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991223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71.34KB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④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⑤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②刻露:
鲜明地显露。
③本:
根据。
④上:
皇上。
⑤刺史:
即欧阳修。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树林阴翳(阴影)
B.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 宣上恩德(宣扬)
D. 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晦明/变化者
C.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 【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 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答案】
(1)A
(2)D
(3)D
(4)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②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解析】【分析】
(1)A翳:
遮蔽。
BCD解释正确。
(2)ABC划分正确。
D这句话的意思是:
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动词和宾语之间应停顿。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是: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醉翁亭”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但“丰乐亭” 是为了刺史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来命名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述:
记述;一:
用。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②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乐:
喜欢;事:
政事。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D;
⑷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②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乙】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头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的时候,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当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习惯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为了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2.古诗阅读
【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乙】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白描;涵
(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解析】【分析】
(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定风波·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
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故答案为:
⑴白描;涵
⑵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赏析古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________
②前人之述备矣 备:
________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________
④云归而岩穴暝 暝: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比较【甲】【乙】两段文字所写景物的不同点,完成下表。
选段
观景角度
景物类别
内容概括
景物特点
【甲】
登楼所见
①________
朝暮之景
写景突出②________
【乙】
③________
山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写景突出秀美多变
(4)【甲】文和【乙】文都注重对景物的描绘,各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回答。
【答案】
(1)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胜”“备”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则:
就是;大观:
雄伟的景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芳:
香花;发:
开放;秀:
茂盛,繁茂;繁阴:
一片浓密的树荫。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结合《醉翁亭记》第一段内容可知,当时作者欧阳修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上观看山景。
属于登山所见,【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属于水景。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此可以看出其特点是:
阔大壮观。
注意概括答案的时候要和题干中的有关内容一致。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语段范仲淹首先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然后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因此下文的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乙】语段欧阳修首先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然后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最后总结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故答案为:
⑴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⑵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⑶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⑷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已给内容概括其其余的内容。
⑷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不能孤立理解,要把这个语段放在全文中,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语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年二十余,始读书。
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日不足,竟夜读忘寝。
举顺天乡试,为学官。
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
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
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
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
“专治五子,毋及余生。
”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埒(liè):
等同,齐等。
②矱(yuē):
尺度。
③朴:
通“扑”,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日记数千言________
②赵先生耻居其下________
③诸生侍侧凛凛________
④且遗一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 为讲说甚详恳 其名为鹏(《北冥有鱼》)
C. 以身先之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D. 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出三点。
【答案】
(1)每天;以……为耻;侍奉;给予
(2)C
(3)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4)讲说详恳,规矩严明,重视背诵,以身作则。
【解析】【分析】
(1)①句意为:
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句话。
日,每天。
②句意为:
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
耻,以……为耻。
③句意为:
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
侍,陪从。
④句意为:
并且留下一根木棍。
遗,留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助词,的
B.给/被
C.用/用
D.它的/表示反问语气
故选:
C
(3)①重点词语:
甚,很。
虽,即使。
翻译:
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②重点词语:
若,像。
此,这样。
翻译: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③重点词语:
诚,确实。
秋,时候。
翻译:
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
“可知他勤学,有上进心。
根据“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可知其以身作则。
根据“门弟子常数十。
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可知其规矩严明。
故答案为:
(1)①每天②以……为耻③陪从④留下
(2)C
(3)①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②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③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4)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赵准,藁城人。
高个儿,美髯,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
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
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记诵几千言,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每天所记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记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
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
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
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
(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合乎规范。
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倦怠,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恐惧。
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第五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个荆朴,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
“专治第五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
”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惊恐,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
这五个人都是当时的伶人。
生,指男伶。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②呆白:
苍白。
③苍头:
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仆人。
④欱:
通“喝”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③上下一白________
④坐久清冽:
________
⑤举大觥敌寒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
(3)(甲)(乙)两文都用了白描的写法。
(甲)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________”,(乙)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文都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消失;撑(船);全;凉;抗
(2)①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②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4)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注意拏:
通“桡”,撑(船)。
上下一白:
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2)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
更:
还。
为:
被。
(3)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白描的写法。
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文中: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写出了雪山的奇景。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揣摩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抓住关键语句,联系写作背景及生平经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甲乙两文情景交融,通过文中对阔大、纯净的雪景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以及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故答案为:
⑴消失;撑(船);全;凉;抗
⑵①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②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⑶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⑷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提高要求进行回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作者的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文章作者情感表达的语句,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
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伺候。
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
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
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
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
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6.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年级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 详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