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4050243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57KB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旅游地理学:
郭来喜认为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换言之,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是旅游者行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
旅游者、资源、环境和发展,极其相互关系是我们的研究对象,TRED的研究贯穿与整个旅游地理学研究过程。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达某个目的地进行活动。
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931年第一篇旅游地理学论文在美国地理学者协会会议上被宣读;1946年第一篇旅游地理学硕士论文公布;1949年第一篇旅游地理学博士论文发表;1964年旅游地理学专著推出。
萌芽阶段代表人物麦克默里1930年在地理学者协会会刊《地理学评论》登载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被视为地理学者运用地理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旅游的首作。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
1、初创阶段(1979-1985)这一阶段侧重于对旅游地理景观的描述,并讨论其分布、形成的规律,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定性研究。
2、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这一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但总的来说研究涉及面还比较窄,成果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研究方面,其他研究内容还相当薄弱。
3、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这一阶段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
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收到旅游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贯穿与开发实践中,受到各界认可。
第二章
旅游者:
1、国际上对旅游者的定义:
①国际旅游者指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度过至少1夜的游客;国际短途旅游者指利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少于一夜的游客,包括在游船上居住的游客,不包括过境旅客。
②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1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宗教等。
国内短途旅游者是指基于上述目的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
2、我国对旅游者的定义:
①游客,指因为休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国),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②海外旅游者,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
分为还有旅游者和海外一日游游客(在船、车上住,及乘务人员)两类。
③国内旅游者,凡纳入我国国内旅游统计范围的人员。
分为国内旅游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不包括工作人员、到外地学习学生)和国内一日游游客(超过6小时不足24小时,没住宿过夜的人)。
国际旅游者定义:
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
国内旅游者定义:
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1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
旅游需求:
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渴求满足的一种欲望,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行为的内在动力。
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1、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
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基本因素,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需求的大小,闲暇时间是旅游需求产生的必要条件。
2、人口状况。
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各种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不例外。
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容易产生旅游需求;年龄选择上中老年有足够时间金钱,需求程度趋高;男性有更多公务外出机会;职业不同旅游需求也不同,专业人员、企业家、教师及自由职业者出游可能性大。
3、受教育水平。
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外面世界的陌生感越小,渴望见识外界事物的愿望越强烈,旅游需求越大。
4、旅游目的地的供给状况。
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强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景点的可进入性会影响旅游需求。
5、旅游产品价格和货币汇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产品价格与旅游需求呈反比。
汇率下降,旅游需求增加,反之。
除上述主要原因外,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程度和安全、旅游目的地国家政府及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等。
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
公式
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G值越接近100,旅游客源地越少越集中;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
Xi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
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
N为客源地总数
旅游动机:
促使旅游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
旅游动机分类:
1、德国格里克斯曼,最初尝试分类,1935年,分为心理的、精神的、身体的、经济的。
2、日本田中喜一,心情的动机(思乡、交际、信仰之心)、身体的动机(治疗、保养、运动需求)、精神的动机(知识、见闻、欢乐的需求)、经济的动机(购物、商务目的)。
3、美国罗伯特麦金托什,身体健康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
4、孙文昌,身心方面动机、社会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经济方面的动机。
马斯洛需求:
1、基本是生理需要,即衣、食、住等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2、安全需要,即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受伤害、被剥夺、失业等。
