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二语文知识竞赛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988721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58.45KB
最新初二语文知识竞赛试题.docx
《最新初二语文知识竞赛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二语文知识竞赛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初二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学校姓名_______________考试证号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八年级·初赛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三卷,分1-10大题),满分为160分,竞赛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竞赛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答案必须按要求填涂、书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一律无效。
1.诗词拔萃(12分)
⑴_____________, 若出其里。
(曹操《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⑶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⑷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⑸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⑹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⑺谈笑有风声,_____________。
(刘禹锡《___________》
⑻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⑼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________》)
⑽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
(《________》)
⑾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的后汉衰败的经验教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⑿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这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名著思想升华(每题2分,第三部分1空1分,语段三1分,计28分)
【语段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⑴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这是书中主人公对生命的诠释。
⑵某校文学社团决定举办"读名著,谈感受"的一系列活动。
其活动之一就是围绕上面这一小说主人公的名言召开一个题为"生命的价值"的小型研讨会。
请你为主持人拟一段研讨会的开场白。
(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保尔形象。
要求结合名著中的具体情节,最少使用一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一个是沂水县成精异物,一个是小狐山作怪妖魔,这个是酥团结就肌肤,那个如碳屑凑成皮肉。
一个是马灵官白蛇托化,一个是赵元帅黑虎投胎。
那个学华光藏教主,向碧波深处显形骸;这个像黑煞天神,在雪浪中呈真面目。
是玉龙搅暗天边日,黑鬼掀开水底天。
”
⑴这段说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一个情节?
主要人物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主观简答题
①鲁智深和李逵都有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侠义行为,如鲁智深救林冲,李逵救宋江,他们的行为共同点是反映了鲁莽、粗豪的性格,请比较一下二人在救人行为中反映出来的不同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粗略地谈谈你对书中的这场农民起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宋江的出身和经历,分析他性格上的双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客观填空题(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水浒传》)
⑴《水浒传》中两位打虎英雄的名字及打虎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大耳垂珠,唇口方正。
额阔顶平。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
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心机。
志宇轩昂,胸襟秀丽。
”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铁路就要修完时,无情的________和________最终夺去了保尔的战斗力。
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_______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⑸保尔最后的著作是__________。
【专题】《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不可误解为孔子所编纂)。
它以对话文体语录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理思想等。
【语段三】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
选自(《论语·季氏》)
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四】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同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
“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选自(《论语·微子》)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
请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鉴赏(第1题2分,第2题3分,计5分)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⑴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
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
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内外文言鉴赏(12分)
月食
[明]顾炎武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
‚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
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
或曰:
不然。
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
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
答曰:
子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
何以验之?
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①中,前之却之②,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
乃钱之影也。
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
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
否乎?
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
鱼之影也。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此皆水之能影物也。
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
(节选自《日知录校释》,岳麓书社2011年版)
[注释]①虚器:
空的器皿。
②前之却之:
前前后后地(看)
⑴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4分)
①与地,日为一线() ②不得借光()
③以是以无光也 ④犹夫水然()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根据上文完成题目。
(5分)
①用自己的话解说月影形成的原因,并从甲、乙两图选一幅辅助说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道理的好处。
(2分)
我选 图,解说
③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道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材料一】
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进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
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材料二】
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是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
【材料三】
陶渊明
朱光潜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事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是最深厚的。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的要去乞食,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优生之跌,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优,陶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
渊明由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就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
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
在诗中,他把他所敬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以见出他的志向。
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与忘于江湖”。
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
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
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
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
还关照说: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
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他有至性申请,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
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
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秒声响。
(节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
请你也写一例与大家分享。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陶渊明中额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
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
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
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
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
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
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
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
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
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
样子真凄惨呢!
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
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我想起了古人的诗: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
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
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
“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
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
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
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
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⑴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分)
⑵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3分)
⑶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4分)
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结尾“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句话的理解。
(5分)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8分)
骑自行车翻山越河
①三十年前,我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了第一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
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
②我们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
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两边向路中央爬出绊根草,夏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
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没有水凼,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
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③父亲觉得我可以上路与他一起去卖菜了。
那一年我们在菜园里种了很多土豆,如果不及时卖掉,它们就会毫不客气地长出紫芽。
我和父亲闻鸡起床,将土豆挂在车后座上,父亲用的是从邻居大伯那里借来的飞鸽自行车。
两袋土豆加起来一百多斤,并不比人轻。
土豆两角钱一斤,驮到涂家河集卖完,可赚二十元钱,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字,所以我带着它们骑行在小澴(huán)河堤的杉树林巷里的时候,觉得一颗一颗土豆,比天上的星辰还要金贵。
星光照夜路,并不够用,打手电筒骑车,也不可能。
父亲熟门熟路,他知道十里八乡的每一道沟,每一道坎。
我在后面紧紧跟着,可我毕竟是一个骑车卖菜的生手啊!
