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抽测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4046939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30.39KB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抽测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抽测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抽测考试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抽测考试语文试题
周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上)期末抽测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
“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
“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
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
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
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游子的孤寂。
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等。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
艾青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
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又有“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等。
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除了康桥,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
云在视觉上,既给人流动感,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不显单调,有韵味。
徐志摩是“三美”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民主、自由,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他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因此,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作为诗歌中重要的审美对象,既具有客观物的具体可感性,又蕴含着人的主观意识。
B.从古至今,诗人们大都喜欢选取“云”作为诗歌意象,这与“云”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有关。
C.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借“云”抒发丰富的情感,如单的赞美、孤寂的心情、美好的理想等。
D.徐志摩借助“云”表现对爱、美和自由的追求,“云”是他笔下钟爱的意象,更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意象的可感性入手,进面阐述“意”与“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意象的本质特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爱美、自由三个层次,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的特征。
C.文章用艾青诗歌中太阳意象与徐志摩诗句中云意象对比,意在突出徐志摩诗歌中意象的特点。
D.文章运用引证法,大量引用写到“云”的相关诗句,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认知,通过意象我们能了解诗人及当时的社会现状。
B.徐志摩诗歌中的云意象,既是他对传统诗词中“云”意象的一种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
C.云具有的轻柔、飘动特点,与“三美”主张中语言的绘画美相契合,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徐志摩对云的喜爱。
D.从《偶然》《康桥西野暮色》到《再别康桥》,云是诗中重要的意象,反映着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历程。
【答案】1.B2.C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大都喜欢”“具有的丰富内涵”错误,从原文第二段中“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可以看出,“大都喜欢”于文无据;“具有的丰富内涵”应为“具有特定的内涵”,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以及论证的方法。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对比”“意在突出徐志摩诗歌中意象的特点”错误,原文是想证明“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常用的意向是“太阳”,而徐志摩是“云”,并非要突出徐志摩,二者也不构成“对比”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夸大其词,据原文第二段第一句“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可知,“意象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认知”夸大其词;据原文第二段“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可见,意象只是诗人抒情的载体,“通过意象我们能了解诗人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夸大其词,故A项错误。
C项张冠李戴,据原文第五段“云在视觉上既给人流动感,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徐志摩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可见,云的“流动感”“色彩纷呈感”与“三美”主张中语言的绘画美相契合,而不是云“轻柔、飘动”的特点;据第六段第一句“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可见,云“轻柔、飘动”的特点使它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而不是与语言绘画美契合;另外,“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徐志摩对云的喜爱”于文无据,故C项错误。
D项无中生有,据第四段“《偶然》……‘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第五段“在《康桥西野暮色》中……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第六段“比如《再别康桥》……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可见,在这三首诗中,云的意象只是表现诗人不同的感情,而非“反映着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历程”,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心插柳
卢恩俊
①每年清明,都是回老家过节,上坟祭祖之余,参加乡亲们的折柳植树活动。
今年回不了老家,就折柳于灯下,用心植一篇“柳”吧。
②我先折了一枝“清明柳”,插上。
那不离不弃的“清明柳”,凄美、悲壮。
据说那是介子推的灵魂转化。
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大臣,他力保国君重耳,随之出逃19年,曾割股作汤救活重耳,忠心耿耿。
后来重耳作了国君封赏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于山中的枯柳树下,当重耳听说后赶到现场,只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的血书,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第二年清明枯树死而复活,重耳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当时人们清明插柳,说是替介子推“招魂”,后来广为流行,纷纷插柳纪念介子推。
由插柳到植树,清明也就成为古代的植树节。
②又折几枝“将军柳”,插上。
那些用锋锐无情的刀剑保卫祖国大地的将军,却能用柔情依依的细柳绿化大地。
西汉著名将军周亚夫在军营植柳,号称“细柳军营”。
他爱绿柳很出名,而治劲旅更出色,在七国之乱中,统率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晚清名将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带兵在河西走廊沿途植柳,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所称道。
后清人杨昌溪作诗赞曰: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爱国名将冯玉祥,也是爱树如命,带兵种植大量杨柳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④再折几枝“诗人柳”,插上。
那些用多情的墨水赞美柳的诗人,也能用汗水浇灌柳的葱郁,这岂不让人感动!
