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docx
- 文档编号:410831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43KB
孔雀东南飞并序.docx
《孔雀东南飞并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并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并序)
想来自己很久没有写实录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笔来写下这个标题。
大家都知道,这课很长,又是自读课文,怎么上确实很麻烦,虽然论坛上已经有了相关的实录和讨论,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
包括到今天上课,我还很犹豫,不知道要从什么地方下手。
只是心中有个初步打算,第一课时要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为明天上课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教案,还不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
教学过程:
师生问候。
师:
请大家都把书关上,我想请大家齐背《诗经》三首。
生背诵课文,背得比较好。
师:
背得比较整齐,很不错!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孔雀东南飞》这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生打开课本。
)
师:
首先请大家看到课文注解1。
大家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一是《孔雀东南飞》选自哪里?
(徐陵的《玉台新咏》)二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初中时学过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生在书本上划记。
)
我突然灵机一动,这首诗如此长,就非得让学生把所有的文字都读完吗?
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
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
我马上清楚了这节课应该怎样进行了。
于是我说——
师:
这首诗很长,我也不要求大家一口气就把它读完,我想请大家随手翻翻,翻到哪页就读哪页,看到哪段就从哪段开始读起,读那么四到五段,或者你觉得自己愿意再多读几段,也行,好吗?
(生表示同意,于是开始让学生读。
)
学生读了有六七分钟,读书的声音仍然没有减小,看来学生还挺喜欢读这首诗的。
我示意学生停下来。
师:
好的,刚才大家都随意读了课文,我想问几位同学你读了哪些段落。
我先请张建荣同学来说说。
张建荣:
我读的是要求背诵那部分,就是“鸡鸣外欲曙”开始,一直读到了12页第二段。
师:
那我想问问你,读完之后,你大概知道这几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吗?
张建荣:
大概是说女子被府吏母亲趋赶回家,女子与府吏相互发誓言,永不相违。
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长又逼迫她再嫁。
师:
概括的不错,基本上看懂了原文。
好,请坐。
师:
我请另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里。
好的,贺智刚。
贺智刚:
我和他读的地方一样,不过我没读那么多,我只读到了第11页最下面。
学生读的地方一样,我当然不能问相同的问题,于是我说——
师:
哦。
读的地方一样。
那好,我还是要问你,但问题不同。
我想请你说说,你读了这几段后有什么感想呢?
贺智刚:
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谴回家,还要被逼再嫁。
师:
是的,古代女子很不幸,我们曾学过类似的诗篇,感叹女子不能自主自己婚姻的,是——
有学生在下面答:
《卫风·氓》
师:
是的,我们看到这里,就会想起《卫风·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师:
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些段落。
唐超群。
唐超群:
我也是读了那几段,和他们一样。
有学生笑了。
我也笑。
师:
读的也一样。
大家的心理挺相似的嘛。
生笑。
我没有料到第三个同学也读了相同的段落,但我还是不着急,我很快又找了一个问题,对读了相同地方的学生我不想问相同的问题,那太没有新意了,也不能全面检查学生读书是否仔细,于是我问道——
师:
我还是想问你,但与问前两位同学的又不一样。
学生都面带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问题的层出不穷,都有了兴趣。
师:
我刚才留意到了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提到了“女子”“府吏”,但没有说他们的姓名,你能告诉我“女子”“府吏”的姓名吗?
问题一出,这个学生被难住了,从她脸上为难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时有不少同学已经找到答案了,在旁边提示她。
我看到这情况,就示意她坐下。
师:
看来没有通读全文,还不清楚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姓名。
刚才已经有很多同学找到了答案。
在课文的序里面有答案。
男主人公叫——
生答:
焦仲卿。
师:
女主人公叫——
生:
刘兰芝。
师:
序里面有女主人公的名吗?
生:
没有,只有姓,姓刘。
师:
那大家从哪知道的?
生:
第11页有“兰芝惭阿母”。
师:
是的,大家找得很对!
很好!
所以这首诗歌讲的就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
课上到这里,我以为已告一段落,学生已经初步从诗歌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但我还想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于是我问——
师:
有没有把全文都读过了的同学?
有学生回答说“有”。
于是我请回答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学生基本上复述出来了,只是语言有点罗嗦。
师:
复述得基本准确,但还要注意语言简洁。
刚才并不是所有的同学回答自己把全文读了一遍,不要紧,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朗读,没有读完全文的同学就可以边听边读边理解了。
播放课文朗诵。
有学生在轻声的跟读。
课文比较长,但学生听得很认真。
接下来应该怎么进行呢?
我边听边思考,是让学生谈听后感受?
似乎不妥,因为听后感受学生很难说出什么来,而听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熟悉课文。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呢?
我思索着。
朗诵放完了,容不了我多想,于是我说——
师:
好的,大家听了课文朗读,我觉得这篇文章大家要注意这些字词的字形与读音。
“箜篌”;“公姥”的“姥”;“伶俜”;“葳蕤”;“玳瑁”;“主簿”的“簿”;“踯躅”,并与“踟躇”与“踌躇”相区别;“赍”;“鲑”。
讲到这里,下课铃响了。
师: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回去后,再仔细读读全文,认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
好,下课!