终于有一次,我骑车冲出堤面,一头栽到了漆黑的杉树林里。
如果不是一棵好心的杉树果断将我拦住,我会飞跌进星光下的小澴河,趁势将两袋土豆洗得干干净净吧。
电光石火间,车卡在树干丛中,我的身体由龙头前面翻滚下来,落在地面。
杉树的针叶将脸面与手臂刮得生疼。
父亲将车慢慢地往地上一摊,反身跑下堤,慢慢地将我由地上拉起来,一边捏遍我的身子,一边问我疼不疼。
看见我没事,他拍了拍我身上的尘土,扶起车子又出发了。
④第二年我考上了城里的中学。
父亲给我买了一件新衬衣,还将自行车送给我,不是舍不得买新车,他是觉得旧车没人偷。
星期六的晚上,下了课,我常常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澴河大堤回家。
笔直的河堤,堤下是垂柳、水杉与白杨,黄昏渐阑,澴河清碧如带,世界开阔明净。
二十里路,一个多小时,汗流浃背回到家,吃母亲留好的夜饭,在破旧的木床上小睡几个钟头,天不亮,又起床骑车回去赶周日早上的功课。
十四五岁少年的精力,大闹天宫都够用,不是吗?
⑤有一次,我骑出城。
归心如箭,自然也是车行如箭,听任蚊蚋阵阵扑打在脸上。
离城已远,脚下失力,咯噔一响,我心说不好,果然是链条断掉了。
如是是现在,我更愿意推着自行车,在月色朦胧的秋夜,走在杨柳风里,一步一步地走回故乡,是的,我愿意。
可是三十年前,恨不得长出翅膀的我„„我沮丧地推着车,失瑰落魄,汗水流入眼里,稻芒一般刺疼。
堤外各个枫杨掩映的村庄,晚炊的烟气已经消散,油灯一盏盏灭掉。
天上,月亮一会爬进云里,一会又漏出惨淡的光辉,大地模糊一片。
我鼓足勇气将车推下堤坡,敲开了一户还留着灯的人家。
我印象中,那个取来钉锤、老虎钳与扳手,蹲在堂屋外面帮我接链条的大叔,长脸膛,短头发。
我举着他家的柴油灯,照着他敲敲打打。
其实我自己也会,他坚持要帮我接。
接好链条后我道谢,急急忙忙往家赶,还是晚了,母亲已经打着手电筒等在村口。
⑥我到远方的城市读书工作结婚后,乘公汽,坐地铁,自己开车,整日奔走;忙孩子,忙事业,忙生活,马不停蹄。
故乡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三十年前的光阴也沉睡在脑海深处。
只是在周末,我会骑着儿子的那辆公爵自行车去沙湖公园逛逛。
那时候就会想起那一辆黑色永久车,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想起我养过的牛、猪、鸡,它们现在在哪里?
我曾凭借着它们生活在家乡。
⑦翻山越河的少年时代,我特别不能忘记澴河堤下的那盏油灯。
海子诗里讲,“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我就是被油灯祝福过的那个陌生人?
妻子是我的高中同学,婚后我曾随她回她老家,那天我惊讶地发现,澴河堤下有个枫杨掩映的村庄,赫然就是许多年前的惶惶秋夜,我决心下堤修车的那个村子„„
(选自2016年5月8日《文汇报》,作者舒飞廉,有删改)
⑴围绕以前骑自行车,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分)
⑵第②段对“青蛙蚱蜢”和“狗”的描写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⑶结合第③段内容简,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3分)
⑷【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月亮,请分别说一说月亮的特点及这样写的用意。
(4分)
【甲】堤外各个枫杨掩映的村庄,晚炊的烟气已经消散,油灯一盏盏灭掉。
天上,月亮 一会爬进云里,一会又漏出惨淡的光辉,大地模糊一片。
----------(舒飞廉《骑自行车翻山越河》)
【乙】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
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贾平凹《月迹》)
⑸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3分)
⑹文章结尾写妻子老家有个“枫杨掩映的村庄”就足“我”当年决心下堤修车的村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初二 语文 知识竞赛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