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学吸取经济法学.docx
- 文档编号:4105861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21KB
社会法学吸取经济法学.docx
《社会法学吸取经济法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法学吸取经济法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法学吸取经济法学
社会法学吸取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与社会法学都是研究第三法域中的法律现象,介于公法学与私法学之间的学科。
在我国法学界,虽然作为社会法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法学的研究先于经济法学,但作为社会法学整体的研究却晚于经济法学,尤其是鲜见社会法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
回顾和总结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曲折历程,既有可贵的经验,更有深刻的教训。
反思和吸取其教训,对于社会法学的发展,特别是刚刚起步的社会法基础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存有窄、宽两种范围和是否承认经济法为独立法律部门两种选择。
窄者以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经济法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经济法部门内的法律问题,而对于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大多在部门法总论层次给予研究。
这虽然有助于集中资源探索经济法的原理和构建经济法的制度,但不利于将经济法放在法律体系中展开研究。
宽者以关于经济的法为研究对象,其中否认经济法是独立法律部门的学者认为,所谓经济法学就是研究各个传统法律部门中涉及经济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的跨越传统部门法学的学科,主张把散见于各个传统法律部门中的经济法律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实行专门和系统的研究;而在承认经济法是独立法律部门的学者的研究实践中,唯恐经济法失去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故对研究范围多作窄的选择,忽视了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未能把以经济法为核心的整个法律体系作用于经济建设这个主题作为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所以,不但经济法学与相关部门法学如何沟通的问题至今未能解决,而且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作用于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未能得到论证。
社会法学以社会法为研究对象,不过社会法的外延可作多种理解:
(1)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法,有的限定为劳动法或社会保障法,有的限定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2)作为法律群体的社会法,即包括第三法域中除经济法之外的其他法律部门,(注:
我国官方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描述为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七大法律部门,其中,宪法、行政法、刑法属于公法,民商法属于私法,经济法、社会法属于第三法域。
)如劳动法、社会保障法、教育法、卫生法、环境保护法等若干法律部门。
(3)作为法域的社会法,即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第三法域。
(4)作为法律观点的社会法,除第三法域外,还包括公法和私法中的法律社会化现象。
鉴于经济法学研究的上述教训,社会法学的研究范围宜宽不宜窄,至少理应以作为法律群体的社会法为研究对象,还有必要扩及第三法域,甚至能够将公法和私法中的法律社会化现象纳入其中。
社会法基础理论能够有两种模式:
一是涵盖社会法群体的社会法基础理论,二是涵盖第三法域的社会法基础理论。
因为经济法基础理论已由经济法学界作出较多的专门和系统研究,现阶段理应着力研究涵盖社会法群体的社会法基础理论,而不宜仅依据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甚至只依据劳动法来抽象出社会法基础理论。
待涵盖社会法群体的社会法基础理论比较成熟后,再试图构建涵盖第三法域的社会法基础理论。
无论构建哪种模式的社会法基础理论,在研究中都不理应忽视公法和私法中的法律社会化现象,因为没有公法的私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第三法域及其各个法律部门都不可能与公法、私法衔接和相容。
二、调整对象研究的陷阱
经济法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学中耗费学术资源最多的问题,但至今尚未形成共识,被很多人视为一个“理论陷阱”。
之所以会掉入这个“理论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点教训:
1、过度看重调整对象的地位。
很多学者把调整对象视为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生命线”,以为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唯一依据和经济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对调整对象问题锲而不舍。
无可否认,研究法律调整对象的确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法律调整对象就是法律所要规范的客体,对被规范的客体实行研究,肯定有利于法律自身的设计。
并且,明确某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也有助于相对界定相对应部门法学科的研究范围。
但是,经济法调整对象并未达到成为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生命线”的水准。
经济法作为现代才出现的一种新法律现象,对它展开研究,首先理应研究的是它何以为“新”的特征,它与传统法律现象的联系,它赖以产生和存有的原因,在这些研究对象中,法律调整对象仅是其中一个因素。
2、互相对立的观点都以“一种社会关系只能由一个法律部门调整”为既定前提。
例如,横向经济关系由经济法调整就不能由民商法调整,纵向经济关系由行政法调整就不能由经济法调整,反之亦然。
