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高二上学期考试化学试题 Wor.docx
- 文档编号:4121619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64.11KB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高二上学期考试化学试题 Wor.docx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高二上学期考试化学试题 W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高二上学期考试化学试题 Wor.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高二上学期考试化学试题Wor
峨山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考试
(理)化学试题
1.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
A.尼龙绳B.宣纸C.羊绒衫D.棉衬衣
【答案】A
【解析】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而制得的化学纤维的统称。
它以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为原料,经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合成的线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腈、聚酯、聚酰胺等。
A.尼龙绳的主要成分是聚酯类合成纤维,A正确;B.宣纸的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错误;C.羊绒衫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错误;D.棉衬衫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错误。
答案选A。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答案】C
【解析】A.糖类化合物符合通式Cn(H2O)m,故称为碳水化合物,故A正确;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故B正确;C.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中元素,故仅由碳、氢、氧元素不正确,故C错误;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故D正确,故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C.环己烷与苯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
D.水可以用来分离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
【答案】B
4.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B.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
C.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答案】D
【解析】A、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戊烷,故A错误;B、分子式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有主链有4个碳原子的:
CH3CH2CH2CH2Cl;CH3CH2CHClCH3;主链有3个碳原子的:
CH3CH(CH3)CH2Cl;CH3CCl(CH3)2,根据分析可知共有4种情况,C4H9Cl有4种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C、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油脂属于小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D、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5.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均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A.乙烯和乙醇B.苯和乙烯
C.乙酸和溴乙烷D.丙烯和丙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乙醇不能,A错误;B.苯和氯乙烯均能发生加成反应,B正确;C.乙酸和溴乙烷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C错误;D.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聚丙烯不能,D错误,答案选B。
考点:
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判断
6.分子式为C4HCl9的有机物共有()
A.4种B.5种C.6种D.7种
【答案】A
【解析】分子式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有主链有4个碳原子的:
CH3CH2CH2CH2Cl;CH3CH2CHClCH3;主链有3个碳原子的:
CH3CH(CH3)CH2Cl;CH3CCl(CH3)2,根据分析可知共有4种情况,C4HCl9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与C4H9Cl相同,即C4HCl9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4;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方法,试题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解题技巧:
做题时要注意思考的角度,找出等效氢原子种类。
7.下列物质中,其主要成分不属于烃的是()
A.汽油B.甘油C.煤焦油D.柴油
【答案】B
【解析】A、汽油为碳原子数在不同范围内的烃类混合物,多为烷烃,故A不符;B、甘油为丙三醇,是醇类,不是烃,故B符合;C、煤焦油是一种高芳香度的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绝大部分为带侧链或不带侧链的多环、稠环化合物和含氧、硫、氮的杂环化合物,并含有少量脂肪烃、环烷烃和不饱和烃,还夹带有煤尘、焦尘和热解炭。
故C不符;D、柴油为碳原子数在不同范围内的烃类混合物,多为烷烃,故D不符。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分类,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解题关键:
把握常见烃以及烃的衍生物的种类。
易错点:
C,学生对煤焦油不熟悉。
8.如图该烷烃的命名正确的是()
A.4-甲基-3-丙基戊烷B.3-丙基己烷
C.2-甲基-3-丙基戊烷D.2-甲基-3-乙基己烷
【答案】D
【解析】选择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最多的碳链为主链,并从离支链较近的一端给主链的碳原子编号,该物质的名称是2-甲基-3-乙基己烷,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烷烃命名要抓住五个“最”:
①最长-选最长碳链为主链;②最多-遇等长碳链时,支链最多为主链;③最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④最小-支链编号之和最小(两端等距又同基,支链编号之和最小);⑤最简-两不同取代基距离主链两端等距离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编号.如取代基不同,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聚氯乙烯分子中含碳碳双键B.以淀粉为原料可制取乙酸乙酯
C.丁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聚氯乙烯是乙烯的加聚产物,所以不含碳碳双键,错误;B、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发酵可得到乙醇,乙醇被氧化最终得到乙酸,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生成乙酸乙酯,正确;C、戊烷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三种同分异构体,正确;D、油脂的皂化反应是指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正确,答案选A。
考点:
考查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判断
10.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其放电时的原电池反应如下:
PbO2+Pb+2H2SO4===2PbSO4+2H2O。
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Pb是正极B.PbO2得电子,被氧化
C.负极反应是Pb+SO
-2e-===PbSO4D.电池放电时,溶液的酸性增强
【答案】C
【解析】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上,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根据反应式可知,铅失去电子,二氧化铅得到电子,所以铅是负极,二氧化铅是正极。
选项C是错误的,答案选C。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戊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它们的熔点、沸点各不相同
B.氨基酸和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均会变性
C.油脂皂化反应得到高级脂肪酸盐与甘油
D.葡萄糖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变色,所以新制的氢氧化铜可检验糖尿病
【答案】B
【解析】A、戊烷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3种同分异构体,结构不同,它们的熔点、沸点各不相同,故A正确;B、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会变性,氨基酸没有这个性质,故B错误;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油脂发生皂化反应得到高级脂肪酸盐与甘油,故C正确;D、葡萄糖含有醛基,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变色,所以新制的氢氧化铜可检验糖尿病,故D正确;故选B。
12.2Ag++Cu===Cu2++2Ag,设计如图所示原电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可以是银或石墨
B.Y是硫酸铜溶液
C.电子从铜电极经外电路流向X电极
D.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根据方程式可知,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做原电池的负极。
溶液中的银离子得到电子,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因此根据装置图可知,X是正极,金属性弱于铜的,或用石墨做电极,电解质溶液是硝酸银,A、C、D正确,B不正确,答案选B。
考点:
考查原电池的判断
点评:
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侧重对学生灵活运用原电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3.已知反应Cl2(g)+3F2(g)===2ClF3(g)ΔH=-313kJ·mol-1,F—F键的键能为159kJ/mol,Cl—Cl键的键能为242kJ·mol-1,则ClF3中Cl—F键的键能为()
A.357kJ·mol-1B.516kJ·mol-1C.172kJ·mol-1344kJ·mol-1
【答案】C
【解析】△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设Cl-F键的平均键能为QkJ·mol-1,则242kJ·mol-1+159kJ·mol-1×3-2×3×QkJ·mol-1=-313kJ·mol-1,解得Q=172;故选C。
14.CO(g)与H2O(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两者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
C.1molCO(g)和1molH2O(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1molCO2(g)和1molH2(g)具有的总能量
D.1molCO2(g)和1molH2(g)反应生成1molCO(g)和1molH2O(g)要放出41kJ热量
【答案】C
【解析】A、从图示可知,反应物能量高生成物能量低,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某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发生,如铝热反应,故B错误;C、从图示可知,反应物的能量高,生成物能量低,CO(g)与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CO2(g)与H2(g)所具有的总能量,故C正确;D、1molCO(g)和1molH2O(g)反应生成1molCO2(g)和1molH2(g)要放出41kJ热量,故D错误;故选C。
15.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Ⅰ)I2(g)+H2(g)
2HI(g) ΔH=-9.48kJ·mol-1
(Ⅱ)I2(s)+H2(g)
2HI(g)ΔH=26.48kJ·mol-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254gI2(g)中通入2gH2(g),反应放热9.48kJ
B.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kJ
C.反应(Ⅰ)的产物比反应(Ⅱ)的产物能量高
D.反应(Ⅱ)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Ⅰ)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因为是可逆反应,所以不能进行完全,放热小于9.48kJ,故A错误;B.由盖斯定律知
(1)-
(2)得,I2(g)=I2(S)△H=-35.96KJ/mol,故B错误;C.都是HI的气态一样稳定;故C错误;D.对于同一物质,固态物质的能量比气态物质能量低;因此反应
(2)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
(1)的反应物总能量低;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
考查反应热和焓变
16.已知A2(g)+B2(g)
2AB(g)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热ΔH=(a-b)kJ·mol-1
B.每生成2molAB(g)吸收bkJ能量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断裂1molA—A和1molB—B键,放出akJ能量
