关心他们想关心的人,熟悉他们心中喜欢的人,“这些人”都是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能走进他们生活的,与之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就很难理解,很难体会“榜样们”的思想、生活。
在教育中,往往会太多的强调学生对固有榜样行为的认识,而忽视了他们所能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榜样。
或许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并不优秀,反而有很多的坏习惯,像这类人物就更应该多去熟悉,多去了解。
孩子缺乏一定的是非辩解能力,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老师就利用“熟悉学生喜欢的人物”这点,和孩子们一起“喜欢”他们喜欢的人,并帮助他们找到各种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理出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缺点,引导孩子们客观地评价,理性喜欢自己心中的“榜样”。
在思品课堂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事迹作为教育的题材,但往往这些人物属于离学生比较远,又是学生不去关注的范畴,所以在讲述他们的故事,引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时候,学生大多会表现出无所谓,似懂非懂的样子,达不到课前所预定的品德教育目标。
如果我们用学生喜欢的人物为切入口,用这些人的事迹为教学材料,让学生自由评价心中关注的人,而教师只在一旁指正引导,然后再来引出课本上“学习的榜样”,或者直接就放弃书上举出的,脱离学生生活的人物。
我们利用的这些人物比如:
朋友、亲戚、老师或者同学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会觉得更真实、可信。
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要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树立信心。
在班级中,学生一定有自己的好朋友,有自己喜欢的同学,说说自己好朋友的优点,是他们乐意的事情,你一言我一语来评价自己的好朋友,诚恳地提出一些意见,然后综合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教师有了一定的生活现象的积累,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真实的体会了童心世界的乐趣,那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的教学手段一定也是生活化的。
二、打造生活课堂保护纯真童心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美丽的童心,传统的道德灌输式的思品课堂可能会把这份难得的美丽泯灭,同时也可能让学生产生对思品课堂的排斥,我们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
教育所展开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儿童感到陌生、感到受剥夺,没有“在家”的舒适与安宁。
鲁迅先生说过: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我们的思品课堂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得到“领悟”,在信息的传输方式上下工夫。
“领悟”要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自己选择、思考、讨论“悟”出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产生认同,产生行为意志和动力。
美好的生活会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感染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生活,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有所改变,要扣响童心世界的大门,保护纯真童心,就要打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1、和孩子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
"我们应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对学生态度要温和、包容,要有和学生共同学习创新的姿态。
课堂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尽量用一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来研究"、"请你帮我……"等话语。
甚至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有秩序地插话,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觉得你是他求知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健康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
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自由地想和做。
而问答式的教学是思品课教学中遇到的困境,“我问你答”的方式是个封闭的单向交流。
在问答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学生抢着回答。
积极回答的学生虽然有主动的心智与情感活动,但这些心智与情感活动主要是指向教师的,而不是指向班级中的其他人。
回答问题的人只是教师问题的“应答器”,是教师按即定轨道推进教学、展示自己教学技能的工具,而其他人觉得回答的内容与己无关而不愿意倾听,或者只关心回答的对错。
虽然“问答式”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参与,但这种参与仍然是被动的。
未被提问的学生排除在“对话”之外。
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所提倡的“让他们(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思想相去甚远。
我们现在所要营造的就是让课堂充满生活味,老师学生平等的进行对话式的交流。
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定约:
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
儿童自己的“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不是别的,而是其以生活体验和经验为基础的生活经历,是学生可感、可触、可说的一些因素。
在这个对话形式的构建中教师首先要淡化角色意识,要成为对话的激发者和全身心参与者,而不能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以“导演”的身份来控制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认知或者记忆带入课堂。
对于一个话题,只有学生一方的思想和活动,而没有教师同类活动,对话哪能形成。
比如《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这一课,在播放"解放军抗洪"和"一个顽皮学生为了逞能爬电线竿"的录像片段后,教师问学生:
"刚才哪个是勇敢行为?
"学生会说解放军叔叔抗洪是勇敢行为。
此时,如果有学生说,爬电线竿也是勇敢行为,因为他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
这时,教师应当以倾听者的身份认真听完学生的理由,肯定学生敢于说心里话的勇气,然后再次设疑"敢做他人不敢做的事都是勇敢行为吗?
到底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黄强做的三件事(掏鸡蛋、拳砸砖头、练跳山羊)的动机和结果。
在充分分析讨论中,教师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并结合身边的事例,和学生一起讨论,明白"有正确的动机,不怕困难、挫折,勇于伸张正气,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都是真正勇敢的行为,而"逞能、蛮干"则是无知行为。
这作为学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作为老师也要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教师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激励思考,其职责将更多的是成为学生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问题的引路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授道者。
2、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品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采取"告知"式的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当成考试的机器。
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和答案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这样的教育无意中在剥夺学生思考、体验、发现和创造的权利。
孩子只会服从、接受,不会探究和创造,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教育成为共性的教育,缺乏个性的风采。
我们所提出的“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生活化课堂教学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
现在提到的“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
学习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共同探究的学习是生活化教学追求的课堂氛围。
构建一个互动开放的课堂可以从两点着手:
一个互动开放的的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宽容”的课堂。
要包容学生各异的想法:
在我们传统的思品教学中,学生对一个社会现象提出质疑,学生会被其他同学取笑,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会被老师不厌其烦地更正,在不“宽容”的课堂中,学生机械地接受着来自书本来自老师的道德观念,“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学生往往强压自己的想法,可正因为这种压抑,让学生对课堂中所要学习的道德行为产生排斥、反感,在这些充满着各种好奇想法的脑袋中打满了许多问号,为什么这样不对?
