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及其思考.docx
- 文档编号:4056479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7.53KB
后勤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及其思考.docx
《后勤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及其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勤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及其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勤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及其思考
后勤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
而对于高校后勤如何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建设节约后勤,实现后勤和谐持续发展,已成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同济大学后勤集团建设节约型校园团建设节约型后勤、参与节约型校园的实践,阐明同济后勤在建设节约型后勤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效果,如成本控制、创新节约机制和节能经管、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产品等,探讨高校后勤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方法、途径。
【关键字】节约型校园实践思考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高校之一,同济大学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园节约风尚,完善了校园节能经管监控平台,建立了经管节能、科技节能和教育节能三位一体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体系,开发了一批新能源环保使用工程,走出了一条全员参与、全程贯通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新路,为整个校园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
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注。
校长裴钢指出,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校园是响应党中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具体行动,深入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可以促进学校本身节约能源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同时还有利于促进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实践和进步,促使广大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掌握节能环保技能,进而对全社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正是由于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校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在学校的统筹领导下,我校建立了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围绕校园节能经管监控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各种节能措施的统筹与调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扎实开展节能工作,积极探索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之路,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环保效应。
一、高屋建瓴、统筹全局、分布采集,建立和完善校园节能经管监控平台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同济大学经过院校合并以后,规模大大增加,校区也比较分散,四个校区遍布在上海的市中心和郊区。
同济大学校园总建筑面积共有150万平方M,全日制学生近4万人,教案科研人员4200多人。
面对庞大的经管范围和经管人群,建立和完善校园节能经管监控平台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第一步。
一个学校量大面广,如果经管有疏漏,带来的浪费远远大于技术疏漏。
没有量化就等于没有经管。
如水电经管,原始的人工抄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数据不可靠,没有延续性。
所以建立校园的节能监管平台,对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经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节能监控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全校的节能指标化、能耗数据化、经管动态化、数据可视化。
同济大学参照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相关导则和规范及国内外经验,对校园节能监控平台进行了科学规划。
根据平台设计原则和目标,立足于“集中经管、分布采集”的思想,系统构架基于校园网络,以减少系统建设成本。
在列入监测、服务和经管的建筑设施用户末端设置具备通讯功能的数字式计测表具(电表、水表及燃气表具等),将采集的数值信号通过组网设备及网络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终端,通过节能监管软件实现校区的能耗监测、数据经管服务和对策制定。
平台建设依托优势学科资源,集合了网络通讯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与能源、环境、建筑节能技术有机融合,构筑了技术可靠、经济实用、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校园节能监控系统。
2008年,同济大学建成了面向全校四个校区约300栋建筑的建筑能耗实时监控系统。
打开校园节能经管监控平台,从虚拟地图上任意点击进入一幢楼宇,这幢建筑每个时段里照明、采暖、电梯等分类能耗就以不同的颜色,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
它可以实时采集、远程监测各栋大楼内水、电、燃气等各类能耗数据,最终针对已发现的不合理能源使用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
