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宇宙环境.docx
- 文档编号:3949978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2.75KB
地球的宇宙环境.docx
《地球的宇宙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宇宙环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三节恒星和星系
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的物质以各种形态存在着:
有的是聚集态,构成各类星体;有的成弥散态,构成星云,即云雾状天体;还有弥散于广漠的星际空间,极其稀薄,称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所有这些物质统称天体。
宇宙间最重要的天体是恒星,太阳就是恒星的一个典型代表。
恒星和星云都拥有极其巨大的质量。
相比较而言,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其质量是微不足道的。
大量的恒星和星云构成巨大的天体系统,叫做星系。
它们是宇宙的基本构件。
地球和整个太阳系所属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无数星系,统称“河外”星系。
201恒星
§201—1恒星及其自行
恒星都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它们之所以是炽热的和能够自行发光,是因为它们具有巨大的质量;正是由于恒星的质量巨大,它们在自引力作用下,形成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恒星都极其遥远,因而都成为天空中的光点。
直到150余年前,才有人测定它们的距离。
离我们最近的那颗恒星是半人马座a(中名南门二),其距离是4.22光年。
“恒”星的本意是“固定的星”,以区别于行星。
所谓“固定”,并非指没有随天穹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而是指它们在天球上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例如,为人们所熟悉的北斗七星,尽管不停地“斗转星移”,却始终保持“斗”的形状不变。
但是,恒星彼此间相对位置的不变性,只是近似的。
事实上,恒星在空间不断地运动,而且,其速度可高达每秒数百千米,只是由于它们的距离太遥远,短期内不易被察觉而已!
恒星的空间速度,可以分成两个分量,即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
前者是沿观测者视线的分量(离观测者远去为正,向观测者接近为负);后者是同视向速度相垂直的分量,它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并且被叫做自行。
恒星自行的速度,一般都小于每年0.1″,迄今只发现有400余颗恒星的自行超过每年0.l″。
其中,自行最快的恒星是蛇夫座的巴纳德星,它的切向速度为每年0.31″。
由此可知,恒星其实也不“恒”。
恒星的自行,没有统一的方向和速率。
§201—2恒星的发光和光谱
恒星能自行发光(指可见光),这是它的本质特征。
恒星要产生可见光,其温度必然是很高的。
为什么恒星能有很高的温度?
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质量大小问题,恒星有巨大的质量,因此,它有很高的中心温度,才能引起热核反应而释放大量能量;二是发展阶段问题,恒星并不是从来就发光的,也不会永远是发光的,只是在它生命史上的某个阶段才有发光现象,而且,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会发出不同的光。
能自行发光的天体,其质量至少要达到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
恒星的光谱有不同的类型。
不同光谱型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星光颜色,而颜色实际上是恒星温度的反映。
红色的星,表面温度最低,约为3000k,黄色星约为6000K,太阳便属于这一类恒星;白色星约为10000—20000K,带蓝色的星温度最高,可达30000—100000K。
按物理学定律,温度越高,光谱最明亮(辐射强度最大)部分越接近蓝色一端。
为此,人们只要在谱线中找出最明亮部分所对应的波长,便可推算出恒星的表面温度。
