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创新思维原理.docx
- 文档编号:4044497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93KB
第二章创新思维原理.docx
《第二章创新思维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创新思维原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创新思维原理
第二章创新思维原理
-学
第二章创新思维原理
第一节创新思维主体的选择性
一、创新主体认识事物的选择性——头脑“白板论”
(一)白板论——头脑对于外界事物“一视同仁”?
即认为,人的头脑在认识外界的事物之前,是空无一物的,就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白板”,当需要认识的东西如自然的事物、社会的活动或别人的思想观念等进入头脑之后,便能够清晰地印在这块“白板”上。
外界有什么样的东西,“白板”上就有什么样的东西;反过来说,“白板”上所有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在外界事物中找到原型。
请用例证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二)头脑认识事物的选择性
1.比较饥肠辘辘与口渴难耐的人对事物的认识!
2.图片描述与绘画后的三次传递结果如何?
!
(撇开语言表达与绘画技巧的影响)
3.导致产生选择性的因素:
实践目的、价值模式与知识储备
(三)研究“认识选择性”的意义
认识的选择性对于之后我们认识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或许促进创
新,或许抑制创新。
请用自身的事例说明上述观点。
二、实践目的一一“偏心眼”、“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一)实践目的的作用
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此乃人与动物的
本质区别;这个目的指导着人的思考和行为,并且自己能够意识到目的的存在。
这个目的存在导致我们产生的“偏心眼”,即对与此目的无关的东西,我们会“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这样可能会束缚我们的眼界,阻碍创新性思维!
(也可能使我们做事更专心)
(二)事例
警官考试:
台阶?
在你身上有打破实践目的束缚的例子吗?
三、价值模式
(一)含义
价值:
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就是有用的。
有用的,就是“有价值的”。
而没有
用的东西,就是“没价值的”。
价值模式:
当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会把外界的事物或观念按照其价值的
大小排列出一个主次、轻重、缓急的次序。
这种次序即“价值模式”。
价值模式差异:
一般来说,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种民族,人们的价值模式基
本上是相同的;因为个人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后天社会环境的产物。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价值模式的差异是普扁存在的;民族与民族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各自的价值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同宿舍的同学,对与宿舍相关的事物,看法是否相同?
(二)差异的意义
1•模式不同,看法不同,看法不同,可能产生创新。
创新有时就是从那些不同的看法中出现的。
“多么壮美的大自然”与“要是建一座水电站就好了”。
2•模式转变往往就意味着一种创新思维的产生,意味着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柳暗花明。
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方式也会相应地产生改变。
3•价值模式的建立及其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改变尤为困难!
你改变过你的价值模式吗?
三、知识储备创新思维的必备前提与制约因素
(一)必备前提
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意思维之前,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当作铺垫或者跳板,然后构想出改进物品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请问:
某一城市中,应该有多少位钢琴调音师?
需要的知识:
该城市中有钢琴的家庭数量,调音师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二)制约因素
自身已有的知识会对头脑的观察范围和思考偏向作预先的规定。
凡是与这种规定相吻合的,头脑会加倍予以关注;而与这种规定无法沟通、风马牛不相及的,头脑就会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拒之于大门之外。
不懂日文的人翻看日文书,会对其中出现的汉字特别注意而对一连串的“假名”则无动于衷。
这种只在自己已有知识领域思考问题的习惯,一定会抑制创新!
你是否认识到了知识储备的双重作用?
为什么?
第二节创新思维对象的无穷性
一、无穷多的数量
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无穷多的事物,产生着无穷多的现象。
所有这些客
观的事物和主观的现象,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意思维的对象。
换句话说,创意的
素材遍地都是,创新的机会是无穷多的。
1.有无穷多的事物供我们去创新。
悬铃木!
漩涡向左旋!
2.有无穷多的事物间的联系需要我们去探究。
当我们打破’椅子就是椅子,设计椅子就不必考虑桌子”这种狭窄的目光,而把更多的事物和现象纳入我们思维的时候,新奇的创意便会自然地浮现出来。
多功能组合工具
3.有无穷多的影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因素需要我们去探寻。
一杯咖啡的味道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产地、品种、成熟程度、采收质量、炒法、粉碎程度、存放时间、水的品质、水的硬度和温度、咖啡与水的接触方式、煮过后的保温度、放置时间,等等;其中的每一种因素又可以细分为更小更多的因素,比如“炒法”,就有方式、温度、用具、环境、工人的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区别。
由此,改进咖啡的味道可能会有多少种方法呢?
二、无穷多的属性
思考:
1•什么是属性?
事物的属性具有什么特点?
2.世界上为什么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3.同一问题,是否只有一个答案?
你是否经常做这样的尝试:
对同一个问题
去寻找多个答案?
训练:
一笔连九点:
•
、无穷多的变化
思考:
1.世界为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人为什么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春秋时期的楚国与宋国。
3•你面前的这张桌子它就是一张桌子吗?
讲台上站着的仅仅一位老男人吗?