于是,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与其他法律部门调整对象的界限,至今未能分清。
其实,在法律实践中,一种社会关系不可能只由一个法律部门调整。
这是因为处在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而表现出多方面的属性,而各个方面的属性都有其不尽相同的法律需求,不同的法律需求往往需要由不同的法律部门来满足。
于是,需要不同法律部门分别基于不同的目的、按照不同的原则、使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种社会关系实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整。
所以,把调整对象作为区分不同法律部门的唯一标准,就不可能分清不同法律部门的界限。
3、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只作定性归纳而不作实证描述。
其实,研究法律调整对象是为了解决法律对调整对象理应如何实行调整的问题。
法律理应如何调整,首先取决于调整对象本身的运行规律及其法律需求。
因而,法律调整对象研究,就是要对作为或预设为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或行为的运行过程实行实证描述,从中探索其运行规律和法律需求。
经济法是产生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法律现象,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首先理应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和运行规律,即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构成、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关系和行为,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的规律和原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律需求,即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律为其提供什么条件,传统法律部门(特别是民商法和行政法)可满足此需求的水准和局限,需要经济法在哪些方面补充和如何补充传统法律部门的不足,以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律需求。
鉴于上述教训,在研究作为法律部门的社会法时,理应摆正社会法调整对象的地位,选准研究社会法调整对象的思路,尽可能避免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争论在社会法学领域重演。
为此,社会法调整对象的研究,理应着重描述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的社会政策需求;在此基础上,研究民商法、行政法等传统法律部门和经济法等新兴法律部门满足这种需求的水准和局限,进而研究需要社会法如何满足其它法律部门未能满足的这种需求,并研究社会法在满足这种需求时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其中,还要特别重视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其中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殊问题,描述现阶段经济与社会不协调的种种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探讨经济与社会不协调的体制原因、政策法律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研究其对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各个法律部门的特殊需求,从而为社会法如何满足这种需求而实行制度设计提供现实依据。
三、总论与分论的关系
各个部门法学都由总论和分论构成,总论的原理理应涵盖和指导分论,总论的分析框架理应为分论提供示范。
我国经济法学研究实践中,对总论与分论关系的处理有两点教训值得记取:
1、颠倒了总论与分论的研究顺序。
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看,民法学、刑法学等传统部门法学都是先有分论后有总论,对于经济法学这样的新学科来说,理应遵循先研究分论后研究总论的顺序,先就个别的突破传统部门法的新法律现象逐个展开研究,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再从若干个案研究中抽象出共性的原理和规则,研究总论的问题。
抽象地研究诸如“经济法调整对象理应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不宜成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而我国经济法学研究却正是从抽象地研究这类问题开始的。
因而,总论的构建特别艰难,虽然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地位、宗旨、观点、本位、原则等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多争议不休、玄而又玄的研究成果,但对主体、行为、责任等制度层次的基本范畴却缺少研究。
2、总论与分论脱节。
研究部门法总论的问题,理应与分论问题结合起来,使总论中的各种原理都有相对应的具体立法、案例和分论原理作支撑。
不过,我国经济法学研究实践中,长期以来存有着总论与分论脱节的问题,表现出总论与分论“两张皮”现象。
在这样的研究中,总论研究难免空洞。
可能出于对这种空洞现象的厌烦,有学者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注:
管斌:
《第八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综述》,《法商研究》2001年第2期。
)作者认为,这种主张是不适当的。
因为,经济法总论在当前仍是薄弱环节,而经济法分论中的问题在经过20多年的实践后已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多一些“问题”与“主义”结合的研究,少一些“问题”与“主义”脱节的研究。
鉴于上述教训,我国社会法学研究,切忌把总论研究放在优先位置,更切忌仅依据某个社会法部门(如劳动法)的素材和研究成果抽象出社会法总论,而理应先研究各个社会法部门的具体制度、案例和对策,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个社会法部门的总论;然后,再在各社会法部门总论和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社会法群体和社会法域的总论。
同时,还理应将社会法总论问题的研究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其法律对策的研究结合起来。