监控平台除实时动态掌控全校各建筑能耗状况外,还嵌入建筑能耗模拟模块功能,可对节能措施进行预测评估,为校园设施节能提供决策支撑。
建立校园节能经管监控平台使节约型校园建设实现了统筹全局、因地制宜、合理调度,有利于各项节能政策的充分落实。
我校校园节能监管平台以界面友好、功能全面、扩展性强、技术先进等特点受到国际可持续发展校园联盟(ISCN)及日本多所高校的关注。
二、加强经管、重视技术、深化观念,形成经管节能、科技节能和教育节能三位一体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体系
1、加强经管,合理运营、计量控制和能源审计三管齐下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校园设施的节能运营经管。
在建立校园设施节能监管平台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经管,建立节能长效机制。
同济大学在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中瞄准国际前沿,不断探索,追求设备经管专业化、信息化,同时实施定额核算和需求侧经管,努力做到合理运营不浪费。
后勤集团在节能运营经管方面做的十分出色。
例如饮食中心对采购部冰库的改造。
改造前冷库采用水冷技术,电机功率总计为140KW,由于电机老化,制冷效果较差,能源浪费严重。
改造后,冷库采用德国比泽尔水冷压缩机,其电机功率总计为27.43KW,而且制冷效果良好,能源利用率高。
据统计,原有冷库每天用电量为410度,改造后每天用电量为52度,全年可节约用电13万多度,节约费用达11万多元。
而物业公司配合能源中心将教案南楼所有普通日光灯管换成节能灯管。
使用节能灯管后,每天可节约用电120度,全年可节约用电43800度。
加强校园设施的节能运营经管为同济大学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学校重点加强了对学生用电、用水的节约经管,学生宿舍、浴室装上了智能IC卡,实行了水电缴费校园一卡通。
综合效应显示,节电率和节水率分别高达40%和30%以上。
学校充分运用行政号召、监督经管等手段,向全校师生和单位提倡节约能源,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后勤集团积极采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制定了《节能公约》,在全校范围内作出了表率。
集团确定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身边做起、从点滴抓起”的思路,使节能从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和制度性行为。
并编辑出版了《节能专刊》,指导各个中心的节能活动,内容包含节水、节电、节煤等各个方面,积极引导员工关注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从而使每个员工在点滴中切实有效做到节能。
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我校要求相关部门强化成本核算意识,加强财务预算经管。
重点做好财务预决算、财务分析及财务监控工作,强化成本核算意识,做到科学分析,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支出特别是人力资本、能源消耗的支出,使各部门对人员的合理配置、设施设备的有效使用、工程工程的建设、市场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各方面都精打细算,较好地形成节约的氛围与格局。
2、重视技术,努力追求科学高效节能、绿色循环用能
同济大学着力于全面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发展和谐的学习型校园,尤其注重将节约型校园建设理念具体化。
后勤集团与能源中心、基建处紧密协作,积极探索节能用能新途径、新举措,努力追求节能用能新思路、新方法,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科学高效节能、绿色循环用能。
我校依托科学创新,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先后建成了学生浴室的太阳热能利用系统、电蓄热锅炉、中水处理和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洗浴废水热回收利用系统、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等,并正在实施可再生能源反应系统。
重点落实节能节水措施,校园灌溉用水实现100%非自来水源。
新建建筑积极执行国家节能设计规范,超越本地区现行节能目标,率先实现建筑节能65%以上性能设计。
改建工程及历史保护建筑改造合理采用相适应的建筑节能材料及生态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低辐射节能型外窗、建筑遮阳、屋顶绿化、节能照明,因地制宜的采用了利用可再生浅表层热(冷)能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利用地道风道的新风预冷(热)空调通风系统、舒适节能的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结合大空间特点采用的置换空调通风、中庭复合通风与系统;有利于城市电网供电削峰填谷的冰蓄冷空调系统等。
这些建筑节能综合集成技术为校园设施的节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
在嘉定校区建设中,重点突出节能和生态技术。
校园绿化率达70%。
后勤集团在校园内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以雨水井收集雨水注入河道,然后从雨水管网抽水进行绿化灌溉。
建筑物严格按照国家新的节能建筑规范建设,墙面采用隔热保温材料,窗户则配置中空双层LOW-E低辐射玻璃,型材使用断桥隔热铝材。
空调系统根据不同空间、不同需求配置,灵活采用VRV空调系统和单体空调相结合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整体用电量。
校园内广泛采用各种节能灯具,同普通灯具相比,节能20%左右,同时校内研发了路灯节能器,设定路灯每天开启5小时,后半夜部分路灯自动关闭,每天可以节约一半的用电量。
经测算,一年可以节约用电45000多度。
大礼堂是建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礼堂为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型网架薄壳结构。
改造过程中,多种节能措施得到应用,使大礼堂成为了保护性建筑节能改建的“典范”。
主要节能措施有:
采用高效风冷热泵机组和数码变频热泵机组组成的冷热源;观众厅大空间采用节能、高效、舒适的置换空调方式及座椅柱脚下送风,同普通空调系统相比节能近30%。
舞台采用独立屋顶式空气源冷热风机组,电动喷口侧送方式,下侧回风;舞台、观众厅前区及后区,均分别独立设置空调系统,满足不同运行需要,节省运行费用;采用自然通风、过渡季节全新风供冷及地道风予冷(热),缩短空调机组开机时间、减少空调机组新风处理负荷,实现空调系统节能运行。
3、深化观念,以宣传带动节能、以教育促进节能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最大社会效应体现在育人方面。
