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概要.docx
- 文档编号:4056493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72KB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概要.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概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概要
《自然辩证法》方法论部分思考题(郭琰
1、简述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科学认识活动的意义。
答:
科学观察特点:
1.方法是自然观察;2.明确的目的性;3.有计划的系统观察
科学观察的作用:
属于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及时接受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又是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实验方法特点:
1.可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可强化研究对象
3.可是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
5.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的认识。
答:
科学实验中的机遇是指科学实践中由于意外的偶然事件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其最大特点是意外性,例如伦琴发现X射线,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等。
应该正确对待机遇问题:
1.重视意外事件提供的机遇
2.不能把机遇看做独立的方法
3.“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3、简述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和解决的基本途径。
答:
科学问题提出的途径:
1.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2.不同理论,学派或观点之间的矛盾
3.理论自身内在的逻辑矛盾
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
1.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解决问题
2.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决问题
3.通过引入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4、结合自然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谈谈你对科学假说的认识。
答: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特点:
1.假说是科学与假设,根据与猜测的辩证统一
2.假说的对背景知识的辩证否定
3.假说应具有可检验性
4.假说具有简单性
5.假说应具有逻辑协调性,一致性,无矛盾性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部分思考题(段鸣玉
1、科学技术的负作用有哪些?
答:
1.可能导致人的异化(见理不见情,见利不见义
2.可能剥夺人与生俱来的自由真性和创造性
3.无法解决自身的发展方向问题
4.可能导致人生活的无意义,精神的萎靡和道德的败坏
2、人文文化在科学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答:
人文文化弥补了科学文化发展中的不足:
1.为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2.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启发自然科学的发展
3.人文科学特别是艺术弥补现代科技理性的缺陷
4.人文对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古代、近代和现代自然观的演变。
答:
1.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特点:
朴素的唯物观;朴素的辩证的;整体的系统的;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特点:
机械的自然观:
经典的力学体系成为科学的基础以及严格的决定论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特点: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4、当代自然观的新发展。
如何理解。
答:
当代自然观的新发展是系统自然观,其内涵包括:
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5、系统的定义、形成系统的条件,对系统整体性的理解,层次结构。
答:
系统的定义: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形成系统的条件:
要素:
组成系统的组元和部分
结构: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
环境:
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
要素是功能的物质基础,结构是重要依据,化境是外部条件
6、系统演化有无方向性。
答:
系统演化具有方向性:
进化或退化
进化:
无序到有序,低序到高序
7、系统演化的条件。
答:
1.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2.开放系统且系统从环境输入的负熵流绝对值大于系统内部熵产生
3.系统要素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
4.涨落是系统进化的诱因
5.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负反馈往往使系统的变化衰减
8、在不同时期,人和自然关系是怎样的?
马克思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如何阐述的?