化学家们凭光谱中的发射线(亮线)证认各种元素,天文学家则凭光谱中的吸收线(暗线)和发射线,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来自恒星的光,首先要通过自身的大气层,所以,大多数恒星的光谱是带有吸收线的连续光谱。
少数恒星的光谱还有一些发射线,或者只有发射线而没有吸收线。
根据恒星光谱的研究,不同温度的恒星,其化学组成大同小异。
对于大多数恒星来说,主要成分是氢,约占90%;其次是氦,约占10%。
其它元素很少,不足1%。
此外,通过光谱分析可以确定恒星的光度,比较它的视亮度,就能推知恒星的距离。
星光成了传递天体的各种信息的远方使者,故被称为“有色的语言”。
§201—3多普勒效应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从声波传播中发现,波的频率要因声源与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变化,并解释了这种现象,因而被叫做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一切种类波所共有的现象,也适用于光波和电磁波。
测定光的多普勒效应的最好办法,是观测它的谱线的变化:
例如,大多数恒星的光谱里,在紫外光部分都有两条暗线,这是被钙气吸收所致。
令人诧异的是,遥远星系光谱里的这两条暗线,却不是处在它们应处的位置上,而是稍稍移向低频端(即红端)。
这种现象称为“红移”。
星系距离愈远,谱线“红移”愈显著,甚至使这两条应处于紫外光部分的暗线,移到了红光一端。
这种某频率谱线的位移现象,说明该天体正在与观测者作相对运动。
可见光谱如果发生了红移(波的频率降低,波长变长),表明该天体正在退行;反之,若谱线发生紫移(波的频率升高,波长变长),该天体就在向我们接近。
多普勒效应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种测定天体视向速度的方法:
只需测定天体的光的波长变化,便能求得该天体相对于我们的速度。
§201-4恒星的亮度和光度
恒星的亮度是指地球上受光强度,即恒星的明暗程度;恒星的光度表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恒星看起来有明有暗,但是,亮星未必一定比暗星的发光本领强,因为这里还包含着距离的因素。
在天文学上,天体的亮度和光度都用星等表示:
表示天体亮度等级的叫视星等,记作m;表示天体光度等级的叫绝对星等,记作M。
通常所说的星等是指视星等。
星等是天文学史上传统形成的表示天体亮度的一套特殊方法,如同气象学上用风级来表示风速一样;所不同的是,星等越大,恒星亮度越暗。
二千余年前,希腊无文学家把肉眼可见的恒星分成六等①。
后人沿袭了这套方法,同时,经过光学仪器的检测,使之更加精确。
人们发现,一等星与六等星,星等相差5等,它们的亮度相差100倍。
连续各个星等的亮度成几何级数,若相邻两星等的亮度比率(级数的公比)为R,则R=2.512。
星等相差1等,恒星的亮度相差2.512倍。
星等按等差级数增大,亮度便成等比级数递减。
现代最强大的望远镜,能够观测到25等的暗星。
另一方面,星等还向零值和负值扩展。
例如,天狼星(全天最亮的恒星)的亮度为—1.45等,金星最明亮时亮度为—4.22等,满月的亮度为—12.73等,太阳的亮度达一26.74等。
这就是说,太阳的亮度是一等星亮度的(2.512)27.74=1300亿倍。
恒星距离为10秒差距时,它的视星等即为绝对星等。
§201—5恒星的多样性
恒星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质量差异也不大(相对于其它物理参数而言),可谓大同小异。
但是,它们存在的形式,却是五花八门和复杂多样的。
-
单星、双星和星团;变星、新星和超新星;巨星、超巨星和自矮星
赫罗图表明,大多数恒星的光度,决定于它们的温度,即恒星的温度越高,其光度就越大。
脉冲星和中子星本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变星,它有规律地发出射电脉冲讯号,所以取名为脉冲星。
脉冲的周期很短,最长为4.3s,最短的只有0.0016s,而且十分准确稳定,间隔的误差仅为0.00000001s。
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恒星。
这是由于恒星演化到晚期,能量耗竭。
若经引力塌缩,其剩余质量大于某一极值时,电子运动都不能抗衡原子核吸引力,就继续塌缩,经逆β衰变形成大量自由中子,致使恒星密度很大,体积很小,形成中子星。
中子星的直径只有几十km,而它的质量可以超过太阳。
白矮星的密度已使人惊叹不已,中子星的密度比它还要高出1亿倍以上。
每立方厘米的这种物质,可达几亿吨到10亿吨!
