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 文档编号:3983728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0.21KB
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南通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通政发〔2006〕9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2006年12月21日市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抢抓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江苏实施“四沿”开发战略尤其是重化工向沿海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综合水平和竞争能力,对推进全面腾飞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南通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依据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精神,特组织编写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南通工业历经百余年发展逐步壮大,特别是“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坚持贯彻“猛攻投入,强攻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的方针,注重力量向工业集中,要素向工业集聚,使工业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7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工业经济完成增加值67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
全市工业用电量105.15亿千瓦时,增长19.6%。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96%,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
从工业经济走势看,南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跃上加速发展的新平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体制优势开始形成,民营经济迅速扩张。
“十五”期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企业资产结构逐步优化,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职工身份置换为企业发展确立了新型的劳动关系。
随着国有股权的退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2005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24.46万户,居全省第一,私营企业7.0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5.5%,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3.7%。
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下,200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319.7亿元,同比增长26.3%,全市重点培育的90家骨干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75.8亿元,同比增长36.1%,全市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达26家。
(二)发展后劲持续加大,投入质量不断改善。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2001年至2005年五年间完成工业投入1420亿元,年均增幅58.4%,其中2005年完成工业投入617.7亿元。
全市工业投入的资金构成趋于合理,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民资攀升到近四成,成为投入主体。
在投量放大的同时,注重了投入质量和科技含量,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被摆到重要位置,生产工艺向连续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技术装备向智能化、数控化方向发展。
2005年,全市工业集中区完成投入398亿元,比2004年增长210%,工业投入新增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每亩94万元。
到2005年末,全市工业集中区区内企业有9116家,比上年末增加2465家,“十五”期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3.3亿元,有45个集中区的年销售额超10亿元。
(三)结构调整渐见成效,产业层次有所提高。
从产业构成看,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7%,重工业所占比重超过轻工业,达到50.7%,比2001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
纺织服装、轻工食品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水平通过调整优化,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分别为32%和14.3%;机械船舶、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发展较快,占比达到18.6%和11.7%;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占规模工业比重上升到9.2%。
全市基本形成了纺织、机械、轻工、化工、电子等门类齐备、融入全国乃至世界制造业大循环的工业体系。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93%,实现利税总额163亿元,增长36.4%,其中利润总额99.9亿元,增长36.4%;企业亏损面11.8%,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四)规模企业总量扩大,主体力量阵容更强。
“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阵容不断壮大,企业数已达3473家,比2000年翻了一番,其中亿元以上企业469家,亿元企业现价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达62.9%。
初步形成了江苏综艺、华能电力、宝日制钢、中远川崎、江山农化、醋酸纤维、申华化工、中天光缆、林洋电子、江苏大生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支撑了全市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实现2144亿元和20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4.53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创十年来新高,保持了全省领先的发展速度。
(五)能源利用水平提升,集约发展能力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热电联产、变频调速、绿色照明、节能建材、清洁生产等成熟技术全面推开,风力发电、循环经济试点和环境会计制度等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成为热点。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0年的1.22吨标煤下降到2005年的0.83吨,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220万吨标煤。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市业已形成10亿元规模以上产业集群21个,集结3000多家企业,年营业收入92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0%以上。
“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不少矛盾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仅为6.8%。
二是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
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多数企业经营粗放,没有建立起适应全球竞争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体系。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结构不尽合理,平均单体销售、资产规模偏小。
2005年,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工业企业仅25家,平均额仅为16亿元。
