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 心得体会XX.docx
- 文档编号:3968736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2.22KB
教师读书 心得体会XX.docx
《教师读书 心得体会X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 心得体会XX.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XX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XX
前言:
读书不能仅仅是为了上课,也不能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出自人的本性对知识的渴求。
而是因为人的灵魂需要文化的浸润。
如果读书磨砺了我们的底气,我们就会充盈着智慧和灵气,我们的课堂就会因书香而美丽。
文化似乎不直接影响教师的生存,但却直接关联教师的性格、精神、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教师将成为植物人。
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
本书从导入、启发、幽默、巧设提问、评价、结课等方面入手,研析各个案例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体会一本书,不管它是讲那一方面的,都开卷有益。
《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里面讲的案例虽然都是有关中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案例,但从中能感受到各位老师提问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编者或引用名言警句导出案例,或用案例印证教育科学性,让读者感受到了提问的重要性。
其中诸多的教育理论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影响。
下面就是感受颇深的句、段,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体会。
常言道: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是开启学生思想大门的钥匙,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捶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
教学幽默源于教师知识的丰厚、思维的敏捷和口语的畅达,更重要的是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和乐观的心境。
幽默能融洽师生关系,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善歌者使人入其声,善教者使人入其志”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开端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
这样,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当然,这个前提是教师要有一颗敬业、善于思考、追求更高教育艺术的心。
《先前的风气》于XX年出版,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
南京大学的丁帆教授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赞誉,认为作者这本散文集“胸中千古事,笔底有春秋”。
读过这本书我也接受了文学和历史上的又一次洗礼,也深深的佩服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宽广视野。
这本书分为9各章节,每个章节内容丰富,见解犀利,角度客观,作者带着自己的理性思考走进历史真相,以历史性的思考为读者开辟了阅读历史的另一条新途径。
书中有一个章节提到了近几年的热门作家贾平凹,作者以贾平凹好友的身份对贾平凹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角度和要求,字字珠玑,以全球文学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准确的文学创作建议。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内容包括了经史子集、古代历法、帝王将相、道德觉悟等气势磅礴的中国文化知识,看完后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梳理了一遍。
文章短小精悍,透露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气质,散发出对未来人类发展的人性关怀。
文章白话文和古文穿插书写了世间百态,虽说的是历史中的旧人旧事,但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全关注与当下社会,更多的是现实性的思考,层层叠叠的内容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思辨判断。
作者用笔儒雅,文字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磅礴大气,文字幽默含蓄,亲切简约。
对古汉语的娴熟掌握,使得整篇文章的文字意蕴丰足,机智幽默。
对文学概念认识清楚,毫不含糊,基本功扎实,对文字追根溯源。
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读史书的观点作为这本散文集的开篇,他认为“读史讲致用,温故而知新”,对于这句话,他是这么解释的,“温故讲究读史方法,温这个词用得恰当。
