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学汇总版.docx
- 文档编号:411569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80.14KB
货币经济学汇总版.docx
《货币经济学汇总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经济学汇总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经济学汇总版
第一章货币基本理论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作用
货币的作用:
表现在货币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节货币的定义、形式和层次划分
一、货币的定义:
1.马克思:
(1)本质定义:
货币是一个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定义:
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西方货币银行学的货币性规定:
1.凯恩斯:
货币是流动性最强、收益率为0的资产
2.弗利德曼:
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3.钱德勒:
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价值贮藏和计算单位的商品。
现实存量定义:
信用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的货币也包括银行存款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
(一)货币材料的选择标准:
一般性、特殊性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阶段:
实物货币—铸币—可兑换的银行券—不可兑换的银行券—电子货币(未来货币)
(实体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三)货币层次划分和计量
依据:
货币的流动性(金融资产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使持有人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我国的货币口径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
M2=M1+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第三节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第二章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节
1.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一国、一个区域或国际组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相应范围内货币的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按照货币特性来分类:
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单位2、确定货币材料3、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结构(规定主币和辅币)4、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法偿力是指法律赋予货币一种强制;流通的能力,任何人不能拒绝接受)5、货币铸造与货币发行的规定6、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第二节
2、货币制度的类型及演变
银块本位
银本位制银汇兑本位
银币本位
平行本位
金属货币制度复本位制双本位
跛行本位
金币本位
金本位制金块本位
金汇兑本位
不兑现的纸币制度
Ps:
各个本位的特点也要记一下
基本形式: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
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维持固定关系,以白银为主币材料,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主币的名义价值与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银本位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银币本位制;
(2)银块本位制;(3)银汇兑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3、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一条经济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
意为在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逐步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在市场上泛滥成灾,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概念:
以纸币为本位币,且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特点:
①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并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②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固定联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
③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量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
④不兑现信用货币的发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发行的,货币流通由政府调节,并构成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5、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区域性货币制度指在一定区域国家经济联盟和货币联盟的基础上,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协商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目前区域性货币制度主要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海货币制度、欧洲货币联盟制度等。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两个:
①较低阶段,各成员国仍保持独立的本国货币,但成员国之间的货币采用固定汇率制和自由兑换,成员国以外由各国自行决定,对国际储备部分集中保管,但各国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和财政货币政策。
②较高阶段,区域内实行单一的货币;联合设立一个中央银行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和制定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监督各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对成员国的政府进行融资,办理成员国共同商定并授权的金融事项等;各成员国之间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实行资本市场的统一和货币政策的统一。
6、本位货币
(1)本位货币亦称主币,指一国法定的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
(2)特点:
它是一国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的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力;在历史上存在的本位币都是指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形态,离开金属货币制度,就不存在本位币;实行本位币制度的国家,本位币是由国家用法律规定的价格标准,但不能因此就误认为货币的职能是由国家权力授予的。