被誉为“五柳先生”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更爱树木,尤其爱柳,明代诗人袁敬写诗夸赞曰:
“藜杖芒鞋白布裘,山中甲子自春秋。
呼儿点检门前柳,莫遣飞花过石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本姓柳,且爱柳,被贬到柳州任刺史,带领百姓大面积植柳的地点又是在柳字当头的柳江西岸,因此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诗: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真乃美中有趣。
诗的下半部分又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任忠州刺史时,年年植柳种花,他在《春葺新居》一诗中说: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曾在湖边筑堤种杨柳、芙蓉等花木。
诗曰: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使西湖增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美景。
后有明代杨周诗赞: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鸟。
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⑤还有那真情绵绵的“章台柳”,唯美的词牌名,好词佳句引无数人为之折腰;那含情脉脉的“曲江柳”,华美的皇家园林,摇曳的情思不断被后人吟诵;那迎归送往的“灞桥柳”,曾是离别的信物,是情意绵绵的挽留,是枝繁叶茂的祝福,诱人折尽灞桥柳。
李白有词嘱: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那送别怀乡的“寄托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⑥不尽的折柳情,就想起清朝周希陶《增广贤文》中的两句话:
“有意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
内涵深刻的至理名言,也包含了对柳的生命力强、易成活的赞美。
但我还是折其“柳”,将“无”改为“有”,世上的事,哪怕再容易,也需要用心去做。
⑦“有心插柳”,才能“柳成荫”!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了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具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其中两处“折柳”一实一虚,文中重点对后者展开了叙述。
B.通过清人杨昌浚的诗句,可以看到历史上左宗棠在边疆带领士卒种植柳树的盛况,以及对当地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
C.文章布局合理,详略得当,详写了“清明柳”“将军柳”和“诗人柳”,略写了“章台柳”“曲江柳”等。
D.文章结尾一反传统将“无心插柳柳成荫”改为“有心插柳柳成荫”,告诉读者对待传世至理名言也应勇于质疑,翻出新意。
5.文章中写到了“清明柳”“将军柳”“诗人柳”,请分析它们各自的意蕴。
6.文章第⑤段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寄寓着作者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4.D5.①清明柳:
忠心、爱国,对先贤的追思。
介子推忠心耿耿被大火烧死于柳前,一片丹心获得人们广泛的纪念,人们在清明节插柳、植树来表达崇敬之情。
②将军柳:
勇毅、柔情、奉献。
无论是周亚夫、左宗棠还是冯玉祥,他们都用无情的刀剑保卫着自己的祖国,也用柔软的柳树装点人生,绿化大地,造福于民。
③诗人柳:
艺术与实践的结合、人生情怀的凝结。
陶渊明、白居易等不仅在诗词中赞美柳,更用汗水浇灌柳,亲身种植柳;他们或隐居或贬谪,在逆境中寄情于柳,借柳表明心志。
6.第一问:
①排比,展现了柳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拟人,突出了各色“柳”独有的特点。
③引用,丰富了柳的历史文化内涵。
④形容词尤其是叠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且具抒情性。
第二问:
通过对历史上富有文化底蕴的各种“柳”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柳”具有的文化品格的赤诚热爱以及赞美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涉及到开头段的作用,引用诗句的作用以及文章的布局、写法等。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D项对作者的意图理解错误,据原文⑥段“但我还是折其‘柳’,将‘无’改为‘有’,世上的事,哪怕再容易,也需要用心去做”可知,作者一反传统将“无心插柳柳成荫”改为“有心插柳柳成荫”,是想阐明“世上的事,哪怕再容易,也需要用心去做”的道理,而非“告诉读者对待传世至理名言也应勇于质疑,翻出新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理解作品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干要求从原文寻找关于作品形象的相关语句,找到形象特点,再深入思考,抽象出形象代表的共性内涵。
尽量用原文词语回答,如果原文没有合适词语再结合理解自己概括。
本题“清明柳”写了介子推的故事,据“曾割股作汤救活重耳,忠心耿耿”可概括出“忠君、爱国”;据“纷纷插柳纪念介子推”可概括出“对先贤的追思”。
“将军柳”写了周亚夫、左宗棠和冯玉祥,据“那些用锋锐无情的刀剑保卫祖国大地的将军,却能用柔情依依的细柳绿化大地”可概括出“勇毅、柔情”;据“晚清名将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带兵在河西走廊沿途植柳”“爱国名将冯玉祥,也是爱树如命,带兵种植大量杨柳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可知他们造福百姓,概括出“奉献”;“诗人柳”写了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据“那些用多情的墨水赞美柳的诗人,也能用汗水浇灌柳的葱郁”可以概括出“艺术与实践的结合”,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更爱树木,尤其爱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诗的下半部分又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等句子,可以概括出“人生情怀的凝结”。
解答此题还要注意结合原文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及把握作品情感主旨的能力。
品味语言艺术解题步骤一般为:
第一,阅读相关语段,找准运用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要从表达方式、修辞以及写作手法等角度全面考虑)以及用词、句式特点等;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每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或抒发的情感;第三步,先答手法,后作分析,规范写出要点。
本题题干第一问“第⑤段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要从修辞、用词特点以及引用诗句几个角度考虑。
据“还有那……那……那”可知修辞上运用了排比,展现了柳文化的博大精深;据“那真情绵绵的‘章台柳’”“那含情脉脉的‘曲江柳’”可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各色“柳”独有的特点;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知引用诗句,丰富了柳的历史文化内涵;据“真情绵绵”“含情脉脉”“依依”“霏霏”等词语可知用词上多用形容词和叠音词,使语言生动且具抒情性。
题干第二问“寄寓着作者什么情感”要注意规范答题,答题模式一般是“通过……寄予了(表达了)作者……感情”,据“‘章台柳’,唯美的词牌名”“‘曲江柳’,华美的皇家园林,摇曳的情思”“‘灞桥柳’,曾是离别的信物”等语句可知,本段写的是柳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柳文化的赞美和热爱。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间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9月16日清晨7:
30,2018年第38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按照惯例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