3、社会的需求,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
4、尊重感的需要,即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别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处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旅游决策:
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旅游决策的一般过程:
1、认识需要阶段——认识过程。
旅游者在旅游决策前,要认识所购买的旅游产品,要明确哪个产品符合自己的旅游偏好。
2、评价筛选阶段——情感过程。
完成了认识过程后,需要根据主客观因素,在众多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
与旅游者的情感因素、个性及社会因素有关。
3、决定旅游阶段——意志过程。
旅游者为了达到预定目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和外部刺激与旅游者自身心理特性有关。
需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随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
1、旅游服务因素。
吃、住、行、游、娱、购、咨询、信息、预定、导游、售后等具体的旅游服务。
旅游服务的质量是回头客作为决策的首选条件。
2、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已经使旅游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会、有条件而不去旅游,个人不仅会感受到外在的社会压力,而且会体验到内在的心理冲突。
3、个人心理因素。
个人心理因素会影响他们认识、评价旅游环境,以及持有什么样的决策标准,从而影响他们最终的旅游决策。
4、群体支持因素。
时尚、家人、亲朋好友等都会影响个人的旅游决策,很多情况下,参照群体比所属群体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5、个人社会经济因素。
收入水平、余暇时间、日常生活的压力等因素,是现代旅游的基本约束条件。
6、其他因素。
旅游者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旅游地与客源地直接的空间距离、旅游地的消费水平、知名度、居民素质、政策法规、亲朋好友的旅游推荐、旅游广告宣传等因素的影响。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特征:
1、旅游者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一是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旅游目的地,二是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2、旅游者游玩较高级别的目的地或旅游点之后,如果资金和时间允许,一般也不停留在原地游览级别较低的旅游点,而是迁移到其它地方,游览该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3、旅游者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避免走回头路。
4、在中小尺度空间,旅游者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即以居住地为中心,旅游者分数次向不同方向做一日游。
旅游者的行为层次:
1、旅游者行为的地域空间等级层次。
从地域空间等级层次来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流向是从高层次的旅游地指向低层次的旅游地,即存在空间等级层次规律。
高等级的旅游目的地更容易被旅游者所感知,容易成为旅游者的选择对象。
2、旅游者行为的旅游动机因素。
旅游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基本层次是游览观光;提高层次是娱乐、购物;专门层次包括修养、疗养、出席会议、宗教朝拜等。
一般而言,旅游者先从事较低层次的旅游活动,然后从事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但也有例外,有时不同层次的旅游活动可以并存。
旅游流:
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内在的复杂系统。
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1、区域性。
依照地理上的本区域、近区域和远区域形成由密到疏的空间分布规律。
如,近距离流动多,远距离流动少;旅游热点地区多,旅游温冷地区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互相流动的多。
2、季节性。
旅游流流向、流量集中于一年中相对较短时段的趋势。
会影响淡旺季供求平衡、旅游设施年平均利用率,进而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3、规模性。
从20世纪90年代起,旅游业已经超过汽车、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4、波动性。
旅游流极易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经融危机、海湾战争、非典、禽流感等,直接导致世界或区域旅游市场的波动与发展迟缓。
5、集中性。
现代国际旅游流市场需求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国际旅游者市场分布的集中性。
第三章
旅游资源:
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特点:
1、旅游吸引性。
是判断是否是旅游资源的重要标准,也是旅游资源最核心的内容,是旅游资源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条件。
2、特定区域性。
特定的区域性赋予了各地旅游资源的不同特性,是差异性成为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主要源泉。
3、开发保护性。
由于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就失去了旅游价值。
4、综合多样性。
旅游资源到底范畴是一个集合的体现,是多种要素的组合,丰度评价成为旅游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因子。
5、发展变化性。
如太空、北极、南极等地方现在开始或即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范围也会随之得到拓展。
按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
1、供陆上活动的旅游资源。
有,露营、篷车旅行、野餐旅游资源;骑马旅游资源;散步及远足旅游资源;狩猎旅游资源;攀岩旅游资源;滑雪旅游资源。
2、以水体为基础的旅游资源。
内陆钓鱼水域;其他水上活动水域;靠近乡间道路的水域;适于海上活动的海洋近岸水域;适于海岸活动的靠近乡间道路地带。
3、供欣赏风景的旅游资源:
低地、平缓乡野、高原乡地、俊秀的小山、高的山丘。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1、数量丰富,类型众多。
我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旅游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2、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古老而奇特的历史遗存、文物古迹、遗风遗俗、文化艺术等既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再现,也是灿烂传统文化的印证,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3、季节明显,地域差异。
4、自然人文,互相融合。
具有综合性特点,大都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融历史文化与山水名胜于一炉。
第四章
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对旅游的影响。
