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评课稿.docx
- 文档编号:4108425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25KB
愚公移山评课稿.docx
《愚公移山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评课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公移山评课稿
马鹿中学《愚公移山》
执教:
马鹿中学贾安建评课:
青溪初中杨登会2013、3、22贾老师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平淡而有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很少,讲得很精,引导到位,点拨得法,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两大块:
对早自习预习情况进行质疑和解读文本。
在学生质疑这一部分,教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结果,而是问“有谁能帮他解答?
”就这样,学生的很多疑问是同学解答的。
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比如当学生问到“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焉”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还有这个字的句子,并联系语言环境具体感受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从而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还有对“之”的分析。
在解读文本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先找出有哪些人?
这些人要干什么?
有困难吗?
他们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始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具体体现在,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还要追问?
“你从哪里知道?
”同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对文言的解读,如“箕畚”的特殊用法,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的讲解。
此外,这堂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如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年龄,就为后面领会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做了铺垫。
学生平时也训练有素,齐读课文,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预习也很扎实。
在讲到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的时候,如果加强对他们语言的朗读,进一步品味他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会更好。
还有老师上课的声音应再大点,后面的学生几乎不容易听到。
总之,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贾老师很有造诣的教学艺术,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材精巧的处理,对学生的指导等等。
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篇二:
愚公移山评课
浅评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前期文学家列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是一篇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是一篇富有启示性的寓言故事,是初中教材。
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都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三人讲《愚公移山》都各有特色,简单来说,钱老师讲课特色在于其独特的点拨与引导,郭老师特色在其批判性与创新性,徐老师的特色则在于课堂的立体式、大容量和快节奏。
通过仔细阅读与探究三者《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现将其三人之课作一比较,评析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比较与评析
(一)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领会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起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问答法与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愚公形象,学习愚公身上所寄寓的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探究愚公的形象以及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与对比分析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儒家传统的朗健、积极的精神。
(三)徐立峰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理解掌握文章主旨,体会课文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愚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评析:
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其中,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在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主张从字词到句段再到全文,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寄寓在愚公身上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只是二者在过程与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钱梦龙老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以导为主,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完成整个教学,师生互动贯穿整个课堂,而徐立峰老师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老师指导思路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讲课、展示、表演,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推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
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都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无法实现情感价值目标,而情感价值目标又在整个教学目标中起着统率作用。
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广阔的视野和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郭老师致力于从与传统相反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剖析愚公的形象,以此让学生来懂得真理的相对性,探究愚公移山故事
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环节的比较与评析
(一)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环节简要如下:
第一课时:
1、解题,了解寓言的主要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学生自读时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1、分析文中人物,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
态度。
2、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同时对重点字词进行解析。
第三课时:
1、讨论问题“愚公笨不笨”,得出“愚公不愚,智者不智”的结论。
2、通过三个课堂作业继续学习和落实文言词句,并且分析寓言的深刻意义,
教育学生学习愚公精神。
(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环节简要如下:
1、提炼寓言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例子,饱含着励志故事普遍的特征。
2、以同类文本《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作比,突出其异同,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提出两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让学生重新评价愚公形象。
4、最后借用dv录像中两位西方人的视角,以此引导学生评价愚公精神以及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三)徐立峰老师的教学环节简要如下:
早自习准备阶段
第一课时:
预习课
第二课时(展示课):
1、速读:
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了解文章出处,解决生字读
音。
2、细读:
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3、研读:
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了解文章结构、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
形象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来分析文本,把握总体。
4、创读:
让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以及讨论“当
今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向愚公学习”的问题来展示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
的独特感悟。
评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注重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钱梦龙老师设计讨论问题“愚公笨不笨”,郭初阳老师从两个假设出发让学生讨论如何从新评价愚公,徐立峰老师让学生讨论“当今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向愚公学习”。
此外,三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安排处理得十分恰当,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实现了教者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的比较评析
钱梦龙老师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对《愚公移山》的教学,徐立峰老师用两个课时,另外加早自习的预习准备阶段,其实也相当于三个课时,两位老师都用三个课时的时间来充分详细讲解分析课文,并在每一个课时都安排了相应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步增加,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而且,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准备地相当充足,并且也给足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本质而非只漂浮在问题的表面。
而郭初阳老师只用一个课时来进行教学,从而在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则显得比较仓促,在郭老师的课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他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没有留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深入思考,如郭老师在提出讨论问题“智叟要如何来反驳愚公”之后,只给了学生两分钟的时间来讨论,我觉得这个时间太过短促;另外,郭老师以“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课后,再花点时间去想一想”为结束语,总觉得有点仓促,给人一种不了了之的感觉,不得不说,这与郭老师课时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时间的限制,所以在教学环节中不得不争分夺秒,从而给人一种仓促之感,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比较与评析
钱梦龙老师首先从字词句出发,再到段到全文,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讲解,让学生自主思考字词句段的含义,从而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再对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又通过讨论“愚公笨不笨”的问题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愚公形象,最后通过三个课堂作业来继续学习与巩固文言词句,并启发学生应学习愚公身上所寄寓着的民族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钱梦龙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巧妙地采用曲问、追问、举一反三以及讨论的方式来诱导学生思考探究。