历史原本已经死去了,只有读活了才可能出新价值。
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课本’,有五千年的厚度,很难读,城府深。
”中国历史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很有中国特色,首先是中国有很长的断代史,其次是宰相分权,辖制皇权,君与相相互牵扯,不可分割。
读史时就要谨慎小心,政治里的好和劣都是复杂的,史官在记录时也是煞费苦心,彰显出了史官的眼力和人格魅力。
之后的散文里提到了《易经》《黄帝内经》《华严经》《山海经》等,为读者活灵活现的展开了一幅国学卷轴。
随着这几年国人对国学的重新认识,对《易经》的学习也逐渐深入,书中也提到《易经》,《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用八种自然神态解释世界的构成,体现了中国人最早的世界观和智慧。
作者考据历史,提出了“信”的概念,他引用孔子和佛教观点,具体进行了阐释。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近乎义”,一个人活在世上要立信守信。
佛教观点,“信有是有,信无是无”。
心诚则灵,强调人要有持久的信心。
还有一个词叫“信根”,“信根”有五个字“信、进、念、定、慧”。
没有信,不能精进,不精进则无念,不念不定,不定不慧。
《华严经》里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作者由“信”引发了现实的思考,诙谐有趣,描述诸多社会现象,提出了对现代人的要求标准。
作者认为史官在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于史官的也是明察秋毫如数家珍,提到了著名史官司马迁,也为读者介绍了晋国史官董狐、齐太史、司马迁、班固。
自古以来,史官地位很高,像爵位有皇帝授予,可世袭可家传。
齐太史死后把官职传给了弟弟,弟弟被杀后又传给了他们的小弟弟。
最早是品德高尚的人方可担此重任。
从前的规矩严格,史官“据迹实录”,帝王不可御览,自古就有“君史两立”“以史制君”的说法。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三年退出“史馆制度”,历史由个人编撰变为集体创作,并有宰相领衔。
书成后要经皇上御览。
之后作者又写到了史官制度的发展和变化,讲到了史官的乡间趣闻,读时倍感栩栩如生,身临其境。
作者的生花妙笔写活了历史,妙笔丹青关注现实。
杨辉教授评价作者穆涛集文学家、学问家和史学家于一身,书中包罗万象,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我们扑面涌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培养具有判断力的思维和不断更新科学知识至关重要。
和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知识稍有欠缺,看过《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作者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研究员,同时还是多家知名杂志和网站的撰稿人。
本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反常识思维,本章内容谈到了人性,人性是文学作品离不开的话题。
作者从理科生的角度,从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指出了人们自身的认知倾向。
这些倾向本身就是导致人们错误认识的来源。
因此了解人们思考过程中的陷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很多常犯的错误,用理性审查直觉。
读过这本书对于今后接受和批判新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有益的知识,更提供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判断知识是否可信的准则,即所谓“元知识”的内容。
语言方面,生动有趣,贴近现实,引人入胜。
在第二章里,作者谈到了励志的话题。
近几年,励志书籍琳琅满目,本书明确的告诉读者,时过境迁,成功人士的成功不可复制,物是人非,别人走过的路永远不会是自己能走的路。
本书用一个个的科学实验加以举例说明,徐循渐进地告诉人们取得成功有很多的科学训练方法,科学的励志可以事半功倍,只有用科学的训练才能取得成功。
作者说“困境并不可怕,优势也不见得都好”,优势和劣势可以互相转化,我们不应一味加强优势,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一个家庭的财富在达到75000美元之前,钱越多对孩子越有好处;此后,超过一定的限额反而有害。
用在教学上也一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多或太少都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不良影响,当人数控制在18-24人之间时,才是最理想的班级人数。
此外,这一章节还提到了具体的科学励志的方法,比如,在科学练习方面,作者总结了四点:
1.只在“学习区”学习;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3.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4.练习时要高度集中,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借用作者引用格拉德威尔的话来总结这一章的内容:
“你要敢于做一些社会上通常认为不应该做的事。
你不是去适应社会,而是让这个社会去适应你。
他们追求取胜,他们根本不追求别人的喜欢。
”本书非常有价值的一点还在于,在这一章的后几部分也讲到了从事何种职业和任务需要重复性的多家练习,并不是说练习就一定能获得世界级的水平,取得高水平还与个人的天赋、兴趣、基因及奖励机制等有关。
