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解读.docx
- 文档编号:3967371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4.92KB
《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解读.docx
《《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解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解读
《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
导论:
后现代与社会工作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探讨后现代社会工作的可能性。
这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探讨在后现代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工作应当具有怎样的与之相适应的新形态。
二是探讨后现代有关思想,能否及怎样为思考社会工作提供新的可能,使社会工作可以寻找新方向、具有与前有所不同的新面貌。
第一种理解需要一个前提,即承认“后现代”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现实,或者说,承认人类社会已进入后现代历史阶段,而这一阶段与之前的历史阶段有着显著不同的现实。
这样,我们才谈得上去探讨与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社会工作应该有的新形态。
第二种理解则无需这个前提。
换句话说,它不必假定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后现代历史阶段,而更主要是把“后现代”视作是指一种思想,一种特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一种独特的精神取向。
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精神取向应是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取向有很大不同的,如此才有讨论它可以为社会工作带来什么新的可能性的必要。
必须承认,在学术界也好,在一般人的议论中也好,人们对于“后现代”这个词究竟是指一种社会现实和历史阶段的概括,还是指一种思想潮流或精神形态,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特别是关于前者,即人类社会目前是否已在实际上进入了后现代历史阶段,更是存在较大的争议。
就学术界主流的看法(如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为代表)而言,对此是持否定的意见。
因此,“后现代”在主流的看法里主要还是指后一种意思,即是对一种思想和精神形态的概括。
那么,当“后现代”主要是在这样一种意思上,指一种思想形态,探讨它跟社会工作的联系,并且试图讨论两者结合而出现的一个东西——“后现代社会工作”,又没有基本的可能呢?
这是本课在一开始必须回答的问题。
因为按照通常人们对后现代思想的理解,后现代是一种解构一切、消解一切的思想,它反对任何确定性的东西,反对建立任何试图确定和普遍存在的论述。
那样的话,是否存在着基本的矛盾:
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后现代社会工作。
例如,根据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最宽泛的界定,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
但是,如果后现代是解构一切的,那它对社会工作这一基本定义完全构成否定。
它可以根本消解“帮助”这个概念的意义和存在,它甚至根本消解“人”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存在。
的确,在人们常举例作后现代思想最著名的代表福柯那里,他就是这样从根本上解构“人”这一概念的。
如是的话,那么,社会工作与后现代在基本上就是无法调和的,也就没可能去谈论什么“后现代社会工作”。
显然,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此问题,我们就无法展开其他任何问题。
对此,本课程的看法是,对于“后现代”本身存在着多种理解,而刚才所说的只是其中一种理解,即将后现代看作主要是指象福柯这样的人所代表的思想。
但是,对后现代其实还存在着别样的理解。
例如,将后现代就视为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实、而不光是理论界的思想。
另外,即便把后现代主要理解为是一种思想潮流,也有所谓“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而它是与福柯等人所代表的那种思潮有很大分别的。
本课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了解,认识到“后现代”这一概念下面本身包含着多样的理解,正是这些多样的理解使得“后现代”并不必然与“社会工作”形成对立与矛盾,相反,两者可以有很多结合之处。
如此,使探讨“后现代社会工作”也成为可能。
一、“后现代”:
一种现实抑或一种理论
1、后现代作为一种现实条件
人类历史或至少某些地方(发达工业国)的历史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谓之为“后现代”。
它代表着一种与之前时代客观上不同的现实:
后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等。
2、后现代作为一种精神取向
后现代不是指人类历史的特定现实阶段,而是指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精神取向、心理态度,一种看问题的特别视角,等等。
“后现代思潮”,“后学”理论。
3、其实亦无必要争论清楚到底是现实还是思想。
两者的关系本来是辨证的、互相转化。
如果有了后现代的精神取向,就会带出相应的行动方式,最终也造成特定的社会生活现实;反之亦然,当后现代的历史条件不同于既往,人们的精神气质、价值观念、思想形态也将会有所变化。
这恰正是后现代的一个见解或观点:
不存在现实与思想的二分,它们统一在“论述”这一样东西里面。
但是,显然还是有一个问题,若后现代已经成为普遍的思想,当然以上所说不必区分现实与思想是成立的,但若它并未成为普遍的思想,则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仍是需要辨认的。
因此所谓“现实”,是不是其实就是指一种思想的普遍存在呢?
