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66打印稿熊老师11.docx
- 文档编号:4103036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2.92KB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66打印稿熊老师11.docx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66打印稿熊老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66打印稿熊老师1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66打印稿熊老师11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2016.6.6
第一章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从科学内容结构角度表述包括四个方面: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学生心理。
从学习与教学过程角度表述: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何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3.当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
包括八个方面:
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图式:
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同化:
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
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过程。
平衡:
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成熟:
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成熟,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
条件,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练习与经验:
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
两种。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社会文化的传递。
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
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机械记忆:
是指对记忆对象不知晓、不甚理解或无法理解而但靠重复背诵进行记忆的记忆方式。
理解记忆:
又称意义记忆,就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
形象记忆:
是指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形象再现。
抽象记忆:
是指对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的抽象材料的记忆。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抽象逻辑思维: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概念:
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情绪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激情:
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
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性格:
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
心理健康:
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智力:
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
情绪: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
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并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自我观念:
是人对自身环境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个人总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
人际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由于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
二、问答题
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
答:
皮亚杰心理发现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即通过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来分析认识个体的发展。
他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知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能把前一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他们的认知活动已经不知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作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是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合、协调的基础上,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教育的启示:
(1)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让儿童主动自发地进行学习
(3)注意儿童特点,符合儿童发展的阶段
(4)儿童应通过动作进行学习
(5)要重视社会交往
(6)让儿童按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
2.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
(1)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应省性
(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3.如何对情绪情感进行分类?
答:
情绪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情绪发生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情绪状态。
心境是指人的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暴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的分类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中学生情绪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
(1)情绪表现的冲动性与文饰性并存(文饰内隐,内心私密);
(2)情绪表现更加稳定,出现心境化趋势;
(3)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
(4)情绪的表现更加复杂,表情识别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
(一)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3)主动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繁殖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二)教育启示
(1)根据发展任务进行针对性教育
(2)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
(3)正视危机以促进成长
(4)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6.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如何?
答: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心理、行为以及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他是意识的核心,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发展状况反映了个体心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空前高涨的重要时期,是人的心理的第二次“诞生”期。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良好的教育工作得发展的,在不同的教育条件和影响下,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个别差异非常明显。
教师和父母对中学生恰当的评价,是培养他们正确的自我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时,必须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必须要形成坚强的集体;开展多种评论活动以及坚持一分为二地评价他们的思想言行,对于培养中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有重要作用。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是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
内隐学习:
是指有机体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一些经验并因此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代替强化:
是指人们通过对他人行为受到奖惩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过程。
自我强化:
是指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同化:
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而新的观念被吸收后,使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
意义学习:
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机械学习:
是指不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而仅靠死记硬背,一味重复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
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代替性学习。
认知结构:
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基本策略:
是指直接操作学习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包括信息获得,贮存,检索和应用的策略。
支持策略:
是指帮助学习者维持良好的学习心态的策略,包括计划,时间安排,注意的集中和自我监控。
2.什么是学习?
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答:
义上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搜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特点:
(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3.根据学习结果,加涅将学习结果的类型分为哪几种?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
(5)动作技能的学习。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发展是什么?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结构是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和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
在学校教育中,他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而且他提倡发现学习法。
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
(2)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他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他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发展是什么?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开发潜能,完善人性和人格,成为世界公民;人类身上与生俱来有两股潜在的力量:
防卫力量和进取力量;主张反对外在学习,提倡内在学习;
(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①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
A、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B、学习是自己发起的;C、学习是渗透性的;D、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
②自由学习的原则:
他主张的自由学习的十个原则;
3促进自由学习的方法有十种。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发展是什么?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们世界的真理;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①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②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4)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观:
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②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观:
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
(6)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观:
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
(7)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师生之间是一个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
8、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
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9、邓恩夫妇认为,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答:
①环境类因素;②情绪类因素;③社会性因素;④生理性因素。
1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一、早期行为主义时期
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学习观
德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者。
他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学习的过程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㈡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他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先天反射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联结)——而形成的。
二、新行为注意时期
㈠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心理学中最早也为最完整的学习理论被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奠基者。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刺激与情景之间建立的联结,这个联结的形成是反复尝试错误的自动过程,无需观念作为中介。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学习理论,但联结说以本能作为学习的基础,以情景与反应的联结公式作为解释学习的最高原则,抹杀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尤其是取消了人的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㈡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斯金纳认为动物的学习过程就是尝试性的操作行为,产生规律性应答反应的过程。
他认为学习分为两种,即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他认为操作行为更能代表人在实际中的学习情况,认为人的学习几乎都是操作学习。
学习和行为的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控制强化就能控制行为。
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
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斯金纳在研究动物学习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并开发出了依据其学习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程序学习。
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
⑴小步子原则;⑵积极反应原则;⑶及时强化原则;⑷自定步调原则;⑸低的错误率。
在教学上,他设计的程序学习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对于提高人的学习效率、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教学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斯金纳的理论忽视人的意识和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
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他指出,行为是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及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决定的,强调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和认知过程等。
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⑴学习的实质是观察
所谓观察学习是指通过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⑵学习的种类
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⑶学习的基本过程与阶段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即注意学习、保持过程、动作再生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11、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
该理论包括三方面内容:
㈠学习的实质是观察
所谓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班杜拉相信,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㈡学习的种类
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㈢学习的基本过程与阶段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生过程、强化与动机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及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形成的重要作用,注重认知、自我控制等心理因素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的解释更加符合实际。
第5章学习迁移
1.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有什么作用?
