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战与和平争纲.docx
- 文档编号:3985849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66.56KB
提战与和平争纲.docx
《提战与和平争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战与和平争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战与和平争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2、表现:
①政治:
英、法、美民主政治日趋完善;德、日、意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原因:
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ⅱ资本主义发展充分的程度不同
ⅲ各国人民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强弱不同
②经济:
美、德、日经济发展迅速,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德国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英、法发展缓慢;俄、日迅速发展,但仍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影响: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线索: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新高潮(19C末),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导致战争的爆发。
㈡具体原因: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1、三大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①主要矛盾一:
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世界范围内的全方位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二:
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
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
③主要矛盾三:
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1882
同盟国
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
原因
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过程
1879德奥结盟——明显的反俄性质
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
三国协约
原因
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均势,寻求盟友
过程
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1904《英法协约》
1907《英俄协约》——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
⑴政策:
“光荣孤立”。
(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⑵含义:
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
⑶原因: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决定对外政策)
①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尤其是海军实力强大,是海上霸主;
②英国为岛国,为了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
③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
不愿加入任何一方。
④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便于自己对海外殖民地进行掠夺
⑷放弃“光荣孤立”政策的原因
A、必要性:
①英德矛盾激化,德国咄咄逼人;②自身实力下降,力不从心,欲寻求盟友
B、可能性:
三国同盟威胁法俄
3、危害:
两大集团对峙,笼罩战争阴云
㈢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
⑴巴尔干半岛存在哪些矛盾?
①巴尔干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矛盾(与前宗主国的矛盾)
②巴尔干内部的矛盾(巴尔干同盟内部争夺领土)
③巴尔干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巴尔干国家反对外来干涉与侵略)
④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巴尔干的矛盾(主要是俄国和奥匈帝国)
⑵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
①外因:
欧洲列强争夺和插手(主要原因)
②内因:
民族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
⑶欧洲列强为什么要向巴尔干扩张势力?
又为什么能在巴尔干扩张自己的势力?
A、必要性:
①战略地位重要;②资源丰富,盛产石油
B、可能性:
①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②民族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
⑷在巴尔干争夺最为激烈的是哪些国家?
俄国和奥匈帝国
㈣客观条件:
①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思想基础)
②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物质基础)
①表现:
A传统武器性能提高B新式武器扩展海空(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突破战争方式,手段先进
C新的交通手段D新的通讯工具→突破战争地域,范围扩大
②危害:
预示未来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危险
③认识:
科技进步的福与祸(一把双刃剑)
小结: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矛盾→战争
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经过
一、一战的爆发:
1、爆发:
1914年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
两大军事同盟
①协约国集团:
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1917)、中国(1917)
②同盟国集团:
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探究一: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协约国集团给予意大利的利益更大②意大利认识到协约国集团的力量更强大
3、三个阶段:
1914;1915——1916年;1917——1918年
三条战线:
东线、西线、南线
①西线:
英国、法国、比利时对德国作战。
(作战区域: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②东线:
俄国对德国、奥匈帝国作战。
(作战区域: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③南线:
巴尔干:
塞尔维亚对俄国作战。
(作战区域:
巴尔干地区)
探究二:
为什么东线、西线是主战线?
为什么西线更具有决定意义?
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分别为英法俄和德奥为主,因此英法与德军作战的西线,俄军与德奥军作战的东线是主战线。
⑵西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两大集团的核心,实力相对较强。
二、战争的进程
1、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战争重心的变化:
西------东------西)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1918)
俄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协约国力量增强,一战以同盟国
失败告终
2、三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1914年)
①西线:
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施里芬计划:
(德国)集中大部分兵力先击败法国,并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掉过头来对付俄国,争取两三个月结束战争(特点:
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②东线:
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探究三:
西线为什么会形成持久战和阵地战局面?
这种转变更有利于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哪一方?
为什么?
⑴形成持久战和阵地战局面的原因:
①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②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
③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⑵战争转入相持,显然对后者不利:
①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但兵源分散,装备较差,利于长期作战。
②同盟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战速决。
⑵第二阶段(1915~1916)
A、1915年
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B、1916年(关键性一年)
①西线: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ⅰ凡尔登战役:
具有决定意义→原因:
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凡尔登绞肉机”→交战双方伤亡惨重
ⅱ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新式武器“坦克“)→英国仍牢牢掌握制海权
②海上:
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最大规模的海战)
C、特点:
①战争重心:
西线——东线——西线
②战争的主动权逐渐从同盟国转移到协约国
③双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不分胜负,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⑶第三阶段(1917~1918)
A、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的参战
⑴战争初期
①政策:
中立
②原因:
ⅰ、远离战场,受影响不大
ⅱ、国内人民反战情绪(孤立主义)
ⅲ、可以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大发战争横财
⑵战争后期
①政策:
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
②原因:
ⅰ、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利益接近,
ⅱ、担心俄国退出战争,协约国失败,损害自己利益;
ⅲ、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直接原因)
ⅳ、保证协约国胜利以保障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ⅴ、为捞取战利品和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目的、根本原因)
⑶影响:
①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②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③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
④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2、中国的参战:
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是否参加一战的争斗,实质是美日在中国利益的争夺)
3、苏俄的退出: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探究四:
俄国退出一战的标志和原因?