第二章节有一个部分提到了上网的问题,作者认为上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阅读,无论是电子阅读器还是上网都无法取代纸质印刷品。
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高效上网要有很强的目的性,以我为主,不被无关信息左右。
在后面的章节里,还提到了记笔记的方法。
许多学者和名人都有记笔记的习惯,事实证明理解知识需要做笔记,使用知识也需要笔记,记笔记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看事物的眼光。
笔记系统的另一个好处还可以帮助我们把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说到记笔记就会联想到如何读书的问题,纵览古今中外,有不少学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心得,作者建议读者要强力研读,面对不同读书途径用不同有效方式做好笔记。
本书的第三个章节也是最让我获益,也是我最欠缺的知识,主要讲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作者先是用反例驳斥了一些伪科学的说法,启迪读者要善于找证据,找事物的相关性,因果关系,好的科学还远远不止于此,好的科学必须要有一个机制,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提高科研水平离不开准确有效的知识和正确的科研方法,本书为在处于萌芽阶段的科研活动介绍的知识的确是可圈可点,许多可借鉴之处发人深省。
从小一直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兴趣浓厚。
小学五年级起开始订阅《少年科学画报》,经常被当中行星、恒星、星云等各类天体的图片迷得一愣一愣。
多数时候拿着剪刀,把杂志上的图片仔细剪下,贴在卧室床头,渐渐的几乎占满整面墙。
每晚睡觉之前会盯着一大幅土星的图片发呆很久,周遭的光环和黝黑的背景仿佛要将人吸进去。
睡着后做各种光怪陆离遨游太空的梦。
于是持续不断的看天文学方面的书,很多时候觉得晦涩,理所应当的半懂不懂。
但也都囫囵吞下,落得一知半解的下场。
不过个人看来,能读懂多少专业知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了解了你所生存宇宙(甚至可能还有平行宇宙)的广袤之后,你会深深感触自身的卑微和渺小。
惊觉自己一生同这宇宙相比,无非是浮游之于沧海,灰烬之于浩淼。
故得志时提醒自己,不过沧海一粟,失落时宽慰我身,一切终将飘散。
愤懑、厌恶、嫉妒等负面情绪,可能变得不那么糟粕,而希望即便稀薄,也总会降临罢。
回到正题来,了解宇宙的形成,了解人类的起源,了解居住的星球,仅靠天文学是远远不够。
天体如何运行,引力如何作用,世界如何演化,需要更多思考。
物理学、数学、化学,甚至人类学,都需粉墨登场。
于是发现自己懂的远远不够,需要看的书还有很多很多。
近两年很迷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写过《超越爱因斯坦》、《量子场论》和《超弦导论》等很多有意思的书,此外还参加各种电台电视节目的录制,并在诸多自然科学的纪录片中露面。
老爷子头发花白,精神矍铄,思维伶俐,口才惊人,善用浅显精辟的语言解释晦涩深奥的理论。
最近刚看完他的《超越时空》,该书用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
我们对世界最牢固的常识性观念是:
世界是三维的。
当然,长、宽和高已经足以描述我们的可见宇宙中的所有物体。
而如果我们把时间作为另一维包含进来,那么四维足以记录宇宙中的所有事件。
然而超空间理论认为,有超越于人们普遍接受的四维时空的维度存在,宇宙可能确实存在于高维空间中。
它甚至预测了精确的维数:
十维。
诸如光、引力等均被纳入这些维度。
这本书介绍了超空间理论的前世今生,加来道雄先生用了诸多浅显生动的例子来阐述这一极其抽象的理论。
读完这本书后,最重要的一个感受是:
一切存在都没有那么理所当然,背后必定有深层次的理论支撑。
这么说过于抽象,我举个例子。
想象一个浅浅的水池,里面游弋着五彩斑斓的鲤鱼,它们的一生就在睡莲穿梭间度过,波澜不惊。
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大部分时间,它们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能模糊意识到水面上存在另一个外部世界。
人类世界的本质已经超越了它们的理解力。
人类和鲤鱼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间,由一层“栅栏”,即薄薄的水面分隔开来。
这个鲤鱼社会中也应该存在“科学家”吧。
如同人类的科学家一样,它们能感知另一个世界,却无法证实。
于是它们说,我们存在的宇宙是唯一。
然后将这条“科学家鱼”从水池里捞出来几秒,再扔回水池。
这位“科学家鱼”会怎样?
几秒内它挣扎、惊恐,而回到水池后慢慢镇定,开始向其他鲤鱼讲述一个传奇故事:
“突然间我被拉进一个冥冥世界,强光刺眼,有很多我不认识的物体,最奇怪是抓我的那个生物完全不像鱼。
他没有鱼鳍,仍行动自如。
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这个冥冥世界。
”
人类就如同自鸣得意的在池中游动的鱼,一生在“池子”中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力。
你无法理解,不代表它不存在。
而在更高维的空间中,甚至“存在”这个词的意义都截然不同。
加来道雄的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看待自我,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如同置身于平行宇宙,静默且关切的,看着自身的一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读书 心得体会XX 教师 读书 心得体会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