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复习纲要.docx
- 文档编号:3979350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3.87KB
当代文学史复习纲要.docx
《当代文学史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史复习纲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一、重要的文学现象
1、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这一小说现象因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
除此之外,伤痕小说的代表作还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郑义的《枫》、陈国凯的《代价》、莫应丰的《将军吟》等。
2、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
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
它不仅展示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巨大危害,而且努力探讨极左思潮得以实行的社会历史根源。
其反思的视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反思建国以来极左思潮的历史教训,主要围绕几大历史事件如“大跃进”、反右、文革等进行,可称为社会反思,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李国文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等;其二是反思在这历次社会运动中个人自我对历史应付的责任,对个人自我的思想性格素质进行思考,可称为个人反思,如王蒙的《布礼》、《蝴蝶》,王安忆的《流逝》、《命运交响曲》,韦君宜的《洗礼》等。
3、寻根小说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顾名思义,就是对传统之根的追寻。
寻根小说,至少有两重追寻。
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表现手法,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4、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的新,是针对“十七年”到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而言的;新写实的写实,是针对新时期的现代主义写作传统而言的,新写实小说是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寻根小说在各方面获得突破后开拓出来的一个新的艺术空间。
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你是一条河》,刘震云的《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刘恒的《白涡》,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李晓的《机关轶事》,王朔的《浮出海面》、《玩主》,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叶兆言的《艳歌》等。
这批小说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内容。
一种是以《风景》为代表的建国以后的家庭生活史,一种是以《单位》、《烦恼人生》为代表的以体制内生活为依托的日常生活。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主张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与现实主义相比,最突出的是对“真实”的理解不同。
“新写实小说”不再努力去反映能展示生活必然趋势的真实历史,而是试图用“平凡性”“庸常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态,从而写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
提出了对生活的“零度介入”状态,即以纯粹的客观的“对生活原始发生状态进行完满的还原”,强调对人物描写的无色性,排斥人为的亮色或者灰色。
新写实小说在渊源上与传统现实主义一脉相承,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风范在当代的变异与发展。
5、先锋小说
其先导是马原的《拉萨河女神》,之后马原又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喜马拉雅古歌》、《错误》、《虚构》等小说。
与此同时,莫言也以《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名震一时。
此外,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黄泥街》也在小说界引起关注。
这些作家和洪峰、乔良、扎西达娃以及后来的孙甘露、北村、余华、苏童、格非等构成了先锋小说家的强大阵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股非理性主义浪潮,先锋小说迅速地吸收、借鉴、模仿西方非理性主义作品,凭借一股非理性的力量对传统与理性、乃至于对文化本身进行亵渎,声势颇为浩大。
先锋小说在小说观念的拓展、小说叙事方式的更新、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在技法上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外壳,但其内因却与东方非理性主义大有干系,东方的虚无主义传统是其接受外来文化的内在文化心理机制,据此可以认为,中国的先锋小说并非真正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小说。
6、女性主义小说
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陈染、林白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小说的开创者。
