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11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4068396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14.17KB
学年高中语文 第11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11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11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学问、做官、做人
1.“做人、做学问”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其中,做人是目标,是一种素质要求;做学问是基础,是一种知识要求。
2.温家宝同志在浙江大学看望慰问广大师生时,勉励同学们务实求学,不求虚名。
他叮嘱想从政的学生们“要做事不要做官”。
“要做事不要做官”,这不仅仅是对想从政的大学生的劝诫,更是对那些一门心思跑官、要官、当官,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为官者的当头棒喝。
“要做事不要做官”,这里说的“官”,并不单指官位,而是指领导的官僚思想、官僚意识、官僚作风。
一些人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千方百计谋官位,谋到官位不做实事,而是当官做老爷,高居老百姓之上,甚至贪污腐败,祸害一方。
他们所做的事,败坏了党的名誉,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谋私利,图虚名。
3.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讲起一件发生在北大的真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过来,就迎上去说:
“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那位学子就得以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
过了一个多小时,年轻人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
年轻人大为感动,深深谢过,老人就离开了。
开学典礼上,当主持人一一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校领导时,年轻人惊讶地发现:
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
年轻人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这样一句话:
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中国民主革命家、现代教育家。
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字鹤卿,号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浙江绍兴人。
1917—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的来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非美差,因为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就很多友人劝他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的名誉搞毁了;但也有少数人劝他,说腐败总要有人去整顿。
蔡元培最终听取的是少数人的建议,担任了北大校长职务。
1917年9月,蔡元培到校主持开学典礼,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演讲辞
演讲辞又叫讲演稿,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在内容上,演讲辞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理,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晰,要言不烦。
第一,针对性。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
它是用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打动听众、“征服”听众的,所以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可讲为前提。
第三,鼓动性。
演讲是一门艺术。
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肄业(yì)
(2)提携(xié)
(3)弭谤(mǐ)(4)造诣(yì)
(5)切磋(cuō)(6)相勖(xù)
(7)商榷(què)(8)泥淖(nào)
(9)会晤(wù)(10)訾詈(lì)
(11)砥砺(dǐlì)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轴
(2)裨
(3)塞(4)干
2.一言辨异
(5)这里是内陆,鲜(xiǎn)见海产品,见到这样的大蟹真是新鲜(xiān)事。
(6)这几年这里有了长(cháng)足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zhǎng)率达到了110%。
二、写准字形
1. 2.
3.4.
5.6.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不止 不只
填一填
①浙江义乌交警为贵宾鸣锣开道的风气不止,豪华警车的现象难除。
②自主创新不只限于技术方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矛盾、科研成果的转化等问题均需通过机制创新解决。
辨一辨
“不止”是动词,继续不停;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目、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不只”是连词,不但;不仅。
2.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填一填
①让软弱的人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柔,让坚强的人感受这个世界的高尚,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政府不应该忽视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在涉及公众安全问题时,政府是责无旁贷的。
辨一辨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侧重指在责任上不可推脱。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侧重于道义。
3.刮目相见 侧目而视
填一填
①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参加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农林组和医药卫生组讨论时指出,如今,国人乃至世界对河南刮目相见。
②面对眼前这个酗酒之后发酒疯的狂妄之徒,群众侧目而视,纷纷绕道。
辨一辨
“刮目相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多用于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终南捷径:
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2)束之高阁: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
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3)敷衍塞责:
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4)根深蒂固: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5)开诚布公:
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6)旁征博引:
指说话、写文章广泛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2.辨析正误
咱俩还是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吧,我认为你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早就应该改一改了。
别人说话,你就旁征博引,当耳旁风能行吗?
辨析:
“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广泛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原话是“不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意思。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
此文中他为改革当时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北大,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学子提出三点殷切期望。
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一、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1.蔡先生的开头语有何特点?
提示:
开头简洁、明了。
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起关注;且娓娓道来,毫无校长之架势,和蔼可亲。
二、阅读第2~4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2.第2段,作者为何要提“专门学校”?
提示:
通过对比“专门学校”和“大学”,明确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这也是蔡元培坚持的大学教育宗旨。
3.根据第2段,概括归纳北大的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求学者皆有做官发财的思想,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
4.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提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当局的不满?
提示:
通过实例来证明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
5.第3段,作者为何先提当时的社会现实?
提示:
蔡元培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
6.第4段,作者讲述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用意是什么?
提示: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三、阅读第5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7.第5段,新官上任三把火,蔡先生上任伊始,为何只计划做两件小事?
