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朗读.docx
- 文档编号:3946277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2.01KB
作品朗读.docx
《作品朗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品朗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品朗读
作品朗读:
一、作品1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儿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
我也不会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
在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有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
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本上的一个红分儿。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选自毕淑敏的《孝心无价》
二、作品3号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
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
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次喝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
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
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
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时候,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
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
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
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
三、作品5号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节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四、作品7号
在达瑞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想去看电影。
因为没有钱,他想是向爸妈要钱,还是自己挣钱。
最后他选择了后者。
他自己调制了一种汽水,向过路的行人出售。
可那时正是寒冷的冬天,没有人买,只有两个人例外――他的爸爸和妈妈。
他偶然有一个和非常成功的商人谈话的机会。
当他对商人讲述了自己的“破产史”后,商人给了他两个重要的建议:
一是尝试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二是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你会的和你拥有的东西上。
这两个建议很关键。
因为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而言,他不会做的事情很多。
于是他穿过大街小巷,不停地思考:
人们会有什么难题,他又如何利用这个机会?
一天,吃早饭时父亲让达瑞去取报纸。
美国的送报员总是把报纸从花园篱笆的一个特制的管子里塞进来。
假如你想穿着睡衣舒舒服服地吃早饭和看报纸,就必须离开温暖的房间,冒着寒风,到花园去取。
虽然路短,但十分麻烦。
当达瑞为父亲取报纸的时候,一个主意诞生了。
当天他就按响邻居的门铃,对他们说,每个月只需付给他一美元,他就每天早上把报纸塞到他们的房门底下。
大多数人都同意了,很快他有//了七十多个顾客。
一个月后,当他拿到自己赚的钱时,觉得自己简直是飞上了天。
五、作品9号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
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
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六、作品11号
爸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
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
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的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
爸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
爸听了便叫嚷道:
“你以为这是什么车?
旅游车?
”
在我生日会上,爸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
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
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
“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
”天晓得!
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
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
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
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
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儿颜色看。
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
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
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不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七、作品15号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
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儿又一圈儿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
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
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
”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
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
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一个谜语,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时间过得那么飞快,使我的小心眼儿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
“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
”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
以后我就时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快,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做完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八、作品25号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
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
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撒一地绚丽的花瓣。
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展示给人最后一次的惊心动魄。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
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
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
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的,更有品位之高低。
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
你叹服牡丹卓而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俗忽略或是漠视的美。
节选自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九、作品27号
朋友即将远行。
暮春时节,又邀了几位朋友在家小聚,虽然都是极熟的朋友,却是终年难得一见,偶尔电话里相遇,也无非是几句寻常话。
一锅小米稀饭,一碟大头菜,一盘自家酿制的泡菜,一只巷口买回的烤鸭,简简单单,不像请客,倒像家人团聚。
其实,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
说也奇怪,和新朋友会谈文学、谈哲学、谈人生道理等等,和老朋友却只话家常,柴米油盐,细细碎碎,种种琐事。
很多时候,心灵的契合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
朋友新烫了个头,不敢回家见母亲,恐怕惊骇了老人家,却欢天喜地来见我们,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年少的时候,我们差不多都在为别人而活,为苦口婆心的父母活,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活,为许多观念、许多传统的约束力而活。
年岁逐增,渐渐挣脱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开始懂得为自己活,照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在乎别人的诋毁流言,只在乎那一分随心所欲的舒坦自然。
偶尔,也能够纵容自己放浪一下,并且有一种恶作剧的窃喜。
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犹如窗前的//乌桕,自生自落之间,自有一分圆融丰满的喜悦。
春雨轻轻落着,没有诗,没有酒,有的只是一分相知相属的自在自得。
夜色在笑语中渐渐沉落,朋友起身告辞,没有挽留,没有送别,甚至也没有问归期。
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知道了聚散原来是这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懂得这点,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馨,离别便也欢喜。
节选自(台湾)杏林子《朋友和其他》
十、作品29号
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
老太太穿着破旧,身体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样祥和兴奋。
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
“看起来,你很高兴。
”老太太面带微笑地说:
“是的,一切都这么美好,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
”女作家又说了一句。
没料到,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
“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
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这样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
“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
它把烦恼和痛苦抛下,全力去收获快乐。
沈从文在“文革”期间,陷入了非人的境地。
可他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
“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
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由此可见,影响一个人快乐的,有时并不是困境及磨难,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天。
节选自《态度创造快乐》
十一、作品31号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
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
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
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时,才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
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灾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
没有人预报幸福。
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你不要总希望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
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那样它很快地流失。
你需要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它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
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它常常在暗淡中降临。
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节选自毕淑敏《提醒幸福》
十二、作品35号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于是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等到那位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敞开着,眼前的景象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藉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
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
一边说着,班杰明就轻轻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
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里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
干杯。
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
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班杰明舒心地笑了。
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之后,开心地走了。
其实,把握好了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也就是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节选自纪广洋《一分钟》
十三、作品37号
在繁华地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我什么也看不见!