她们的开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她们的小说对女性的性别意识、性别体验、性别情感有了专门的关注,这就与男性的性别意识划清民界线;二是她们讲述的是女性的私人生活,这种私人生活几乎与社会无关,从而与社会小说划清了界线,成就了一种个人化写作;三是她们的小说多少受了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了女性的性别独立意识。
7、探索戏剧
80年代戏剧创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探索戏剧。
所谓探索戏剧指的是在内容上重在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努力开拓戏剧表现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在艺术观念上改变了“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模式”,接受了布莱希特、梅兰芳戏剧观念影响的戏剧作品。
代表作有马中骏等人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等人的《绝对信号》、刘树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陶骏等人的《魔方》、魏明仑的《潘金莲》、锦云的《狗儿爷涅般》、陈子度、杨健、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等等。
8、历史剧
自1957年反右斗争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错误和“左”倾教条主义文艺思潮的泛滥,“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的践踏,艺术规律被否定,一些优秀的剧作遭到无理的批判和否定。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局面下,戏剧创作出现了新的情况。
一些作家到古代和现代历史中去挖掘戏剧创作的题材,如《关汉卿》《文成公主》《蔡文姬》等剧目,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开对当前现实问题做直接的回答,而有些剧目也可达到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目的。
另外,1960年后,党中央很重视戏剧工作,在戏曲领域里提出了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缩历史剧三并举的方针,于是促进了历史剧的创作。
历史剧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
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
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编写而成的戏剧作品历史剧的创作要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定于戏剧性的事件,并适当地运用想象、虚构给予丰富和历史剧补充,构成戏剧冲突,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
在中国,根据剧目取材的历史阶段,又有人把这一戏剧种类划分为历史剧和革命历史剧两类。
后者专指从辛亥革命以后的现代革命史取材的作品,前者则指向以前漫长历史时代取材的剧目。
9、朦胧诗
朦胧诗人指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集结在民间刊物《今天》周围的一批青年诗人,主要代表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等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10、新生代诗
也称为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后崛起诗。
“朦胧诗”后的探索者,将他们自己称为“第三代人”,创作命名为“第三代诗”。
这种出现,采用了一种和“朦胧诗”对抗、反叛的姿态。
“新生代”诗潮是中国新诗继“朦胧诗”运动之后极为重大的变动。
新生代诗人继承了新诗潮主体觉醒的基本思想,无论从文化的角度或是生命的视角都向主体意识的探求与审视迈进了一步,向个人意识的深层面展开。
他们在个人经验的转变中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深刻体验现代人共有的内心世界,从人的生存状态考虑人的心理世界,内在本能意识,从而无限扩展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
这种主体意识在他们诗歌中具体表现为以反英雄平民的角色审视日常生活及其在语言延化为口语化,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生命的体验。
也可以说“新生代”诗的一个中心母题是:
生命。
11、九十年代散文
进入90年代以后,散文作品的写作和阅读显示了热烈而繁盛的局面。
在图书市场上,各种散文选本和散文集开始畅销;专发散文的刊物如《散文》《散文选刊》等受到读者欢迎;一些杂志如《十月》《收获》等开辟散文专栏,从而形成了“散文热”。
在各种散文选本中,20、30年代那些主要写日常生活、具有闲适情调的散文小品被发掘,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钱钟书等的散文集不仅有极大的销量,而且也引导了90年代散文的重要写作方向。
许多散文中闲适,表现为与世俗化的认同倾向,是对社会的物质化追求和消费性的文化需要所作出的趋同呼应。
12、七月诗派
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
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13、三崛起
朦胧诗从地下转入公开的过程中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后来被概括为诗坛的“三个崛起”。