4.汽车发明出来了,为马车生产马具的商人是不是该关门歇业?
为什么?
结论:
事物的变动是对人们智力的考验,对于能够不断进行创新思维的头脑来说,
变动意味着发展的机遇;而对于因循守旧的头脑来说,变动则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你认同上述观点吗?
为什么?
第三节创新思维运行的化无穷为有穷
创新思维对象无穷多,对象的属性无穷多,对象的变化无穷多。
因此,只有
在所谓的过程中化无穷为有穷,才能够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如何化无穷为有穷
呢?
、对象选取
在无穷多的创新思维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进行思考。
(一)选取的依据一一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知识储备
假如全世界的通讯信号全部中断,结果怎样:
1.病危的人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死亡率上升;
2.报警无法实现,火灾的损失大大增加;
3.引起了两人之间极大的误解;
4.那太好了,我们就不用付电话费了!
思考:
为什么会有上述完全不同的回答?
它们可能是由谁做出的?
(二)如何进行创新性选取
1.准确地选取与特定问题有关联的外界对象,是获得新创意的基本前提。
2.在一定的情况下,打破常规,扩大选取范围,把原先摈弃的对象重新纳入选取,则是创意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据说,爱迪生在制作电灯泡的发光丝时,几乎试用了他能够找到的所有材
料,包括人的头发。
你如何看待“得病乱投医”?
二、属性抽象
抽象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头脑无法处理具体事物无穷多的属性。
抽象使得事物变得简单,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便显示出来了!
(一)含义
所谓抽象,就是从某一对象所具有的无穷多的属性中抽取出一种或几种属性,舍象(去)其余无穷多的属性。
这时头脑只思考几种经过抽象而来的属性,而对于其他无穷多的属性暂时不予理睬。
这样一来,无穷多的属性就变为数量有限的属性了。
抽象和舍象是同一个思维行为的两个不同方面。
思考:
1.“任何肯定都是否定”,这句话正确吗?
2.“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句话正确吗?
3.为什么会有“饥不择食”之说?
这里的不择”指的是不择什么?
4•请抽象(去)狗的属性并分析“狗仗人势”之说。
(二)如何进行创新性抽象
1.存异求同
任何两种以上的事物,无论其差别多么巨大,我们的头脑都能在它们中间找出共同点,也就是抽象出共同的属性;这也是创意思维经常使用的具体方法之
一。
也是取得谈判成功的解决办法。
在不同之中看到相同(在相同之中看到不同)。
2.再次捡拾起舍象掉的属性加以重新认真思考,往往可以发现一个新天地,产生新的创意。
遇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多年的老朋友竟做出了很卑鄙的事情”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人为什么会犯下片面性的错误?
三、动态截取
面对外界对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无穷无尽的变化,我们的头脑只能采取“动态截取”的手段,才能够认识事物。
(一)含义
1.即把连续变化中的事物一段一段地剖开,从一个或几个剖面来思考事物,从而把事物无穷的变化转化成有限的变化;把动态的事物凝固成静态的事物,这样方便地进行思考。
2.“动态截取”的另一种含义,即忽略其微小的变化。
尽管事物细小的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只要事物没有发生本质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就可以认为事物是静止的。
思考: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否正确?
这在哲学上被称之为什
么?
(二)如何进行创新性截取
1.变换截取的标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就变了,创意的萌芽便显示出来。
2.打破常规,变更“截取点”,将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念。
思考:
1.堕胎犯“杀人罪”吗?
2.避孕是否就是“杀人”?
四、创新思维运行外部环境的选择
创意思维的运行需要某种良好的外部环境。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选择并把握住自己的最佳思维环境。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或发现:
在某种环境里,头脑特别灵光,新观念新办法层出不穷;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头脑像一张空白的纸,或者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有“江郎才尽”的感觉!
?
不必太认真,但也不能不思考: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冰天雪地里思索哲学问题;法国学者笛卡尔,一定要在烧着壁炉的房间内裹着被子沉思。
音乐家莫扎特喜欢一边做体操一边构思旋律;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巨著时,习惯于站立窗前,眺望远处的一座古塔。
后来,窗外有几棵树长大了,枝叶遮住了古塔,这使得康德心乱如麻,十分不自在。
当地市政府为了支持哲学家的工作,便派人把那几棵树砍掉了。
思考并试验一下:
看看哪种环境或者哪种物体能够最有效地刺激你自己的头脑,使之源源不断地产生新创意。
(二)克服对环境的过分依赖
利用外物激发创新是个好办法,但是,如果过分依赖外部环境,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心乱如麻,也是不好的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应该是,在各种外部环境中都能进行有效的创新思考,都能利用身边的各种物体作为良性刺激物,激发头脑产生创新。
训练:
听说毛泽东在长沙上学的时候,经常在戏院、闹市等嘈杂的环境里读书和思
考,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头脑,增强其抗干扰的能力。
第四节创新思维结果的似是而非
许多情况下,创新思维的结果变得似是而非,或者似非而是;难以简单地断言为“真理”或者“谬误”。
、并非“纯粹客观”
(一)“纯粹客观”的含义
即面对同一个外界对象,不同的人应该得出相同的观念和结论;如果他们之
间的观念或者结论有差别,那么其中必然有的正确有的错误。
(二)“纯粹客观”——不可能,亦没必要
1.原因:
1所谓“纯粹客观”的事物和现象,其自身具有无穷多的对象、无穷多的属性和无穷多的变化。
要想“真实”而毫无偏差地把握某个事物,就有必要对所有这些对象和属性毫无遗漏地予以认识,然而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2现实中的人们总是从意义和价值的层面去把握外在世界的,都是从“为我”而不是从“为他”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
这就使得追求“纯粹客观”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例:
开放在马路边的一朵淡淡的红花,请问看到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那朵
淡淡的红花到底是什么?