就后现代思想至今尚不能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想而言,因此可以同意后现代还主要不是指的一种历史现实,而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形态。
二、社会工作面对后现代
较多数的一种态度是拒绝,敌意或害怕,认为它反对一切普遍的论述和宏大叙事,动摇了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还有一种是接受其一部分,认为某种视角是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但整体上是小心的。
较少人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以及作为时代基础,来寻求对社会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当代福利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在福利服务的组织和传递方面正在经历急剧的转变。
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正大行其道的各种“后”理论,诸如后结构主义、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及后现代主义,却被很多社会工作者视作是不必要的和不受欢迎的(unnecessaryandunwelcome)。
尽管近来在社会工作文献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这些当代理论之意义的讨论,但是总的说来,它们对社会工作,尤其是日常实践和政策制订的影响,却相当有限。
有学者分析过这种影响力有限的原因,将其归诸于社会工作的“文化”,即不喜欢理论化(areluctancetotheorize)、重视口头传统(anoraltradition)以及一般信赖“常识”(ageneralizedrelianceon‘commonsense’),特别是一直对于实务理论持有的一种矛盾心理(thelong-standingambivalenceaboutpracticetheory)。
此外,认为“后”理论的复杂性和将其理论跟实践联系起来上的难度,也是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
诚如一篇文章的标题——“哦不!
别再来太多的主义了!
”(Ohno!
Notmoreisms!
)——显示了社工界普遍对“后”理论的一种漠然态度。
在各个实务领域的社会工作者都对接受后学观点表现出一种犹豫的态度之时,批判社会工作的论者则属于对它们持最敌对和批评态度的人之列。
尽管这派中有一些人接纳后结构和后现代的观念为“无疑是进步性的”力量,但多数人则警惕于它代表着从正义、平等和激进变革这些普遍观念上的倒退(retreatfromuniversalnotionsofjustice,equityandradicalchange)。
如象麦克唐纳(MacDonald)这样的行动主义者就对后现代主义在社会理论中的影响力日益增长感到痛心,在他看来,“它(后现代主义)为不去战斗提供了最完美的理由。
它为你开脱一切。
”
在希利(Healy)看来,后现代、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对社会工作的最大冲击在于,由于它对人道主义的挑战,它直捣现代社会工作的根本基石。
无论是“正统的”(orthodox)还是“激进的”(radical)社会工作,都是以人道主义的宣称作为自己的支撑。
这一宣称认为: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人类社会能够自我改进。
这是对现代社会工作极为重要的观点,它推动人们去追求美(美学/aesthetics)、善(伦理学/ethics)和真(科学/science),以图运用社会科学提供的正确见解带来令人满意的生活质量和一个公正的社会(豪伊/Howe)。
而后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则质疑社会工作的这一基石,从而对行动主义的实践构成尖锐的挑战。
后结构主义理论也质疑存在于解放的实践理论中的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尽管这经常并未被自觉到。
总之,批判的后结构主义深刻地动摇了社会工作的基础。
特别如其对于权力和主体性(身份)之分析,带来深刻的含义,使得对解放的政治实践进行重新思考和多样化的理解成为必要。
进一步,它要求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重构社会工作本身。
三、后现代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后现代是一个多样性的文化日益频繁接触的时代,需要社会工作对此现实作出回应。
在社会工作领域当中,已经出现了“多文化社会工作”或“文化敏感的社会工作”这样的实践形态。
然而,还应意识到这不应只是社会工作中个别领域,如对移民工作的领域需要确立的新实践模式,它应成为整个社会工作的模式,成为社会工作本身。
在全球化的同时伴随着不同文明、文化,也是不同生活形态、价值体系和生存方式更大规模和更深刻的接触、碰撞的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体认需要更加强烈和自觉。
这一意识将为社会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
社会工作必须与整个人类文明探寻多样性文化共处的新伦理学的努力一道,探讨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如何实现多样性文化的共存和共融。
2、后现代哲学为探讨这种新形态的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后现代思想,无论是福柯为代表的解构派的思想,还是格里芬等为代表的建设派的思想,以及与之相连的其他诸种来源的思想,都为社会工作探索新的实践形态准备了丰富的知识和论述的根基。