尚无一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销售50强。
企业分布相对零散,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特色板块没有形成,多数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甚至有小钢绳、小印染所造成的污染至今还未根治。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快。
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服装行业占比仍大大高于机械船舶、化工医药所占比重,具有临港型重化工特征的冶金、石化工业优势企业为数不多。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不够,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屈指可数。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其产值在全省所占比重仅为5.4%。
一般加工能力过剩和高档服装面料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矛盾依然存在。
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
产品和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品链短,附配件、半成品比重高,缺乏成套装备等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品。
全市仅有2件中国驰名商标和5个中国名牌产品。
五是沿海工业发展缓慢。
沿江工业依托原有基础招商引资,已经形成带状格局。
相比之下,沿海开发受体制、资金局限,至今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发展环境
(一)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处于复苏、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增大,但国际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发达国家不断在全球范围整合产业资源,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世界制造业中心不断东移,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投资建厂的趋势还会延续。
但是,在国际区域合作加强的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将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一些资本密集型如钢铁等继续面对反倾销诉讼等压力,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将以人权和环保要求设置技术壁垒等新形式出现。
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但战略性资源储量和环境容量的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制约。
我国“十一五”年均经济增长目标为7.5%,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潜力依然巨大。
特别是随着国家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占人口总数70%以上的农村消费市场正在启动,将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增添巨大的动力。
我国政府投资会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投资领域的进一步放开,将激活民间投资,再加上外商对在中国投资的长期看好,将推动民间投资的较快增长。
中国随着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将在东亚产业分工中居于枢纽地位。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明显下降。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也将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增添活力。
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约束,资源进口的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会加大经济增长的成本。
人口的老龄化也将影响到劳动力成本优势。
我国高成本时代已提前到来。
从长三角看,竞争与合作是主流。
但也不能忽视产业结构的雷同化和低水平重复。
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带创造了全国40%的GDP,其中,长三角地区比重为22.4%。
“十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随着区域内交流层面的升级和部门合作的全面展开,区域内三省市战略方针开始出现重大调整,协调机制也相应建立。
随着人才、文化、信息等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区域内部政策与制度走向统一协调,生产要素实现无障碍流动,长三角内部产业整合正在向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方向迈进。
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只有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展开差别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产业结构演进态势
就全国经济结构而言,低水平扩能将被结构高度化所代替,以新型工业化和重工业化为导向的投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南通独具潜力的沿海港口条件,决定了南通重化工业发展有很大空间。
在前期已做工作的基础上,抓住全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机遇,南通的重化工业将在“十一五”迈开新的步伐。
充分释放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等“重量级产业”的增长潜力,通过抓好如东洋口港石化基地和中远川崎造船基地等几个特大型项目,加速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在着力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是提高基础机械的数控化率,发展机电一体化装备;在轻工、纺织行业大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技术,以此为手段,不断巩固发展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使之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
继续将电子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加以积极推进,加速计算机软硬件、电信、集成电路等基础行业的发展,促进多媒体信息传输软硬件系统、信息传输网络的产业化进程。
(三)跨越发展有利条件
南通“十一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自身有诸多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
南通市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
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水陆相接。
便捷的交通环境,可使南通直接接受国际大都市辐射,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南通基本形成以南通港群为前沿的水、陆、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
特别是苏通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将于2008年前建成通车,南通将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
2.丰富的港口资源。
南通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长江第二大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千吨以上码头72座,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29座。
启东吕四、如东洋口两个沿海港区均可建10~20万吨级、5~10万吨级深水泊位,港口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
3.充足的要素供给。
南通淡水资源丰富,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管网已规划向南通延伸,大型进口天然液化气接收站项目正在筹建,电力基础设施和电网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起点。