美好春天的使者”;
草本复叶的蔷薇科植物”;
具清凉解表功效、可焙干煎服的止痛药”;
有碍市容的东西”
哪个人的看法是“纯粹客观”而毫无“偏见”的?
历史上有一位名叫“曹操”的人:
晋代人一一’盖世英雄”;
明代人一一’乱世奸雄”;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说他是法家代表人物”;
美国人一一说他是“东方文化的果实”;
你认为曹操究竟是什么人?
由于不同的头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和价值模式等等,因而不同的头脑也就具有不同的选取、抽象和截取的标准,并由此产生出不同的思维结果一一创新。
2.只是“不完全相同”,而非“完全不相同”;
因为整个人类在生理结构、基本需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
(三)胡思乱想的意义一一摆脱所谓“纯粹客观”对思维主体的束缚
创新思维必须摆脱所谓“纯粹客观”对思维主体的束缚,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才能冲破有形的和无形的思维障碍,获得奇妙的点子。
假如在创意思维的一开始,便要求头脑“要符合实际”、“不能胡思乱想”,那么我们的思维就难以发挥其巨大的“超越性”特点,不可能有新的创意产生。
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新点子”,在刚产生的时候,几乎都是“不符合实际”、没有实用价值的”、纯属胡思乱想”之类的东西。
我们该怎样认识胡思乱想?
二、难觅“彻底全面”
(一)“彻底全面”——不可能,亦没必要
创新思维所得到的结果,应该尽量全面一些,考虑的问题尽量周到一些,这是辩证法的要求。
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全面性”,也许要失去许多创新的好时机――又违背了辩证法(没有绝对的东西,不存在绝对的“全面”或“片面”。
)。
原因:
1依然是:
思维对象的无穷多及其属性和变化的无穷多。
要想全面认识你面前的这张书桌,需要你去研究整个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2盲目追寻“彻底的全面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本来就不需要它。
在思维实践中,全面性要服从于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在某种目的之下,能够达
到相对的全面性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而在这个目的之外的事物及其属性和变化只能毫不犹豫地予以舍弃。
“庖丁”研究牛,无需像农夫那样,要知道一天吃多少料,能拉多重的车,也没必要像画家那样,研究牛在奔跑时的英姿。
而只需要将其看作一堆骨头和筋肉的组合体,只想着其中骨头缝的宽窄,对于庖丁的实践目的来说,“目无全牛”就足够了。
鲁迅也曾说过,在中国古代,对人体颈骨的结构研究最透彻的,不是医生
(中医不重解剖),而是刽子手
这就是实践的需要!
想一想:
如果庖丁是“目有全牛”,后果可能会怎样!
(二)全面性对于创新思维的意义一一双重
有些时候,打破某一种片面性,就可以获得新创意;而在另一些时候,我们
固守某一种片面性,沿着这个片面性“一条黑路走到底”,同样能够得到某种新创意
――正如有位哲人所说,“真理就是最偏的偏见”。
(三)达到全面性的方法一把不同人的观点和思路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创新的幼芽
因为每个人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听取别人的观点,就等于自己多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态度,新奇的创意往往蕴含在新奇的角度之中。
“难觅全面性”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本质与主流的凸现
(一)事物“本质与主流”的差异性
在不同思维主体的不同实践目的、不同价值模式的操作下,同一对象的本质和主流就会显示出差异。
只有在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等思维手段的操作下,不同的对象和同一对象的不同属性才排列出主次轻重的顺序,它们的“本质和主流”方才凸现出来。
离开了“实践目的、价值模式”,没有“主流与本质”可言!
请想一想:
一只瓶子的主流是什么?
牢固、不渗漏、密封、不透光;透气性、透光性;硬度?
哪个是“本质和主流”的属性?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二)挖掘新的本质与主流
每一种具体的事物和观念都具有无穷多的属性,因而也具有无穷多的“本质和主流”,因而,不应局限于对事物现有“本质和主流”的认识。
而应调整一下思维主体的各种操作手段,去发现旧事物中未为人知的“本质和主流”,由此而生创意
请想一想:
你在现实中,是否挖掘过旧事物中新的本质和主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创新 思维 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