答: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
1.远古时期:
人和自然是协调的,低层次的和谐,存在自然中心主义的拜物观念,如自然神话和图腾
崇拜
2.农业文明时期:
人对自然初步开发,关系总体和谐,但不和谐已经初露端倪
3.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以自然征服者的身份自居,人类主体性的张扬必然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
然关系日趋紧张。
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关系:
1.自然界产生了异己的力量。
人类来自自然界,又区别于自然界;人类可以
通过意识认识自然界,又通过实践改变自然界。
2.由于人类的出现,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它们有各自的演化规律.同时又互相影响.同时人类本身也不例外,也在演化,只是有了新的特征。
3人和自然是对象性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5.人要和自然和谐一致
6.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9、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如何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
10、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如绿色技术,生态产业,循环经济
3.社会制度方面,号召和鼓励公众的参与
4.改变消费方式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社会”部分复习思考题
1、简述科学活动的内涵及其特点。
答:
内涵:
广义上包括围绕科学研究进行的科学知识贮存,传播,科学人次培养,科学教育,科学的应用和科学政策制定等
特点:
1.探索性和尝试性:
目的,方法,应用
2.继承性和创造性:
理论,方法,借鉴
3.可重复性:
研究结果可重复出现
4.严密性:
态度严肃认真,行为一丝不苟,选题严格典型,结果无懈可击
2、简述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R.K.默顿(R.K.Merton提出的科学共同体制度性规范。
答: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3、简述技术生命周期模式理论。
答:
初创期---加速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期
4、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答:
(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
1.科学技术是第一物质生产力
“科技-生产-经济”的统一体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结构模式
现代社会,与其他要素相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居于主导地位。
2.科学技术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
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技术成的答
幅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动态的解释: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科技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科研问题的全球化:
如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科研活动的全球化
科研体制的全球化:
如论文引用已经成为基本的国际学术规范,并成为衡量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研影响的全球化:
如计算机病毒的蔓延
3.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兴起
(1新经济现象
1992,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很多人认为,到2000止美国达1100个月的持续增长,既超越了几十年起的“德国奇迹”,又超越了“日本奇迹”。
所有该增长的指标:
GDP、劳动生产率、资本投资、收入、股票指数、就业和出口等均增长,所有该下降的指标:
失业率、通胀率、利息率和财政赤字均下降。
专家指出,此“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与信息技术革命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投资的迅速上升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是其出现的最关键因素。
(2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知识工人成为劳工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技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力量
知识经济的出现: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消费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其主要标志:
一是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二是在经济生产发展中,知识可以形成产业经济,即以高技术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
科技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力量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1.科学技术是精神生产力
作为认识现象,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丰富人类的精神宝库;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方法的运用,科学精神的弘扬,利于人们破除陈旧观念、风俗习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2.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现代科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
科技在文化系统中的影响在扩展,在文化变革中的作用在增加。
英国学者C.P.斯诺(Snow于1959年提出“两种文化”的理论,认为在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之间存在着两种文化:
一种是科学家所代表的科学文化;一种是人文学者所代表的人文文化。
前者是在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科学家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文化。
后者是在注重人的价值的人本主义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在人文学者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文化。
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分歧。
(文化分化现象
3.科学技术与教育普及
科技进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手段,使教育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
科技进步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科技教育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劳动者素质不断得以提高;
科技进步使教育科学生发出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4.科学技术与道德进化
科技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恩格斯
科技活动通过长期的职业活动,逐步孕育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
如科学家道德规范等。
(三科学技术与政治文明
1.科学技术与民主变革
(1科学的理性与民主精神体现
文化学意义上的民主在当代的三层含义:
对国家,是一种治理形式;对某种组织或共同体,是一种决策方式;对个人,是一种工作或生活作风。
科学在哲学层面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一种民主精神。
(科学技术体现着民主精神
(2科学技术与民主
科学精神对民主内在气质的形成有重要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为民主政治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科学技术不能保证民主必然实现。
2.科学技术与制度变迁
制度:
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博弈规则,是人们创造用于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科技属于生产力范畴,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技术的变迁导致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需要,就会促使制度变迁。
3.科学技术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动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直接作用于国际经济而间接作用于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的较量,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
科技发展导致国际政治由区域化向全球化发展;
科技使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5、试述科学技术的价值。
答:
1.科学技术活动渗透着人类价值:
首先,科学技术活动的动机目的蕴涵个人的价值观念(科学探索是人类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明确目的的创造活动。
人类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去从事科学活动呢?
2.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渗透人类价值:
科学系统的内在目标主要在于真实地认识世界、接近真理,那么技术系统的内在目标主要在于提高有效性,在具体的技术实践中表现为精确性、耐久性和低成本。
从技术的运用后果来看,人们对技术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价值是中性的、有价值负荷的、与价值无关的。
人们常用斧头能劈柴又能杀人的例子来说明技术是一种中性的工具。
3.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价值。
科学作为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具有解释、预见和认知的价值。
科学通过其技术应用体现的使用价值,是科学技术的另一重大的社会目标。
6、如何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的社会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辩证法 自然 辩证法 复习 思考题 部分 答案 要点 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