这样超高密的天体,有足够强大的自引力,不致因高速自转而瓦解。
§201-6恒星的演化
同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恒星经历着从发生、发展到衰亡和转化的过程。
搞清恒星演化问题,是20世纪后半叶天文学的最大成就之一。
概括地说,恒星的一生大体上是这样度过的:
现代天文学有证据表明,恒星是由星云(气体和尘埃)凝聚而成的。
弥漫星云在自引力作用下,很快地(按天文学的时间尺度而言)收缩成比较密集的气体球。
在收缩过程中,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内部温度升高并辐射能量,向着赫罗图的主序上的某个位置移动。
星云的质量愈大,收缩愈快,达到主序的位置愈高(温度高,光度大)。
恒星“移”到主序后,内部温度高到足以“点燃”核火,热核反应代替引力收缩,成为恒星的主要能源(这是一种巨大而稳定的能源)。
温度升高,热运动加快,恒星就要膨胀,使排斥力足以同引力相抗衡。
从此,恒星停止收缩,长期稳定地依靠热核反应进行辐射。
一颗恒星呆在主序中的时期,占去其生命的大半辈子;而且,恒星在主序上逗留时间的久暂,也取决于其质量的大小。
恒星质量愈大,引力愈强,它必须维持较高温度和较大的辐射功率来抗衡引力收缩,它的氢燃料消耗更快,寿命愈短。
热核反应是在恒星的中心区域进行的,那里的氢核燃料最先耗尽,逐渐形成一个由氦组成的核,停止释放能量。
氢燃料的逐渐枯竭,是恒星在结构上发生根本变化的前奏。
随着氦核的不断增大,其引力收缩急剧增强,并释放大量能量。
结果,恒星的核心收缩(变得愈来愈致密和炽热),外层膨胀(温度降低而光度增大),成为一个非常巨大的、具有“热”核的“冷”星。
这时,恒星便离开主星序,进入红巨星区域,到了它生命的“晚年”
桓星过渡到红巨星阶段后,其演化速度大大加快起来。
中心区域的温度和密度因收缩而继续升高,当温度升高到1亿度时,会发生由氦核聚变为碳核的新一轮热核反应;氦烧完后,温度继续因收缩而升高,原子核再聚变产生更重的元素。
但这以后的聚变过程所释放的能量很有限,恒星已到了“垂暮”之年。
一旦核反应终止,对引力的抗衡全线崩溃,恒星的最后归缩便是自行坍缩。
红巨星收缩时,其核心部分收缩最为猛烈,外部层次处在较弱的引力下。
核心温度因猛烈收缩而急剧上升,由此掀起的热浪会把外层气壳抛掉,剩下一颗致密和炽热的白矮星;以后逐渐冷却,变成又小又暗的黑矮星。
大多数恒星就这样结束它的一生。
然而,并非所有恒星都经历这样“平静”的演化道路。
那些质量和体积特别巨大的恒星,在其演化的最后阶段会发生爆炸,迸发出盛大的太空焰火。
这就是超新星爆发。
如果它们留下的“残骸”的质量足够大(1.4--3.2倍太阳质量),它就会“一落千丈”地坍缩为中子星。
超过这个限度,甚至连核力也将在引力前面低下头来,中子也会崩坍,形成所谓黑洞。
202星系
§202—1银河与银河系
银河与银河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图象:
银河系是以银河命名的星系;我们置身于银河系内,无法看清它的全貌;我们所见到的,只是银河系主体在天球上的投影,这便是银河。
银河系是大量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的聚集体。
它拥有一、二千亿颗恒星,总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其中恒星约占90%,星云与星际物质约占10%。
银河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又圆又扁的圆盘体,直径约为8万光年;中部较厚,边缘很薄,状如铁饼。
银河之所以成为周天环带,就是因为银河系具有圆而扁的形状。
圆盘体是在旋转中形成的。
它的旋转轴指向天球的两点,叫做银极,距南北天极各为62°。
银盘在旋转中形成一些旋臂,太阳位于其中的一条旋臂上。
圆盘体分核球和银盘两部分。
核球是圆盘体的中心部分,长径约10000-13000光年,厚约10000光年,是圆盘体中恒星最密集的部分。
核球的中心部分叫银核;银核的中心叫银心。
银盘位于核球的四周,内侧较厚,约2400-4800光年;外侧较薄,约800光年。
在圆盘体外围,还有银晕。
它大体成球状,范围很大,但其物质密度比银盘低得多。
§202-2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
银河的中线大体上把天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这证明,我们太阳(或太阳系)的位置,很接近银河系赤道平面(即银道面)。
要不然,如果太阳远离银道面,银河将不再成为周天的环带,而只占据天穹之一隅。
银河两半圈的明暗程度不同。
这证明,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中心,而是偏踞银盘的侧。
如果它位于银河系中心,那么,银河各部分的亮度应该大体相同。
具体地说,太阳的位置距银心约2.4万光年,向银心所在方向(在人马座),太阳距银盘边缘约6.4万光年。
从这个方向看去,恒星特别密集,银河显得最宽最亮。
反之,在同银心相反的方向,太阳距银盘边缘只约1.6万光年,从这个方向看来,恒星分布稀疏,银河显得十分暗淡。
作为银河系的成员,太阳有相对于银心的绕转,其速度为250kin/s。
