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优势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培育研究.docx
- 文档编号:4068038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55.04KB
郑州市优势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培育研究.docx
《郑州市优势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培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优势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培育研究.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郑州市优势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培育研究
郑州市优势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培育研究
要点提示
本课题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郑州市产业结构、税源结构变动轨迹分析
(一)郑州市产业结构变动特征
通过对郑州市2000—2006年产业结构的考察可以看出,郑州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36:
17.92:
80.72演变为2006年的0.80:
16.5:
82.7。
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呈稳步上升趋势。
(二)郑州市税源结构变动特征
通过对郑州市2007年1-10月份分行业税源结构的考察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地税的主要税源行业,其中房地产业税收占地税收入总额的比重达到53.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01%,是比重上升最快的行业。
(三)郑州市产业结构、税源结构演进规律
第一产业从生活保障型农业向经济效益型农业转变;第二产业由传统型产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变;传统型的第三产业正在向以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咨询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
郑州市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郑州市优势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在第二产业中,郑州市前六位工业行业有:
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
与郑州市其他工业行业相比,这六个行业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在第三产业中,郑州市前六位的行业有:
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
与郑州市其他服务业相比,这些行业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二)郑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在第一产业中,近年来出现了一批休闲观光和生态农业项目,为改善生态环境,娱乐身心提供了场所。
在第二产业中,近年来培育了一些高新技术项目,包括电子电器开发制造、加工组装等,为拉长郑州市工业短腿奠定了基础。
在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发展极为迅猛,行业较多,亮点纷呈。
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的行业主要有: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勘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第三部分:
郑州市产业结构与兄弟城区比较分析
根据2006年郑州市所属区(市、县)按第三产业产值结构排序可以发现,具有“三二一”产业结构比例的区(市、县)有:
金水、二七、管城三个城区。
郑州市独占鳌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82.69%)最高,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2.99%)。
这表明郑州市产业结构在高级化方面居于全市领先地位。
第四部分:
郑州市促进优势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产业发展原则
郑州市在产业发展中,要坚持发展与环境融合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城区生态环境;要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原则,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元素;坚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原则,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促进郑州市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产业发展思路
基于核心城区的功能定位,要积极营造“磁场效应”,抓好要素集聚,大力巩固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突出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把郑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首善之区。
(三)产业发展对策
1、把握城区优势,力求现代服务业新突破
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产业重点,抓好发展载体,聚焦企业主体,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
2、挖掘工业潜力,力求都市型工业新突破
根据发展与环境融合的原则,郑州市要重点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都市型工业,突出产业重点,抓好园区建设,实施“三区联动”,力求都市型工业新突破。
3、激发文化后劲,力求文化旅游业新突破
要立足于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与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城区自然、人文环境相结合,突出现代都市文化和历史文化,形成一系列主题公园、博物馆、舞台演出、实景演出、电影电视作品、节庆民俗活动等文化旅游项目,把郑州市建设成集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休闲购物、商贸汇展、文化观光等一体的吃、住、行、游、购、娱、学、商的环境优美、门类众多、功能完善的旅游区。
4、完善服务体系,力求产业招商新突破
按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政府效能,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服务体系,力求郑州市产业招商的新突破。
当前,郑州市正处于加快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日益成为郑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当前郑州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基于郑州市产业结构、税源结构变动趋势的分析,提出了促进郑州市优势产业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原则和思路,对郑州市未来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郑州市产业结构、税源结构变动轨迹分析
本世纪前20年,是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从多重视角分析郑州市产业发展的演进轨迹,对于我们明确郑州市产业结构演化的方向,正确选择产业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郑州市产业结构变动特征
1、郑州市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
2006年郑州市生产总值为281398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与2000相比年均增长14.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407万元,与2000相比年均增长0.4%;第二产业463688万元,与2000相比年均增长7.5%;第三产业2326894万元,与2000相比年均增长16.5%。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和规模的不同促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由2000年的1.36:
17.92:
80.72优化为2006年的0.80:
16.5:
82.7。
第一、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2、第一产业从生活保障型农业向经济效益型农业转变