全市土地供应相对比较宽松。
拥有海涂、江滩等大量待开发土地资源,为制造业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
4.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南通基础教育及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劳动力素质较高。
以南通大学为首的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一批重点企业集聚了大量高级科技人才。
南通的职业教育也非常发达,加之每年都有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回家乡创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和劳力资源。
5.经济国际化基础扎实。
南通经济特别是工业“两头在外”,经济外向度较高。
2005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85.2亿美元,其中出口57.9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达48%。
这就为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6.宽松的政策环境。
南通社会政治稳定,在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南通着力完善投资软环境,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开放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服务和各类政策上的扶持。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基本思路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技术能级和产业集聚度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主动接受上海带动和辐射,努力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搞好技术创新,提升支柱产业,培育战略产业,抢占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强装备制造业的同时,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构筑以产业集聚化、资源集约化、技术高新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格局,把南通打造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十一五”期间南通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1.市场化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确立竞争优势。
2.信息化原则
信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
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把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以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全方位构建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3.集约化原则
产业集聚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高端战略。
以沿江沿海基础产业带、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各类工业集中区为重点,按照产业链特点和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开发,特色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增强创新和产出功能。
4.绿色化原则
绿色化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把环境和生态的承载能力作为布局规划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各类企业、园区的环境标准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推进“三绿”工程。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提高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保持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效益相协调。
(三)发展目标
1.突破千亿元总量规模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到2010年超过13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见附表一)。
2.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
培育50个以上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2个、超50亿元的10个,超30亿元的15个。
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逐年提高。
3.创建10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
创建具有先进水平的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中心,每年新增10个市级技术中心,累计超过100个;每年新增2个省级技术中心,累计达18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诞生1~2个。
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5%和35%以上。
4.形成“一、四、十”空间布局
形成“一条带”(即沿江沿海基础产业带)隆起,“四高地”(即现代纺织、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凸现,十园区(即十个特色工业集中区)呼应,整体性跃升的布局构架。
到“十一五”期末,在目前沿江经济带占全市1/8土地、1/3人口、2/3工业产值的基础上,发展到沿江沿海基础产业带占全市1/6土地,聚集2/5人口,实现3/4工业产值。
5.持续增加工业投入
以外资、民资为“双引擎”,工业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4780亿元。
6.提高制造业外向水平
全市制造业年均利用外资超过8亿美元,再吸引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来通落户,产品外销比重超过85%。
全市力争每年成功创建20件以上“江苏名牌产品”或“江苏著名商标”,3~5件“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7.降低工业能耗
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有较大幅度降低,重点耗能大户普遍建成节能型单位。
8.提升集聚程度
力争“十一五”末,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加速推进产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集聚,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经济增速年均20%以上。
四、产业发展导向
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将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出发点,以科技为基础,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十一五”期间,南通必将顺应未来产业发展大势,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有基础,光大百年传统,立足比较优势,突破现行格局,在制造业领域着力发展机械船舶、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现代纺织、轻工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冶金工业等8个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的经济规模和效益水平。
(一)机械船舶
紧紧围绕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级船舶产业基地的目标定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坚持外资内资并举,推广应用先进的船舶修造技术和管理模式,缩短修造船周期,扩大大型散装货轮、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液化石油气船、汽车滚装船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船舶生产能力,开发海上钻井平台和抢险、测量等特种船舶和豪华型游船,发展内河运输标准化船舶,以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提高低速柴油机曲轴、大型船用铸锻件、锅炉、发电机组、机舱、装卸和观通导航系统等配套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水平,带动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同发展。