7、中国的货币制度:
自己看课本吧44---54
中国古代、近代、新中国货币制度的萌芽与发展、新中国货币政策、中国现行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港澳台货币制度
名词解释
主币:
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主币的最小规格通常是1个货币单位,如1元、1英镑等。
辅币:
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他是本位币的等分,其面值多为货币单位的1%、2%、5%、10%、20%、50%几种,主要解决商品流通中不足1个货币单位的小额货币支付问题。
无限法偿:
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这种支付是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结清账款、缴纳税款等,法律规定之接受者均不得拒绝接受。
本位货币:
商品和劳务交换以及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理,则以其中的一种货币单位作为计算单位或基本单位。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ldstandard):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银本位制:
在此制度下,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维持固定关系,以白银为主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
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主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实行金银复本位的国家中,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和黄金维持固定关系,在这种制度下,金银都可以自由铸造成金币和银币,两者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法偿货币:
国家在法律上赋予强制流通的货币。
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而建立起来的信贷货币制度。
在此制度下,各国主要货币为中央银行发行的纸质的信用货币,是国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具有无限法偿资格。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替金银币执行货币职能。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
信用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一)、信用的本质:
1信用是以还本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3信用反映的是债券债务关系
(二)、信用关系成立的条件1信任要素(6C):
品格、能力、资本、担保、经济状况、连续性2时间因素
(三)、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物,商品货币经济是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信用关系发展的客观经济基础
1、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具有双重作用:
a高利贷剥削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前提条件的形成b高利贷是以贫穷为基础的古老行业,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经济。
反对高利贷的斗争方式:
a立法斗争b建立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主义信用制度。
2、现代信用:
现代信用中资金来源:
a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b食利者阶层的货币资本和居民货币收入的储蓄
信用经济是指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发展阶段,信用经济以货币的存在为基础,以金融业的发达为条件。
参与信用活动的主体:
企业单位、居民个人、政府及其所属机构、金融机构
(四)、信用经济的职能:
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职能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职能3加速资金周转职能4调节经济运行职能
第二节信用形式
一、信用分类
(一)按期限分
长期信用Eg厂房、机器、设备、基础设施
中期信用Eg半耐久性机器、仓储设备
短期信用Eg原料购买、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支付工资、融通商品运销
活期信用(即期信用)Eg拆借、活期存款
(二)按有无中介分
直接信用
间接信用Eg金融机构所授信用
(三)按有无担保或者抵押
担保信用
无担保信用
(四)信用主体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用、证券信用
2、二、主要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1、1、含义:
企业之间提供、商业资本为对象
2、2、具体形式:
商品赊销、分期付款、预付货款、委托代销
3、3、特点:
客体;主体;与经济周期一致
4、4、优点:
提高商品流通速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5、5、缺点:
规模局限性;方向局限性;对象局限性;期限局限性
(二)银行信用
1、1、含义:
广义:
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狭义:
银行
2、2、特点:
双重身份;动员、分配资金的广泛性(与商业银行区别);业务综合性;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3、3、在现代信用制度中,银行信用占据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三)国家信用
1、1、含义:
国家政府为主体
2、2、特点:
政府债券(国库券;国债;公债)、向央行借款(短期)KP72
3、3、类型:
君主消费;筹措公费与宏观调控;建设型
(四)消费信用
1、1、含义:
工商企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
2、2、三种形式:
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信用卡(广义和狭义)
3、3、消费信用作用
积极
消极
(五)国际信用
1、1、含义
2、2、类型
(六)民间信用
1、1、含义
2、2、特点
(七)证券信用
含义;
目前,证券信用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最为重要的信用形式
3、三、银行信用与其他信用形式关系
KP77-----P78
第三节信用工具
一、信用交易成立的方式
1、口头约定。
是借贷双方以口头协议方式,议定债务人到期还本付息的承诺。
这种信用成立方式完全依赖当事人双方的记忆与诚实,一般缺乏证据和证明人。
现在一般存在于民间信用。
2、账面信用。
是借贷双方互相在对方账薄开立户头,记载彼此之间的信用交易。
但是这种方式无法律约束,只是比口头约定方式应用范围更广一些。
3、书面信用。
是借贷双方以书面文件形式证明其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方式。
这种书面形式不仅是债务金额和条件的法律证明,而且可以在市面上流通即信用工具。
一般信用工具由五大要素构成:
(1)面值
(2)到期日(3)期限(4)利率(5)利息的支付方式
二、信用工具的特征
1、期限性。
债务人关心的是名义期限,债权人关心的是实际期限。
2、流动性。
又称变现能力,是信用工具在较短时间内变现且不产生损失的能力。
流动性与偿还期呈负相关,与债务人的信用呈正相关。
3、安全性。
是指信用工具的本金是否会遭到损失的风险。
包括:
违约风险、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
通常,风险与偿还期呈正相关,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即偿还期越长,风险就越大,流动性越大,风险就越小。
4、收益性。
是指信用工具为持有人提供一定的收益的特点。
