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专项施工方案.docx
- 文档编号:4030740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54
- 大小:104.37KB
质量通病专项施工方案.docx
《质量通病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专项施工方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通病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节、编制依据--------------------------------------1
第二节、工程概况--------------------------------------1
第三节、编制目标及原则--------------------------------2
第四节、质量保证体系----------------------------------3
第五节、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4
一、土方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4
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7
三、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
四、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1
五、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5
六、砌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3
七、塑钢门窗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8
八、一般抹灰主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9
九、地面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31
十、内墙腻子、涂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40
十一、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42
十二、屋面防水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43
十三、厨房、卫生间防水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47
十四、外墙及门窗周边渗漏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48
十五、外保温外墙渗漏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49
十六、外墙涂料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50
十七、散水、明沟、台阶和坡道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51
十八、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51
十九、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52
楼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
第一节、编制依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3、<<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4、<<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5、<<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
6、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四版))
第二节、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楼
建设地点:
本工程位于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商砼单位:
2、项目概述:
2.1本工程地上层,地下室层,附楼地上层,地下室层。
2.2建筑规模:
建筑物东西长m,,南北长m。
地下层,层高米;地上层;建筑总高度米(室外地坪至屋面面层);首层米,二—五层米,六层5.7米,七、八、九三层米,十至二十二层米,室内外高差米。
2.3本工程相对标高为±0.000的绝对高程为米。
2.4主楼采用结构。
2.5基础采用基础。
2.6地下车库地面为混凝土,随打随抹光;商场楼面为。
2.8内墙面为白色内墙涂料,卫生间为10厚面砖。
2.9七层及以上户内均做至麻面,用户自理,预留项均由用户自己完成。
2.10外墙1-6层为外墙贴黄金麻大理石,7层以上为米黄色真石漆,80厚憎水岩棉保温层,憎水岩棉保温层采用1200*200宽岩棉带做法参见《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10J121。
2.11防水:
屋面为3+3厚SBS防水层110厚憎水岩棉保温层,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为一级,二道设防,除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外设4+3厚SBS高聚物沥青防水卷材两道。
2.12扶手为不锈钢扶手;外窗为60塑钢型材,5+12+5中空玻璃窗,外门窗抗风压等级为5级,气密性等级为7级;门为100系列。
2.13内落水管均采用D110给水JPVC管,外落水管采用D110UPVC管。
2.14防火设计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一类高层,综合楼建筑。
地下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及设备用房,耐火等级一级,地上层商业,层为办公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第三节、编制目标及原则
3.1、建设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建筑工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
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
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虽多,涉及面亦广,但究其主要原因,是参与项目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缺乏质量意识,不讲“认真”二字。
其实,消除质量通病,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要求,办不到的事。
只要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认真贯彻执行技术责任制;认真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实行层层把关;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漏、裂、空、堵”等质量通病的防治效果,这些质量通病主要表现为:
外墙面渗水;外门窗周围渗水;屋面渗水;卫生间、厨房间渗漏;管道接口渗漏;地面、顶棚空鼓;楼地面、墙面裂缝;下水道堵塞等。
3.2、质量通病防治基本原则
3.2.1、质量通病的治理要以管理和技术措施为主,反对不计成本,以治理为名进行不必要的变更的治理行为。
在管理上,要加强施工组织,完善各项制度,落实质量责任,推广标准化、精细化施工管理;在技术上,要加强技术创新,鼓励研发、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完善工艺流程和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
3.2.22、质量通病的治理要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治理工作注重从小、从细抓起。
治理质量通病的过程就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过程,要注重抓好工程质量的细小部位,施工管理的细小措施,施工工艺的细小环节。
3.2.3、质量通病的治理要加强协作,各负其责。
在治理过程中,要通过治理责任这个纽带,建立治理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
3.2.4、质量通病的治理要预先制定专项治理措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
质量通病是长期形成的痼疾,治理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重点突破,带动全面。
3.2.5、质量通病治理活动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智慧,要防止质量通病的治理要求、治理措施和一线人员不见面的情况,要让一线工程人员了解质量通病的名称、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治理的措施和施工工艺关键环节,把治理的直接责任落实到一线,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
第四节、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保证本工程质量,实现合格工程的目标,本项目实行质量目标管理,建立质量组织机构,制定质量程序,落实质量管理职责。
贯彻执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
质量问题必须层层管,从上到下形成有效的质量管理网络。
公司质安部、总工室配合和项目经理部进行本项目的质量管理,组成本项目的上层质量管理层,工程接受上级政府质检部门、业主和监理关于工程有关质量问题的指示的质量检查,项目质安部、工程部、材料部、在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认真抓好各自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共同把好质量关,并对施工队的质量管理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各施工队具体负责各自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并对下属施班组的施工质量随时进行检查,把好现场施工质量关,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详见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附: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第五节、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一、土方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A、土方开挖主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场地积水(场地范围内局部积水)产生原因:
(1)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2)测量偏差,使场地标高不一。
防治措施:
(1)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
(2)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错误。
2.挖土边坡塌方(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产生原因:
(1)基坑(槽)开挖较深,未按规定放坡。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槽),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
(3)坡顶堆载过大或受外力震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土层土质情况采用适当的挖方坡度;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坑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措施;坡顶上弃土、堆载,使远离挖方土边缘3~5m;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并随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脚,造成坡体失稳;相邻基坑(槽)开挖,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
处理方法,可将坡脚塌方清除,做临时性支护(如推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措施。
3.超挖(边坡面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陷)产生原因:
(1)采用机械开挖,操作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2)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3)测量放线错误。
防治措施:
机械开挖,预留0.3m厚采用人工修坡;加强测量复测,进行严格定位。
4.基坑(槽)泡水(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产生原因:
(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防治措施:
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降低地下水位,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1.0m。
5.基底产生扰动土产生原因:
(1)基槽开挖时排水措施差,尤其是在基底积水或土壤含水量大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土很容易被扰动。
(2)土方开挖时超挖,后又用虚土回填,该虚土经施工操作后亦改变了原状土的物理性能,变成了扰动土。
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基坑排水和降水工作。
降水工作应待基础回填土完成后,方可停止。
(2)土方开挖应连续进行,尽量缩短施工时间。
雨季施工或基槽(坑)开挖后不能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15~30cm的土不挖,待下一道工序开工前再挖除。
采用机械挖土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留一定厚度的土用人工清除。
冬季施工时,还应注意基底土不要受冻,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应认真检查。
禁止受冻土被隐蔽覆盖。
为防止基底土冻结,可预留松土层或采用保温材料覆盖措施,待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再清除松土层或去掉保温材料覆盖层。
(3)严格控制基底标高。
如个别地方发生超挖,严禁用虚土回填。
处理方法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B、回填土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填方边坡塌方(填方边坡塌陷或滑塌)产生原因:
(1)边坡坡度偏陡。
(2)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阶梯形搭接,或填方土料采用淤泥质土等不合要求的土料。
(3)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
(4)坡顶坡脚未做好排水设施。
由于水的渗入,土内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而导致塌方。
防治措施:
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按要求清理基底和做阶梯形接槎;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分层、回填碾压或夯实;在边坡上下部做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2.填土出现橡皮土
产生原因:
在含水量较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施工后有轮式车辆碾压。
防治措施:
(1)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2)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下0.5m。
(3)施工后严禁轮式车辆碾压。
(4)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3.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产生原因: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土颗粒过大,含石块等硬质填料;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土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量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或碾压机械行驶速度过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防治措施:
(1)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土料过筛;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2)如土料不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时,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如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4.房心回填土沉陷
产生原因:
(1)回填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块冻土。
(2)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填,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
(3)房心处局部有软弱土层或地坑、坟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处理或未发现,使用时超重造成局部塌陷。
防治措施:
选用合格回填土料,控制含水量在最优范围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对房心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处理;将有机质清理干净,地坑、坟坑、积水坑等进行认真处理。
C、基坑(槽)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基坑(槽)回填土沉陷(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
产生原因: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工夯填,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3)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4)回填土采用水沉法沉实,密实度大大降低。
防治措施:
回填前排净槽中积水,将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
回填土按要求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
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及较多的干土块,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料。
2.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产生原因:
回填的土料(粉质黏土、粉土)含水量偏小或偏大。
碾压工艺或遍数不合理。
防治措施:
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或晾晒,严格碾压施工工艺参数。
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因为基础筏板混凝土体积大,聚集的大量水化热会导致混凝土内外散热不均匀,在受到内外约束的情况下,混凝土内部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并很可能导致裂缝产生,最终为工程结构埋下严重质量隐患。
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严格控制裂缝产生和发展,以保证工程质量。
