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docx
- 文档编号:4098073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09.96KB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考点1
宋明理学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宋明理学
1.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
2.理学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到宋代,新兴的儒学逐渐建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基本主张
程朱理学
“二程”(北宋)朱熹(南宋)
天地万物的始源:
“理”;求理方法:
“格物致知”;个人修养准则:
“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
核心主张: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方法:
“发明本心”
王守仁(明中期)
思想核心:
致良知;求理方法: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
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宋明理学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程朱理学的特点
史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①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②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据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史料二 ③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④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⑤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
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据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总结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
根据史料二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1)史料一中①“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②“在传统儒学中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2)史料二中③“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④“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⑤“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
(1)特点:
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2)特点:
将伦理、物理、心理之理混同,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对立天理与人欲,抹杀个人私利观,以卫道为目的,文化性格保守。
影响:
为皇权专制张本,以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中国近代法制化建设。
►探究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史料一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①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史料二 ②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③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④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据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观点的不同。
(1)史料一中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2)史料二中体现理学与心学的不同:
由信息②“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可知,程朱理学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格物致知”才能贯通明理。
由信息③“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④“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可知,这是利用假设来反向阐明心学主张,认为心和理应该统一,理在心中,反省内心即可得到理。
(1)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2)理学认为,“理”存在于万物,提出“格物致知”,即需探究万物才能得“理”。
心学认为“心外无理”,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素养3—历史解释]
1.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指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
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
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相同点
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素养4—唯物史观]
客观认识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
1.积极方面
(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1.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主要反映了( )
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儒学主流思想地位丧失
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
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C [材料中的文献都是中国古代典籍,没有外国文献,故A项错误;儒学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老子》是道家的经典,《小品》《法华经》是佛教著作,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内容,没有突出佛教的地位变化,故D项错误。
]
2.“双凤亭”(如图)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而建。
以下可能成为“双凤亭”题联的是( )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D [本题时间定位于北宋,考查二程的思想主张。
A项为孔子的主张;B项为孟子的主张;C项为陆王心学的主张;D项为程颢、程颐的主张。
故选D项。
]
3.“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C [材料强调官员不论大小都应该克服自己的私欲,一心为公,即自我克制,廉洁奉公,故C项正确;“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实践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
]
4.(2019·银川质检)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B.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
C.反省内心恢复良知D.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
C [天人感应思想题干未提及,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即深刻探究万物,与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相悖,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赏心何必中秋节”,可知这是心学的特点,此诗的作者是王阳明,其主张改良知,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故D项错误。
]
5.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指出,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
余英时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 )
A.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B.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
C.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
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
B [材料强调理学的原则是“君以制命为职”,可见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B项正确。
]
考点2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1.政治因素: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因素:
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学术上:
大力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道德上:
批判传统道德,提出人皆有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3.哲学上:
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1)世界观:
强调“理在气中”。
(2)方法论:
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3)伦理学:
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2.黄宗羲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2)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4)主张“是非决于学校”。
3.顾炎武
(1)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3)主张“经世致用”。
四、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价
1.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明末的批判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史料二 ②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③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④在文化上涌现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新思想的认识。
(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批判思想。
解读史料时从出处的人物去判断主张。
①处说明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史料二反映了对明清之际思想的评判。
②指出了限定时间——明清之际;③说明“变动”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④说明“变动”在文化上的表现是涌现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1)反传统,反权威。
(2)叛离因素:
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认识: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成分,使传统儒学焕发出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无法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探究2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地位
史料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①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②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③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
④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
……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根据史料,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史料通过中西对比,得出了“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大得多”的结论。
其依据关键信息可以归纳:
①得出神学的束缚易打破。
②得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
③得出儒学影响根深蒂固。
④得出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原因:
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中国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素养3—历史解释]
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不同
项目
宋明理学
明清儒学
政治
维护纲常礼教和君主专制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具有民主色彩
经济
重义轻利,压制人欲
重视工商业,倡导工商皆本
哲学
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身体力行,倡导唯物主义
学术
日益脱离现实,文风空洞
关注国计民生,倡导经世致用
人性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追求个性解放
[素养4—唯物史观]
客观认识黄宗羲的思想
1.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之处是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建立“天下之法”以限制君权。
2.其主张虽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其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安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提出的工商皆本的主张,缺乏阶级基础,只是反映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1.《四库全书总目》载: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唯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
”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A [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材料中李贽反对的不是“理”在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毁书的目的不是强调理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可知,李贽不是抨击孔子而是对传统的思想礼教的反对,C项不是毁书的主要意图,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毁书防止李贽思想的影响力扩大,而不是为了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故D项错误。
]
2.(2018·鞍山一中一模)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
A.君臣关系应完全平等B.臣子与君主持相同意见
C.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D.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
A [黄宗羲认为做官是“为天下”“为万民”,而“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表明他认为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君臣平等而非意见相同,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C项,排除;黄宗羲仍然属于儒家学者,并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
]
3.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
“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这表明顾炎武( )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B [顾炎武批判王学与孔子之学的宗旨相违背,认为王阳明的学说偏离了学以致用、关心国家政治的儒学传统,故答案为B项。
]
4.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C [根据材料“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唐甄等人没有跳出封建思想的圈子,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选C项。
]
5.(2018·南充一模)“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D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说明只有部分思想家要求经世致用,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是儒学思想的优良传统,故B项错误;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主要基于“以天下为己任”,不是为了迎合统治者,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说明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故D项正确。
]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本部分内容在全国卷中属于低频考点,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均有考查。
其最大的亮点是在试题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了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命题上注重素养立意,如宋明理学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历史理解和解释。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1.考查点:
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
(2018·全国卷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D [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
2.考查点:
唐代儒学的地位
(2014·全国卷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为C项。
]
3.考查点:
宋明理学的人性论
(2014·全国卷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D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
4.考查点:
程朱理学的地位
(2013·全国卷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C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的经典。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B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故排除D项。
]
[模拟精选·直击考法]
1.考查点:
宋明理学理论的发展特点
(2019·洛阳联考)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
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B [根据材料,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第十一 单元 24 宋明理学 明清 之际 进步 思潮 教学 案岳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