提示:
这两件事虽小,却是建构一所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子最迫切的需要。
作为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8.试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提示: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
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
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
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1.议论开门见山,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强
在演讲中,蔡元培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这三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具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2.语言简洁,热情恳切
行文简洁是作者的风格。
如开篇第1段,只几十个字,就把历史、现在、演讲要旨说得明明白白。
再如说“砥砺德行”的必要性时,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现状,用几句话概括,既点明现状,又略有含蓄,不直接指出师生中的此类情况,而听者自明。
和别的演讲不同,本文靠的是精辟的分析、透彻的说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言恳切、热情洋溢,极富鼓动性。
3.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论证
方法
分析
举例
论证
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如“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几句,作者用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了当时做官热的现实及当时北大不重学术、汲汲于名利的状况。
理论
论证
运用理论论证,能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学的思想深度。
如文中“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作者运用道理论证告诫学子要“束身自爱”,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重任。
对比
论证
对比论证可以使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文中“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学与不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何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
因此,议论文中常常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
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在写作中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
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
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
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
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涵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请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出空缺的内容。
注意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参考答案: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盛世”。
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对接
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在文学作品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文中重要的句子。
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例如《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中的第2、3、4段开头的“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是各段的中心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样的句子就是文中重要的句子。
考题印证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
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
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
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
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
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
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
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
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
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
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
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
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
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
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
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
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
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
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
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
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
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
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
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
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
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
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
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
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
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
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
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
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
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
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
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
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
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
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有删节)
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
(4分)
答:
解析:
作答此题,明白作者不支持把客气看成是没有诚意的观点,即可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要突出的是讲客气需要适度与得体。
参考答案:
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技法汇总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1.理清句子主干或句间关系
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种。
对于较为复杂的单句,可先分析主干,搞清句意范围,再抓关键的修饰、限制或补充成分,就可较准确地把握句意。
倘是倒装句,则强调的重点与一般顺序的句子不同。
对于复句,可先分析复句的第一层关系(最主要的关系),再考虑复句的类型。
复句大致可分两类:
转折、因果、条件、假设复句等属偏正类,正句一般是句意主旨所在,抓住正句,兼顾偏句就能较准确地理解句意;并列、承接、选择、递进复句属联合类,这类复句前后分句可以并重,也可有主次,并重的全面考虑,有主次的抓住主句,这样也能较准确地理解句意。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对于一些含蓄而复杂的语句,把抓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就能正确把握句意。
一个句子中常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理解了这些关键性词语,整个句意就容易把握了。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理解,关涉段意,甚至文意,这就必须借助文章语境加以分析,才能达到理解文句意思的目的。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理解句意的潜在信息,因此抓住上下文中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句意。
4.对用典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典故
运用典故可顺其意而用,也可反其意而用;可直接用,也可间接用。
理解用典句关键是弄清典故,借助典故才可顺利地理解句意。
5.结合修辞方法或艺术表现手法来理解
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常会运用反语、双关、避讳、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常表现为象征句、暗示句、影射句、委婉句等,要抓住修辞方法或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理解这些句子时,必须注意结合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句子所包含的深层意思。
如《故乡》一文中最后一句: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句中的“这”指代的是“希望”,因此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希望”是本体,“路”为喻体,相似点是从无到有,其中的关键是“路”在于走,就“希望”而言,“走”就是努力地去实践。
由此可见,这句话正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坚忍不拔、为理想奋斗的可贵精神,这也正是全文所表达、肯定的主题。
6.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
一些提示文眼的句子、表警策的句子等还需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来理解。
课内素材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锢、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
他任北大校长时提出“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两个计划,指出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添购新书可供“一己潜修”之用,正是这种主张的体现。
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八字教育方针更是促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当时蔡元培刚到任,就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而陈独秀与蔡元培个性完全不同。
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则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也很少见。
在引进了陈独秀后,蔡元培又引进了胡适作教师。
而胡适当时只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也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成为“大师云集、学术自由”的象征。
应用角度:
“和谐”“个性与发展”“兼容并包”等。
[应用片段]
两千年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掷地有声;两千年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多少求索中的中国人,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
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
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缤纷的色彩。
为何?
缤纷成就和谐!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
鲜活素材
弃北大读技校勿“捧”亦勿“棒”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
会场上,周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
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才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
谈起这样的身份转变,周浩“毫不后悔,很庆幸”。
[热评] 事实上,弃北大读技校之所以成为新闻,还是因为公众根深蒂固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紧盯分数、紧盯学历、紧盯身份,而无视学生作为“人”存在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
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弃北大读技校”之类将不再成为新闻。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选择,让其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尽最大可能地挖掘受教育者的潜力,这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正因为如此,公众固然没有理由把弃北大读技校当成是“自甘堕落”甚至上升到浪费人才资源的高度来口诛笔伐,也没有必要无限拔高这一选择所代表的价值;既不能以功利的标准去抨击这样的选择,更不能为了向不尽如人意的高等教育吐槽而赋予其额外的意义。
这才是我们应该表现出的态度。
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
梅贻琦
离开清华,已有三年多的时间。
今天在场的诸位,恐怕只有很少数的人认
识我吧。
我今天看出诸位里面,有许多女同学,这是从前我在清华的时候所没有的。
我还记得我从前在清华负责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向我请求,开放女禁,招收女生。
我当时的回复说,招收女生这件事,在原则上我是赞成的,不过在事实上,我认为尚需等待。
因为男女的性别不同,有许多方面,必须有特别的准备,所以必须经过相当的筹备,方能举办。
现在在我出国的三年内,当然准备齐全,所以今天有许多女同学在内,这是本人所深以为慰的。
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快慰的。
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辞,无奈政府方面,不能邀准,而且本人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清华这些年来,在发展上可算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本人因为出国已逾三年,最近的情形,不很熟悉,所以现在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意见可说。
现在姑且把我对于今后的清华所抱的希望,略微说一说。
一、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
我所谓的特殊地位,并不是说清华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权利,我的意思是要清华在学术的研究上,应该有特殊的成就,我希望清华在学术方面应向高深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中语文 第11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 学年 高中语文 11 就任 北京大学 校长 演说 教师 新人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