目前,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是郑州市第一产业中的主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畜牧业、渔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下降,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走势基本维持不变。
这表明种植业在向代表着更高附加值和经济价值的高效现代农业发展,说明郑州市第一产业已成功完成了从生活保障型农业向经济效益型农业的转移。
表1-1:
第一产业结构状况(单位:
万元,%)
项目
2005年
构成
2006年
构成
全区生产总值
2354082
2813989
第一产业
23441
1.00
23407
0.80
农林牧渔业
23441
1.00
23407
0.80
种植业
5220
0.20
4978
0.20
林业
459
0.00
335
0.00
畜牧业
9054
0.40
9460
0.30
渔业
8647
0.40
8569
0.30
农林牧渔服务业
61
0.00
65
0.00
3、第二产业由传统型产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变
总体来讲,第二产业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
而且,随着城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内部也在不断的进行竞争、发展和更替。
表1-2:
第二产业结构状况(单位:
万元,%)
项目
2005年
构成
2006年
构成
第二产业
445807
18.9
463688
16.5
工业
180830
7.7
193127
6.9
采掘业
0
0.0
0
0.0
制造业
176862
7.5
187617
6.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
3968
0.2
5510
0.2
建筑业
264977
11.3
270561
9.6
房屋及土木工程建筑业
228032
9.7
228824
8.1
建筑安装业
22159
0.9
25033
0.9
建筑装饰业
6845
0.3
7733
0.3
其他建筑业
7941
0.3
8971
0.3
4、第三产业由第一层次向第二、第三层次逐步升级
第三产业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察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等。
其中,第四层次由于其本身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由政府严格控制而不是企业可以自由参与的,所以我们所分析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指第一、二、三层次。
表1-3:
第三产业结构状况(单位:
万元,%)
项目
2005年
构成
2006年
构成
第三产业
1884834
80.1
2326894
82.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8516
5.5
154717
5.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72878
7.3
228858
8.1
批发和零售业
254148
10.8
291743
10.4
住宿和餐饮业
142339
6.0
157864
5.6
第一层次合计
697881
29.6
833182
29.6
金融业
280624
11.9
355093
12.6
房地产业
182970
7.8
228112
8.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4110
7.4
246885
8.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83064
3.5
94535
3.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7283
0.7
19695
0.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3784
1.9
52699
1.9
第二层次合计
781835
33.2
997019
35.5
教育
118647
5.0
138133
4.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76549
3.3
86329
3.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0448
3.0
82687
2.9
第三层次合计
265644
11.3
307149
10.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39474
5.9
189544
6.7
第四层次合计
139474
5.9
189544
6.7
随着企业转制以及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等事业的投入,郑州市服务业第二、三层次异军突起,在创造产值和发展速度上远远超过第一层次。
传统型的第三产业正在向以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咨询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方向发展。
(二)郑州市税源结构变动特征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对于税源结构的比较分析,我们主要采用2007年郑州市财政局提供的2006年1至10月份和2007年1至10月份有关数据。
样本范围主要针对郑州市的地税情况进行分析,原因在于国税部分的数据可得性难度较大。
另外,在区一级的角度上,地税比国税对郑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度更高,关系更紧密。
1、分行业地税现状分析
(1)地税分行业总体情况。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地税收入合计78332万元,其中:
房地产业占53.3%,位居第一位;其余依次为:
建筑业12.35%、批发和零售业9.09%、住宿和餐饮业6.41%、居民服务业5.6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66%、制造业1.99%、交通运输业1.56%。
房地产业税收占地税收入份额过半,是郑州市地税收入的主要特征之一。
表1-4: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地税分行业总体结构
项目
合计(万元)
占地税收入的比重(%)
位次
合计
78332
100
0
其中:
房地产业
41750
53.3
1
建筑业
9673
12.35
2
批发和零售业
7124
9.09
3
住宿和餐饮业
5021
6.41
4
居民服务业
4441
5.67
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654
4.66
6
制造业
1559
1.99
7
交通运输业
1224
1.56
8
(2)地税分税种总体情况。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地税收入主要靠流转税,所得性税收部分所占的比例总计为10%多一点。
表1-5: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地税税种总体结构情况
税种
合计(万元)
占地税收入的比重%
位次
地税收入
78332
100.00
0
营业税
39679
50.65
1
土地增值税
11877
15.16
2
城建税
8968
11.45
3
房产税
6776
8.65
4
企业所得税
5988
7.64
5
其它小税种
3269
4.17
6
个人所得税
1775
2.27
7
(3)营业税分行业总体情况。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营业税收入主要靠房地产业、建筑业,其税收部分所占的比例总计将近70%。
表1-6: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营业税行业结构情况
项目
营业税(万元)
营业税占地税收入的比重%
位次
合计
39679
100.00
0
其中:
房地产业
19852
50.03
1
建筑业
7122
17.95
2
批发和零售业
1747
4.40
3
住宿和餐饮业
3602
9.08
4
居民服务业
2351
5.93
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344
5.91
6
制造业
80
0.20
7
交通运输业
771
1.94
8
(4)企业所得税分行业总体情况。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企业所得税收入主要靠房地产业、建筑业,其税收部分所占的比例总计将近80%。
表1-7: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企业所得税行业结构情况
项目
企业所得税(万元)
企业所得税占地税收入的比重%
位次
合计
5988
100
0
其中:
房地产业
3636
60.72
1
建筑业
1008
16.83
2
批发和零售业
613
10.24
3
制造业
317
5.29
4
住宿和餐饮业
299
4.99
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1
1.02
6
居民服务业
29
0.48
7
交通运输业
22
0.37
8
(5)个人所得税分行业总体情况。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个人所得税收入主要靠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税收部分所占的比例总计为将近56%。
表1-8: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个人所得税行业结构情况
项目
个人所得税(万元)
个人所得税占地税收入的比重%
位次
合计
1775
100
0
其中:
批发和零售业
579
32.62
1
住宿和餐饮业
248
13.97
2
房地产业
191
10.76
3
居民服务业
161
9.07
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51
8.51
5