按太阳与银心的距离,推得其绕转周期为2.5亿年。
如果地球年龄为46亿年,那么,它随同太阳环绕银心已经转了约18周。
恒星在绕转银心的同时,还有相对于邻近恒星的运动。
我们的太阳率领其行星家族,向着天空中武仙座方向(近织女星)前进。
这个方向所指的点被称为奔赴点。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当汽车行驶在市郊的林荫道上时,透过车窗向前方凝视,会感到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从远方的一点向两边散开;向后凝视,又会觉得它们向远方一点会聚。
如果太阳系向着武仙座方向前进,那么,天空中的恒星,也会从武仙座中的一点向四周散开。
事实上,人们正是根据这个现象,推知太阳系向着武仙座方向前进。
太阳的这项运动,速度是20km/s。
既有绕转银心的运动,又有相对于邻近恒星的运动,对于这二者的关系,有人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太阳及其邻近的恒星,好似飞行中的群蜂。
它们既成群结队地朝某个目标飞行,又有相互间杂乱无章的穿插运动。
前者好比绕银心转动,后者则是恒星间的相对运动。
§202-3河外星系
象银河系这样包含大量恒星的天体系统,被叫做星系。
在现代观测工具所能察觉的范围内,这样的星系约有10亿个。
所有这些星系(除银河系外),统称河外星系。
因为它们远在“河”外,所以显得十分暗淡和渺小,肉眼可见的寥寥无几。
它们在外表上表现为模糊的光点,同银河系内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弥漫星云相似,因而被称为“河外星云”。
把外形相似的河外星云同银河星云区分开来,证实它们是“河外”的星系,还是本世纪20年代的事,是天文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星系的分布也有结群现象。
一些相互邻近的星系结合成星系群。
银河系所属的星系群,叫本星系群,约有40个成员,除银河系外,最主要的成员是大、小麦哲伦云。
它们的距离分别为16万光年和19万光年,是银河系的紧邻;二者与银河系组成一个三合星系。
此外,本星系群中最接近的星系,当推仙女座大星云。
这是北天唯一的、肉眼勉强可见的河外星系,距离为220万光年。
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仙女座大星云的暗淡光芒,远溯到它离开光源的时候,人类还处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
比星系群更加庞大的天体系统叫星系团。
一个星系团包含几百甚至几千个星系。
在星系团所在的天空区域,星系分布特别密集。
已经发现的星系团有上万个,其中离我们最近、最著名的是室女座星系团,距离为6000万光年,在天球上占据长40°,宽15°的天空区域,直径为6000万光年,包含着2500余个星系。
比星系团更高一级的天空世界为总星系。
它包括现有观测工具所能涉及的全部宇宙空间和已被觉察的10亿个星系。
其中,最遥远的星系超过100亿光年。
§202-4宇宙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可见我国古代就把宇宙看成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现代宇宙学所研究的宇宙或科学上的宇宙,是指“观测到的宇宙”,即现在能够观测的现象的总和,实质上就是前述的总星系。
这样的宇宙是物理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无限的。
在无限的宇宙之中,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是“渺小”的和有限的,在空间上有它的边界,在时间上有它的起源。
在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是大爆炸宇宙学。
这种学说是在宇宙膨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1889---1953)在研究星系光谱时发现,谱线的“红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如果把星系光谱中谱线的红移看作多普勒效应的结果,那么,除本星系群的少数星系外,所有星系都以很高的速度背离我们飞驰远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正是处于膨胀的中心)。
哈勃进一步发现,星系的退行速度同它的距离成正比:
星系愈远,退行速度愈快。
哈勃的这一发现被称为哈勃定律。
星系的退行表明,宇宙仿佛是一个正在被充气的气球,或者像一个逐渐吹胀起来的肥皂泡,正在不断地膨胀。
如这一理论成立,那么,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字宙在过去要比今天小;而且,在遥远过去的某个时刻,它应当是一个高温、致密的物质核心。
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宇宙为什么会膨胀?
