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103030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62KB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docx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的形象的内涵和种类。
2、归纳诗歌形象鉴赏的规律。
3、掌握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方法。
【重点难点】
形象鉴赏规律的归纳和答题方法的掌握。
【复习方法】
以典型试题为范例,结合练习;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人物形象包括诗中直接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诗中隐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由一个或多个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二、诗歌形象的有关概念
1、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2、意象
孤月(为例)
孤:
暗含诗人孤独的情感(虚写)
月:
具体物象(实写)
意象:
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意)的物象(象),与景物形象相似。
是“意”(虚写)与“象”(实写)的统一,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3、意境
意: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
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三、诗歌形象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鉴赏指导
具体要求
(1)把握形象的特征
(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2、【题例】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的意义)
(2)答题模式:
①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特点(面:
概括/点:
抓关键词)
②什么形象(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③借助形象所抒发的感情(心声)(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的情感)
(3)课堂练习
①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误例分析:
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1)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
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
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
判为0分。
(2)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
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
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
误例分析:
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常见人物形象举隅(略)
②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
(1)寒冷、寂静(或:
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③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
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士子形象。
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④简要分析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
【参考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景象、人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景中情。
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1、高考题提问方式
为抒发情感,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诗中描写出意象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题的思维切入点
(1)找出所写的景物;
(2)体会单个意象的特征;
(3)概括出诗歌中景物的共同特征;
(4)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题例】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1)、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所写景物概括起来有什么共同特点?
(4)、景物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点拨】
月落乌啼——昏暗凄凉
霜天寒夜——冷清迷茫幽寂清冷羁旅之愁
江枫渔火——反衬幽暗、孤独
山寺钟声——反衬寂寥、落寞
4、小结
【答题步骤】
找出意象体会各个意象的内涵概括意象共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诗中的感情基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课堂练习
(1)
5、
6、实题演练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诗的一二句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等意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伟力;三四句写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这首诗描写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2)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3)请分析本诗情和景的关系。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参考答案】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
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
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
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4)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
尘埃。
问:
颈联、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一幅白水青峰,水田平亮如镜,美丽自然的田园画面;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步骤一)画面明净清新,一动一静,人景和谐。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和对农事的关注。
(步骤三)
(三)鉴赏诗歌中的物象(物象·人物)
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即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慨。
1、高考题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这首诗通过写某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是如何借某物来展示自我形象的?
请结合诗中所写的某物形象,评说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思想境界。
2、解题的思维切入点
(1)找出诗中所写的主要物象;
(2)体会物象的特征,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明确物与志的“契合点”;
(4)概括诗人之“志”。
3、【题例】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问:
诗人借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
诗人借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1)诗中的主要物象是什么?
(2)诗中的“竹”有什么精神?
(3)诗人品格与竹的精神有什么相似之处?
(4)诗人之“志”是什么?
(2)诗人的品格与“竹”的特点有何相似之处?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点拨】
破岩
千磨万击环境恶劣
东西南北风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打击的刚烈坚韧的精神
咬定
立根顽强
坚劲坚挺
任尔
4、小结
【答题步骤】
4、小结
【答题步骤】
明确诗中的主要物象体会物象的特点、挖掘物象的内涵点明物与志的契合点明确诗人的“志”
【注意问题】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品质、感情等。
二是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5、课堂练习
(1)
5、实题演练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参考答案】
本诗写了“早梅”。
【参考答案】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即“远”,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西陆:
秋天。
南冠:
囚犯。
玄鬓影:
蝉。
白头吟:
古乐府篇名,传说是汉代卓文君因丈夫司马相如再娶而写的一首哀愁的诗。
问:
诗人以蝉比兴,请分析诗中蝉的形象。
【参考答案】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无人信其高洁。
(步骤一)诗人以蝉自比,(步骤二)表现了高洁的情怀。
(步骤三)
四、课堂总结
诗歌形象鉴赏,首先要明确答题思路,其次要掌握答题步骤,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内容补充:
如何把握意象的特征
四、课堂总结
把握诗歌的意象是鉴赏诗歌的钥匙,缘景入情,因物体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
如何具体鉴赏诗歌的意象呢?
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意象的特征。
2、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意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
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妙处的品味。
3、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诸如此类的审美心理都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4、重视对抒情主体自身形象的分析。
没有哪种文学形式能够像诗这样让人看到作者的自身形象,甚至看到作者跳动的心。
在诗中,抒情主体或多愁善感或豪放豁达,或意志坚强或隐忍无为,或积极用世或避世消极,或漠视权贵或关爱民生等等,认知这些或隐或显的抒情主体的形象,进而把握其情感流动的脉搏,才能准确地入境体情,会意思理。
总之,诗歌鉴赏不是翻译,也不是对原诗词进行再创造。
它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选点-表达”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但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
只要我们平时广积博览,勤加训练,解读古典诗歌的意象就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
六、强化练习
练习1:
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
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练习2: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后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
练习3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参考答案】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
“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练习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
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
)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点出“。
(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
意合即可。
)
练习5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
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
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练习6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练习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海门关”“留砥柱”“障狂澜”写出了小孤山的险要位置和重要作用,“敌场立”“末世难”写出了小孤山身处恶劣环境却依然坚毅的精神。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练习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2007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
指棋盘。
问: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6分)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不邪僻,方——有棱角、不圆滑。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鉴赏 诗歌 形象 专题 复习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