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docx
- 文档编号:3956699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28KB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
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
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
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典型意象:
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折柳是送别的习俗。
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
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
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
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情感基调】:
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
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
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
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主要艺术手法】:
一、托物寓情:
1、《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
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
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1、《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三、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
四、虚实相生。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诗歌鉴赏练习·送别诗】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2题。
(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
“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
离群之马。
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参考答案: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用“青山”、“白水”点明送别地点,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意象,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
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参考答案: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详见讲义“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部分
参考答案:
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
2.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
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答案:
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
(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
【解析】第1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
参考答案:
(久别重逢的)惊喜。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
【解析】这是赏析诗句,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
参考答案:
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色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①离歌:
离别之歌。
②关城:
潼关、函谷关。
③御苑:
皇家的宫苑。
④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1.第一、二联中,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气氛特征?
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微霜”“鸿雁”两个意象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
(2分)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答题步骤:
步骤一:
(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
(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
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
(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二、诗歌鉴赏
2.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________的决心。
(3)“云”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云”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荡胸生曾云”作者以“云”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气涤荡,无比开阔胸襟。
B.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者以“云”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 “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以“云”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落的心情。
D. “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以“云”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答案】
(1)示例:
“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
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2)示例:
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3)C
【解析】【分析】
(1)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如首句于“云”上着“黑”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
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
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
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
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据此理解作答。
(3)C项赏析错误。
“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重。
故答案为:
⑴示例:
“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
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⑵示例:
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再结合所给的具体诗句进行辨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
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赤亭:
地名。
在今新疆哈密西南。
③祁连城:
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
此代指酒店。
(1)这首送别诗,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这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结合诗歌的内容、风格、特色、情感等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示例一:
(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示例二:
(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
(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
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
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
(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解析】【分析】
(1)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
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从内容方面赏析)。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
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
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
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从语言、风格、特色赏析)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
“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
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故答案为:
(1)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示例一:
(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示例二:
(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
(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
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
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
(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点评】
(1)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
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劝勉、关怀等情感,但作者构思巧妙,用火热的环境烘托出人物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从而也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理解与鼓舞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赏析能力。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喜?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萎,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这两首词曲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②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这两首词曲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案】
(1)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②“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2)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古诗词 鉴赏 专项 复习 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