我校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在校内积极建设节能环保精品课程,面向校内校外举办各类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科技讲座,普及节能科技,服务于社会。
学校以“节约是美德,节约是智慧,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为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主题班会、组织生活、报告会、座谈会、征文、展览、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在全校开展浪费现象和节约典型的征集活动,有近千名学生参与了活动。
同时,还开展了“节约水电周”、“节粮周”、“绿色环保周”、“节支周”、“书籍循环使用”等主题活动周系列活动,提高节约认同感,增强节约责任感。
2005年5月同济大学成立了上海市首个大学生校园节能督查队,对校园教案楼、办公室、宿舍楼、食堂等公共区域的水电、纸张、粮食以及学习生活物品等各种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每日检查,将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案并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在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从教案实践到校园宣传、学生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教案上形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系列节能环保相关课程。
团委学生会工作方面开创了学生自主节能创新活动的局面,开设了节能论坛、“节能减排十五讲”等系列报告会,建筑、规划、能源、环境等相关学科的领军学者专家积极投身节能普及教育中,强化了学生的节约意识,丰富了校园文化,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开展。
围绕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各学生组织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积极开展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力度,一批像“化油器发动机节能改装及测试”、“低浓度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基于生物酶强化土地处理城镇污水新技术研究”等学生科技作品脱颖而出。
“大学生节能环保创业”主题论坛、“科技产业中的节能环保”沙龙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创业者畅谈关于科技研发与产业化运用中节能环保的改进成果与其意义,更是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同学们开展和参与的“节能减排生活习惯调查”、“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普及度调查”、“每月少开一天车”、“地球熄灯一小时”主题宣传活动等社会实践工程,同样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三、依托科技、大胆创新、科学规划,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
新能源作为一种“绿色”新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的同时,也可以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
新能源开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发展新能源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校经过积极的探索,全方位的实践,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发挥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机械、电信及汽车、材料等学科优势,进行了大规模节能技术改造,有效开发了包括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绿化、中水回用、生物质能循环利用等多种新能源,实现了与相关学科发展的互为促进,同时搭起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和推广了节约型校园建设。
1、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我校积极探索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方式,开发了包括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绿化、人工湿地在内的多项节水工程,效果显著。
浴室节能环保综合工程:
2006年,后勤集团积极与学校、能源中心以及环境学院合作,对校本部浴室进行了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浴室采用太阳能智能集中供热系统、中水回用技术以及余热利用技术,改变了能源利用方式,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节省了能源开支。
其中太阳能智能集中供热系统通过太阳能集热模块吸收太阳能,对管道内冷水加热,不仅节省了煤、电等能源,而且环保,一年可节省费用12万元,节能超过30%;中水回用工程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进行水处理,将处理之后的水直接用于景观及绿化灌溉,达到节水的目的,一年可节约费用22万元;余热利用技术是通过热交换处理池,充分利用洗浴废水的剩余热能,来加热给水管网,使用该技术每天可使70吨水平均升温8摄氏度,节能超过30%,一年可节约费用16万元。
在采用节能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在浴室安装了IC卡智能洗浴龙头,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使得人均每次洗澡费用支出减少1/3以上,并有效提升了浴室接纳量。
原先每天最多只能接纳1700人左右,现在则超过了4000人,提高了1.5倍,从而节约了学校新建浴室的投资。
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收集系统技术基本分为收集、储存、供水与利用几个方面。
我校通过雨水井收集雨水注入河道,然后从雨水管网抽水绿化灌溉。
雨水收集系统被广泛用于四平路和嘉定校区的校园建设中,校园灌溉用水实现100%非自来水源。
人工湿地实验工程: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我校在河道旁边建立了大片湿地,地面下铺设吸附性填料,上面加泥土,种上绿色植物。