最简单而且几乎是必然的一个解释是,宇宙起源于最初的一次爆炸,故称大爆炸宇宙学。
按照这个学说的观点,宇宙在最初是一个温度极高(100亿度以上)和密度极大的“宇宙蛋”,那时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
这个宇宙蛋发生了爆炸,由于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宽度很快下降。
当温度降至10亿度上下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不是衰变,便是与质子结合成氘、氦等元素。
至温度降低到100万度时,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这时,宇宙中弥漫着由质子、电子和一些较轻原子核构成的等离子体。
持续膨胀使电离气体温度降低至4000K时,足以允许中性原子形成;原子核开始俘获自由电子,把它们保持在稳定的组态中,等离子体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
以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后来,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学所描绘的是一个演化的宇宙,能很好地说明一些观测事实,但它还不是科学上的定论。
§202-5天文新发现
类星体--既非普通恒星和星云,亦非普通星系,而是一种新型的“类星射电源”(辐射较强无线电波的天体),因在照相底片上类似恒星,故名。
3K微波背景辐射--是指宇宙空间在微波波段所发出的各向同性辐射,也称宇宙背景辐射。
过去一般认为,除天体或星际云能辐射能量外,广漠的星系际空间是无限的空虚,温度只能是绝对零度(—273℃),不可能有能量辐射。
事实上,星系际空间并不像过去所想像那样漆黑一团和空无一物,而是有“光”和“热”:
光是不可见光,波长属于微波波段的电磁波;热表现为背景辐射温度3K,相当于—270℃。
这个事实说明,宇宙空间并不空,物质及其能量是普遍存在的。
进一步的观测证明,在天空的各个方向上,都有绝对温度2.7K、强度近似相等的微波辐射。
星际有机分子--指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有机分子。
直到本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宇宙空间是一无所有的“真空”。
60年代以来,在射电波的厘米和毫米波段,先后发现了百余种分子形态的星际物质,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有机分子。
这证明,广漠的宇宙空间充满着物质,不仅有简单的无机物,还有复杂的有机物。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把天体演化与生命起源问题联系了起来,为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已发现的星际有机分子,大多数是地球上生命不可缺少的那一类。
碳是组成这些有机分了的关键。
既然有机分子广泛分布于宇宙空间,而地球上的生命也是在这些有机分子的基础上进化而来,这说明,生命现象并不是地球所独有,而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
其它天体上的生命很可能沿着同样的途径进化。
类星体、3K微波辐射、星际有机分子和前述的中子星,被称为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
它对天文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四节太阳和太阳系
203太阳
§203-1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
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常被用作太阳系范围内计量距离的单位,并且被叫做天文单位。
天文上测定天体距离(太阳系范围内)的基本手段,就是大地测量中常用的三角测量法。
太阳半径为700000km,这个数值相当于地球半径的109倍。
由太阳的半径可知,其表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12000倍;太阳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300000倍。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其质量可以通过行星(如地球)的运动来测定,因为绕转运动是由中心天体的引力造成的,而引力大小同它的质量有关。
太阳质量M为1.989×1030kg,或1.989×1027t,这个数字相当于地球质量的33万余倍,或全部行星质量总和的745倍。
太阳的平均密度为1.41g/cm3,约为地球平均密度(5.52g/cm3)的l/4。
但太阳各部分密度差异悬殊,外部密度很低,而核心密度可高达160g/cm3,是钢锭密度的20倍!