谢冕于1980年5月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1981年孙绍振在《诗刊》发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3年徐敬亚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崛起的诗群》。
这三篇文章的标题共同使用了“崛起”一词,表达了对朦胧诗这一新的诗歌现象的肯定和支持并因此受到臧克家、程代熙、艾青、黄药眠、卞之琳、郑伯农、柯岩等著名诗人和理论家的批评。
二、重要作家
1、刘心武《班主任》
在伤痕小说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作家当推刘心武。
除《班主任》外,刘心武还写了《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一系列问题小说,在当时都产生了巨大反响。
自《我爱每一片绿叶》开始,刘心武的审美视角有所调整,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关注。
人成为他思考和表现的核心。
此后,刘心武还写了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和长篇小说《钟鼓楼》,这些作品既有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的价值和人的命运的关注,还体现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刘心武比较成熟的小说。
谢惠敏是新时期文学中第一个典型人物,刘心武则成为第一个批判性地触及文化大革命的不良后果的作家。
2、高晓声《陈焕生上城》《李顺大造屋》
有过这样的说法,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了解中国农民的作家有三个,他们是鲁迅、赵树理和高晓声。
鲁迅写的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农民,赵树理写的是20世纪中期的中国农民,高晓声写的是20世纪后期的中国农民。
高晓声对鲁迅精神遗产的继承表现为他对中国农民物质贫困和精神愚昧的深刻体察,准确而又深刻地写出了中国农民的生态和心态,在创作内涵方面他被认为延续了鲁迅关于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高晓声对赵树理精神遗产的继承表现在他对中国农村民间文化的丰富积累,对中国农民审美心理有着准确的把握。
高晓声的作品也不算很多,迄今为止,他最重要的作品有陈奂生系列小说、《李顺大造屋》、《觅》以及《钱包》、《鱼钓》等。
在这些作品中,高晓声关注的往往是中国农民最基本的问题,诸如吃饭(《漏斗户主》)、住房(《李顺大造屋》)以及最简单的精神需求(《陈奂生上城》)等。
《陈奂生上城》写的是中国农民在实现了温饱的生活目标后的精神遭遇。
在囤里有米、橱里有衣之后,陈奂生新的梦想就是过“精神生活”。
小说写出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勤劳质朴、忍耐顺从的性格和狭隘、短视的小农意识以及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的奴性心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中国当代农民的典型。
作者显示了高超的心理描写的才能,描写的准确、真切、丰富、生动实在少见,显示了高晓声对中国农民精神状态体察入微的观察与认识,也显示了高晓声善于通过片断心理刻划传达丰富精神内容的能力。
高晓声小说的艺术特色
⑴简洁明快、幽默诙谐的叙事风格。
语言简练明快,幽默犀利,意蕴含蓄,富有情绪感和节奏感。
他虽然采用传统的讲故事的语气,但又不是讲故事,既不围绕一个具体的事件结构故事,也不组织矛盾冲突步步发展的戏剧情节,而是将人物几十年的普通生活压缩进某一个生活焦点上反映出来,通过对人物心理深入开掘,揭示人物性格和作品的题蕴,这又很有点现代小说的味道,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小说叙述方式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⑵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其次,作者还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性格。
再次,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心理描写的细致生动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⑶富于乡土气息和幽默感的语言。
其幽默感主要是通过大的词小用和反讽等方法了实现的。
如陈奂生“侦察有没有他想买的帽子”等,其鲜活的群众语言如“一夜天”、“太宴了”、“困觉”等。
3、王蒙意识流小说《活动变人形》
1980年前后,他发表了《蝴蝶》、《布礼》这两个著名的中篇小说,成为反思小说的代表作。
之后20多年,他的创作始终延续着反思的主题。
最重要的作品是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和“季节四部曲”(包括《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四部系列长篇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从反思小说探索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小说现象,其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布礼》、《蝴蝶》,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谌容的《人到中年》以及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这些小说主要借鉴的是西方现代伍尔芙、乔伊斯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创作手法,以人物心理活动为主体,打破时空限制,以“心理——感觉”模式进行小说叙述。
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吸收和借鉴:
①立足于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思想内容:
从《布礼》开始,王蒙大胆吸收“意识流”的表现形式,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表现主人公心灵变化的历程。
《夜的眼》、《春之声》进一步表现了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人们的典型情绪和感受。
这些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诸如历史的阵痛、灵魂的扭曲、生命力的压抑、理想的失落与寻找、两代人的精神隔阂与沟通等,都牢固地立足于民族性、现实性,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烙印。
②追求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王蒙意识流小说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晦涩,在借鉴意识流、让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来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等手法的同时,还糅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如白描、比兴、象征、主观感受与夸张变形、幽默讽刺、滑稽、杂文式的嬉笑怒骂、巧合、悬念、戏剧性冲突的运用、作者的旁白与人物的独白、对比、反衬、正衬、空白与停顿、各式各样的心理描写等等艺术手法,使他的“意识流”小说具有开放的品格。
③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
《春之声》写岳之峰坐在闷罐子车里的印象、见闻、感触,写回荡在主人公耳边的《春之声圆舞曲》的旋律,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和在闷罐子车里发现的诗意。
4、汪曾祺《受戒》
汪曾祺,1920年出生,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成为沈从文的学生。
在沈从文的习作课上,他写了平生第一篇小说《灯下》,几经修改后成了后来的《异秉》。
汪曾祺早期小说如《复仇》明显受纪德、萨特、伍尔芙等人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
1981年汪曾祺在《雨花》发表小说《异秉》,同年又在《北京文学》发表《大淖记事》,影响很大。
较重要的作品集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汪曾祺自选集》和《汪曾祺文集》。
《受戒》讲述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农村少女初恋的故事。
但实际上《受戒》讲述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明海受戒的故事。
一个是明海犯禁的故事。
两个故事齐头并进,相反相成。
受戒的故事包括象与理两个层面:
象的层面是受戒的礼仪程序,理的层面是受戒的形式内涵。
受戒既是成为和尚的仪式,同时意味着接受清规戒律的限制。
小说表面讲的是明海受戒,实际讲的是明海与小英子的情感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明海犯禁的故事就是他与小英子的恋爱。
小说叙述了两个少年从情窦初开到情投意合再到情景交融的全过程。
最初是情感的浑沌状态,情不自禁却浑然不觉。
然后是情窦初开,当明海看着小英子的脚印产生异样感觉。
接着是你来我往情投意合。
最后是在河中芦苇荡子中的情景交融。
此前有恐惧心理的铺垫。
恋爱是受戒必须禁戒的情感行为。
但明海却犯禁破戒。
他不仅情动于中,而且有所作为。
他的和尚身份受戒之日,正是他情感行为破戒之时。
外佛内道:
《受戒》是外佛内道。
讲述的是佛的故事,表达的是道的理念。
作品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表现的是佛教文化浓郁的地区的生活,但左右人物命运的是自然之手。
自然之手使两小无猜的少年成熟。
佛教教义没有让明海觉悟,自然之道却让明海无师自通。
5、张承志《黑骏马》
最有代表性的知青小说家之一。
不仅表现在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作品都以知青生活为题材,或以知青为主人公,而且表现在他始终坚持知青一代所独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王蒙曾经这样评价张承志:
“他坚持着他的理想主义,坚持着他的对于形而下的蔑视与对于形而上的追求。
一种精神的饥渴、信仰的饥渴,乃至可以称作‘迷狂’(无贬意)的东西出现在他的作品里,令人肃然又令人惊心动魄。
从《绿夜》到《黑骏马》,从《黄泥小屋》到《九座宫殿》,从《大坂》到《金牧场》,以及其他一些新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执着的精神追求者、一个精神领域的苦行僧、跋涉者、一个由于渴望得太多而痛感着精神匮乏的严肃到了特立独行、与俗鲜谐地步的作家的精神矛盾激化的历程。
”
夸父追日的叙事模式:
张承志许多小说都在叙述一件事:
主人公寻找其梦想的故事。
有人概括为“夸父追日”的叙述模式。
王安忆认为:
“如何表达心灵是张承志将终其一生的大问题。
他写过的所有东西其实都为了一件事,那就是表达心灵。
他曾经为心灵找到许多替代物,比如草原上的黑骏马,蒙古额吉,北方河流,金牧场,疲惫的摇滚歌手,张承志所找到的心灵的替代几乎全带有悲怆的表情,承受无边的孤独。
‘孤旅’是他常用的词,这使这些替代全带有飘泊天涯的形迹。
”
《黑骏马》的主题表达和叙述模式方面都体现了典型的张承志风格。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白音宝力格骑着黑骏马寻找昔日恋人索米娅的故事。
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青梅竹马,共同由蒙古奶奶额吉抚养成人。
他们两情相悦,建立了恋爱关系。
白音宝力格外出学习,索米娅被黄毛希拉奸污,白音宝力格不堪忍受索米娅和额吉对这件事逆来顺受的态度,愤而出走。
九年后白音宝力格重返草原,额吉早已去世,索米娅远嫁他乡。
白音宝力格骑着他和索米娅当年养大的黑骏马费了很多周折终于找到了索米娅,索米娅已成为一个成熟的草原妇女。
这就是张承志的英雄孤旅寻找梦想的叙述模式。
故事与意义:
从故事层面看,《黑骏马》写的是一个寻找旧日恋情的故事。