本次北京马拉松赛,报名人数达到111793人,相比去年增加了13106人。
“马拉松热”在中国大地不断升温,已经成为大家心中的“国马”,“北马”的报名人数也是逐年水涨船高。
并且我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已经包合了西藏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市,现在平均每天都有3场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在中国短时间快速发展,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的推动,除了包含赛事本身产生的多层的商业合作体系,如赛事冠名商、赞助商、服务商等,还推动了相关的产业发展如装备、训练、补给、信息服务等。
业界普遍认为,马拉松经济=赛事本体经济+赛事载体经济+赛事媒体经济+赛事衍生经济。
对比美国每年举办1200场马拉松赛事,有55万人可以完成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市场规模,中国跑步市场依然潜力巨大,据预测,未来中国跑步市场的容量可以达到300亿元。
2017年,全国马拉松共有500万人次参加,参赛者带动的消费规模达百亿元。
(摘编自《北京商报》)
材料二:
城市马拉松赛事,是一场城市“小奥运”,充当着“城市会客厅”的功能,对城市形象产生积极的综合性影响力。
城市居民、游客和其他受众对城市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等的综合印象,可以透过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以体育运动参与的途径将城市形象和感知者(居住者和游客)发生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
(摘编自《中国首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三:
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背后,藏着各种肆意生长的问题。
除了各地想要这张“城市名片”外,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是一个重要推手。
只有当赛事管理者与参与者在专业层面同步提升,马拉松赛事才能真正配得上“国际”标签,才能得到更多认可。
在某地马拉松比赛中,医疗和后勤支援让来自北京的跑友大失所望。
马拉松赛事存在运营商不成熟现象,则成为受访者的共识。
从马拉松赛事本身来着,马拉松赛事举办门槛、准入规则不明确。
马拉松赛事与其他比赛不同,它会占用极大的公共资源,这种资源的调度和配置只有相关部门才能执行。
目前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是报备制,不是审批制,至于这个城市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赛事,没有衡量标淮,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也没有很明确的准入门槛。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目前相当数量的赛事公司在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却忽视了选手的真正诉求。
现在许多马拉松赛事,动辄将几百万元花在电视转播和舞台搭建上,而真正花在选手身上的钱不过万元。
时间长了,这些赛事举办方必然会破淘汰。
另外,很多马拉松赛事单纯地以推介城市形象、推介旅游资源为目的,赛事方一边倒地把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如何规划“最美”赛道上。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18年、马拉松赛场对违规行为的查处与惩罚力度骤增。
今年,广马按照国际顶级赛事标准,首次引进防作弊手环,力争为广大选手打造一个纯粹、公平的竞赛环境。
选手在博览会领取参赛包时,需由工作人质审核后亲自为选手佩戴手环,该手环将作为检录、参赛凭证,完赛后方可取下。
(摘编自《中青在线》,2018年1月1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马拉松的重要赛事之一,第38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报名人数突破了11万人大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马拉松赛的喜爱。
B.在马拉松经济中,赛事衍生出来的经济,诸如装备、训练、信息服务等通常大于赛事本体的经济效益,这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马拉松发展的重要原因。
C.从2011—2016年,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从数量和参赛人次上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016年增长最快,呈爆炸式增长。
D.2016年我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300多场,上半年比赛有一百多场,其中5月份是赛事最为密集的月份,全年金牌赛事达到15个。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马拉松赛虽已覆盖了许多城市,但与美国相比,在年均举办比赛数量、“全马”的市场规模等方面与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B.从2016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时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全年赛事最为集中的是10月份,其中下半年举行的赛事要远多于上半年。
C.马拉松撼市影响力覆盖范围广,对城市形象、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等方面都有积极、深刻的影响,并逐渐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D.2018年广州马拉松赛首次引进让参赛选手佩戴防作弊手环的措施,为当前略显混乱的马拉松赛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方式。
9.近年来,马拉松赛在我国以井喷式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你认为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7.B8.C
9.马拉松的运营商、管理者方面:
专业度不够,管理不到位,规则不明确,过分注重宣传,忽视选手的真正诉求。
城市政府部门方面:
过于看重“城市名片”,过分注重经济利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无中生有,据材料一“业界普遍认为,马拉松经济=赛事本体经济+赛事载体经济+赛事媒体经济+赛事衍生经济”可知,文章并没有说赛事衍生出来的经济“大于”赛事本体的经济效益,“这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马拉松发展的重要原因”也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夸大其词,“并逐渐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理解错误,据材料二“城市居民、游客和其他受众可以透过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以体育运动参与的途径将城市形象和感知者(居住者和游客)发生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可知,原文只是说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城市居民和其他参与者可以直接接触和感知城市形象,而并非“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故答案为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比如本题要求找出马拉松赛事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文本分析;其次确定答题区间,本题材料三阐述的正是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出现的问题,因此答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周口市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抽测 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