2.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类型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主要包括干燥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自身收缩裂缝、安定性裂缝、温差裂缝、碳化收缩裂缝等。
2.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措施
(1)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在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采用“三低(低砂率、低坍落度、低水胶比)二掺(掺高效减水剂和高性能引气剂)一高(高粉煤灰掺量)”的设计准则,生产出“高强、高韧性、中弹、低热和高抗拉值”的抗裂混凝土。
2).原材料控制措施
(1)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或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90d~180d)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因为每加减10kg水泥,温度会相应增减1℃,水化热与水泥用量成正比)。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收缩性小的或具有微膨胀性的水泥。
因为这种水泥在水化膨胀期(1~5d)可产生一定的预压应力,而在水化后期预压应力可部分抵消温度徐变应力,减少混凝土内的拉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适当搀加粉煤灰。
混凝土中掺用粉煤灰后,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耐久性,减少收缩,降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抑制碱骨料反应,减少新拌混凝土的泌水等。
(3)选择级配良好的骨料。
骨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所占比例一般为混凝土绝对体积的80%~83%,因此在选择骨料时,应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模较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
一般来说,可以选用粒径4mm~40mm的粗骨料,尽量采用中砂,严格控制砂、石子的含泥量(石子在1%以内,砂在2%以内)。
控制水灰比在0.6以下。
还可以在混凝土中掺缓凝剂,减缓浇筑速度,以利于散热。
另外还可以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坚实无裂缝、冲洗干净、规格为150mm~300mm的大块石。
掺加大块石不仅减少了混凝土总用量,降低了水化热,而且石块本身也吸收了热量,使水化热能进一步降低,对控制裂缝有一定好处。
(4)适当选用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这对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度,提高硬化混凝土的力学、热学、变形、耐久性等性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施工方法控制措施
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
尽可能晚拆模。
4).温度控制措施
表面覆盖保温材料保护,可以减少内外温差,混凝土的浇筑尽可能避开高温、曝晒、多风、降温的天气,夏季浇筑时间尽量安排在夜间,冬季浇筑时间尽量安排在白天。
三、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轴线位移
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后,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防治措施
(1)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2)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3)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4)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5)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6)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3.2.标高偏差
现象:
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原因: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
(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
防治措施:
(1)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作找平。
(2)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累计误差。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30m时,应从外墙或管道井另设标高控制线,从±0.000标高向上引测,每层标高控制点不少于2个,以便复核。
(3)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
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
(4)楼梯踏步模板应考虑装修厚度。
3.3.接缝不严,模板缝隙跑浆
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线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原因:
模板拼装时缝隙过大,连接固定措施不牢靠。
防治措施:
制作时拼缝要严密;模板拼装时缝隙垫海绵条挤紧,并用胶带封住。
加强检查,及时处理。
3.4.墙体烂根,模板接缝处跑浆。
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板、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模板根部缝隙未堵严,模板内清理不干净。
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外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4)混凝土浇筑前应用无石子水泥砂浆把模板根部砂浆找平塞严。
3.5梁、板底不平、下垂、下挠;梁侧模板不平直;梁上下口胀模。
原因:
模板龙骨、支柱刚度、强度不够,支柱基础下沉。
防治措施:
梁、板底模板的龙骨、支柱的截面尺寸及间距应通过设计计算决定,使模板的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作业中应认真执行设计要求,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变形。
模板支柱应立在垫有通长模板的坚实的地面上,防止支柱下沉,使梁、板产生下挠,,梁、板模板应按设计或按标准要求起拱。
梁模板上下口应设销口楞,再进行侧向支撑,以保证上下口模板不变形。
3.6.墙、柱模板胀模、断面尺寸不准,墙体厚薄不一,平整度差。
原因:
墙、柱模板强度、刚度不够。
防治措施:
根据墙柱高和断面尺寸设计核算墙柱箍自身的截面尺寸和间距,以及对大断面墙柱使用穿墙柱螺栓和竖向钢楞,以保证墙柱模的强度、刚度足以抵抗混凝土的侧压力,施工应认真按设计要求作业。
3.7柱身扭向。
原因:
校正时未双面校正。
防治措施:
支模前先校正柱筋,使其首先不扭向。
安装斜撑(或拉锚),吊线找垂直时,相临两片柱模从上端每面吊两点,使线坠到地面,线坠所示两点到柱位置线距离均相等,以使柱模不扭向。
3.8模板拆除
3.8.1.混凝土表面粘连
原因:
由于模板清理不好,涂刷隔离剂不匀,拆模过早所造成。
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隔离剂涂刷均匀,拆模时间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执行。
3.9.混凝土楞角破损、脱落
原因:
(1)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
(2)操作人员不认真,用大锤、撬棍硬砸猛撬,造成混凝土楞角破损、脱落。
防治措施:
(1)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质量验收标准中的要求方可拆模。
(2)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严禁用大捶、撬棍硬砸猛撬。
四、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钢筋制作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1.箍筋不方正
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呈90o,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
钢筋弯钩平直长度不够,箍筋弯钩角度不符合要求。
原因:
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防治措施:
注意操作,使成型正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
4.1.2.成型尺寸不准确
已成型的钢筋尺寸和弯曲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原因:
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防治措施:
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
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好扳距大小。
为保证弯曲角度符合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
4.1.3.已成型的钢筋变形
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
原因:
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堆放过高或支垫不当被压弯;搬运频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质量 通病 专项 施工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