⑴标志:
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的签定
⑵原因:
①俄国的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完全没有经济实力来进行反对第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主要原因)
②腐朽落后的俄国,各种矛盾更为突出;战争失败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引起了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③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B、同盟国集团的失败
1、失败的标志:
1918、11、11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2、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
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优势,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主要原因)
⑵军事:
同盟国集团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破产,德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
⑶内部统治:
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内部统治更加不稳定
①奥匈帝国瓦解,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②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了帝制。
⑷国际力量对比:
意大利倒戈、美日中和其他国家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第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后果
一、一战的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虽然塞尔维亚、比利时具有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在巴黎和会上,德国代表在接受凡尔赛和约文本时说:
“有人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
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
——《列宁选集》第二卷
1、起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为重新瓜分世界爆发。
2、经过:
参战双方协约国和同盟国主要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3、战后处置:
战胜的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处理,重新瓜分世界。
二、一战的影响
㈠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战争清单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
参战国家
33个(同盟国4个,其余是协约国)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占世界人口的3/4)
参战人员
7350万
伤亡人员
阵亡1000多万,伤残2000万;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荒夺走2000多万人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㈡催生了新世界(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西欧相对衰落;瓦解四大帝国,美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1、对欧洲的影响:
相对衰落
⑴经济衰落:
①失去了大量海外投资;②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战前;③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⑵政治危机:
①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②俄国十月革命,极大地鼓舞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③苏维埃政权日益成为欧洲政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⑶精神危机: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⑷国际地位:
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动摇,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主要国家德、奥帝国瓦解;英法受到重创;美日的挑战)
2、对美日的影响:
迅速崛起(挑战以欧洲国际主导地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
⑴美国:
A、原因:
①远离战场,本土未遭战火;②参战前利用中立身份向双方提供军火、物质渔利;③美国后期参战,捞取战利品
B、表现:
①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②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③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⑵日本:
A、原因:
①利用欧美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展势力
②协约国的大量军事定货。
B、表现:
①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3、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
⑴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
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②德国与匈牙利:
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
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⑵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原因:
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
②宗主国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
②表现:
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③影响: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4、建立了战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国联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㈢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1、摧毁了德、俄、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促成了新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
2、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①飞机进入使用阶段②汽车取代马车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促进了生产管理的革新
3、一战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①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随之增强②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4、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①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②负责分配政府订单
③控制原材料的供应④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⑤垄断对外贸易
5、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①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高涨②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兴起
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1课巴黎和会
一、巴黎和会召开
1.背景
①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盛行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③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④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时间:
1919年初——6月28日
3、地点:
凡尔赛宫
4、参加国:
27个战胜国的代表(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为什么?
)
5、性质:
战前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6、操纵者: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什么?
)
7.目的
①表面:
战胜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争取世界和平
②实际:
战胜国为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探究一:
阅读教材P24—25思考,一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中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巴黎和会上,主要国家各自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国家
战后实力
参加会议的目标
美国
经济突出,但军事政治不足
扩大美国影响力,称霸世界
英国
经济衰退,综合实力仍居欧洲第一
维持殖民优势,保持“势力均衡”(欧洲霸主)
法国
经济衰退,陆军强国
获取割地赔款,彻底削弱德国(欧陆霸主)
日本
实力上升;但仍难与欧美抗衡
把从德手中夺取的利益合法化
意大利
战争损耗较大;出现经济危机
扩大领土
中国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均不足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收回山东主权
探究二:
由于美国的“十四点原则”似乎成为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所以要对其进行重点评述(先阅读“资料回放”──“十四点原则”的要点),然后一起分析评论:
⑴内容:
①第一点:
“必须公开缔约”
实际上是针对战争前和战争中,英法等国有一系列瓜分世界的秘密协定。
美国要求“公开”,就是要打破英法企图私下瓜分世界的企图。
②第二点:
“航行的绝对自由”
实际上是向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发出挑战。
③第三点:
“消除一切贸易壁垒”
实际上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翻版。
④第四点:
军备裁减到“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实际上是抵消美国当时在军事上还不如英法的劣势,使美国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⑤第五点:
对殖民地做出“公正的调整”
实际上是想削弱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⑥第十四点:
“成立一个……国际联盟”
实际上是美国想攫取该组织实际领导权进而攫取世界霸权。
⑵评价:
这些原则看似和平与公正,但实际上处处渗透着美国的野心。
因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绝对霸权。
所以,美国的目标就是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权。
二.巴黎和会上的争夺和勾结
1.焦点问题:
处理德国问题(激烈争夺)
⑴英国
①主张: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②原因:
ⅰ、继续推行大陆均势政策,阻止法国独霸欧洲大陆(主要原因)
ⅱ、害怕德国复仇
ⅲ、防止德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⑵法国
①主张:
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肢解德国
②原因:
想一劳永逸的消灭宿敌和对手,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⑶美国
①反对肢解德国,以抗衡英法和防范苏俄
②给法国确实安全保障,利用法国牵制英国
探究三:
英法两国在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上有何相同点?