建筑业
124
6.99
6
制造业
46
2.59
7
交通运输业
16
0.9
8
(6)城建税分行业总体情况。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城建税收入主要靠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其税收部分所占的比例总计为将近62%。
表1-9: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城建税行业结构情况
项目
城建税(万元)
城建税占地税收入的比重%
位次
合计
8968
100
0
其中:
房地产业
2804
31.27
1
批发和零售业
2724
30.37
2
建筑业
1026
11.44
3
制造业
805
8.98
4
住宿和餐饮业
505
5.63
5
居民服务业
367
4.09
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59
4
7
交通运输业
111
1.24
8
(7)土地增值税分行业总体情况。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土地增值税收入主要靠房地产业,其税收部分所占的比例总计为将近99%。
表1-10: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土地增值税行业结构情况
项目
土地增值税(万元)
土地增值税占地税收入的比重%
位次
合计
11877
100
0
其中:
房地产业
11748
98.91
1
建筑业
72
0.61
2
批发和零售业
35
0.29
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3
0.19
4
住宿和餐饮业
0
0
5
居民服务业
0
0
6
制造业
0
0
7
交通运输业
0
0
8
(8)房产税分行业总体情况。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房产税收入还主要靠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其税收部分所占的比例总计为将近63%。
表1-11: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房产税行业结构情况
项目
房产税(万元)
房产税占地税收入的比重%
位次
合计
6776
100
0
其中:
房地产业
2404
35.48
1
居民服务业
1106
16.32
2
批发和零售业
807
11.91
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50
8.12
4
住宿和餐饮业
308
4.55
5
制造业
197
2.91
6
建筑业
171
2.52
7
交通运输业
132
1.95
8
(9)其它小税种分行业总体情况。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其它小税种收入还主要靠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其税收部分所占的比例总计为将近65%。
表1-12: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其它小税种行业结构情况
项目
其它小税种(万元)
其它小税种占地税收入的比重%
位次
合计
3269
100
0
其中:
房地产业
1064
32.55
1
批发和零售业
619
18.94
2
居民服务业
428
13.09
3
交通运输业
173
5.29
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66
5.08
5
建筑业
149
4.56
6
制造业
114
3.49
7
住宿和餐饮业
60
1.84
8
2、分行业地税变动分析
(1)地税分行业总体变动。
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地税分行业总体变动的最大的为房地产业,其余依次为: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变动最小的为住宿和餐饮业和制造业。
表1-13: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地税分行业总体变动情况
项目
合计(万元)
去年同期数(万元)
增减%
位次
合计
78332
56123
39.57
0
其中:
房地产业
41750
25417
64.26
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654
2863
27.62
2
批发和零售业
7124
5757
23.74
3
居民服务业
4441
3741
18.71
4
建筑业
9673
8223
17.63
5
交通运输业
1224
1079
13.45
6
住宿和餐饮业
5021
4678
7.34
7
制造业
1559
1466
6.33
8
(2)地税分行业结构变动。
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地税分行业总体变动不大,房地产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地税的主要税源行业。
表1-14:
2007年1-10月份郑州市地税分行业总体结构变动情况(%)
项目
2007年
位次
2006年
位次
结构变动量
合计
100
0
100
0
其中:
房地产业
53.3
1
45.29
1
8.01
建筑业
12.35
2
14.65
2
-2.30
批发和零售业
9.09
3
10.26
3
-1.17
住宿和餐饮业
6.41
4
8.34
4
-1.93
居民服务业
5.67
5
6.67
5
-1.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66
6
5.10
6
-0.44
制造业
1.99
7
2.61
7
-0.62
交通运输业
1.56
8
1.92
8
-0.36
(三)郑州市优势产业的界定及其比较优势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
根据优势产业的定义,参考国内外有关产业评价的方法,考虑到统计指标和数据的可取性、可比性等因素,通过计算由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企业产出增长率组成的优势系数来反映优势产业的强弱,即优势系数越高,表明该产业的优势越强,反之则越弱。
1、郑州市优势产业的界定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主要以2006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数据为例来进行优势产业的分析,并以2005年的数据作为基期,工业生产总值等方面,均以现行价计算。
针对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4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按权重加总即为综合得分。
表1-15:
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各产业得分以及位次排定
项目
得分
位次
食品制造业
2.6623
1
农副食品加工业
1.8067
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7712
3
造纸及纸制品业
1.5051
4
通用设备制造业
1.2871
5
塑料制品业
1.0408
6
专用设备制造业
0.7002
7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6085
8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6021
9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5777
10
家具制造业
0.5236
1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4746
12
饮料制造业
0.428
13
通过定量分析,我们得出其中的前六位产业:
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
2、郑州市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通过单位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和企业产出增长率这四个指标与相应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即可得出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
(1)资本产出率。
2006年郑州市资本产出率的平均值约为0.471,在优势产业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均体现了较高的资本运作效率;而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这五大产业在资本产出能力上表现得较弱。
(2)劳动生产率。
2006年郑州市限额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约为16776美元/人。
在限额以上工业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已经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已超出世界平均水平;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饮料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未达到郑州市的平均水平,具有提高的潜力。
(3)产业贡献率。
2006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制造业对郑州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副食品加工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州市 优势产业 发展 新兴产业 培育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