一般来说,与旅游者常住地自然环境差异越大的地方,越是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2)自然环境各要素对旅游的影响。
在山地、平原、盆地等各种地貌形态中,以山地对游人的吸引力最大。
山地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自然景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自然美的程度最高。
被称为风景血脉的水是最活跃的构景要素,世界上不少著名旅游区之所以游客乐于向往,水景往往是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是影响旅游活动的客观外在条件。
动植物是构成旅游资源和风光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
2、人文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人文环境作为外部条件对旅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的治安状况、卫生条件、旅游供给等方面。
(二)经济发展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从理论上讲,在区域经济处于成熟阶段和大量消费阶段时,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最佳。
但也有“以旅兴省”的发展道路。
2、贸易均衡。
放宽对出入境旅游的限制,促入限出。
3、外币兑换率。
4、能源价格。
(三)政治和法律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政治稳定、旅游立法,尤其是指定旅游者权益保护法,为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1、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对外来事物接受的程度和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旅游开发决策等。
2、价值观念。
旅游业缺乏诚信,就是价值观念问题。
3、宗教信仰。
如道教倡导生态平衡观和可持续发展道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文化因素。
不同亚文化群的旅游需求及态度有差异,直接对旅游业产生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促进旅游地自然环境良性发展。
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促使进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治理,使开发出来的资源比原来的资源质量更高,美化和保护了自然环境。
2、促进旅游地人文环境的良性变化。
有利于提高旅游地经济效益和国民收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进文化交流,改进当地居民的精神风貌,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1、对水体的影响。
水资源的开发不当,导致水资源锐减,一方面是旅游生活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点消失。
其次,旅游还会造成水体污染,主要是生活型污染,包括生活污水、粪便、垃圾、游泳以及游船、车辆的漏油排气等,严重污染水体旅游资源。
2、噪声和大气污染。
旅游业引起的噪声骚扰现象并不少见,破坏了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其引起的大气污染情况也不容忽视,旅游设施、建筑物及旅游交通等,由于燃烧化石燃料不完全而产生污染。
3、生物资源遭受危害。
(1)对植物资源的破坏。
游客采摘,会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山区旅游会引起火灾;土壤被压实,透气透水性差,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开发不当,是地貌和植物遭到破坏,加剧旅游区的水土流失。
(2)对动物资源的破坏。
游客活动会对动物生存造成威胁,如游人的胶卷盒,空瓶子等。
还有过境外游客借旅游之机偷窃动物的现象。
4、垃圾污染。
随着旅游也的迅猛发展,作为旅游业副产品的旅游垃圾不断增加,以成为旅游区管理部门颇感头疼的问题。
5、旅游开发污染。
(1)建筑和其他旅游设施不合理的设计、选址和建设。
建筑物的体型、体量、色调与景区不协调,会造成建筑视觉污染。
旅游交通建设规划不当,会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滥建大型人工景点。
微缩景观、影视城、主题公园等,都存在重复建设,认识肤浅、品味不高、手法平庸等现象,并且生命周期都不长。
6、游览活动的污染。
游人带进的尘土、吐出的气体、排出的汗液、经常脚踩、手摸、乱写乱画、照相机闪光灯的闪烁等,都对文物古迹造成危害。
7、旅游引起的社会文化问题。
(1)传统文化的弱化或同化。
旅游接待地的传统文化在异质文化的强力冲击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被冲淡甚至被扭曲。
如纳西族,当地年轻人已不再说纳西语,说汉语以成风气。
来自文化强势地区的旅游者带来的思想及文化,成为青少年群体的效仿对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价值观。
如,放弃原有生活方式,外出打工。
(2)传统文化的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
为满足游客的欣赏要求,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常常被认为肢解,甚至伪造或假冒,原有的文化价值完全被商业价值所取代。
(3)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以至丧失。
原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友爱互助、安分守己、重义轻利等品质随着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逐渐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变化。
会出现如赌博、色情等非法活动,犯罪率上升,恶化接待地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旅游环境容量:
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环境承载能力,是旅游环境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指特定时间内特定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最大值。
社会容量:
指旅游者和当地人口所能承受的因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文化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
旅游环境容量:
自然容量、社会容量。
自然容量:
物质容量(设施容量、旅游资源容量)、生态容量社会容量:
旅游感知容量、接待地社会容量。
中国旅游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现存问题:
1、引起物价上涨,损伤居民利益。
生活质量下降。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
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
3、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
4、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要素。
我国对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5、“质”与“量”的失调,特指旅行社。
6、不限量的发售门票会给游客和旅游景点带来一连串后果。
“人看人”“物不所值”,对人身财产构成威胁,对景点造成破坏。
7、部分住户、酒店、景区结合区,环境污染严重。
8、干扰居民生活,诱发宾主矛盾。
减少接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场地,交通堵塞,人口拥挤,水、电、能源供应量不足,环境垃圾。
9、歪曲民族文化,腐蚀社会意识。
在异质文化冲击下,一些民族文化变了味,甚至逐渐消失,人们的价值观念,服饰等都发生了变化。
