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复习习题板块六 选修部分.docx
- 文档编号:4065783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95.45KB
届高考历史复习习题板块六 选修部分.docx
《届高考历史复习习题板块六 选修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复习习题板块六 选修部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复习习题板块六选修部分
第1讲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命题特征分析
2013全国卷Ⅰ
《清德宗实录》
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
晚清,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
(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
(1)问和第
(2)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
(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
(2)问答案偏离。
(3)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内容类(3次),比较类(2次),原因类(3次),特点类(4次),作用类(10次),启示类(1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末新政一道题。
2013全国卷Ⅱ
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
唐朝,两税法改革
2014全国卷Ⅰ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特点类、作用(影响)类
魏晋,法律改革
2014全国卷Ⅱ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背景类、作用(影响)类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
2015全国卷Ⅰ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唐代,币制改革
2015全国卷Ⅱ
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清代,养廉银制度
2016全国卷Ⅰ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唐太宗,谱牒改革
2016全国卷Ⅱ
《清史稿》等
特点类、作用(影响)类
晚清,军事改革
2016全国卷Ⅲ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
2017全国卷Ⅰ
庄启东《新中国工资史稿》
特点类、作用(意义)类
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
2017全国卷Ⅱ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原因类、启示类
清末,街道管理改革
2017全国卷Ⅲ
《隋书》
特点类、作用(意义)类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1.(2017·全国卷Ⅱ)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中的“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时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
第
(2)问,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根据材料信息“除旧”“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启示。
答案:
(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
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
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2.(2017·全国卷Ⅰ)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1982年”“1985年”“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中央只管……单位”“其他……归省、自治区……管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渐进改革、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倾斜等方面回答。
第
(2)问,根据材料信息“改变平均主义”“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2017·全国卷Ⅲ)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新律……废除……‘苛惨之法’”“删繁就简”可总结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第
(2)问,可从法制发展史、对隋朝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4.(2016·全国卷Ⅱ)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第
(1)问,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
第
(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
答案: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5.(2016·全国卷Ⅰ)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解析:
第
(1)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
第
(2)问,可以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直接与间接作用。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6.(2016·全国卷Ⅲ)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
第
(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一、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
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
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
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二、改革的一般原因
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
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
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
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总结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1.(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检)(15分)
材料 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峻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
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
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
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9分)
解析:
第
(1)问,从车兵、步兵地位的变化,兵员主体的变化,兵种的变化等方面概括军事变革的表现。
第
(2)问,军事变革的影响,一是要分析对战争的影响,二是要分析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答案:
(1)表现:
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
(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
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
(每点3分,共9分)
2.(2017·珠海质检)(15分)材料 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
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
义熙九年(413),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
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
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
——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
(9分)
解析:
据材料中“义熙九年,刘裕实行‘土断’”。
土断的推行分三层,第一层叙述了土断改革的原因,第二层叙述了土断改革的措施,第三层叙述了土断改革的影响,抓住材料相关信息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因:
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任答三点得6分)
(2)影响:
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任答三点得9分)
3.(2017·淄博测试)(15分)
材料 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
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
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
他们对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
漕船因征自民间,窄小破旧,极易损坏。
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盐铁转运使刘晏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命“囊米而载以舟”,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
又立纲运之法,“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
”同时,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扬州设置漕转院,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
从此漕船坚固,使漕粮得到了安全。
此外,再利用盐利的收入,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
此次漕运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
(9分)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从漕运改革前后漕运现象进行比较,即从漕运的装载、经营管理、漕船制造等方面比较概括漕运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对比分析总结漕运改革的作用。
答案:
(1)内容:
变散装散运为袋装纲运(实行集中运输);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
(6分)
(2)作用:
提高漕运效率,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
(9分)
4.(2017·临沂模拟)(15分)材料 康熙帝晚年的“宽仁”之政导致官场贪污盛行、吏治腐败。
雍正帝即位后,从维护王朝统治出发,决心整饬纲纪,进行吏治改革。
雍正元年(1723年),首先从中央户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仅户部就查出250万两的库银亏空。
采取革职与抄没家产的手段,对贪赃者予以最高强度的经济惩罚。
同年,改革“耗羡”①这一社会陋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耗羡归公之制”,并提出“火耗宜减不宜增”的原则。
这些举措沉重打击了贪腐行为,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经济掠夺,但也使清代官俸较低的问题逐渐尖锐。
因此,雍正帝下令将归公的“耗羡”拨出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的经济补助。
这一制度后来也行之中央,形成了清朝的“官员养廉银制度”。
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同时,又禁革“陋规”②,规定在议给养廉后,各级官员除俸禄和养廉银之外,不得另有所取。
注:
①“耗”即火耗,是始自明代的田赋附加税;“羡”即羡余,是地方以奉献皇帝为名在正赋之外的加派,但多被地方私自截留。
②“陋规”是指各级官员除薪俸外的各种虽属非法但又相沿日久形成惯例的收入。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特点及作用。
(9分)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改革‘耗羡’”“禁革‘陋规’”“养廉银制度”等归纳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
结合改革措施的关联性和改革进程去分析特点;从对国家和对百姓的利益上概括其作用。
答案:
(1)内容:
全面整顿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严惩贪官污吏;革除“耗羡”“陋规”等社会积弊;建立官员养廉银制度。
(6分)
(2)特点:
各项措施的互补性强,改革具有系统性;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惩治贪腐行为;打击和预防相结合;体现人治色彩,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与预防贪腐。
(5分)
作用:
推动官风的肃清和国家财政的好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经济负担;为乾隆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础。
(4分)
5.(2017·衡水中学摸底)(15分)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
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
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14级,最低5%,最高达80%,平均税率为25%,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
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1/3,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
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
关税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716万元提高到34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的34.14%。
——摘编自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7分)
解析:
第
(1)问,从维护形式上统一的形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原因。
第
(2)问,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从增加税收、恢复经济、为抗战打下了物质基础等方面概括其意义。
答案:
(1)原因:
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改革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驱动。
(8分)
(2)意义:
国民政府的关税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财经和物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历史复习习题板块六 选修部分 高考 历史 复习 习题 板块 选修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