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 文档编号:3976623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72.58KB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新教材分析
2018春季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分别以“民俗风情”、“科学说明”、“先哲幽思”、“精彩讲演”、“记游天下”、“吟诵经典”为专题内容,新版本仍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旧课本说明文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在古诗文方面,注重诗歌经典的学习与养成,所选课文充满睿智与哲思,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第一单元是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组元。
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地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夜航看戏的经历,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表达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赞;吴伯箫的《灯笼》,笔法自由,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情感和回忆,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中华民族的意义,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写作的主题是“学习仿写,结合学过的课文,把握仿写的技巧,训练仿写的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了解常见的交际场合,运用恰巧的应对技巧,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单元主要由“科学说明”内容构成。
竺可桢的事理性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按照逻辑顺序,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现象的特点及掌握这些现象的意义等,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事理性说明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借揭示恐龙灭绝的原因,阐述了不同科学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的道理;陶世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及怎样记录时间,并阐明了读懂岩石记录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写作的主题是“说明的顺序”,引导同学们合理运用时间、空间、逻辑性顺序写好说明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倡导低碳生活”旨在让我们了解低碳生活对于环境的意义,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
所选的课文既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世界,增强认知世界的能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第三单元是以“先哲幽思”为主题编写的,四篇课文都是古诗文中名篇。
陶渊明的记叙文《桃花源记》,层层设疑,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快乐的和平生活的向往;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运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魏学洢的说明文《核舟记》采用“总—分—总”的写法,描写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和逼真的景物,赞美了核舟雕刻着的精湛技艺;《<诗经>二首》选了《关雎》《蒹葭》这两篇,都运用了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关雎》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蒹葭》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写作的主题是“学写读后感”,帮助我们了解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提高写作“读后感”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带我们进一步体会中华诗歌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歌的丰富多彩,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第四单元以“精彩讲演”为主题编写。
四篇课文中,闻一多先生的演讲词《最后一次讲演》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严厉声讨了国名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立论文”,丁肇中用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有机结合的方法,真诚地告诉人们: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真正需要格物致知精神;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的演讲词《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表现了他爱国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的演讲词,文中以诗歌般的语言讲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和内涵,热情地歌颂了奥林匹克精神。
“演讲写作”是“撰写演讲稿”,意在引导我们掌握演讲词的写作要领。
“演讲活动”以“举办演讲比赛”为主题,旨在引导我们进行文明得体的演讲比赛活动。
第五单元以“记游天下”为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
梁衡的散文《壶口瀑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壶口瀑布雄伟的气势,并抒发了赞美黄河、赞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情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是马丽华的一篇游记。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记录了长江源头神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马克·吐温的游记《登勃朗峰》,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勃朗峰迷人的景色,表达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小水滴的旅行”为线索,展现了丽江的美丽景致,流露出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写作“学写游记”倡导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发现、表现景物特点的能力。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意在倡导同学们学习即席讲话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现场发挥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六单元以“吟诵经典”为专题内容,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庄子>二则》中《北冥有鱼》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礼记>二则》中《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大道之行也》则运用了“对偶”的手法,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愿望;韩愈的议论文《马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良马喻人才,认为英雄只有遇到伯乐,才可以发挥才干;《唐诗二首》中杜甫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诗人虽身处漏雨的茅屋,却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白居易的叙事诗《卖炭翁》揭示了唐代卖炭翁的悲惨生活现实。
写作“学写故事”旨在培养我们把握记叙文的要素,掌握叙述的方式,提高表达能力。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意在教育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文化的思想。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贴近时代和学生现实。
(一)、古诗文方面,沿袭单独组元,每单元四篇的方式,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因此在教学中,要狠抓古诗文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马说》、《<诗经>二首》、《唐诗二首》、《<庄子>二则》、《<礼记>二则》等。
(二)、现代文方面,倡导启发讨论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课本里的课文语言都比较流畅自然,写作手法多样,活学活用,对于初中生来说,符合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探索自然的 兴趣。
(三)、新教材增加“口语交际”部分,使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得到拓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
综合性学习方面:
“倡导低碳生活”“古诗苑漫步”、“以和为贵”等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投身社会实践,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求学生掌握八年级(下)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初一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通过初二上学期的教学,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
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7、抓好作业练习,我认为要屏弃繁琐,机械的作业练习.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观察所得,以此学生的写作能力。
8、在留作业方面我也要做尝试。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他们做难题,而只做应知,应会的基础题.在做一些练习篇同时,分层次布置学习任务,使差生的知识得到了复习巩固,好的学生也能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有所进取和提高,各得其所,各受其益。
五、教学进度表(以实际教学周为准)
第一周:
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教育
(2) 1、《社戏》
(2)
第二周 2、《回延安》
(2) 3、《安塞腰鼓》
(2)
第三周 4、《灯笼》
(1) 写作.口语交际、:
学习仿写
(2)应对(3)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四周 5、《大自然的语言》
(2)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
第五周 7、《大雁归来》
(1) 8、《时间的脚印》
(1)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2)单元复习与测试(3)
第六周 9、《桃花源记》
(2) 10、《小石潭记》
(2) 11、《核舟记》
(2)
第七周 12、《<诗经>二首》(3)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
(2)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古诗苑漫步
(2)
第八周 13、《最后一次讲演》
(2) 单元复习与测试(3)
第九周 期中复习
(2)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期中总结
第十周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
第十一周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1) 演讲写作·演讲活动:
举办演讲比赛(3)单元复习与测试(3)
第十二周 17、《壶口瀑布》
(2)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2) 19、《登勃朗峰
(1)
第十三周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1) 写作.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2)单元复习与测试(3) 21、《<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2)
第十四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 22、《<礼记>二则》(3)
第十五周 22、《马说》
(1) 24、《唐诗二首(3)
第十六周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学写故事
(1)“以和为贵”(2名著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第十七周 期末复习及考试
第一单元
1 社 戏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
好看吗?
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duō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
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
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
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
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
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
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
(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
(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
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
(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
“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2.景物美——月夜行船: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3.故事美——月下偷豆: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
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
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
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提示:
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
《我最 的一个人》
提示:
(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
“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
(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2.《回延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
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平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
21教育网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
改变态度,关爱学生。
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我们的策略是:
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
细,从细节、小事入手。
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
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
因材施教,分层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
2·1·c·n·j·y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21·cn·jy·com
【讲授】课前检查
一、读准字音:
搂(lǒu)定 白羊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部编人教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