答: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结果扩张或类化的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是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学习迁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2.根据迁移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哪几种?
答:
正迁移和负迁移。
3.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将迁移分为哪几种?
答:
知识迁移、技能迁移和情感、态度和习惯的迁移。
4.学习迁移与教学有什么关系?
答:
(1)促进学习迁移是有效教学的目标;
(2)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5.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
(1)主观因素:
智力、年龄、认知结构、学习的定势、认知技能与策略;
(2)客观因素:
学习任务的特性、学习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6.什么是学习定势?
学习定势对迁移有什么影响?
答:
学习定势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有定向作用。
学习定势对迁移的影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
又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和灵活性。
7.促进迁移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答:
(1)建立积极迁移的心向(定势)。
(2)加强基础的学习。
(3)促进学生概括水平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4)加深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5)根据迁移规律组织教学。
8.迁移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迁移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已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能旁触通及其余的效果,叫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由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叫负迁移。
9.迁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关系?
答:
(1)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只有通过积极迁移,学习者才能使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得到进一步检验、充实与熟练;只有通过积极迁移,学习者才能在已有知识、技能概括的基础上形成能力。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从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等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迁移规律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学习迁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本质是为了不教,即面对新问题和新情景,学习者可以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0.迁移的作用是什么?
答:
(1)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学习迁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第6章知识的学习
1.什么是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答:
(1)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
(2)一般过程:
符号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概念和命题的运用;
解决问题与创造;
2.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答: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是关于进行某项操作活动的知识,即“怎么办”和“怎么用”的知识。
基本阶段:
(1)第一阶段是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构建。
(2)第二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3.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的关系?
答:
两种知识的区别:
第一、两种知识获得过程与条件是不同的。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地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得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第二、两种知识在个体长时记忆中的表征方式不同。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第三、两种知识做出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四、两种知识要达到的标准不同:
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操作和实施。
两种知识的联系在于: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陈述性知识可以给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信息,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基础
(2)先前子技能或能力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
(3)变式练习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关键
(4)以能运用规则或概念办事为获得标志
(5)策略性知识是有效运用程序性知识的支持性条件
5.陈述性知识是如何表征的?
其学习阶段分为哪几个环节?
答: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与命题网络、表象、线性序列、图式进行表征。
学习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2)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技能有哪些种类?
技能是个体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形成的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种类有两种,分别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是如何形成的?
怎样才能提高操作技能的练习效率?
心里学家通过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动作特点的分析,从教学实际出发,整合了有关研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认知—定向、再现—模仿、连接—整合、熟练—完善四个阶段。
通过示范与讲解、适当的练习、及时反馈和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来提高。
3、练习曲线的典势态有什么特点?
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势势练习曲线呈负加速变化。
其特点势:
初期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后期进步比较缓慢;有时会出现暂时的退步,但总的趋势是进步的。
4、什么是心智技能?
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其特征。
心智技能又称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成分。
心智技能形成阶段为:
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是指利用实物的模拟品进行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即出声的说话;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是出声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即智力活动的最后阶段。
五.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六.如何培养心智技能?
1.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理论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培养途径
3.创设应用智力技能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条件
4.培养学习者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5.科学有效地进行练习
第八章
1.什么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学习策略形成过程包含六个步骤:
分析,计划,实施,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期末 复习资料 66 打印 老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