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拟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doc.docx
- 文档编号:4108555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7.63KB
云南大学拟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doc.docx
《云南大学拟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大学拟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大学拟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doc
2013年云南大学拟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
科技创新团队
一、基本情况
团队名称
云南省微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
研究方向
微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团队带头人
张克勤
主要支持单位
云南大学
团队成立时间
2002年
推荐单位(盖章)
云南省教育厅
推荐材料密级
无
可否公示
可
可否公开宣传
可
学科分类名称
1
应用微生物学
代码
180.6150
2
微生物遗传学
代码
180.6120
3
天然产物有机化学
代码
150.2020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
农、林、牧、渔业
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资源与环境
二、人员构成
(一)成员结构
总人数
25
男
16
年龄结构
65周岁以上
0
%
50-65周岁
3
10%
女
13
35-50周岁
19
66%
35周岁以下
7
24%
专业技术职务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13
45%
7
24%
9
31%
学历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本科
24
83%
2
7%
3
10%
(二)主要成员
带
头
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技术
职务
所在单位
研究领域
团队工作时间(年)
1
张克勤克俭
男
55
教授
云南大学
微生物学
10
其他主要成员
2
黄晓玮
女
40
研究员
云南大学
基因与蛋白
10
3
邹成刚
男
45
教授
云南大学
免疫学
8
4
牛雪梅
女
41
研究员
云南大学
天然产物
6
5
赵之伟
男
51
教授
云南大学
菌根生物学
10
6
莫明和
男
43
研究员
云南大学
微生物学
10
7
杨金奎
男
41
副研究员
云南大学
基因与蛋白
7
8
乔敏
男
43
副研究员
云南大学
微生物应用
10
9
余泽芬
女
40
副研究员
云南大学
微生物资源
10
10
李国红
女
39
副研究员
云南大学
天然产物
8
11
刘亚君
女
41
副研究员
云南大学
微生物应用
10
12
季星来
男
34
研究员
云南大学
生物信息
6
13
柳树群
男
40
研究员
云南大学
生物信息学
8
14
张汉波
男
43
教授
云南大学
微生物生态
7
15
张乐民
男
49
研究员
云南大学
遗传学
9
三、团队简介
(一)团队成立概况
1998年,为扭转云南大学省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在全省重点实验室考核中被亮黄牌的困境,云南大学面向全国招聘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克勤教授成为新一任实验室主任。
摆在他面前的是以研究为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不但没有较好的科研积累,甚至研究方向尚需凝练。
全室仅仅主持1个9万元项目,没有发表过SCI论文,没有获过奖。
带领一个总数为17,主要人员为30岁左右的年青团队。
当面临项目、经费、人才、成果等诸多问题,而这些又都直接危及到实验室生存和发展的时候,选择突破方向非常重要。
也曾想过向学校要经费,要条件。
但经费总会用完,条件总要更新,怎样才能既治标又治本?
唯一可行的只有改革。
云南大学党委先后于2000年和2002年分别批准实验室以“改革分配制度”为主的和以“首席科学家(PI)团队制”为主的一揽子改革方案(附件1)。
正式组建微生物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2005年被遴选为云南省首批重点建设创新团队(附件2),2008年通过省科技厅人事处组织的专家验收。
(二)创新能力和水平
通过10年建设,团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队伍总数从当时17人发展到目前的29人,博士从1人到24人,学术带头及后备人才从1人到13人。
田宝玉和牛秋红获全国优秀博士提名奖,20多人次获省优博和优硕奖。
建成一支以中青年博士为主的结构合理,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的创新团队。
实际合同经费从2002年431万元到2012年1933万元。
国家基金尤为突出,国家基金申请获准率在连续5年保持60%以上的基础上,近2年更是分别达到78%和88%。
发表SCI论文从当初3篇到2012年26篇。
正是通过运行机制创新和团队建设,拆除了人才篱笆,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联合,带动了团队的高速发展。
10年来,本团队主持承担国家“973”、“973”前期研究、国家基金重点等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127项,项目经费8533万元。
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参加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烟公司一等奖1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6项和中国专利局、世界知识产权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
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主编出版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232篇,其中影响因子4以上30篇,9以上4篇。
包括发表在PNAS、PLoSPathogen、JACS、FASEBJ、OrgLett,EnvironMicrobiol等本领域具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
研究报道了占全国90%,全世界55%的捕食线虫丝孢菌,包括新属3个,新种65个。
通过形态学及核编码基因与蛋白编码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分析,修订并建立了捕食线虫丝孢菌新的分类系统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报道了占全球65%的食线虫真菌侵染性丝氨酸蛋白酶及编码基因,完成了重要侵染蛋白酶及其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
首次解析并报道了食线虫真菌侵染蛋白酶的晶体结构,完成了结构与功能研究,为致病毒力基因的遗传改造提供了靶点。
文章连续发表在FASEBJ、上后,受全球著名杀虫剂专家MargaritaStoytcheva教授的邀请在其主编出版的专著《Pesticidesinthemodernworld》中撰写2章。
以典型食线虫真菌为对象,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比较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蛋白组学的有机结合,提出了该类真菌从腐生到寄生的基因调控网络,为微生物从腐生到致病的生活史转换理论做出了贡献。