提升改造基础机械、零部件等领域的企业。
扩大生产数控机床、农业机械、环保机械、石油机械、电气机械、冷冻设备机械、健身器材及建材、工程机械和机械零部件,加快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配套件和机电一体化装备,重点建设集装箱制造、农用车总装、风力发电机组、汽车零部件等生产基地,使全市机械工业重振雄风。
(二)精细化工
做大做强在全国占有主导地位的醋酸深加工产品、山梨酸系列产品、草甘磷等高效低毒农药系列产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拉长产品链,形成甲醇-醋酸-醋酐-醋片-二醋纤维丝束-醋酸酯-醋酸乙烯-聚乙烯醇-EVOH-双乙烯酮、甲醇-甲醛-多聚甲醛-聚甲醛-脲醛树脂、丙烯-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氯丙烷-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产品链。
开发延伸氟化工产品系列。
加快发展纺织化学品(纺织浆料、化纤油剂、印染助剂等)、造纸化学品(涂布树脂、填料等)和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剂、甜味剂等)等精细与专用化学品,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以及南通的相关产业发展配套原料。
生物制药。
加强中成药新品研制开发,创出品牌,占领国际市场;加快研制生物技术药品,开发海洋生物制药、保健药品,加强对传统名优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积极发展控释药制剂、靶向制剂、微丸、微囊等医药新剂型,并扩大规模,形成原料药和制剂“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三)石油化工
充分利用南通独特的港口资源、充沛的淡水资源、发达的交通条件、充裕的电力供应以及全国石油化工产品市场中心地位在华东等优势,按照“前炼后延”的思路,进一步提高油品储运能力,发展炼油乙烯龙头产业,优先发展基础化工原料,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以此带动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并使石油化工产业总体规模和竞争实力上一个较大的台阶。
炼油化工重点生产乙烯裂解原料,为下游石化产业发展提供原料,并形成炼油化工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提高装置运行的协同效应。
(四)纺织工业
加强纤维产品开发,开拓纺织原料资源,提高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
紧紧抓住原料、面料和终端产品等环节,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转变。
支持企业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的技术改造;发展紧密纺、全自动气流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推进细络联、粗细络联等纺纱工艺一体化、连续化生产。
积极研制生产高仿真、高强度、高模量、多功能、超细纤维等特色产品,加快蛋白纤维、聚乳酸纤维和碳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应用性开发,加强棉、麻、丝的改性研究,加速纺织原料的更新换代。
重点发展高档、细支、紧密纺精梳纱线和高档高密坯布。
积极开发防缩、防霉、阻燃、抗皱、抗静电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推广纳米、微波、超声波、远红外、生物酶等加工技术,提高面料的质量和档次。
加强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力度,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加大设计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
品牌服装着重提高CAD、CAM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与设计开发水平,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家用纺织品以提高整体设计水平为重点,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个性化家居配套装饰纺织品,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
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利用,优化纺织工业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在纺织工业中的比重。
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栽培基材等产品,开拓纺织品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建筑、交通运输等产业中的应用新领域。
(五)轻工食品
重点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粮油加工、塑料加工、工艺美术以及造纸等行业的嫁接改造。
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高食品工业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加速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成亚洲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之一。
食品工业要与原料生产基地建立紧密性联系,以公司加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或农户的组织形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粮、油、肉、菜、奶等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水产加工食品和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特色传统食品,着力开发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
调整啤酒生产规模和结构,加强江苏大富豪集团与国际名牌啤酒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提高中高档家具、发展室内装饰产品生产。
整合民间工艺美术研发和生产资源,创新发展蓝印花布、红木雕刻、工艺陶瓷、工艺鞋帽、哨口风筝、钩针绣品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扩大出口和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
调整造纸工业原料结构,逐步实现以木浆和废纸浆为主,以非木浆为辅的原料结构目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多品种、多层次的纸及纸板需求。
以日本王子造纸株式会社在通投资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铜板纸、白板纸生产规模;同时扩大干式复写纸等特种纸品生产能力,使南通成为全国最发达的造纸产业基地之一。
(六)电子信息
抓住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沪宁电子信息产业带,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赶超位次、提升档次”的总体目标,重点发展现代通信、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化视听产品、特种光缆等电子材料产品,突出抓好集成电路生产基地、多媒体光盘工业园、软件工业园等若干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元器件及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
(七)新型材料
立足现有基础,重点发展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优质无机增强材料、新型合成纤维材料、功能性金属材料、新型磁性材料、纳米级粉末冶金材料、特种粉体材料、特种塑料、新型包装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建设微电子和电子元器件材料、高分子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精细化工材料和高性能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生产基地。
(八)冶金工业
在突出抓好现有冶金企业扩能改造的同时,引进大型冶金工业项目,强化资源有效整合,采用国际冶金新工艺,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通市 工业 发展 十一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