事实上,这里面的很多思想已经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社会工作的实践当中,只是今天人们需要更加自觉和系统地来从事此项工作,使得其已经呈现的可能性被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起来,贡献于当代社会工作的实践。
可为后现代社会工作提供理论素养的还包括这样一些学派或思想:
批判理论及批判社会科学,特别是其中的新形态: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反种族主义,激进教育学,解放神学,等等;
诠释学,及诠释学传统中的社会理论,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许茨的现象学理论;
现象学,存在主义等。
3、社会工作的当代实践为后现代社会工作提供了实践基础。
可以说,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许多实践,已经为后现代社会工作的提出准备了足够的条件,今天来探讨后现代社会工作应属顺理成章之事,很大程度上是对既有的实践的一种总结。
在这方面,无论是已经在学术和专业界为人所知的一些方法模式,还是更多在实务层面做着、但尚未被理论化的形态,都是大量存在的。
本课的目的之一,也是对这些已有的实践加以总结,呈现一种更明确以后现代为名的模式化的存在。
此外,社会工作者是实际工作中积累的不少具体经验,其实也是通向后现代社会工作的道路。
我们也将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经验,以为后现代社会工作奠定实在的基础。
第一讲社会工作的多重形态
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其中,社会现实条件、学术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工作界自身的反思等,构成理论发展的不同推动力量。
社会工作理论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精神分析观点时期,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这个阶段社会工作主要受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依德心理学的影响,大量吸收和采纳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学的有关理论、概念和分析框架,建立起明显以心理分析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这类实务理论并有显著的个人主义焦点,集中关注个体因素,并且意识形态上呈现出某种保守性的特征。
2、社会观点与人本主义时期,大约从二十世纪中到70年代。
在此时期,社会工作内部和外部对心理学倾向都有越来越多的反思或批评,人们意识到这种偏微观和重治疗的模式有着诸多的局限。
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人们愈益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产生不只是由个体的局限所造成,而是有着结构性、制度性的原因。
此种认识推动社会工作者更多地从社会理论、甚至更加抽象和广泛的哲学思想中吸取智慧的源泉,发展出强调社会分析及对人的基本思考的实践模式,形成该阶段的实务理论特点。
3、生态观点与增强权能时期,约从二十世纪70年代始,至今仍为社会工作的主流。
该时期社会工作的自我认识增强了一种个人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观点,特别强调两者辨证的能动的关系。
对于个体而言,既有适应社会的问题,也有发挥自身能力主动改变社会结构及自身存在状态的问题。
以此基本取向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各种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尤强调一种整合的、综合的视角,在多层次互动的视野中开展工作。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具体模式
1、精神分析学或心理动力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3、心理暨社会学派
4、危机介入与任务中心模式
5、系统理论观点
6、生态系统理论
7、社会支持网络、压力因应模式
8、案主中心手法
9、存在主义模式
10、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理论
11、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
12、结构社会工作理论
13、增权社会工作
14、反压迫社会工作
15、批判社会工作
第三节社会工作理论之范式
根据一些学者的分析,社会工作理论尽管存在许多具体的手法模式,但就其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立场来看,其实只有几种基本的范式。
它们差不多来自于所借用的社会、心理及行为理论的范式类型。
具体来说,全部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类,并最后形成四种基本范式。
角度一:
赞成社会本质的冲突还是和谐,由此形成一种理论范式的分界,即激进理论与规制理论。
角度二:
赞成社会本质是主观性的还是客观性的,由此亦形成一种理论范式的分界,前者一类属于主体性理论,后面一类属客体性理论。
四种基本范式是:
“修补者”范式:
规制理论加客体性理论,主要代表是心理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意义的追寻者”范式:
规制理论加主体性理论,主要代表是受解释社会学影响的社会工作手法,如案主中心手法;
“革命者”范式:
激进理论加客体性理论,主要代表是结构社会工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等;
“提升醒觉者”范式:
激进理论加整体性理论,主要代表是批判社会工作的当代流派,如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多文化社会工作等。
第二讲批判的社会工作
尽管社会工作从诞生之日起即有着多样的取向、呈现出多种的形态,但随着它日益追求专业化的进程,它的主流的形态是越来越表现为治疗的取向、微观的取向,在政治上表现出某种保守的特征,道德上奉行一种单一化的价值标准。
对此,来自社会工作内部和外部都有各种批评,这些批评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某种张力,从而推动社会工作能够不断地继续向前发展。
批判的社会工作是对传统的主流社会工作形态提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工作派别。
该派别的批评为超越传统社会工作形态、通向新的社会工作形态(包括后现代社会工作形态)贡献了重要的基础。
第一节批判的社会工作概况
社会工作中一直存在有批判的传统,但是直到1960年代,明确的批判实务(criticalpractice)的理论体系才出现。
它是伴随1960至70年代激进的进步社会运动(radical,progressivesocialmovements)和批判的社会理论(criticalsocialtheory)而出现的。
批判的社会工作(criticalsocialwork)有时又称做行动主义的(activist)社会工作,它是持批判取向(criticalorientated)的一种基变的或激进的(radical)社会工作实践形态,明确地区别于传统心理分析取向的(psychoanalyticalorientated)社会工作实务形态。
1960、70年代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中出现了一个批判性的重定向(criticalredirection),多种实践模式都从批判的思想传统和激进社会运动中吸取营养,形成了批判的社会工作或行动主义社会工作的体系。
批判的社会工作挑战过去主流的社会工作职业的自我形象(occupationalself-image):
一种照顾的专业(acaringprofession)。
批评这种自我定位的社会工作实际是服务于压迫性状况的再生产,因为它假定了个人应为其遭遇的不利的个体和社会处境负责。
相反,批判社会工作主张社会工作实务应重新针对消除服务使用者所面临问题的初始结构原因。
为批判社会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的批判社会理论主要有:
女性主义(feminism),马克思主义(Marxism),社区发展理论(communitydevelopment),激进的教育理论(radicaleducationaltheory)、特别是弗莱雷(Freire)的著作,反精神病学(anti-psychiatry),基变(激进)社会学(radicalsociology),关于种族(raceandethnicity)的批判理论,解放神学(liberationtheology)等。
归属在“批判社会工作”这一统一名称下的各种实务手法的模式则包括了:
反种族主义和多文化社会工作(anti-racistandmulticulturalsocialwork)
反压迫和反歧视的社会工作(anti-oppressiveandanti-discriminatorysocialwork)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feministsocialwork)
各式各样的社区工作(variouscommunitywork)
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Marxistsocialwork)
激进社会工作(radicalsocialwork)
结构社会工作(structuralsocialwork)
参与研究和行动研究(participatoryandactionformsofresearch)
所有这些手法和模式有着两个共同的基本取向:
(1)主张激进的社会转变(radicalsocialtransformation)
(2)以解放作为社会变革的取向(emancipatorysocialchangeorientation)
同时,所有这些手法模式也都有一些共同的强调(莱昂纳德/Leonard):
(1)承诺站在受压迫和穷困的人群一边(standingalongsideoppressedandimpoverishedpopulations)
(2)重视工作者与服务使用者之间的对话关系(dialogicrelationsbetweenworkersandserviceusers)
(3)强调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包括实务场景中的互动对造成个体经验及社会关系的作用(theroleofsocial,economicandpoliticalsystemsinshapingindividualexperiencesandsocialrelationships,includinginteractionswithinthepracticecontext)
(4)承诺研究变革、推动变革和激发变革(studyof,movetowardandprovocationofchange),批判的实务应以改变那使支配和剥削持续存在的过程与结构为取向(orientatedtowardthetransformationofprocessesandstructuresthatperpetuatedominationandexploitation)
第二节从批判理论到批判社会科学
一、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特点:
1、关切解放的社会转变(liberatorysocialtransformation)的可能性。
2、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relationshipbetweentheoryandpractice)。
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它,致力于政治变革的斗争
3、强调人类的能力。
通过自我觉醒(self-conscious)和集体行动(collectiveaction),能够实现使社会摆脱支配的解放前景
批判理论植根于启蒙理想(Enlightmentideal):
建基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社会理想
18世纪的启蒙哲学强调人的理性和行动在塑造社会中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行动者(agent)的属性:
它既由社会所塑造也能改变社会。
1、黑格尔的贡献
作为伟大的启蒙哲学家,黑格尔对建立批判范式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黑格尔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辩证法(Dialectic),打破了思想和现实的传统分离。
(1)它挑战关于现实的客观真理观。
主体会改变其所观察的客体;真理与自我意识互相联结。
自我意识的理性(self-consciousness)对于达到真理至关重要。
(2)万物皆变(everythingisinaprocessofbecoming)。
事物是由辨证矛盾的运动所组成,每一实体皆包含其反面,本质上是自我矛盾的:
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正题”(thesis)—“反题”(contradiction)—“合题”(synthesis)。
因此批判理论所关切的是抓住一事物的潜在方面而不是它表面所是的。
(3)总体性(totality)概念。
所有事件和经验都是与社会总体相联系而存在的,强调理解“脉络”(context)的重要性,是一种联系的和历史的观点。
2、马克思与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dialectic)
马克思的著作在一系列现代批判理论中具有中心的地位,被公认为建立了批判理论的传统。
它强调辩证法的物质方面(materialdimensions),并有以下特点:
(1)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导致了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异化。
这尤其影响到无产阶级。
异化的存在物是那些未将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看作为属于自身的世界,而将其视为就在那儿的东西,视作被给定的、异己的和必须去应对的有力之物者。
(2)社会总体观。
这一总体又包含了对立面,但在马克思那里具体化为社会历史和阶级。
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
(3)黑格尔强调自我意识是辩证法的最终点,马克思则认为人类解放必需改造物质现实,强调无产阶级的行动。
3、批判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
西方现代政治理论对马克思的发展走了两条路向: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继续强调经济决定论的方面;另一些人认为其太过狭隘和简化。
后者主要是法兰克福学派(theFrankfurtSchool),包括霍克海默(Horkheimer)、阿多尔诺(Adorno)、马尔库塞(Marcuse)和哈贝马斯(Habermas)等。
法兰克福学派集中探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精神领域(psychicrealms)的关连;同时仍将社会结构、特别是资本主义看作压迫的重要根源。
哈贝马斯:
坚持启蒙理想和事业,但强调沟通行动、对话过程,以克服以往理性的局限。
指出真理的条件是:
互为主体的理解(intersubjectiveunderstanding);共享的知识(sharedknowledge);在谈话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协同(mutualaccordamongstconversationalparticipants)。
促进真诚的公共讨论达到有关人类需要问题上的共识,实现真正的民主。
二、批判社会科学
作为批判理论的一支,批判社会科学对行动主义社会工作的影响最大。
可以说,批判社会工作是直接以批判社会科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批判社会科学仍强调基本的启蒙信念:
通过理性与行动人类能在根本上重建其个人的和集体的生活环境。
批判社会科学是一种以理性上负责任的方式来理解社会的压迫特性的尝试,以便这种理解能激发其读者去改变社会并因而解放自身。
批判社会科学相信,理性反思为激进的行动提供了关键性的基础。
批判社会科学有多种思想来源,不再将资本主义视为唯一的压迫体系,而对准父权制(patriarchy)或市场主义之类作为支配的根源。
1、多种形式的女性主义,特别是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
2、反种族主义理论
3、解放神学
4、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pedagogyoftheoppressed)
第三节批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后现代社会工作 后现代 社会工作 讲义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