”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
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
“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
盲老人叹息着回答:
“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
盲老人笑着回答说:
“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让·彼浩勒听了,措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浑厚的感情色彩。
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节选自小学《语文》第六册中《语言的魅力》
十四、作品39号
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儿的:
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
二十年前,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上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
由我看到的那点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之中。
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
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
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
到处都是绿,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
这个绿色会像音乐似的,涤清了心中的万虑。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论天气,不冷不热。
论吃的,苹果、梨、柿子、枣儿、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
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
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
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
冬天,我还没有打好主意,成都或者相当的合适,虽然并不怎样和缓,可是为了水仙,素心腊梅,各色的茶花,仿佛就受一点儿寒//冷,也颇值得去了。
昆明的花也多,而且天气比成都好,可是旧书铺与精美而便宜的小吃远不及成都的那么多。
好吧,就暂这么规定:
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
在抗战中,我没能发了国难财。
我想,抗战结束以后,我必能阔起来。
那时候,假若飞机减价,一二百元就能买一架的话,我就自备一架,择黄道吉日慢慢地飞行。
节选自老舍《住的梦》
十五、作品33号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是一棵大树,有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
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
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到。
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船,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就是那个有山有塔的地方。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上。
一切都//显得非常光明。
我们的船也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围非常清静。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在扑翅膀。
节选自巴金《鸟的天堂》
补充篇目
一、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
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黢黢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
”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远着呢!
”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
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
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
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
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
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
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
节选自[俄]柯罗连科《火光》,张铁夫译
二、
纯朴的家乡村边有一条河,曲曲弯弯,河中架一弯石桥,弓样的小桥横跨两岸。
每天,不管是鸡鸣晓月,日丽中天,还是月华泻地,小桥都印下串串足迹,洒落串串汗珠。
那是乡亲为了追求多棱的希望,兑现美好的遐想。
弯弯小桥,不时荡过轻吟低唱,不时露出舒心的笑容。
因而,我稚小的心灵,曾将心声献给小桥:
你是一弯银色的新月,给人间普照光辉;你是一把闪亮的镰刀,割刈着欢笑的花果;你是一根晃悠悠的扁担,挑起了彩色的明天!
哦,小桥走进我的梦中。
我在飘泊他乡的岁月,心中总涌动着故乡的河水,梦中总看到弓样的小桥。
当我访南疆探北国,眼帘闯进座座雄伟的长桥时,我的梦变得丰满了,增添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三十多年过去,我带着满头霜花回到故乡,第一紧要的便是去看望小桥。
啊!
小桥呢?
它躲起来了?
河中一道长虹,浴着朝霞熠熠闪光。
哦,雄浑的大桥敞开胸怀,汽车的呼啸、摩托的笛音、自行车的叮铃,合奏着进行交响乐;南来的钢筋、花布,北往的柑橙、家禽,绘出交流欢悦图……
啊!
蜕变的桥,传递了家乡进步的消息,透露了家乡富裕的声音。
时代的春风,美好的追求,我蓦地记起儿时唱//给小桥的歌,哦,明艳艳的太阳照耀了,芳香甜蜜的花果捧来了,五彩斑斓的岁月拉开了!
我心中涌动的河水,激荡起甜美的浪花。
我仰望一碧蓝天,心底轻声呼喊:
家乡的桥啊,我梦中的桥!
节选自郑莹《家乡的桥》
三、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
忽然,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好像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
风猛烈地吹打着林阴路上的白桦树,麻雀从巢里跌落下来,呆呆地伏在地上,孤立无援地张开两只羽毛还未丰满的小翅膀。
我的狗慢慢向它靠近,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颗石子似的落到狗的跟前。
老麻雀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恐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叫声,接着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扑去。
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品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