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977110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21
- 大小:282.73KB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
(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
(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
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指导思想: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
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六、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基础知识技能掌握的也比较牢固。
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书写比较工整、美观。
口算能力比较强的有占59%,计算能力比较强的占65%,概念掌握比较扎实的有占73%,应用题解答能力比较强的占65%。
上课认真听讲学习习惯较好的占52%;上课能认真听讲学习习惯一般的占27%,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学习习惯较差的占21%。
七、教学具体措施:
1.审题训练(标重点字),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
(从已知、从问题、从关键句入手)
2.口算训练(课前两分钟口算练习)
3.估算练习(在计算教学中先估算再计算)
4.计算训练(每日两题,强化训练)
5.应用题的训练(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八、教学改革设想与方法: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
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九、教学进度安排:
主备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9节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5节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3节
第四单元小数意义性质15节
第五单元三角形8节
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8节
第七单元图形运动6节
第八单元平均数统计图6节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6节
第十单元总复习8节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
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
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应创设具体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够强,理解表达能力有限,教学中应该注意依托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五)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六)教学建议: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知识与技能:
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过程与方法:
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七)、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教学中,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采用演绎推理法,使学生在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同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八)教学时间安排:
9节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1节
教学内容:
例1“做一做”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应创设具体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够强,理解表达能力有限,教学中应该注意依托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法与学法: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采用演绎推理法,使学生在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同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
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
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
(3)小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
(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
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
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
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
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
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
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出: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
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
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加数+加数=和
1956-1142=814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1956-814=1142
教学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2节
教学内容:
例2“做一做”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应创设具体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够强,理解表达能力有限,教学中应该注意依托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法与学法: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采用演绎推理法,使学生在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同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3×4=12
师: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
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
(2)(3)
(1)问: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列式计算:
12÷3=412÷4=3
(2)问:
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小组讨论)(3)小结: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
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逆运算.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总结
板书设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4=12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
12÷3=4积÷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
12÷4=3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商×除数=被除数
教学反思:
0的运算第3节
教学内容:
例3“做一做”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应创设具体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够强,理解表达能力有限,教学中应该注意依托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法与学法: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采用演绎推理法,使学生在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同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0+568=0×78=0÷23=128-128=
0÷76=235+0=99-0=49-49=0+319=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
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
归纳所有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36+0=
(2)0+68=(3)0×68=(4)54-0=
(5)0÷28=(6)128-0=(7)0÷36=(8)25+0=
(9)99-0=(10)49-49=(11)0+39=(12)0×9=
五、归纳反思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第4节
教学内容:
例4“做一做”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应创设具体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够强,理解表达能力有限,教学中应该注意依托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法与学法: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采用演绎推理法,使学生在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同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
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说明: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96÷32=3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第5节
教学内容:
例5“做一做”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够强,理解表达能力有限,教学中应该注意依托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法与学法: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小朋友们,大家好!
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
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
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
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
30÷6=5(只)35×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
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
20×6=120(元)1条大船:
35元。
共花:
120+35=155(元)
回顾与反思: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先假设,再调整)
三、环节巩固练习P11第5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如果都租小船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
30÷6=5(只)35×5=175(元)
教学反思:
练习课第6节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应创设具体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下册 数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