后记:
这节课,可以说是在自己还没有想好,没有教案的情况下上的,教学如何进行完全是自己的临场发挥。
总的感觉还可以。
从这节没有做好认真准备的课中,我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没有备好课,自己感觉不好时,千万不可强行上课,要上也只能简单点上,不要一开始就讲得太难了。
对诗歌的教学,我认为还是要多读,可能学生读两节课比老师讲一节课作用还要大。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
正如小燕子所言,这一首诗的内涵太多。
如何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难操作。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想了很多,但还是和第一课时一样,不得要领。
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还是没有教案,预计先要学生谈读后感受,然后从学生谈感受中阐述开去,顺势引导。
但是这中间有太多的不可预料性,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
在这种忐忑中开始上课。
师生相互问候。
师:
昨天我们自由朗读了课文,并且谈了读后感受,跟着朗读磁带把全文读了一遍,熟悉了课文内容。
我想请问大家,对诗歌的内容都了解了吗?
生答都了解了。
师:
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
下面我想请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把自己读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生开始交流,讨论比较热烈。
师走下讲台,倾听生交流,并回答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了好十来分钟,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展得很开,已经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兴。
对下面的教学,也有点底了。
师停止讨论。
师:
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听了一些同学的看法,觉得很好,那么,就请大家畅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过了几秒钟,无人举手。
我观察到一位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着点出他的姓名,请他回答。
生:
我觉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都要听父母的,这很可悲。
我顺势问文章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翻书找到相关句子进行了回答。
生:
焦母要焦仲卿把刘兰芝赶回去,焦仲卿就顺从了。
接着又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想。
几秒钟后,一生举手。
生:
我觉得他们两人为什么要选择死呢?
难道他们两个不可以私奔吗?
他们完全可以逃出去,找个地方隐居,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任何准备,我相信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会不知道处理,幸亏在开始与学生交流时,听到了这个学生的疑问,所以我才不致惊慌失措。
师:
你提到了一个问题,既然相爱,为何不争取一下,有哪位同学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
我认为是因为古人很讲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为了尽孝,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后半生。
师:
恩,说到了孝顺,有道理。
生:
我不同意孝顺一说。
如果说不逃走是孝顺,那么后来殉情也是不孝顺了。
因为你死了,又有谁去照顾你母亲呢?
逃走是不孝顺,殉情也是不孝顺,不如逃走,还可以保全爱情。
师:
是啊,殉情也是不孝顺,那为什么不私奔呢?
生:
我认为焦仲卿不逃走,是因为他还觉得有希望,他只是要刘兰芝暂时回家,希望自己最终能说服母亲改变主意。
师:
哦,还抱有希望。
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
课文中有没有体现?
生:
有。
师:
你读读相关的句子?
生读: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卿但还家去,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这两句话说明焦仲卿是想先把事情放一放,以后想办法说服母亲,再把刘兰芝接回来。
师:
恩,说得很有道理,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
生:
我还有个问题,课文最后写“两家求合葬”,我觉得焦仲卿的母亲在焦仲卿他们生前就不好好对他们,死后才想到对合葬,有点惺惺作态。
生:
我觉得这是焦母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人死之后才觉得可贵吧!
师:
这种生前不懂珍惜,死后才觉可贵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发生?
生:
现实生活中有。
生: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事,就是有的儿女对父母不好,父母死后把丧事办得很风光,这到底是良心发现还是要面子?
师:
是。
生活中这些情况都有。
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才会让人觉得真实。
其实不仅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有这样的写法,外国的很多文章中也有这样的结局。
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
生纷纷抢着回答:
《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
是的,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与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结局相似。
罗与朱两个家族是世仇,但他们两个相爱了,最终因各种原因,两个人双双毙命。
此时两家才化解仇恨,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这后面怎么进行的,记不大清楚了,问了几个学生,对这里也有点模糊,说是我到了这里,就说这些问题就讨论到这里,来谈谈焦母。
于是大家就开始谈焦母。
生:
焦母很专横。
师:
从哪里体现?
生:
文章第二段,刘兰芝日夜劳作,她还要嫌弃她。
师:
恩,找得对。
我们看,刘兰芝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说明她很勤劳,但是“三日断五匹”,“大人”还“故嫌迟”,这表明焦母对刘兰芝的要求——
生:
太苛刻了。
师:
对,太苛刻。
师:
焦母是怎么评价刘兰芝的?
书中原句。
生:
“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
”
师:
那刘兰芝是不是如此呢?
生:
不是。
书中有“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刘兰芝并不是不听婆婆的话,而是很事事顺从婆婆。
师:
既然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摩西曾经在论坛上说讨论兰芝被遣原因是画蛇之笔。
我本不想讨论,但已明显感到学生对这问题很感兴趣,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探讨一番。
学生开始讨论。
生:
我觉得她是嫉妒刘兰芝,因为焦仲卿那么爱刘兰芝。
这个学生一说完,我就觉得惊讶,我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强的猜测能力。
师:
你分析得有一定道理。
因嫉妒而生怨恨,嫉妒是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的女性都拥有的特点。
当然,有学生并不赞同嫉妒之说。
生:
我猜测是因为她觉得刘兰芝的陪嫁太少了。
师:
你如何得知?
生:
文章没有说,但可能就是如此。
生:
有可能是秦家有地位,可以帮助焦升官。
生:
如果秦家有地位,那有什么理由嫁给焦?
她不会选择更好的吗?
师:
刚才大家提到了家庭地位。
我想问问大家,焦与刘的家庭条件分别怎样?
生:
焦是府吏,在太守衙门里任职,有升官的可能。
师:
刘呢?
书中有没有相应句子?
生:
有。
辞别之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从小生长在乡间。
地位低下。
师:
古人结婚很讲究——
生:
门当户对。
师:
焦母有没有相关句子?
生开始找。
生:
焦决意自杀时有,“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