收益率是收益与本金的比率。
名义收益率=信用工具票面收益/票面本金;实际收益率=实际收益/市场价格(实际收益是指票面收益与本金损益之和);即期收益率=票面收益/市场价格。
收益率与信用工具的偿还期呈正比,与流动性呈反比,风险性呈正比。
三、信用工具的分类
1、按发行者的融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如:
商业票据、股票、债券)和间接信用工具(如:
各类存款、银行票据、保险单)。
2、按信用工具持有人要求权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债权类信用工具如:
债券和所有权类信用工具如:
股票。
其中可转换债券兼有债权类和所有权类信用工具的特点。
3、按信用工具偿还期限长短划分,可分为短期(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工具例:
国库券、信用证、信用卡)、中长期(主要是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券)、不定期(例:
银行券和纸币)、永久性(例:
股票和政府发行的无期限公债)信用工具。
四、短期信用工具
短期信用工具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国库券、票据、CDs、回购协议、信用证和信用卡等。
1.国库券: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解决临时需要而发行的一种短期政府债券。
特点:
以税收作为偿债的可靠保证,它是货币市场最为安全和利率最低的信用。
发行方式:
公募招标方式。
投标方式分为竞争性投标和非竞争性投标。
前者多为大公司和大银行参加,后者多为小公司、小银行或个人参加。
2.票据:
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他人或由自己、在检票时或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
功能:
支付功能、信用功能、流通功能
票据行为:
出票、背书、承兑、保证、贴现和付款。
种类:
汇票、本票、支票。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3.CDs: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银行发行的记载一定存款金额、期限、利率,并可以转让流通的定期存款凭证。
特点:
a:
期限短而且灵活
b:
面额较大
c:
种类多样化
d:
利率高于一般存款利率
e:
不可提前支付,但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转让流通。
4.回购协议:
卖方将一定数额的证券临时性授给买方,并承诺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给卖方。
5.信用卡:
当事人包括发卡单位、持卡人、信用卡合同的参加单位
五、中长期信用工具
中长期信用工具:
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券。
按发行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为了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
此债券风险较大,利率较高。
政府债券是指各级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
六、不定期信用工具
不定期信用工具通常是指狭义的银行券和纸币。
第四节我国的信用制度
一、信用制度的定义
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行为规则。
二、我国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1、1949到1955年,利用与限制商业信用。
2、1955到1980年禁止商业信用。
3、1980年至今,开放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
1、组建“专业银行”,开始出现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设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2、商业银行概念诞生,四大专业银行逐步改造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3、建立一批新型商业银行,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体系。
4、组建政策性银行,分离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职能。
1944年中国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先后建立。
5、突破了地方不能办银行的限制,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分两步组建了近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
6、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
7、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
8、初步建立了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9、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上市步伐。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商业银行间发展不平衡,银行市场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还不太充分。
2.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三)消费信用
目前,我国的个人消费信用呈现“一个大头,三个辅助”的格局。
即个人住房贷款占大头,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信贷紧随其后的结构。
(四)民间信用
1、和会
2、横放月米
3、卖青苗
4、印子洋
5、互助储金会
6、自由贷款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利率基础理论
1.利息:
借贷过程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超过本金的部分,它是本金之外的增加额。
2.利息的本质由利息的来源决定。
一般而言,利息来源于,借款者或债务人劳动的一部分。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息率成为衡量投资收益的一个普遍的尺度。
4.收益的资本化:
任何能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将其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过来推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B=P×r======>P=B/r(P—收益,B—本金,r—利息率)
第二节利率种类与结构
1.单利:
R=P*r*nA=P+P*r*n=P(1+r*n)
复利:
A=P(1+r)^nR=P(1+r)^n-P=P[(1+r)^n-1]
(P—本金,R—利息,r—利息率,n—时间,A—本金与利息之和)
2.P=S/(1+r)^n======>S=P(1+r)^n
(P为现值/本金,S为终值,r为利息率,n为计息期)
3.衡量利率的指标——到期收益率
普通贷款——P=A/(1+r)
分期付款的贷款——P=A1/(1+r)+A2/(1+r)^2+…+An/(1+r)^n
息票债券——P=C/(1+r)+C/(1+r)^2+…C/(1+r)^n+F/(1+r)^n
永久债券——P=A/(1+r)+A/(1+r)^2+A/(1+r)^3…=A/r
折扣债券——P=F/(1+r)^n
上述多种证券到期收益率的计算,揭示了一个重要定律:
当期证券价格与利率负相关。
4.利息率的相容性原则
在一定时期内,按单利计算方法计算的定期存款利息应该大于按复利方法计算出来的活期存款的利息。
按单利计算的长期定期存款的利息必须大于按复利方法计算的短期定期存款的利息。
5.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划分)
i=r+π======>r=i—π
(i—名义利率,r—实际利率,π—通货膨胀率)。
第三节利率的形成与决定
一、影响利息率的诸因素
1、平均利润率的决定性作用(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浮动于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
