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docx
- 文档编号:3990725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78KB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
【篇一】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个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逐步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体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逐步变黄”,“逐步”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水准。
生4: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使用。
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逐步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表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
学生明确:
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
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很多,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生2:
《桥之美》一文中: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生3: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
二、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
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
不过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
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
所以,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
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
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
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
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绝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
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
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
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很多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
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
例:
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篇二】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相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理解到: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升阅读水平。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升语言感悟水平。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个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瞧:
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
热死啦!
热死啦!
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
翩然销声匿迹表现风雪载途农谚
2、选文中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能够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
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使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设计意图:
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
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自然的语言 年级 上册 语文课件 大自然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