文章在PLoSPathogens上发表后,被NatureReviewsMicobiology选为研究热点文章进行了评述。
发现并报道了细菌侵染线虫的“特洛伊木马新机制”。
文章在PNAS上发表后,美国科学院院士KendraP.Rumbaugh在“Facultyof1000”上作了专题评述。
研究报道活性化合物183个,新化合物77个,新骨架化合物14个。
目前全球共报道来源于嗜热真菌的化合物30个,本团队报道了11个。
从极端环境嗜热真菌中分离到6个新骨架大环内酯化合物,发现2个化合物对病原线虫的致死率与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杀线虫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相当,且结构式显著小于阿维菌素,更利于人工合成。
论文发表后,四大国际生物农药公司中的BASF和先正达两家公司均派人前来进行合作洽谈,目前已与BASF达成合作意向。
(三)社会贡献与学术影响
充分利用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微生物库平台,年均向社会、企业及研究人员提供各类服务150多人次。
“甘蔗糖蜜高效发酵生产酒精新技术”连续10年在云南临沧、德宏等地区进行推广。
与云南烟草研究院共同研发的“烟草三种主要病害抗药性研究及应用”成果3年累计推广260.7万亩,新增产值47345.77万元。
与红云红河集联合开发911028、911032、911043三种生化添加剂和FJRS-9091,ZTE9986,EB8230、GHE3248四种烟用香料并工业化应用于昆明烟厂。
3年累计节约香精香料成本1978.75万元,新增利润1.82亿元。
研发的线虫必克销往云南、海南、广西、山东等蔬菜基地。
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快速发展,先后建成微生物资源收集、评估;次生代谢产物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设备总价从400多万元增加到4700多万元。
相继获准为首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西南微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领衔获云南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微生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云南省首批重点建设学科群。
引领了云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快速发展。
2004年,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到实验室视察后指出:
“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成果显著,在云南和西南地区很有特色。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远远超出我的想向,我看很不错。
人事制度很好,人才是关键。
做了很多工作,很多思路都很好,特别是管理和运行机制,可以在省部共建实验室上交流,很突出,科技部将继续关注,支持大家的工作”。
实验室受邀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经验交流会作了大会经验交流。
(四)发展目标
主要包括建设完善基因与蛋白组学技术平台,在作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重要微生物资源深度发掘和可持续利用,重要微生物起源、演化及进化机制,特色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领域取得2-3项有国际影响的成果,成为国家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团队建设上,加大引进和培养。
力争引进1名领军学术带头人。
实现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博士论文重大突破,显著提升团队国际影响。
力争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为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自然科学奖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成果登记号:
1492013J0002
项目名称
几类特殊矩阵的性质、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候选人
(单位)
李耀堂(云南大学),杨昌波(昆明学院),陈付彬(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推荐单位
(盖章)或
专家(签字)
云南省教育厅
推荐专业(学科)评审委员会
数理与天文
项目所属学科1
1106150.数值代数
项目所属学科2
1102110.线性代数
项目所属学科3
主题词
非负矩阵;M-矩阵;H-矩阵;Schur补;Hadamard积;预条件迭代法.
所属国民
经济行业
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任务来源
A.国家计划
计划下达单位、部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计划名称和
编号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具有P-F性质矩阵及其相关矩阵的性质、算法和应用研究,编号:
10961027
2.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几类特殊矩阵的性质、算法及其在学习控制算法中的应用研究,编号:
2000A0001—1M
项目开始时间
2000.10.
项目结束时间
2010.12
代表性论文、专著最早发表时间
2006.4.
代表性论文
影响因子合计
10.055
代表性论文
他引次数合计
102
二、项目简介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发现点、科学价值、同行引用及评价等内容。
本项目是一项计算数学和线性代数中矩阵论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国家和云南省科学基金支持下,研究工作从2006年开始,于2011年底完成。
,其主要内容如下:
对有广泛和重要应用背景的非负矩阵、M-矩、H-矩阵及其相关矩阵类的Schur补、Hadamard积和特征值扰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得到了这几个矩阵类及其相关问题的一些新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和这些矩阵特征值或谱半径的一些更为精确的估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相关算法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简捷实用算法。
然后将这些性质和算法应用到时滞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和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等问题研究中,解决了这些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其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了非负矩阵、M-矩、H-矩阵及其相关矩阵类的Schur补、Hadamard积和特征值扰动等问题,得到了所研究问题的一些新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
开创了块矩阵Schur补的研究,激发了一系列后续工作。
实质性地推进了该方面的研究工作.
