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023710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2.02KB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端午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风情,激发学生探索民俗文化的内涵。
2.培养学生场面描写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端午的习俗;赛龙船的精彩场面。
2.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有条理的写好一个场面。
三、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下面请同学来谈谈,我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
(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追问)刚才你们说到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日的由来吗?
(请同学简单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沈从文写的《端午日》这一篇文章。
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
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
2、清课文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思考讨论: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
端午日一天的时间顺序。
(2)写了哪几件事情?
什么经过?
明确:
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3、词语积累:
蘸(zhàn)酒峒(dòng)shù(戍)军泅(qiú)水擂(léi)鼓
jiǎng(桨)手鹳(guàn)呐(nà)喊
4、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学生速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结构并交流。
第一层:
(端午日—看热闹) 写人们在河边观看赛龙舟。
第二层:
(划船的事—种种情形)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
第三层:
(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
小结课文:
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展开,按“争看赛龙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2.分析第一部分
(1) 学生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第一:
河边看划船
三个场面第二:
河上赛龙船
第三:
胜利者领赏
(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
强调端午日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
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5)那儿是怎样过端午的。
(板书)
a、妇女、小孩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b、观看划龙船竞赛。
c、追赶放下水的鸭子。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找学生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2、学生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讨论:
(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
(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
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
内容作用:
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3、湘西的端午日习俗有哪一种在我们这儿不曾有过?
(引导学生分析追鸭子的场面)
A.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
与民同乐,增加节日的愉快
B.参与追鸭的人员:
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
C.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
愉快、紧张、兴奋
D.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绘声绘色的描绘一番追鸭的场面。
4、体会赛龙舟的场面
A.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明确:
河边观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
B.齐读“划船的事------调理下桨节拍”,思考这里从哪些方面来写赛龙舟场面?
明确:
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
C.课文中运用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写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的?
请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D.面对如此的赛船场面,使人想起了什么?
找出有关语句。
(教师点拨:
虚写和实写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如果你身历其境,亲眼目睹了这一精彩场面,你还可以产生哪些联想?
有什么感受?
E.赛龙船后得胜队有哪些奖励?
你能说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参加此项活动吗?
5、齐读第三节,说说其作用。
三、总结课文
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端午日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谈谈自己对文学的看法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现请大家猜一个词与:
它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它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它是一个真诚而忠实的朋友;它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
(打一两个字的与语文有关的术语。
)
文学: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
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
(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
(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默写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憧憬危言耸听潜移默化诠释裨益无聊浏览
2.解释部分词语的大意。
风俗画:
用当时社会风俗以及日常生活作题材的绘画。
喜剧和悲剧:
戏剧按照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喜剧的结局大多是圆满的,悲剧的结局大多是悲惨的。
求知:
获得知识。
阅世:
获得生活的经验。
憧憬:
向往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
危言耸听:
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诠释:
说明,解释。
裨益:
益处。
三、作者简介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
“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
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
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
四、介绍写作背景
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文学卷共分四卷(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戏剧卷),共200万字,由赵丽宏主编。
序文写于1997年春季。
这套文库2000年已出版。
文库中,除文学卷外,还有艺术卷,社会卷,科学卷。
五、整体感知
1、题目含意。
题目“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人口处。
“为”字引出行为的对象——“你”(青少年),从中寄寓着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打开”指拉开,使门洞开,“一扇门”告诉读者,这只是无数门中的一扇,世界大着呢,但作者要为你打开的正是无数关闭着的门中特定的“一扇”,可见这扇门是何等的重要。
用“门”来比作某一领域的入口,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总起来看,“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字面意思是为你(指青少年)打开某一领域的入口,深层意思是让你由此登堂入室,尽情领略某一领域(指文学)的无限风光。
2、中心意思及中心句:
中心意思:
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中心句: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
3、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
(1、2节)由门谈起,引入话题。
第一节由“门”引出话题
第二节由门能打开及如何打开
第二部分:
(3、4节)论述打开文学之门的意义。
第三节点明这是一扇文学之门
第1句文学的特征
第四节第2-4句文学的内涵
第5—8句文学的功能
第9-13句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关系
第三部分:
(5节)激励人们走进文学的大门。
六、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讨论:
第一二节内容及在文中作用?
第1段由“门”引出话题。
首句“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给人一疑——哪来那么多门?
为什么都关闭着?
紧接着“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给人二疑——世界上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
然后用“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给人三疑——二者所产生的感受和结果竟会那样的截然相反,这又是为什么?