太阳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27.4m/s2,相当于地面重力加速度(9.8m/s2)的27.9倍。
§203-2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
根据长期积累的观测资料,平均说来,在日地处于平均距离,太阳光垂直照射并排除大气影响的条件下,地面上单位面积(cm2)每分钟所接受的太阳热量为8.16焦耳。
这是一个重要的数据,被称为太阳常数。
地面上单位面积所得太阳热量既经测定,就有可能据此推算太阳辐射的总量。
设想有一个以太阳为中心,以日地平均距离为半径的巨大球面,它的总面积达4л×1.496×108km2=2.83×1027Cm2。
这个球的内表面的每一点同太阳的距离,都等于日地平均距离,并且处处与太阳光垂直,它把全部太阳辐射如数吸收。
这个球面积乘以太阳常数,便得到太阳辐射总量,其值为3.826×1026J/s。
这个热量足以使覆盖地表150km厚的冰层,化成0℃的水。
在这个巨大能量中,地球得到多少?
按类似计算方法,它等于地球大圆面积上所接受的热量。
地球大圆面积为л(6.371×108)2=1.27×1018cm2,乘以太阳常数得1.74×1017/s。
这个数量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22亿分之一。
对太阳来说,这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地球来说,则是举足轻重的。
太阳放射如此巨大的能量,其温度自然是很高的。
推算太阳的温度有如下二方面线索:
太阳的温度为5770K,即约5500℃。
该温度称有效温度。
辐射温度其值与有效温度相仿,在5700K以上。
这个温度只是太阳的表面温度,即光球温度。
太阳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温度。
在光球以内,温度随深度而增加。
据天体物理学的理论推算,太阳核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度,这是整个太阳最高温度的所在。
在光球以外,还有色球和日冕,那里的温度随高度而增加:
在2000km高度上,色球温度约为10万度;而日冕温度可高达100万度。
太阳不是“燃烧着”的一团火,而是一座热核反应炉:
太阳内部进行的热核聚变,是4个氢原子核结合成1个氦原子核的过程。
我们知道,1个氢核质量是1.0078个原子质量单位①,而氦核质量为4.0015单位。
因此,在一次反应中有△m=4×1.0078-4.0015=0.0276单位的质量损耗。
据此推算,1克氢聚变为氦,只造成的质量损耗,而对应产生的能量为6.21×1011J。
它可使1500吨水从0℃加热到100℃。
这样的过程比化学反应过程释放的能量大100万倍,这便是太阳能够持久地进行强烈辐射的源泉。
太阳的产能中心在太阳的核心区域。
那里存在着1500万度的高温和高压条件。
所产生的能量主要靠辐射方式,通过原子的反复吸收和反复发射,辗转传递到太阳表面。
太阳像目前那样稳定地发光,将持续几十亿年之久!
人们没有必要为太阳的“能源枯竭”而焦虑。
§203-3太阳的大气
5770K以上的高温,意味着太阳是一团灼热的气体球,并无地球那样的固体表面,也就无所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大气层。
而且,由于高温,太阳的气体也不同于地球大气。
地球大气是有分子组成的,太阳大气则因高温电离成等离子体①。
这里所说的太阳大气,是指它的可以直接观测的外部层次。
至于太阳的内部情形,由于那里物质吸光本领很强,太阳内部产生的辐射,全部被它自己的物质吸收,因而无法被直接观测到。
太阳大气可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由于日冕高速膨胀,行星际空间不断地得到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粒子流,称为太阳风。
太阳风同日冕本身一样,几乎不含有热量。
其带走的质量损失与太阳总质量相比,微乎其微,不影响太阳结构和演化。
太阳风吹遍整个太阳系,尽管物质十分稀薄,但仍十倍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并对行星造成一些重大影响。
地球离太阳近,首当其冲。
在太阳风作用下,面对太阳的半个地球磁场,被压缩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而背太阳的半个地球磁场,扬起一条长长的磁尾。
§203-4太阳活动
太阳是一颗基本稳定的恒星。
它的辐射总量(大部分是可见光)变化甚微。
然而,它的外层大气受太阳磁场的支配,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中,称为太阳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太阳活动可以通俗地比喻为太阳的“天气变化”,它使得太阳辐射在紫外线和X射线波段,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宇宙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