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海燕》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977635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84KB
4《海燕》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docx
《4《海燕》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海燕》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海燕》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
《海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象征手法的理解。
2.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的典型性。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2.背景介绍
《海燕》写于1901年。
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
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
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
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
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
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出来。
《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新课导入】
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惧怕会躲藏,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勇敢的海燕。
(板书文题、作者)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胆怯()翡翠()蜿()蜒深渊()号()叫
2、朗读指导
本文激情磅礴豪迈,非常适合练习朗诵,请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3、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写出“这是一只……的海燕”。
(可以用原文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
(2)朗读课文。
本文以大海为背景,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请注意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
在不同画面中海燕表现是否相同?
【合作探究】
1.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通读课文,画出并读一读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体味其表达效果。
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如何呢?
作者在歌颂海燕的同时为什么要写它们呢?
2.文中多次描写乌云、雷声、狂风有什么用意?
3.课文中关于大海景象变化的描写与俄国革命形势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4.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大海、乌云、闪电、狂风分别象征了什么?
5、主旨探究:
本文塑造海燕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标检测】品味下列加点词及句子的表达效果。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3)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4)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5)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请说说两个破折号的用法)。
【拓展延伸】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
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板书设计】
海燕
(1)来临之前:
高傲飞翔→渴望
暴风雨
(2)逼近之时:
搏风击浪→迎接
(3)就要来临:
预言胜利→呼唤
海燕:
革命的先行者。
海鸥、海鸭、企鹅:
那些怯弱,自私的害怕革命者,假革命者和不革
象征命者。
暴风雨:
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
大海:
革命群众的力量。
乌云、闪电、狂风:
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语言:
激情、磅礴、豪迈
修辞:
比喻、拟人、反复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2、朗读指导
1.读第一段的第一句,要舒缓、低沉,把声音拉长。
“风”是主语,应该强调,需重读,应拖音。
这样读,一是为了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二是为了渲染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
表现海燕形象时,“海燕”要读得响亮,并加重读“高傲”,以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
整个这一小节的基调是先缓慢后加快,先低抑后昂扬。
2.读第五节“这些海鸭啊”,应以嘲弄的口吻,以强调对这一群海鸭的讽刺。
读“轰隆隆的雷声”时,应瓮声瓮气地读,以示雷声的沉闷。
读“吓坏”一词时,要用弱音读,以示对海鸭的轻蔑。
为了强调企鹅的“胆怯”,要重读“躲藏”,要轻微读“悬崖底下”,并要把“底下”顿挫开,以示“躲藏”的处所。
整体感知
(1)这是一只高傲、勇敢、敏感、欢乐、热情、愤怒、自由自在、渴望暴风雨、迎接暴风雨、如黑色闪电般的、胜利预言家、乐观、自信、不畏暴风雨……的海燕。
(2)①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飞翔,渴望暴风雨。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预言胜利,呼唤暴风雨。
【合作探究】
1.
(1)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句中“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
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以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出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
【交流点拨】海燕是一个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2)海鸥的表现:
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的表现:
呻吟、吓坏
企鹅的表现:
胆怯、躲藏
作者将海上群鸟因害怕暴风雨而胆怯、自私、逃避的丑态揭露无遗,通过群鸟对待暴风雨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
2、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3、海上狂风乌云雷电交加,形势严峻,处于一触即发之势。
与俄国革命形势相似。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用大海景象变化象征俄国革命形势。
4、海燕:
象征革命的先行者。
海鸥、海鸭、企鹅:
象征那些怯弱,自私的害怕革命者,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暴风雨:
象征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
大海:
象征革命群众的力量。
乌云、闪电、狂风:
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5、整首诗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作背景,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般的“海燕”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达标检测】
(1)比喻和拟人。
从形状、颜色、速度三个角度描写海燕,表现它矫健、勇猛的雄姿。
(2)“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当。
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3)拟人手法,用“歌唱”、“冲向”、“迎接”三个一连串的动词展现了象征着革命大众力量的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
(4)比喻、拟人和反复。
“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5)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
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海燕从“大笑”到“号叫”,更显示了它的乐观精神与大无畏的气概。
【拓展延伸】
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
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
它是“胜利的预言家”。
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写法分析
《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正如高尔基说的:
“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
作品还兼用对比、反复、烘托、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进一步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形象的立体感,对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在对暴风雨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所形成的鲜明对照中,一个勇敢无私、乐观坚定、卓然不群的海燕的形象呼之欲出。
写“风”“雷”“云”“电”也是为了反衬“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
正是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抑恶扬善,鞭挞恶丑,褒扬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
《出师表》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诸葛亮撰写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陆游有诗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也盛赞: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这篇表文为何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
拳拳报恩意,殷殷老臣心。
相信表文中那情挚生动的话语,精辟透彻的道理,不仅警醒一世当朝者,也是所有人的处世通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陛(bì)下臧(zāng)否(pǐ)恢弘(hóng)
菲(fěi)薄庶(shù)弩钝(nú)(dùn)
2.解释下列词语。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
光:
发扬光大。
恢弘:
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
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
奖惩功过、好坏。
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斟酌损益:
(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咨诹善道: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痛心遗憾今义:
极为仇恨
(2)臣本布衣。
古义:
指平民今义:
用布做的衣服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今义:
言行恶劣
(4)由是感激。
古义:
感动激愤今义:
感谢
(5)开张圣听古义:
扩大今义:
店铺开业
(6)临表涕零古义:
眼泪今义:
鼻涕
(7)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
比喻奔走效劳今义:
驱赶、奔跑
4.一词多义。
①遗深追先帝遗诏(动词,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是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给予)
②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
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
③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动词,“奏效”、“实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效用,这里是任务)
④以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目的,用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
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恢弘志士之气恢弘:
形容词做动词,发扬扩大
(2)亲贤臣,远小人亲: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3)此皆良实良实:
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以光先帝遗德光:
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5)深入不毛毛:
名词作动词,长庄稼
(6)优劣得所优劣:
形容词作名词,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作奸犯科:
动词作名词,奸邪的事
6.作者链接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7.文体链接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8.背景链接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其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1.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注意直译做到:
字字落实。
2.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点明出师本义,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拓展延伸
☆古诗中的《出师表》: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出师表》中的成语:
①危急存亡
【出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释义】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②妄自菲薄
【出处】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③作奸犯科
【出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释义】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④计日可待
【出处】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释义】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⑤三顾茅庐
【出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⑥临危授命
【出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释义】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大概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这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的表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分析第1自然段。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交流点拨】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交流点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
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分析第2自然段。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2)如何具体执行?
【交流点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3)提出怎样的劝诫?
【交流点拨】“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交流点拨】“宫中”、“府中”。
小结:
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分析第3、4自然段。
(1)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
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交流点拨】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交流点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小结:
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分析第5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正面):
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反面):
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
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
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二)体会课文语言特色,并向学生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手法中,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拓展延伸
三国歇后语:
【交流】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上两节课内容:
第一:
重点词汇的理解。
第二: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
2.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部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学习第6段:
1.朗读,检查重点词释。
2.提问:
(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有哪些?
【交流点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交流点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具体指什么?
【交流点拨】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交流点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3.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学习第7段:
1.朗读,并检查重点词释。
2.提问检查: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交流点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交流点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交流点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交流点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
3.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学习第8段:
1.朗读,并检查重点词释。
2.提问检查: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交流点拨】“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交流点拨】“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交流点拨】“开张圣听。
”
3.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学习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三)写作特色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
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
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
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
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
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燕 配套 精品 导学案后附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