对污水进行过滤净化,从而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
人工湿地也是我校科普与节能教育基地之一。
2、工程改造积极利用新能源
在工程建设及改造过程中,先由学校进行节能工作总体规划,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技术方案,再交由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付诸实施。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改造了一大批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工程。
旭日楼生态建筑工程:
旭日生态楼的改建是由后勤集团工程中心完成的。
建成后的旭日生态楼总建筑面积1153平方M,采用了地源热泵、毛细管平面辐射系统(末端空调系统)、独立新风系统及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技术等多项节能技术,具有绿色环保、高效节能、高舒适性等特点。
旭日楼墙体采用塑聚苯乙烯保温板,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外窗均采用断热型铝木组合窗,玻璃采用低辐射中空渡膜玻璃,对远红外热辐射反射率很高,冬天可将室内热辐射反射回室内,起到保温作用,夏天可阻止室外热辐射进入室内。
地源热泵技术利用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可向建筑物供暖、供冷,有效降低降低建筑物能耗和区域环境污染。
独立新风系统及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技术通过全热式换热器将空调房间排风与新风技能型热、湿交换,实现余热利用。
环境学院实验楼改造工程:
环境学院实验楼改造以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为宗旨,在生态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资源利用、绿色环保材料、室内环境技术、绿色配置技术等方面体现特色。
节能措施有:
采用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外窗采用断热铝合金金属LO≦e中空玻璃和双中空透明PETLOW—E节能夹胶玻璃;通风方面采用双层皮幕墙,利用楼梯间的烟囱效率加强自然通风;采用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增加采光和遮阳功能;屋面配合地毯式屋顶绿化,种植草皮和地被植物;屋顶安装一般光伏方阵;建筑南立面采用水平遮阳百叶,调整百叶角度增加采光,房顶玻璃采光顶搭遮阳篷;西晒严重的山墙种植垂直绿化等。
文远楼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节能改造工程:
文远楼建成于1953年,是中国最早的包豪斯风格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件”。
目前已被改造成为一座生态建筑。
节能措施有:
建筑墙面采用内保温,外窗采用Low-E双层中空玻璃及隔热型材,加装可调智能化内遮阳系统,使建筑综合节能性能满足并超过国家节能规范。
屋顶采用无土种植草皮技术绿化,采用中水设置屋顶喷淋系统。
运用太阳光伏转换技术,在屋顶集中设置光电板,与屋顶采光天窗结合,发电、遮阳同时进行。
采用土壤源空调热泵技术,利用热泵技术及土壤中换热埋管,冬季从土壤中取热释冷,夏季向土壤中取冷放热,实现空调供热系统的节能。
通风采用两级除湿工艺来处理,即先回收排风热量,再主动除湿,并利用通风时气流循环实现热量互换。
照明采用紧凑型高光效节能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等,同时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利用光线模拟出不同时段自然界的光环境,设计不同区域的灯光效果。
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成功地集成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关成果获2007年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2007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代表工程、2007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影响力机构、2007年度上海市节能先进单位。
教育部200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于2009年年初公布,由同济大学陈小龙副校长牵头完成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集成及示范”工程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类一等奖。
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课题研究人员两次受邀为全国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研讨会作专题报告(2007年7月青岛、深圳。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会主办),为全国高校基本建设提供重要经验参考。
2008年受邀加盟国际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联盟(ISCN)并作主题报告,2008年11月在巴塞尔召开的全球能源论坛已将同济大学经验被作为中国节能减排典型案例。
在教育部和建设部主持下,同济大学执笔编写了《高等学校节约型经管与技术导则》,已于2008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并由教育部、建设部共同签署公布,成为指导全国高校校园建设工作的指南。
同济大学将继续在教育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领导下扎实的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思考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我们将继续深化和完善校园节能监控平台建设,力争细化监管覆盖率达到全校能耗总量的80%。
并实施对校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的全面分项计量及能源审计。
逐步实施校园建筑设施的用能成本核算,完善用能收费体制和制度建设。
建立校园建筑能耗指标体系、能耗公示制度、校园节能考评制度。
力争将同济大学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成具有示范性、推广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台,为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后勤 建设 节约 校园 实践 及其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