2.对非负矩阵、M-矩、H-矩阵及其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谱半径的估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其特征值及谱半径的更为精确的估计式,构造出了这些矩阵特征值或谱半径的只用到矩阵元素的估计式,从而实现了矩阵特征值和谱半径估计问题的算法化。
3.对于线性方程组和线性补问题的数值算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些高效求解大型线性方程组的新预条件因子,得到了收敛性更好和适用范围更广的预条件算法,提高了求解相应问题的收敛速度.
4.将所得理论结果应用于时滞神经网络的平衡点和周期解的稳定性问题研究,得到了混合双向联想记忆(BAM)神经网络的平衡点的全局指数稳定性和时滞双向联想记忆神经网络周期解的渐进稳定性的新判据.
另外,本项目培养应用数学博士研究生3名,计算数学和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5名,其中1名博士已获博士学位,毕业工作;11名硕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毕业工作。
通过论文收录引用检索得到本项目的8篇代表论文被WebofScience引用103次,其中他引102次,8篇代表作影响因子(2012年)总和10.055.
利用项目成果,2010年项目负责人参与申报并获得云南大学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三.候选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李耀堂:
项目负责人,计算数学博士导师,原创性地提出研究问题,构建其理论和方法,负责项目实施及科学问题研究的指导,首先开展了块-严格对角战优矩阵的Schur补等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L-矩阵的新的预条件因子,得到了一些新的收敛性更好的预条件算法,8篇代表论文中7篇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另1篇的通信作者,主要结果1-4项都有重要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杨昌波:
2004年9月-2007年7月在云南大学攻读计算数学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研究,将M-矩阵理论应用于时滞神经网络的稳定性问题和平衡点等问题的研究,主要结果第4项有重要贡献,是论文8的第二作者。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陈付彬:
2006年9月-2009年7月在云南大学攻读计算数学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研究,率先开展了只用矩阵元素对M-矩阵Hadamard积的特征值的估计研究,主要结果第1,2项有重要贡献,是论文3的第二作者。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一、项目基本情况
成果登记号:
1492013J0003
项目名称
生物系统的噪声和时间延迟效应研究
候选人
(单位)
梅冬成(云南大学),聂林如(昆明理工大学),王参军(宝鸡文理学院),杜鲁春(云南大学),蔡建春(昆明学院),陈世波(昆明学院)
推荐单位
(盖章)或
专家(签字)
云南省教育厅
推荐专业(学科)评审委员会
C.数理与天文
项目所属学科1
1401560.统计物理
项目所属学科2
1401510.数学物理
项目所属学科3
1401599.理论物理学其他学科
主题词
生物系统演化;随机涨落;时间延迟;非平衡态统计
所属国民
经济行业
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任务来源
A.国家计划
计划下达单位
、部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计划名称和
编号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随机系统中时间延迟诱导临界现象和相关问题的研究》(10865006)
2.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随机系统驰豫过程中关联噪声效应的研究》(2006A0002M)
项目开始时间
2006.01
项目结束时间
2011.12
代表性论文、专著最早发表时间
2006.03
代表性论文
影响因子合计
15.733
代表性论文
他引次数合计
90
二、项目简介
这是一项应用统计物理方法研究生物系统动力学性质的成果。
在国家和云南省科学基金支持下,研究工作从2006年开始,于2011年底完成。
以前,生物系统动力学性质的研究没有考虑时间延迟因素。
该项目提出生物系统的研究必须考虑时间延迟,把这一创新思想应用于典型的理论生物模型,建立了系列具有时间延迟的理论生物模型,研究发现时间延迟和噪声共同作用
(1)会抑制互利共生生态系统的种群数爆炸;
(2)导致两对称物种竞争系统种群密度的Hopf分岔,系统从多稳态向单稳态跃迁和相干共振等现象;(3)诱导时滞细胞免疫系统的细胞数平均值变化的临界现象和信噪比变化的重入现象;(4)延迟时间的增加会增强时滞的马尔萨斯系统的种群分布稳定性。
其次,该还提出环境的影响会引起生物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改变,在生物系统动力学方程中引入内外噪声的关联作用。
利用着一创新思想,建立了系列理论生物模型,研究发现内外噪声的关联(5)会诱导布朗马达的定向输运和定向流反转;(6)可以作为调控参数调制布朗马达流的方向和能量转换效率;(7)延缓集合种群的灭绝时间;(8)增强细胞增长系统的稳定性。
这些发现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生物系统演化规律,对人口控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和良性的高效循环提供参考理论。
以及在肿瘤的治疗和分子马达的控制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通过以上研究在《EPL》、《Phys.Rev.E》、《Phys.Lett.A》和《Eur.Phys.J.B》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和生物系统动力学统计性质有关的SCI论文31篇,20篇核心论文被发表在《Phys.Rev.E》、《NewJ.Phys.》、《J.Phys.Chem.B》等刊物的他人SCI论文引用191次。
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物理系的ThomasBose评价我们建立的时滞互利共生生态模型是"thepermanentinterestinstatisticalmodelingofgrowthmodels";意大利巴勒莫大学物理系的LaCognata,A评价我们建立的时滞的对称物种竞争生态模型是"Moreover,thecombinationofnoiseandtimedelaycouldprovideanefficienttoolforunderstandingrealecologicalsystems";我们建立的时滞细胞免疫模型被欧洲肿瘤研究所Albertod’Onofrio教授写入他在Splinger出版的专著。
参加研究的学生有6名获博士学位,17名获硕士学位。
聂林如论文《生态系统中的噪声和时间延迟效应研究》获2010年度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王参军论文《随机延迟理论及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获2011年度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利用项目成果,2010年项目负责人领衔统计物理研究方向参与申报并获得云南大学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学科建设也做出重大贡献。
三.候选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梅冬成:
项目负责人,理论物理博士导师,提出主要的学术思想,负责项目实施及科学问题研究的指导,所有论文的共同作者,绝大多数论文的通信作者,重要发现