例如,对社会法的公平价值实行研究,不但要研究公平价值的内涵、要求和依据,以及公平价值与其他价值目标的关系,而且还理应研究实现公平价值的制度安排,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和现行立法、执法中存有公平价值实现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为充分实现公平价值在体制改革、立法和执法中所应采取的对策。
四、本学科与他学科的关系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利用他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是发展经济法学的必然选择。
但利用不等于照搬,也不能毫无选择地利用。
准确的作法,理应是选择他学科中适合于经济法学研究需要的原理和方法,并将所选择的原理和方法与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即使用他学科成熟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经济法学中已经出现而在他学科中不曾有过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从而得出突破性的创新,尤其是形成有经济法学特色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在他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借鉴上,经济法学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对于公法学和私法学的已有成果存有着不加选择地利用和照搬的现象。
例如,由法律关系要素和法律事实所构成的法律关系分析框架,是与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单一性相适合的,一直是民法学的特色。
这种分析框架不宜为经济法学所简单套用。
因为,经济法的内容有别于民法,其调整对象远比民法调整对象复杂、丰富,并且经济法对各种经济关系的调整要同时满足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需求,既涉及微观经济又涉及宏观经济还涉及中观经济,法律关系分析框架不足以对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作全方位和深入的分析。
不过,有的学者使用法律关系分析框架来论述经济法律关系一般理论和具体的经济法制度,显得机械和表面化。
又如,民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行为相对比较单一,民法学和行政法学中,都有一套涵盖各种民事行为或行政行为的一般法律行为理论。
但是,经济法中的行为则具有多样性,既有宏观行为,也有微观行为;既有政府行为,也有市场行为,还有以市场行为为形式的政府经济行为;既有交易行为,也有竞争行为,还有合作行为;既有市场规制行为,也有宏观调控行为;既有使用行政手段实施的行为,也有使用经济手段实施的行为。
各种行为之间个性多于共性,即使在本质上有共性,但在制度要素上的共性甚为单薄。
因而,在经济法学中极难形成甚至无多大必要形成涵盖各种行为的经济法律行为一般理论。
不过,在经济法学研究实践中,有的学者仿效民法学和行政法学,试图研究相当于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和行政法律行为理论的经济法律行为理论或政府经济行为理论,以此来涵盖经济法中的各种行为。
实践表明,这种努力并未取得应有效果,其理论成果在经济法分论中的普适性甚微。
因而,在经济法学中,与其着力研究涵盖各种行为的经济法律行为一般理论,不如对各种行为实行分类归纳研究,形成类型化经济法律行为一般理论,这对形成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和设计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会有更大贡献。
2、利用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忽视了与法学原理的结合。
经济法学需要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但是,经济学理论成果的利用并不能取代法学的分析,经济学理论只能作为说明制度设计的理由,而不能取代制度设计本身,经济学的理论依据与法学的制度设计相结合才是理想的状态。
不过,很多经济法学成果在利用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忽视了与法学原理的结合,甚至反客为主。
研究具体问题时,在照搬经济学理论之后,显示不出法学成果的品格和特色。
3、法经济学在经济法学研究中的泛用。
对各种法律现象都使用成本与收益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其效率目标的实现水准,当然有助于按照效率最大化的目标来设计和选择法律制度,扭转以往只追求法律的公平正义目标的倾向。
但其中至少有三点教训值得记取:
(1)过度提升效率目标的地位。
作为法律制定和实施主体的国家虽然越来越重视经济,但毕竟不是经济人,或者说经济人不是其主要角色,于是在国家的政策目标和法律的价值目标中,公平正义和安全稳定不能不摆在首位。
所以,强调法律的效率目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效率目标置于法律的整个价值目标体系中来思考。
(2)过度扩大经济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
效率目标对立法的影响表现在制定法律时就充分考虑法律的效率后果,亦即法律实施的成本和收益;而对执法的影响只宜限于执法者有自由裁量权的场合,公正执法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执法的最高原则,执法者追求效率目标时不得超越此原则,这也是近些年来执法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等借口考虑效率目标而执法不严不公的现象盛行的深刻教训。
(3)忽视使用来源于我国实践的数据资料实行量化分析。
在分析某项法律制度时,如果仅仅列出其成本和收益的构成因素,而不使用经过调查、统计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对各项构成因素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各成本因素与各收益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加以分析,那就不是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如果虽然实行了量化分析,但所依据的仅仅外国的数据资料,那其结论对我国仅有参考意义,而不宜用来说明我国法律的成本和收益。
在有的法经济学论著中,虽然画出了反映一定函数关系的图像,但未注明其数据和图像的来源,
社会法学同经济法学一样也理应利用公法学、私法学和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成果和方法。