钱梦龙老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所运用到的点拨引导之术那也是相当地高超,这一点,在讨论环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钱老师让学生讨论“愚公笨不笨”之后,学生观点有了分歧,形成了对立面,分成了“笨”与“不笨”两派,后来,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移山的动机、目的以及移山成功的可能性之后,巧妙地把结论引向于“大智若愚”,从而解决了学生的疑惑与分歧,完美地做到了引导学生以文解道,以道悟文。
此外,钱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突破了文言文“串讲”的传统,既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实践性,也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郭初阳老师则以山、人、过程、结局四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接着让学生对《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之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之后又让学生仿拟智叟来反驳愚公,用两个假如让学生进行讨论“该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接着放映dv录像结合两个外国人对愚公移山的看法来评析愚公精神,最后,抛出问题“为什么愚公故事会被千年传诵”,让学生去探讨分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于郭初阳老师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我觉得他的教学设计是十分新颖的,整个课堂跌宕起伏,新意层出不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师生互动,特别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然而,郭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却一反赞颂愚公精神的传统,从反面出发来批判愚公精神,得出愚公傻而疯狂的结论,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这种大反转式的引导,极有可能导致教学脱离文本自身脉络的危险,尽管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可是在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这些方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且,我觉得,郭老师在提问的技巧这方面做得不如钱梦龙老师,钱老师主要采用曲问、追问以及举一反三的方式来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步去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思考的兴趣,而且当问题一个个被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钱老师在对文中人物进行分析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孀妻”和“遗男”的含义时,采用曲问的方式“小孩跟着愚公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将问题拐了个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当学生回答道孩子没有爸爸时,钱老师马上追问学生如何知道,然后引出“孀妻”和“遗男”,对其进行解析,整个过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而郭老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则显得比较突兀,相对于钱老师来说比较枯燥一点,如在上课开始时,郭老师向学生提出四个问题,让他们去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我个人觉得这样提问的效果比不上钱老师的做法,学生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去文中找答案,而不是被老师牵引着带着兴趣去探索答案。
徐立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跟钱梦龙老师基本相似,都是从字词句段入手,再去分析愚公形象,从而教育学生要学习愚公精神。
徐老师也跟钱、郭老师一样十分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郭老师上课时把速读、细读、研读、创读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然后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去完成教学任务,让他们自己查资料,上台发表看法以及表演,郭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和点拨,隐性地控制着整堂课的发展与进行,充分地体现了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的优异性。
五、教学方法的比较与评析
1、问答法:
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都采用了问答法来进行教学。
其中,钱梦龙老师的提问设计最具特色,他采用曲问、追问以及举一反三的方式来进行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另外,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都很注重生生互动,比如钱梦龙老师在让学生提出在自读课文时所遇到的问题后,让其他的学生一起订正,徐立峰老师让学生去黑板上写课文翻译后,让其他学生去帮其查看改正错误等等。
2、小组讨论法:
三位老师也都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课堂的教学。
如钱梦龙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笨不笨的问题”,郭初阳老师在两个假设的前提下组织学生重新评价愚公形象,徐立峰老师要学生讨论“当今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学习愚公精神”等等,小组讨论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朗读法: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时也运用到了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文章主旨,如在钱老师给学生做的第三次课堂作业中,让两位学生朗读老师抄在黑板上的一段没有标点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领会了愚公精神。
4、多媒体演示法:
郭初阳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放映两位外国人对愚公精神看法的dv材料,通过别人对愚公移山一事的看法来指引学生发表自己对愚公精神的看法,这种方法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课堂生动活跃。
5、表演法:
徐立峰老师采用了这一方法,主要体现在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通过表演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学习愚公精神,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篇三:
《愚公移山》优秀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xxxx中学xxx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
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
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
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
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
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
如翻译文句的方法:
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这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3、学生质疑
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
4、教师明确重点语句的翻译。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增加重点字词的积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传统教学模式闪光。
5.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
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
①先在小组内讲述。
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
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版块:
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两个问题,如下:
1.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
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两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
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
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题: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准确体会愚公精神。
找到文本与现实的切入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愚公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希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恒心和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
拓展延伸,创编故事片段,写作能力训练。
此版块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五版块:
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学生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心得体会。
1要用好远程资源,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能力。
要用高效课堂、创新课堂的理念来充实自己,授课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利用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生动。
2创造性的使用远程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的知识和素材,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可发挥的空间。
我们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学生实际创设实效、多彩的语文课堂,达到成功的教学效果。
2013年4月篇四: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
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
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
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
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
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
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
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
如翻译文句的方法:
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
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
①先在小组内讲述。
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
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
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26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
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愚公移山 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