(1)-(8)项都有重要贡献。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聂林如:
2005年9月-2008年7月在云南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研究,重要发现
(1),
(2),(6)和(7)项有重要贡献,是论文2,6,9,15的第一作者。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王参军:
2006年9月-2009年7月在云南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研究,重要发现(5)和(8)项有重要贡献,是论文1,4,5,7,8和11的第一作者。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杜鲁春:
2006年9月-2011年7月在云南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博连读期间参加项目研究,重要发现(3)项有重要贡献,是论文17和20的第一作者,论文14的第二作者。
蔡建春:
2006年9月-2009年7月在云南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研究,重要发现(4)有重要贡献,是论文3,13和16的第一作者。
陈世波:
2006年-2009年在云南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研究,重要发现(5)有重要贡献,是论文1的第2作者。
一、项目基本情况
成果登记号:
1492013J0004
项目名称
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异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候选人
(单位)
曹杰(云南大学)、陆日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涧(云南大学)、杨若文(云南大学)、陶云(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推荐单位
(盖章)或
专家(签字)
云南省教育厅
推荐专业(学科)评审委员会
L.环境保护与气象
项目所属学科1
1701535.气候学
项目所属学科2
项目所属学科3
主题词
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异物理机制;低阶谱模式;截断函数基;暖池区大气对流活动;大气气溶胶;气候环境效应;
所属国民
经济行业
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任务来源
A.国家计划
计划下达单位
、部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计划名称和
编号
1.非线性振荡理论在云南局地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4996501)
2.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物理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475040)
3.20世纪后期全球增暖前后对流层遥相关的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875054)
4.气候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725016)
5.用区域海气-大气化学耦合模式研究东亚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气候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5092)
项目开始时间
2000.01
项目结束时间
2012.12
代表性论文、专著最早发表时间
2001.06
代表性论文
影响因子合计
14.3
代表性论文
他引次数合计
143
二、项目简介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6501,40475040,40875054,40725016,40975092)的支持下,研究组通过资料诊断、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异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发现点及科学价值如下:
(1)针对低阶谱模式经典方法来分析大气环流演变机制时存在的不足,应用最小二乘准则客观反演截断函数基后,从正压模式、斜压两侧模式和垂直连续分层模式等方面系统建立了研究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异物理机制的理论方法,获得了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异的物理机制。
(2)通过观测事实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途径,揭示了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别是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夏季环流的影响并对其间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创新性的揭示了西太平洋暖池对流活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经向和纬向移动的物理过程。
(3)针对气溶胶对东亚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开展了深入研究。
在综合考虑各类气溶胶引起的辐射强迫差异的条件下,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及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总气溶胶对东亚气候环境,特别是对东亚地区降水及温度的影响。
(4)对云南地区空中水资源及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研究,揭示了东亚大气环流年际变异对局地(云南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深入系统地认识了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异机理以及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异的气候环境效应,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20篇核心论文总影响因子29.2(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总影响因子14.3)。
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20篇核心论文被发表在《ClimateDynamics》、《JournalClimate》、《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等期刊上的239篇SCI论文引用(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被他人106篇SCI论文引用)。
项目在前沿领域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气象人才,其中培养硕士研究生23名,博士研究生5名。
三.候选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曹杰:
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实施,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第一项有创造性贡献。
应用最小二乘准则客观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大学 申报 云南省 科学技术 候选 项目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