①主张削弱德国(法国:
消灭宿敌和对手;英国:
削弱德国海军,保持海上霸权)
②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
③剥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2.重点问题:
中国山东问题
⑴山东问题的由来:
①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作势力范围
②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占领山东,迫使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中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
⑵处理:
英法美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⑶英法美勾结支持日本的原因
①英:
利用日本牵制美国
②法:
支持英国,以换得在对德问题上给予更大合作
③美:
需要获得日本支持以与英法争夺;没有威胁到其根本利益
⑷影响
①中国掀起了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②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③拒签和约开辟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独立决定自己命运的先例
⑸认识
①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
②弱国无外交
3.其他:
建立国联问题、武装干涉苏俄
三、《凡尔赛和约》(对徳和约)
1.内容:
领土、殖民地、军备、赔款等方面
方面
内容
领土
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
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划为非武装区
军备
和约规定,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
赔款
该规定了德国在一定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
殖民地
德国原来占据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这个和约,正如其他和约一样,只不过是战争的延续而已。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军元帅福煦”
2.评价:
⑴性质:
战胜国对德国的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
⑵影响:
A、积极:
①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英法获利最大,美国受到抑制),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解
③承认民族自决,诞生了新的国家
B、消极:
①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②对德国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一、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凡尔赛和约(对徳和约)+国际联盟盟约+对奥、保、匈、土和约
⑴对奥《圣日耳曼和约》(见教材29页,领土、政治、军事、赔款)
⑵对保《纳伊和约》(见教材29页,领土、军事)
⑶对匈《特里亚农和约》(见教材29页,领土、军事)
⑷对土《色佛尔条约》、《洛桑协定》(见教材29——30页,领土、主权、军事)
1内容:
《色佛尔条约》
领土:
仅保留伊斯坦布尔周边地区及安纳托利亚高原,全部属地被英法瓜分。
主权:
恢复领事裁判权,实行财政监督,海陕地区为非军事区,国际共管。
军控:
不得拥有空军、炮兵,海军仅保留轻型军舰,保留少量陆军.
《洛桑条约》
承认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废除领事裁判权,财政不受外国监督。
关税自主,取消赔款,但维持了有关海峡管理规定和有关属地委任统治的规定。
②性质:
是凡尔赛体系中唯一的一个比较平等的和约
③影响:
ⅰ维护了土耳其国家独立。
ⅱ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安排的战后和平体系形成了第一次强烈冲击。
探究二:
对奥、保、匈、土的条约有什么共同点?
⑴军控方面:
都受到了严格的军备限制→以削弱它们的军事实力,防止它们再度制造战争
⑵赔款方面:
都要求它们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为了保证某些国家能顺利支付赔款,还对其进行财政监督(如对奥地利和土耳其)
⑶领土方面:
都对其领土进行分割或重新安排→以削弱它们的实力或抑制它们的发展
二、作用地区:
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三、实质:
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四、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A、进步性:
即作用
①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②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19-1929)。
③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④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欧洲中心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
B、不稳定性:
(建立在火山口上,不能维持长久和平,内部隐含的矛盾)
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①原因:
分赃不均,各国的目的未能满足
②主要矛盾:
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
⑵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原因:
和约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极为苛刻(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
⑶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仇视苏联)
⑷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原因:
ⅰ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ⅱ“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导致民族运动高涨)
⑸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
原因:
战胜国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而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处理欧洲领土问题(给德国后来的侵略提供条件)
五、维护工具——国联
1、背景
①在工业革命条件下,行业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为国际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③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④一战后,反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