10、污染自然环境,败坏社会风气。
交通污染、水、空气、噪音污染,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
11、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12、改变社会结构,产生社会问题。
解决措施:
1、发展经济。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健全旅游法规,努力维护经营秩序。
“宰客”“花钱买罪受”拍照要钱等。
3、保护是前提也是发展,加强景区污染防治、生态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管理能力。
4、利用价格杠杆或限制门票数量,针对重点文物保护区。
5、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6、扩大开放范围,扩大客源,外国客源。
只有客源扩大了,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使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得益。
7、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
第五章
游憩空间:
泛指人的消遣、游玩、社交的场所。
典型的文化游憩空间——文化游憩广场的设计要点
1.文化游憩广场与城市整体环境
(1)城市层面
(2)公共建筑群层面(3)居住社区层面
2.文化游憩广场的空间形态
3.文化游憩广场的交通组织
4.作为城市记忆场所的文化游憩广场
5.文化游憩广场的个性与地方性
6.文化游憩广场与社会生活
历史地段: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诚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历史地段的界定:
1、风貌的完整性,即要有一规模且有较完整或可政治的历史风貌,要能够成一种环境气氛,使人从中得到历史回归的感受;
2、历史的真实性,既要有一定比例的真实的历史遗存,因为携带了真实的历史信息,能传递场所精神。
3、生活的延续性,即要在城市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不仅记载城市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还继续记载着今天城市发展的信息。
乡村旅游:
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味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为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论述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六个阶段的特征表现。
(1)探索期:
一个旅游地从诞生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的初始阶段。
只有少量的旅游者,且旅游者表现为“多中心型”或者“探险型”;当地的旅游吸引物主要是自然型或者文化型旅游资源;当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旅游设施;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发生显著变化。
(2)起步期:
旅游地的发展开始进入正式起步运行中。
旅游者人数增多,当地居民开始加入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队伍;旅游活动变得有规律,季节性开始凸现;出现了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市场也开始形成;当地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开始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3)发展期:
旅游地各个环节开始步入正轨并快速成长。
旅游者接待量迅速增加,外来旅游者大大超过当地旅游者,“中间型”旅游者逐渐取代了“多中心型”和“探险型”旅游者;出现了大量的宣传广告并形成了明确的客源市场;出现大量外来旅游投资,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开始出现人造景观,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出现规模较大的现代化接待设施,交通网络配套建设有所改善。
(4)稳定期游客数量在一定时期内仍旧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率减缓并趋于下降;游客主要是“自我中心型”旅游者;大量的旅游广告宣传以克服旅游地的季节性并扩大市场范围;旅游地的划分更加细化,有了专门的娱乐商业区,原有的设施供给开始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当地的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与旅游业联系紧密,但是旅游活动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状况和居民生活等综合承载力构成了巨大压力。
(5)停滞期:
旅游地各方面的发展都已经接近或者突破容量的临界值,发展开始趋于停滞。
游客数量已经达到顶点;旅游地的环境、社会容量以及居民心理容量都即将达到或者已经达到饱和,各种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随之出现;旅游地的形象在游客中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客源主要依赖回头客,客房出租率下降,接待设施过剩,保持现有游客规模难度大。
人为改造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痕迹明显,当地旅游相关企业的所有权开始频繁变更。
(6)衰落期或者复苏期:
客源市场在空间和数量上减少,旅游地失去吸引力并逐渐衰落;外来投资大量撤出,本地机构和居民开始大量低价介入,旅游房地产被转卖,旅游基础设施已经破旧或者由于闲置而被用作他途,原有宾馆可能会转而用作疗养院、公寓或者退休住宅;当地的旅游功能大幅衰落或者完全失去。
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在停滞期后进入新一轮发展,进入复苏阶段。
这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增加人造景观,用全新的吸引物取代原有的吸引物;二是开发新的旅游资源,重新启动市场。
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
(一)主题公园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1、主题公园型旅游地的演变特征。
主题公园具有投建初期的投入高,投资风险大,吸引力的核心在于人造景观所模拟的某种特定文化的真实性。
高门票高消费,重游率低,是人造的商业性旅游资源。
由于上述特征,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它没有或者只有极短的探索期、介入期和发展期、直接进入成熟期和鼎盛阶段,游客量的最高峰一般出现在投放市场的第一年,然后便开始逐年下降。
2、主题公园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因素。
①选定和表现主题。
主题公园的旅游吸引力来自于对某种特定文化主题的人工化模拟,只有深刻挖掘和把握这种文化的独特内涵,运用恰当的创新手法加以展现,缔造出特殊的主题氛围,才能够维持主题公园较长的市场吸引力和生命周期。
②较高的客源市场规模。
需要选择建设在规模大、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附近,贴近密度高、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有助于拓展旅游市场,减少风险。
③较强的后续开发能力。
包括内涵丰富式和外延扩展式,对科学技术和经济投入依赖性强。
④投资力度、宣传促销作用。
投资力度、广泛而有效的宣传促销、宣传促销手段的多样化都是很重要的的。
(二)自然资源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1、自然资源型旅游地的演变特征。
①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地 理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