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圆柱 圆锥.docx
- 文档编号:3982560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62KB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圆柱 圆锥.docx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圆柱 圆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圆柱 圆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圆柱圆锥
第二单元圆柱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和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歌部分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2、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预习问题:
1、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2、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3、剪开一个圆柱体,你会发现什么?
4、你会制作一个圆柱体吗?
制作一个圆柱体。
教学准备:
圆柱体纸盒、剪刀、三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交流10′
1、小组长检查预习作业。
2、小组内交流讨论预习问题。
3、全班交流预习收获。
a、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b、你对圆柱体有哪些认识?
巩固练习:
完成p11做一做。
1、组长检查并做好记录。
2、组长重点抽查本组后进生,其他同学补充。
3、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情况,整理回答问题。
圆柱体由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
两个圆面叫做底面,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动手操作20′
1、剪一剪:
用剪刀剪开圆柱体纸盒,并分析圆柱体展开图与各部分名称之间的关系。
思考:
侧面展开图可能是什么形状?
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2、做一做:
用三张纸做一个圆柱体,想一想,在做之前应该先干什么?
3、切一切:
把圆柱体切一切,你有几种切法?
每种切法的横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4、转一转:
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将它快速转动,观察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1、学生动手剪一剪,并探索圆柱体展开图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底面圆的直径。
3、学生动手切一切,通过切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4、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并思考,硬纸板的长是圆柱体的什么?
宽是圆柱体的什么?
学生通过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10′
1、基础练习
完成p15第1、2、3、4题。
2、观察图形。
1、第1、2、3题在课本上完成,第4题在课堂练习本上完成。
2、这两个平面图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圆柱体的。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特征:
名称:
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表面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经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公式的发现过程,体验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的方法。
3、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问题:
1、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
2、圆柱体的表面积分几部分计算?
3、圆柱体的侧面积怎么计算?
为什么这么计算?
教学准备:
圆柱体纸盒、剪刀。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交流5′
1、小组长检查预习作业。
2、小组内交流讨论预习问题。
3、全班交流预习收获。
描述出圆柱体的表面积?
1、组长检查并做好记录。
2、组长重点抽查本组后进生,其他同学补充。
3、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之和。
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操作探究10′
1、剪一剪:
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展开的面是哪几部分组成的?
2、计算侧面积:
重点探究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3、计算表面积:
是不是所有圆柱体的表面积都这么计算呢?
如烟囱、钢管……
1、学生分小组探究。
交流汇报: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
2、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汇报:
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阐述推导过程。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学生独立思考,明确不同情况要分别对待。
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实际运用10′
1、出示例题:
2、厨师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指名说出每个步骤是计算什么,用到了什么条件?
3、在作业本上完成。
1、学生读题,找出条件。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此题实际是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巩固练习15′
1、基础训练:
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完成教材第16页第5、6题。
完成教材第17页第14题。
2、变式练习:
P16第7、8、9、10题。
3、拓展训练:
找一个事物圆柱体,量出有关数据,并计算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小组交流,完成后相互检查。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能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预习问题:
1、回忆并默写背诵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2、回忆描述上学期所学过的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想一想,圆柱体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转化后都有哪些变化?
4、圆柱体的体积怎么计算?
为什么这么计算?
教学准备:
圆柱体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交流5′
1、小组长检查预习作业。
2、小组内交流讨论预习问题。
3、演示并描述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你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引入新课:
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吗?
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一种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体积?
1、组长检查并做好记录。
2、组长重点抽查本组后进生,其他同学补充。
3、先让学生回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会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会计算,要求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思考,再谈谈想法。
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探究新知20′
1、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操作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
(2)启发学生思考、想象:
圆柱切开以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为什么说是近似长方体?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4)如果用V表示体、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怎么写?
2、解决问题:
(1)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写?
(2)出示例题6.
引导学生思考: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
学生分小组探究。
学生操作后,可能会说出:
近似长方体。
因为长方体的长是曲线。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相互交流探究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底面积
××
高高
学生独立思考:
V=Sh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相互交流。
汇报:
V=∏rh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明确: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求杯子的容积,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
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应用反馈13′
1、完成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练习三第9题。
补充练习:
一根圆柱形的木柱,高10米,底面直径1.2米。
每立方米木柱中610千克,这根木柱重多少吨?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一根圆柱体钢材,体积是1.2立方米,底面积是0.2平方米。
如果把它平均截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
学生联系,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解答过程及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从观察实物入手,使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圆锥,认识圆锥各部分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
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
教学难点:
自己动手做圆锥模型。
预习问题:
1、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
2、圆锥体有哪些特征?
3、圆锥的高怎么测量?
4、圆锥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5、你会制作一个圆锥体吗?
制作一个圆锥体。
教学准备:
圆锥体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交流5′
1、小组长检查预习作业。
2、小组内交流讨论预习问题。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形的。
1、组长检查并做好记录。
2、组长重点抽查本组后进生,其他同学补充。
3、学生独立汇报。
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探求新知20′
1、认识圆锥体
(1)圆锥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圆锥由哪些特点?
如果把圆锥展开成平面图形,是什么形状呢?
(3)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高的怎么测量呢?
2、动手操作
一个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学生分小组探究。
通过观察圆锥模型,动手摸一摸。
汇报:
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一个侧面组成。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讨论后汇报:
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一个圆和一个扇形组成。
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用学生的方法测量圆锥模型的高。
转动起来是一个圆锥,旋转轴是圆锥的高,另一条直角边是底面圆的半径。
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应用反馈13′
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
教材练习四第2题。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锥模型,小组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
让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实际操作。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发现只是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问题:
1、你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了呢?
公式是什么?
2、圆锥的体积与什么图形的体积有联系呢?
教学准备:
圆锥体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交流5′
1、小组长检查预习作业。
2、小组内交流讨论预习问题。
1、组长检查并做好记录。
2、组长重点抽查本组后进生,其他同学补充。
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探求新知20′
1、猜测
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什么样的关系?
2、验证
出示的圆柱、圆锥形容器。
(有等底、等高的)
引导学生思考:
用这些容器和水,怎样验证圆锥的体积和圆柱有关呢?
3、概括体积公式
4、公式运用
出示例3
组织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S底=3.14×2×2
=3.14×4
=12.56(平方米)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
。
经过小组讨论后发现: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V圆锥=
V圆柱=
Sh
学生分析题目后明确:
这是求圆锥体沙堆的体积,先求出底面积,再运用体积公式即可。
V圆锥=
Sh
=
×12.56×1.2
=5.024(立方米)
≈5.02(立方米)
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应用反馈13′
教材第27页的练习四第3题。
教材练习四第5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答。
学生练习,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及时巩固练习,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四、课堂小结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V圆锥=
V圆柱=
Sh
课后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圆柱 圆锥 六年级 下第 单元 圆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