鉴于经济法学研究的上述教训,基于社会法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社会法部门、社会法群体、社会法法域、社会法理念)和社会法中主体、行为、关系的多样性,社会法学研究在利用他学科的成果和方法时,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他学科的成果和方法的利用,理应有所选择,即只宜选择适合于研究社会法现象的成果和方法。
(2)他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只宜用来补充法学成果和方法的不足,而不能取代法学成果和方法本身。
(3)他学科的成果只宜作为社会法的制度设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律对策的理由,而不能替代社会法的制度设计和对策建议。
(4)法经济学的使用理应在社会法的价值目标体系中将效率目标放在次于公平目标的地位,适当限制成本与收益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且坚持以来源于我国实践的数据资料作为量化分析的依据。
五、求同与求异的关系
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是研究问题的两种路径,各有其学术价值。
对于传统学科来说,同中求异更便于学术创新和学科发展;而对于新学科来说,异中求同更便于统一理解和学科完善。
经济法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起始于理论纷争,几乎各个问题上都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共识远远少于分歧;在论战中,批判多而建构少,对异己观点着重批驳、否定、排斥而忽视尊重、肯定和吸收。
这在很大水准上给经济法学走向成熟造成了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一是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年轻学科,缺乏学术积累,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和制度设计,都需要通过争论才可形成共识;二是经济法学因为研究起点低,理论空白点多,创新难度相对小于传统学科,易于激发学者的创新积极性,更易于刺激学者标新立异、建言立说、自成体系的欲望;三是学者中自以为真理的心态甚浓,而宽容异己观点的心态甚淡。
于是,很多问题本来可能或者已经达成共识,但却有意自以为是、拒同存异。
在我国社会法学领域,劳动法学虽然是一门老学科,但就计划经济的劳动法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的劳动法理论来说,面临着内容更新和体系重构的任务,仍然相当于一门新学科;至于社会保障法学、教育法学、卫生法学等学科,则刚刚兴起或起步时间不长。
鉴于经济法学研究的上述教训,社会法学研究中,虽然要重视求异,但更要重视求同;虽然要重视批判,但更要重视建构;虽然要重视争鸣,但更要重视宽容。
在论战中,尤其理应善待反方观点。
因为在反方观点中往往不乏科学性、合理性或与正方观点有共识之处,反方观点所指出的要害往往也是正方观点的缺陷所在,反方观点的理由也往往可成为完善正方观点的启迪和道理。
甚至能够说,对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很难用准确与错误来判断。
因而,理应重视从反方观点中吸取完善正方观点所需要的理论营养。
唯有这样,才有助于社会法学在论战中持续走向成熟。
六、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
经济法是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法律部门,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不可能与其完全对应。
因而,经济法学研究理应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不但能够给论证经济法的独立性提供新的依据,而且还有助于研究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和可诉性问题。
不过,在我国经济法学研究实践中,一直重视实体法研究,忽视程序法研究。
经济法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法律部门的新实体法现象,对程序法必然有其特殊需求,如果失去程序法的支撑,其实施效果将会打折扣。
还能够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相对应的程序法条件,实体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就会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行。
特别是实体法中的法律责任制度与程序法的联系甚为紧密。
正因为经济法学界长期以来未把程序法研究置于适当地位,在近年来司法界发生了将“经济审判庭”更名为数字化排序的民事审判庭的“改革”(注:
在已有二十多年改革实践的我国,对“改革”的涵义还值得探讨。
如果没有发生体制、机制上的变动,仅是将机构更名,就很难说是真正的改革。
)后,在经济法学界引起了一阵恐慌,出现了理论上的批评和论证与情感上的担忧和不满不相称的现象。
于是,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结合起来研究,才引起经济法学界的特别重视,因而,经济法责任和经济公益诉讼被作为当前经济法学界的两大热点问题。
但这两个热点问题的结合研究则显得不够,在现有的经济公益诉讼研究成果中,实体法基础仍显得单薄。
鉴于上述教训,社会法学研究理应把实体法与程序法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实体法的公私法融合的特点研究其对程序法的特殊需求。
在劳动法的既有立法例和理论著述中,其特殊的程序法需求得到了充足的重视。
例如,很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劳动诉讼制度和劳动法庭或劳动法院,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也显示出了不同于民商事仲裁制度的特色,并且还出现了关于劳动诉讼的专项司法解释。
但是,我国现有的与劳动法对应的仲裁和诉讼制度,在立法上还不完善,在理论上还很欠缺;而与社会保障法等其他社会法部门对应的程序法制度,无论在立法上还是理论上都处于空白状态。
因而,社会法学研究理应将实体法研究与程序法研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其相辅相成地同步发展。
无论何种实体法制度的设计,都理应考虑其程序法支撑的可行性;无论何种程序法制度的设计,都理应考虑如何满足相对应实体法制度的实施需求。
社会法学吸取经济法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法学 吸取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