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届高考地理专题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精准培优专练.docx
- 文档编号:4013400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31.79KB
精选高考届高考地理专题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精准培优专练.docx
《精选高考届高考地理专题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精准培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考届高考地理专题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精准培优专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考届高考地理专题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
典例1.(2017高考卷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
【答案】A
典例2.(2014高考卷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解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
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答案】C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解析】“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
【答案】B
2.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
“《书经·洪范》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
(一)君主
(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C.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D.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解析】材料“此以
(一)君主
(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的决策判断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这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性,故C正确;虽然材料提到了卜筮、龟等信息,但并不是强调神权色彩,而是说明具有民主色彩的决策方式,故A错误;中国早期政治并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也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特点,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早期政治的决策方式,而不是强调迷信愚昧的色彩,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C
3.商代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提出:
“吉凶由人”。
郑国子产提出: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这表明春秋时期
A.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作用
B.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变化
C.儒家天命观影响很广泛
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解析】商朝注重神,周朝注重德,春秋时期注重人,说明古代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B项正确;民本思想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产生,不能涵盖材料的主旨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不是贵贱等级的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得出,西周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独立性,故B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因此不因层层封授而松散,故C项错误。
D项不能反映松散性,故排除。
【答案】B
5.《礼记•礼运》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所以,“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地;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
这说明
A.周代有严格的等级秩序
B.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
C.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
D.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相结合
【解析】从材料中的“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来看,礼乐制度强调以内心的忠信为本,义理只是外在的具体要求,说明社会秩序的规范强调内在自省。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探讨忠信与义理的关系,强调以礼治国要把握“礼”中的“义”,排除C项;材料不是探讨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B
6.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C项。
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C
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
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解析】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C、D项错误。
【答案】A
8.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
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统治较为稳定
B.政权更迭频繁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解析】由题干中的“恭行天罚”、“天命殛之”、“予畏上帝”、“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天命诛之”可知,这些说法里面都有“天”、“上帝”等关于神秘力量的主宰或者主导的意思,故选C;题干更多的表达的是统治者或者都城的变化,而不是说统治的稳定,故排除A;里面不全是政权更迭,故B也不完全符合题意;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答案】C
9.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先秦宗法制
A.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
B.孕育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
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D.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
【解析】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关系原则确立的礼制恰恰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尊卑贵贱的作用,因此蕴育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原则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排除A;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形成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这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不应该是从政治层面思考,故排除D。
【答案】B
1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
”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
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
《左传高祖本纪》
A.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C.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D.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解析】“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天子班贡,轻重以列。
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都能反映天子和诸侯国国君之间的关系,故选D;“列尊贡重”反映不出是否是
姬姓诸侯国,故排除A;三则材料只有第二则与东方诸侯国有关,故排除B;分封制下,周天子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的说法本身就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C。
【答案】D
11.早在周代,“妻”是指庶人配偶或宫中女御。
如《礼记·曲礼》记载: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据此可知
A.森严的等级制度被打破
B.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男权在社会中居于主导
D.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崩溃
【解析】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说明对妇女的称谓依然带有等级色彩,故AD错误;B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干中所有对女性的称谓都是建立在作为男性不同等级之下的附属,女性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丈夫的地位,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2.下图为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
周初,定都于镐;平息东方叛乱后,又在洛邑营建新邑东都,并迁九鼎于此,是谓“宅兹中国”。
当时,营建东都和迁鼎意在
A.开发黄河流域
B.宣扬天命转移
C.消弭分封弊端
D.管辖辽阔疆域
【解析】开发黄河流域与“宅兹中国”不符,故A错误;营建东都和迁鼎并不能体现天命转移,周王仍然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发生天命转移,故B错误;分封弊端是指地方诸侯割据,营建东都并不能消弭分封弊端,故C错误;平息东方叛乱后,营建东都,这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管辖辽阔疆域,故D正确。
【答案】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儒家就对家庭伦理进行了诸多阐述。
《礼记·大传》中有“是故人道隶亲也,亲亲故尊租,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敬爱百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士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论语·学而》中记载,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朱之有也。
君子务本,夯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材料二康有为从卢梭的“无赋人权”论出发,对“夫为妻纲”的说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极力倡导男女平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把传统礼教中的“仁义道德”怒斥为“吃人的礼教”。
被胡适称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则以《吃人与礼教》为题怒斥封建礼教,他在文章中写道:
“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杀人吃人不成功,这真是残酷极了!
……我们应该明白了:
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在《说孝》中,吴虞甚至认为“孝的弊端是很多很大的了”。
——摘编自吕红平《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家庭伦理观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看法。
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应如何借鉴儒家家庭伦理道德服务当今社会?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先秦儒家家庭伦理观形成的原因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以及思想方面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例如,政治方面要突出先秦时期社会变革、社会动荡等因素。
先秦儒家家庭伦理观的主要特征家庭为本以及等级秩序、家国一体等显著特征。
(2)“尖锐的批判、怒斥为吃人的礼教”等字眼足以证明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是持批判、反对的看法的,在评价该看法时一是从反封建、解放思想等方面进行肯定,另一方面还要指出该看法也全盘否定了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这是不足之处。
借鉴的地方主要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能够构建和谐家庭、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
政治: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制和礼乐制确立;父权统治确立。
经济:
小农经济的影响。
思想:
民本思想的影响。
特征:
讲求孝道,注重亲情,家庭本位;等级差序,男尊女卑;家国一体。
(2)评述:
近代知识分子认识到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已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通过批判封建礼教,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同时,他们的观点又具有否定一切的倾向,对儒家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分认识不足。
借鉴: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继承其合理因素,促进家庭和谐,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稳定。
剔除其封建伦理糟粕,弘扬平等民主观念,充分发挥个人积极作用。
14.国家观念伴随的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
西方
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
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解析】
本题以“国家观念”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需结合设问要求“提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
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可从“不同时代的国家观念”、“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等角度确立相应的论题,如“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西方国家观念形成与发展”、“中国近
代国家观念的积极转型”。
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可知古代中国有天下而无国家,家国同构,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与他国国际地位平等的国家观念才真正形成,又如“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可知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国家观,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强调社会契约论,为国家观念注入理性血液;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1.信息:
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
阐述:
古代中国,有天下而无国家,家国同构,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均为藩属。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入侵,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国家观念从天朝国家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的转变,从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
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的控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
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形成,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国家观,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强调社会契约论、有限政府、主权在民、法制等思想,为国家观念注入理性血液。
结论:
国家观念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当时国家和国际关系的认知,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
(或国家观念是一种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是人们对国情的认识与理解。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国家观念受政治影响;国情决定国家观念等)
示例2信息:
国家观念的转型与近代中西政治历程之间关联互动
阐述: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政治探索,梁启超提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兴民权,说明了国人的国家观发生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国家观念下掀起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走向深刻。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等人提出了法治和分权思想,卢梭用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启蒙运动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提出了一套建立未来政体的理论框架,此后启蒙运动通过各种方式使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结论:
社会变革是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推动因素,近代国家观念转型是政治变革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内容。
示例3:
信息:
中西国情差异影响中西国家观念
阐释:
在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下,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的古代中国家国同构,有天下而无国家,君主即为国家,强调君主专制;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的控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从13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在具有高度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面前,中国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和观念国家;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国家观念从天朝国家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的转变,从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
结论:
由于中西方的生活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基础的差异,国家观念的差异是必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高考 地理 专题 一分 宗法 精准 培优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