这种种疑团无疑会深深地打动青少年读者的心灵,激起他们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的强烈欲望。
第2段因势利导,告诉青少年读者这些门都能打开,接着话锋一转,用“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点明了打开这些门的两个充分条件。
这两段文字是个引子,为下文亮出文学这扇大门蓄势。
2讨论:
如何才能打开文学的大门
明确:
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工夫
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欲望
3讨论:
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文中“门”指的是而什么?
明确:
知识
4讨论:
作者为什么建议我们打开门并走进去?
明确:
浏览新鲜的景物,……激动人心……乐趣无穷的过程
5讨论:
这些关着的门能不能打开?
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明确:
概括第二节
6讨论:
不想进去的人结果会怎样?
明确:
精神上贫困衰弱……沉睡
七、课堂巩固: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quan)_____释(chong)_____憬(bi)_____益(shun)_____间
广_____(mao)真_____(di)跌_____(dang)斑_____(lan)
二、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情不自尽()热泪粘襟()千资百态()追明逐利()
无拘无书()足不出护()浅移默化()祟山峻岭()
三、根据课文填上适当的词语。
1、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新鲜的景物,()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
2、一个不想开门()的人,只能是一个精神上贫困衰弱的人,只能在门外无聊地
()。
3、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
《繁 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3、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
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
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
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
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三、《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
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
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
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
19日巴金抵达巴黎。
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
《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四、检查预习
1、生字词语
半明半昧:
半明半暗。
静寂:
安静,宁静。
梦幻:
梦境。
霎眼:
眨眼
摇摇欲坠:
文中指星星低悬,像要落下的样子。
星群密布密密麻麻柔和模糊
2、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文章结构。
五、整体感知
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
讨论文章写作顺序及层次结构。
按时间顺序。
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第一部分(第一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
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
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讨论:
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感受为何不同?
明确: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
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3、讨论:
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明确:
(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六、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一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节。
(2)讨论:
内容理解:
明确: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
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作铺垫。
起点题作用。
第三句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2、细读课文第二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节。
(2)讨论:
内容理解:
明确:
第1、2句描写观看繁星的宁静环境:
静寂的夜;一片菜园;星群密布的蓝天。
第3、4句描写观看繁星的感受:
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这是我观看繁星的情趣和受获。
3、细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讨论:
理解本段中心:
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3)讨论:
理清思路:
明确:
仰望——>欲睡——>沉睡
(1—4句)(5—8句)(9—10句)
(4)讨论: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为什么用“觉得”这个词?
明确:
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二字。
(5)讨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
明确:
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6)讨论:
为什么星光“微小”,作者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呢?
明确:
因为作者当时很年轻,充满幻想。
充满朝气,所以它在微小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10 《社 戏 》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xǐng行辈:
háng惮:
dàn絮叨:
xùdāo怠(慢):
dài撺掇:
cuānduō凫(水):
fú潺潺:
chán(歌)吹:
chūi蕴藻:
yùnzǎo(家)眷:
juòn皎(洁):
jiǒo漂渺:
piāomiǎo纠葛:
jiūgé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倘:
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2)大抵:
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3)相仿:
大致相同。
仿:
类似。
(4)欺生:
欺负新来的生人。
(5)怠慢:
冷淡。
怠:
轻慢。
慢:
态度冷淡。
(6)诚然:
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7)舒展:
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8)通通:
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9)朦胧:
月光不明。
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
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
歌声和乐声。
(11)屹立:
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屹:
山峰高耸的样子。
(12)疏疏朗朗:
形容稀疏的样子。
(1)扫兴:
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兴:
兴致。
(14)纠葛:
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
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15)漂渺:
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6)旺相:
茂盛。
(17)自失: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18)弥散:
弥漫消散。
(19)归省:
回家看望父母。
(20)撺掇: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3.自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关于课文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课文分析
1.提问:
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一层:
(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二层:
(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层:
(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
钓虾、放牛。
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第14-ZI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成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节到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
哪些事略写?
讨论并归纳:
1、A.写了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
CDEF略写的是:
ABG
3、提问: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讨论并归纳: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提问: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
你怎么知道的?
讨论并归纳:
在春末夏初。
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
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5、提问:
“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讨论并归纳: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但在我是乐土。
因为:
(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四、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
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
详写中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
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写作特色)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怠慢大悟撺掇委实凫水篙磕潺潺朦胧婉转悠扬疏疏朗朗瓢缥缈融蹿踱颇懈楫
2、课堂巩固
(-)填上下面一段话中所空的关联词。
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大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二)下面句子没有毛病的一句是()
A.西瓜、南瓜、苹果、橘子都是营养丰富的水果。
B.运动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色旗帜。
C.她不仅会琴棋书画,还会吹拉弹唱。
D.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再读课文,思考双喜和六一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