2、借贷资本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利率就会下降)
3、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政策影响利率的一般形式是规定利率的上下限,如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
4、各国习惯和法律传统也对利率起到一定的作用
5、物价水平
6、存、贷款期限与风险对利率的影响
二、平均利息率下降趋势
两个决定因素:
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决定了依附于平均利润的平均利息率具有下降的趋势
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借贷资本的供给大量增加,这是由吃利金阶层不断增加及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广泛发展引起的。
第四节利率的作用
利率是商品经济的重要杠杆,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利率杠杆作用就不会消失。
一、聚集资金,动员社会闲置金融资源
二、利率有利于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是资源配置合理化
1、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量趋于平衡
2、利率可以调节经济结构
三、利率已成为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四、利率已成为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符号
第五节利率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
利率由资本的供求所决定。
资本的供给来自储蓄,资本的需求来自投资,通过利率的变动,整个国民经济达到均衡状态,使整个社会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利率就是资金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储蓄量越多,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利率越低,投资越大,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储蓄由偏好等因素决定;投资则由资本边际生产率等决定,与货币因素无关,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利率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
货币的供给是外生变量,由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控制,其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无关。
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当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时,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货币需求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强,如果人们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利率上升;反之,流动性偏好弱时,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
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人们会用货币保留财富,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固定在这一水平,即“流动性陷阱”。
此时央行想要通过增加货币供给而促进经济增长是行不通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效。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
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储蓄和银行新增的货币量,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投资和货币的窖藏。
利率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包括:
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它随利率的上升而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包括:
购买实物资产的实际资金需求,它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即为了增加其实际货币持有量而借款或减少存款。
认为利率由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共同决定,完善了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第五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金融市场是指货币资金融通和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与行为的总和。
二、金融市场的类型:
1、按融通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按资金融通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3、按照金融交易的程序划分,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4、按照交易的场地和空间划分,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5、按照交割时间划分,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6、按照资金融通范围划分,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1、金融市场的参加者
含义:
金融市场的参加者是交易主体,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金融交易的活动者。
主要包括:
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居民个人、金融部门。
2、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
含义:
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就是金融工具,也叫金融资产或金融商品,是交易客体。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
三大功能:
聚集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
同业拆借市场
一、基本定义: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临时性借贷市场。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的无担保资金融通行为。
二.相关概念
资金拆出:
资金多余者向资金不足者贷出款项
资金拆入:
资金不足者向资金多余者借入款项
拆出方:
资金多余者
拆入方:
资金不足者
净拆入净拆出
三、同业拆借包括头寸拆借和同业拆借
头寸拆借:
金融机构之间在头寸有余缺时,相互买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资金融通活动,一般为日拆。
同业拆借:
金融机构之间因临时性或季节性的资金余缺而相互融通资金,以利于业务经营,其拆借期限比头寸拆借长,可达一年。
四、同业拆借的产生目的:
调剂头寸和临时性资金余缺(了解)
1、对进入市场的主体有严格限制。
2、融资期限较短。
3、交易手段较为先进,手续比较简便,成交时间较为迅捷。
4、交易额较大,一般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完全是一种信用交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经济学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