白音宝力格寻找索米娅并终于找到,意味着故事的完成。
但小说还设计了一个思考的层面,即要探究蒙古古歌《钢嘎哈拉》之所以感人的秘密。
这就使小说超越了爱情故事的内涵,成为“一个震憾人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
”《钢嘎哈拉》叙述的是哥哥找妹妹的故事,结果是没有找到,即古歌反复用“不是”这个词来结束每一个阶段的寻找。
小说《黑骏马》写的是白音宝力格寻找索米娅的故事,虽然找到了,但这时的索米娅已不复是当年的索米娅,等于没有找到。
人虽然没有找到,但找到了意义:
对人生的感悟。
古歌中的哥哥找不到妹妹,小说中的白音宝力格找不到他心中的索米娅,但他们却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如小说结尾所写:
“我想把已成过去的一切都倾洒于此,然后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就像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牧人一样。
”《黑骏马》陈述了一个“寻找—失望—感悟”的故事。
《黑骏马》的结构:
在结构上,小说以古歌《钢嘎哈拉》的结构来结构全篇,每节歌词与一节小说呼应并控制其内容和节奏,这一别致的结构赋予小说独特的音乐感,古歌优美、悲怆、高亢的旋律完全融入了小说。
与此同时,古歌的抽象性和永恒性也赋予小说所描写的具体生活一种抽象和永恒的蕴藉,使小说的故事内容实现了自我超越,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和概括力。
《黑骏马》的语言表达:
一种集诗歌的抒情、绘画的色彩和意象以及音乐的旋律于一体的语言表达方式。
是一种颇有感染力和震憾力的语言。
张承志追求“珍宝般瑰丽的美文”,他认为“小说应当是一首音乐,小说应当是一幅画,小说应当是一首诗。
而全部感受、目的、结构、音乐和图画,全部诗都要倚仗语言的叙述来表达和表现,所以,小说道德应当是一篇美文。
”《黑骏马》的语言充满了诗歌的抒情、绘画的色彩和意象以及音乐的旋律,渗透了张承志独有的阳刚之气和强力意志,实践了张承志所提出的美文主张。
这种语言风格与张承志小说内涵的理想主义气质非常和谐,成了水乳交融的整体。
5、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
从“三恋”(《小城之旅》《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中,可以看出王安忆的创作意图,她试图通过“性—恋—爱”由低到高的层面,一步步挖掘男性女性的由来与变化,同时,给男性与女性分别树立一个概括性的形象。
她并不是简单地附和西方女权主义的思潮,而是从根源上挖掘出人性的本质。
6、余华《活着》
《活着》表现的一种“生存的苦难”,表现了当代农民在不断被掠夺的过程中的生命力。
主人公徐福贵的一声就是土地、财产、尊严以及亲人的生命在不断被剥夺的一生。
在这节节败退中,他从一个少爷变成了农民、壮丁和余老牛为伴的鳏夫。
但他最终没有被打败,其原因就是一种朴素的中国式的生存哲学:
活着。
但活着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徐福贵的生活中,活着比死亡更加艰难,更令人痛苦和恐惧。
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存哲学、日常伦理和道德观念。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命运比徐福贵幸福,但他所受到的心理磨难却丝毫没有逊色。
许三观的血在不断地抽取,直至生命变得衰老、无用,这是人生最大的生存悲哀,也是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最深刻的揭示。
在不动声色中人物的悲凉就这样呈现了出来,虽然没有像前期作品中那样过分渲染对死亡的恐惧,但生存的痛苦给人们带来的震撼甚至比前者还要大。
两部小说没有复杂的结构,整部小说依时间顺序展开,但作家却在单一或简约的叙述过程中对叙述人、人物、人物对话、包括叙述人和人物的声音及其重复性进行挖掘,人物仿佛彻底摆脱了作家的控制,而还原了自身的存在形态。
7、贾平凹《浮躁》
以小说创作闻名文坛,但他的散文也享有盛誉。
初期散文创作以《月迹》、《丑石》、《一棵小桃树》为代表,讲究意境的营造,语言的柔婉,哲理的意味,基本上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诗化散文”的倾向,但摆脱了杨朔散文那种意识形态的介入,重建起散文“自我”的灵魂。
从1982年《五味巷》、《黄土高原》开始,贾平凹开辟了一个“风情——文化”的散文创作空间,即以风情为外在表现,以文化为内在涵蕴,充分展示散文的地域文化特质。
《秦腔》、《商州初录》、《商州又录》都属于这一探索的成果,《老西安》则标志着这一探索的成熟。
在散文创作路径上,贾平凹更接近孙犁、汪曾祺,追求诗意、趣味、语感、智慧、风俗、文化多种因素的融合。
8、张贤亮
张贤亮是中国当代最有争议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他大部分小说都取材于他在西北高原社会底层的生活体验,往往是以一个在政治上受到挫折的知识分子的视角,对他所遭遇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品格进行真切深刻的反映,更对自身的艰难处境和心理世界作细致丰富的揭示。
其影响最大的是以《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为总标题,以章永璘为主公的系列小说,它们是《初吻》、《青春期》、《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和《我的菩提树》等。
11、巴金《随想录》
老作家散文的代表,他在新时期的散文有一个总的名称《随想录》,包括作者从1978年到1986年所写的五卷150篇约42万字的散文随笔。
这部散文集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诸如“说真话的大书”、“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当代散文史上的里程碑”、“世纪的遗嘱”、“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等等。
《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文学史 复习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