【答案】A
17.Zn+H2SO4(aq)=ZnSO4(aq)+H2(g)ΔH<0,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的值与反应物的用量无关
B.该反应中旧键断裂需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放出能量,所以总能量不变
C.该反应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B
【解析】A、确定反应的焓变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有关,系数不变焓变数值不同,与物质的用量无关,故A正确;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旧键断裂吸收能量,生成物形成新键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后,物质的总能量降低,故B错误;C、该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故C正确;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D正确;故选C。
18.下列图像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放热反应
B.白磷比红磷稳定
C.S(g)+O2(g)====SO2(g)ΔH1,S(s)+O2(g)====SO2(g)ΔH2则ΔH1<ΔH2
D.CO(g)+H2O(g)====CO2(g)+H2(g)ΔH1>0
【答案】C
【解析】A、图象1分析金刚石能量高于石墨,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B、图象2分析白磷能量高于红磷,能量越低越稳定,白磷比红磷稳定性差,故B错误;C、依据图象3分析固体硫变化为气态硫需要吸收能量,故ΔH1<ΔH2,故C正确;D、图象4分析反应物CO(g)+H2O(g)的能量总和高于生成物CO2(g)+H2(g)的能量总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19.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电池不能在高温下工作
B.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C6H12O6+6H2O-24e-=6CO2+24H+
C.放电过程中,质子(H+)从正极区向极负区迁移
D.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mol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22.4L
【答案】C
【解析】A、高温条件下微生物体内蛋白质会变性,该电池不能够在高温下工作,故A正确;B、葡萄糖是还原剂,负极是葡萄糖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电极反应为C6H12O6+6H2O-24e-=6CO2↑+24H+,故B正确;C、原电池内部阳离子应向正极移动,即H+通过质子交换膜向电池右侧迁移,故C错误;D、正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联系负极反应,消耗1mol氧气生成1mol二氧化碳,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22.4L,故D正确;故选C。
20.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 Δ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 ΔH2
③Sn(s,灰)
Sn(s,白) ΔH3=+2.1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ΔH1>Δ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答案】D
【解析】由②-①得③,即ΔH3=ΔH2-ΔH1=+2.1kJ·mol-1可知ΔH1<ΔH2;灰锡在13.2℃转化为白锡,则锡在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灰锡转变为白锡是吸热反应;锡制器皿(白锡)长期处于低于13.2℃时,由白锡转变为灰锡时,因体积骤然膨胀,锡器碎裂成粉末,也叫“锡疫”。
21.反应Fe+H2SO4===FeSO4+H2↑的能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该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若要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改铁片为铁粉 B.改稀硫酸为98%的浓硫酸C.升高温度
(3)若将上述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铜为原电池某一极材料,则铜为________(填“正”或“负”)极。
铜片上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铜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电路中电流由________极(填“铜”或“铁”下同)向______极移动。
【答案】
(1).放热
(2).AC(3).正(4).产生无色气泡(5).2H++2e-===H2↑(6).铜(7).铁
【解析】
(1)从图象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A.改铁片为铁粉,增大了接触面积,增大反应物接触的机会,反应速率增大,故A正确;B.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钝化,阻止内部金属继续发生反应,故B错误;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故C正确,故选AC;(3)铜、铁、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铁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铜电极上有氢气生成,所以看到的现象是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4)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故外电路中电流由由铜流向铁。
2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
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_______。
(2)银电极为电池的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盐桥中______(选填“阳离子”或“阴离子”)向硫酸铜溶液方向移动。
【答案】
(1).铜
(2).硝酸银溶液(3).正(4).Ag++e-===Ag(5).Cu–2e-=Cu2+(6).阴离子
【解析】
(1)由反应“2Ag+(aq)+Cu(s)═Cu2+(aq)+2Ag(s)”可知,在反应中,Cu是还原剂,被氧化,失电子,为原电池的负极,Ag+是氧化剂,Ag+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电解质溶液Y为AgNO3;
(2)正极为活泼性较Cu弱的Ag,Ag+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为Ag++e=Ag,负极上铜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Cu-2e-=Cu2+;(3)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盐桥中向CuSO4溶液中迁移的离子应是阴离子。
23.