为什么我一定要向他一样?
为什么……
长期以来,个人仅仅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存在,“同”成为知识拥有者理解与交往的尺度。
在同一性的权威话语下,“个人”、“不同”、“差异”往往与超长越轨、离经叛道、胡作非为、有悖公德相联系,在新课程引导下的思品课堂应该宽容地接受学生多样化的见解。
一次思品课上,讨论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
有的学生觉得消防员非常了不起,他们机智勇敢,所以认为当发生火灾的时候,自己去救火就是英雄,这就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也有的学生说这是逞能,不是什么勇敢的行为,大家都认为自己有道理。
其实有些学生的行为确实有点逞能的倾向,现在的教育教育中不主张那些不具经验,没有能力的学生去救火,但马上进行反驳,把行为标准强加给学生,他就会产生排斥心理,所以可以先承认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的,有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佩服,同时也要讲明如果真的去救火,老师并不支持,因为还没有救火的能力,学生的能力范围是拨打119。
我们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能力范围以外的就不要无谓的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么一讲,既没有否定两种的想法,让学生产生排斥感,又较好地引导了学生的行为。
还要包容学生“凌乱”的秩序:
一个平等对话、互动开放的课堂,学生的纪律肯定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是非观念的讨论,学生由为兴奋。
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专制式的课堂管理倾向,不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不允许学生无意间的说话;不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除了一系列的“不允许”之外,学生一旦触犯了纪律,教师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不假思索地用专制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些都是阻碍构建互动开放课堂的拦路虎,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专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自由式的回答与讨论,来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在思品课中让学生实话实说,有一个又脏又臭的垃圾箱倒在路边,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反映热烈。
在学生交流争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只是鼓励地微笑着,看着,听着学生毫无顾虑地大胆发表各自的意见,到最后,才小结肯定学生的意见。
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安全的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个互动开放的的课堂还应该是一个充满“合作”的课堂。
这个合作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美国心理学家、学生行为咨询专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主要场所。
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
但传统的思品教学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全班或个人为奖励对象,从而使一部分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失去被表扬的机会。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改变了单纯的“好——坏”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同时在合作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可以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农产品的家园》目的是要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
在比较以前生产和现在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这个环节时,可以在课前调查好的情况下,学生分组合作,把自己查到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与同学分享,最后整理出一份较为详细的资料。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尊重他们学习交流的习惯,让纯真的童心得以互相碰撞,互相交流。
三、拓展生活时空塑就美丽童心
每一颗童心都是美丽的,都是充满灵性的,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深藏着一棵种子,哪怕只感受一丝春风,这棵种子就会长出嫩芽,给人欣喜。
他们是那么敏感,他们尽情地表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童心,用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塑就美丽童心,还要拓展生活时空,把真实的生活当作另一个思品课堂。
《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我们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狭小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为学生创造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
1、借助媒体做“观众”
鲁迅先生曾说: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在思品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直观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将音乐、图片、投影等多种媒体组合运用,再现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扩展辨析,用自己学到的观点来分辨是非,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例如教学《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一课,在学生认识到劳动使人变得聪明能干,使生活过得美好的道理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劳动使我们的家乡变大、变高、变美了》的录像片段,在学生明白了劳动使家乡富饶、国家富强的道理之后又立即播放《劳动最光荣》一曲,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悦耳动听的旋律唱起来,课堂一下子变得那么轻松自如,在学生身心放松的过程中劳动的光荣却感油然而生。
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另一本教师用书,它通过创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从而升华情感,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2、真情实景做“演员”
新课程中,思品课堂上的内容都是和孩子有关的,很多故事是孩子经历过的,反映的是他们生活中发声的真实事情。
有的故事中,学生面临的困惑、苦恼和烦忧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但从道德发展的角度看,有些看似与道德无关的事情却隐含着道德形成的契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此,只有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和提高。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多设计一些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如:
演示小品、实验操作,既让学生想想、说说,又让他们做做、练练,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思品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模拟生活,接触各种“角色”,体验社会生活。
比如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现在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获取各种资料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电视,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便利。
在思品课堂上不妨参照电视节目,像《实话实说》等,大家一定都看过,这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同样也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由此想到:
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教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就让我们微笑着看学生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情感潜能,这种潜能在外界的刺激下就会激发出来。
为此,赞科夫指出:
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创设真情实景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就应当时刻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留意每一个细节,为学生创造这个施展的“舞台”,触及他们每一个道德的形成与巩固。
3、回归生活做“主角”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
"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因此,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我们思品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形成的思想道德品质,融入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的生活,同时又从新的生活经验中获取更多的道德经验,充实自己的思想道德,所以我们的思品教学课堂不光是在学校里,教室里,更好的课堂是我们生活的社会,最好的老师是“生活”,我们要让学生能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做个主角,让真实的生活塑就儿童美丽的心灵。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各种职业的艰辛。
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生活,形成某种生活品德。
如教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所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环保小组,发动学生就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有关资料。
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收获真是不少,课堂上让学生各小组交换资料互评互议,个个踊跃发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自己的感想。
例如环保1组"的同学汇报:
"我们发现我们镇摩托车大军'的排气管的尾气严重污染空气,建议爸爸、妈妈改骑自行车上班。
"多好的发言,多好的建议!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而且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美好生活塑就美丽童心 人教新课标版 小学 品德 社会 教学 论文 美好生活 美丽 童心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