(1)2SO2(g)+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1molSO2(g)氧化为1molSO3(g)的ΔH=−99kJ/mol。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A点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点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②25℃、101kPa下测得,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放出热量________198kJ(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出241.8kJ热量(25℃、101kPa下测得)
①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1mol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45kJ,则反应H2(g)+
O2(g)
H2O(l)的ΔH=________________kJ/mol。
【答案】
(1).反应物的总能量
(2).生成物的总能量(3).无(4).小于(5).H2(g)+
O2(g)
H2O(g)ΔH=−241.8kJ/mol(或2H2(g)+O2(g)
2H2O(g)ΔH=−483.6kJ/mol)(6).−286.8
【解析】
(1)①图中A、C分别表示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B为活化能,反应热可表示为A、C活化能的大小之差,加入催化剂,活化能减小,反应反应热不变,活化能的大小与反应热无关。
②25℃、101kPa下测得,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放出热量小于198kJ;
(2)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出241.8kJ热量(25℃、101kPa下测得),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2(g)+
O2(g)
H2O(g)ΔH=−241.8kJ/mol(或2H2(g)+O2(g)
2H2O(g)ΔH=−483.6kJ/mol);②若1mol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45kJ,即H2O(g)=H2O(l)△H=-45kJ·mol-1,A.H2(g)+1/2O2(g)═H2O(g)△H=-241.8kJ·mol-1,B.H2O(g)=H2O(l)△H=-45kJ·mol-1,A+B得:
H2(g)+1/2O2(g)═H2O(l)△H=-286.8kJ·mol-1,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其燃烧热,所以其燃烧热为-286.8kJ·mol-1。
点睛:
本题考查反应热的有关计算,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解题关键:
明确基本概念、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盖斯定律,难点:
(2)②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盖斯定律,注意水的状态。
24.锂锰电池的体积小、性能优良,是常用的一次电池。
该电池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LiClO4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Li+通过电解质迁移入MnO2晶格中,生成LiMnO2。
回答下列问题:
(1)外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________极流向________极。
(填字母)
(2)电池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否可用水代替电池中的混合有机溶剂?
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3).MnO2+e-+Li+=LiMnO2(4).否(5).电极Li是活泼金属,能与水反应
【解析】
(1)Li为负极,MnO2为正极,原电池工作时,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从正极到负极,即从b极流向a极,故答案为:
b;a;
(2)MnO2为正极,被还原,电极方程式为MnO2+e-+Li+=LiMnO2,故答案为:
MnO2+e-+Li+=LiMnO2;
(3)因负极材料为Li,可与水反应,则不能用水代替电池中的混合有机溶剂,故答案为:
否;电极Li是活泼金属,能与水反应。
点睛:
本题侧重于电化学知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全面考查。
形成原电池反应时,Li为负极,被氧化,电极方程式为Li-e-=Li+,MnO2为正极,被还原,电极方程式为MnO2+e-+Li+=LiMnO2。
2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
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
已知0.4mol液态肼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kJ的热量。
(1)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已知H2O(g)===H2O(l)ΔH=-44kJ·mol-1则16g液态肼与足量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kJ。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射卫星可用气态肼(N2H4)作燃料,二氧化氮作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
已知:
N2(g)+2O2(g)===2NO2(g)ΔH=+67.7kJ·mol-1N2H4(g)+O2(g)===N2(g)+2H2O(g)ΔH=-534kJ·mol-1气态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2H2+O2
2H2O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拆开1molH2、1molO2和1molH—O中的化学键分别需要消耗436kJ、496kJ和463kJ的能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高二上学期考试化学试题 Wor 云南省 玉溪市 一中 上学 考试 化学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