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x
- 文档编号:3942834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89KB
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x
《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西华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专业名称:
法律
考生姓名:
谢昱亭
准考证号:
130411335348
******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11日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3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3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3
(二)世界运动的发展……………………………………5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6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8
(一)对立统一规律…………………………………………8
(二)质量互变规律…………………………………………10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2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关系………………………………13
(一)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13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5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辩证法………………………15
(四)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6
结语………………………………………………………………18
参考文献…………………………………………………………19
致谢…………………………………………………………………20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实践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事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关键词:
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功利主义发展的观点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实践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
恩格斯曾指出: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
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
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
例如:
生物的发育成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分,而水的形成又离不开氢和氧。
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时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任何事物都由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同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物质联系在一起。
这样看来,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看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果只看见联系不见区别,就是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些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所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于此同时,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在世界上,不仅仅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时客观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了不同的作用。
我认为,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第二,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往往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忽视了间接联系。
比如:
1985年,我们只看到麻雀吃粮食,造成一些地方灾虫泛滥。
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畜家禽,大量的捕杀蛇、鹰、狐狸、黄鼠狼等,这些动物被消灭殆尽,结果鼠患成灾。
这种只是间接地急功近利的狭隘功利主义,结果给人们带来的是巨大灾难,这些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
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物变化和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具体历史过程那个无论多么长久,它总有始有终的,是有限的。
恩格斯说:
“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
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而且还认为世界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挡的规律。
我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因此,新事物能快速的成长,最终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前提下孕育而成,它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了旧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过程,就如:
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在一定时期内有弱到强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心事物,备受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他们的认可也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曲折,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前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
而后者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哪个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采取的是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前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它主张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坚持两点论。
后者从根本上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综上可以看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事物为什么会发生量变和质变?
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会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
第三,矛盾分析法事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毛泽东指出: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是教导人们要学会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四:
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的规律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也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我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的具体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例如,正和负、化合和分解、正确和错误、剥削和备剥削,双方都是依赖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第二,矛盾相互贯通。
例如,生产中包含着消费的因素,消费中包含着生产的因素;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
无不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
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中人们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也属于矛盾的斗争性表现。
最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就好比,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统一的问题,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那么久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
我认为,首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事互相联结的。
①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其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
<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的普遍性在另一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用一般指导个别,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把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2>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二)质量互变规律
⑴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
⑵质变、量变的多样性。
①量变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事物构成因素的数量增减,到了一定程度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第二、结构的变更,即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排列顺序和结构上的不同,也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②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爆发式飞跃
指质变具有激烈的外部冲突形式,新旧力量互不相让,只有用激烈的冲突、你死我活的方式解决矛盾。
第二、非爆发式飞跃
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方式。
由于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可能通过和平方式使矛盾得到解决。
③量变质变的互相渗透
第一、量变部分包含着质变。
一事物在未发生质变前总的说处于量变过程,但由于事物矛盾发展不平衡,有些部分和局部已经发生了质变。
另一种是阶段性部分质变。
一事物总体上处于量变过程,其不同阶段有一定的质的区别。
第二、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质变是渐进性中断,但也有一个过程,有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
就像我国的现实告诉我们,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我们之前取得的一个个的成就是我国整个民主政治建设的各个量变。
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及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要求我国的民主建设达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目标,取得质变。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最初,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就被肯定着。
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方面总会由弱变强。
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
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
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否定之否定含义。
事物由于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由否定又发展到第二次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对立面必然与第一阶段有某些特征相似,但这仅仅是“仿佛的回复”。
第三阶段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东西,是一种自我完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我们就那以人为例:
遥远的海洋中生活着各种生物,对海洋生存条件的适应是对他们存在的肯定,随海洋面积的减少,激烈的竞争是对他们继续生存的否定,于是一部分爬上土地,成为大陆居民进入第二阶段,自然的继续变迁随漫长的时间到来,当这些爬行生物进入丛林,爬行的能力是对他们过去的肯定,茂密的丛林则对他们的以往作出无情的否定,坚持下来的一部分只好上树进化成灵长类,此为第三阶段
群居的人类虽然拥有一定的克服自然能力对自己的肯定,但面对自然的否定,那些人群首领比较聪慧的坚持了下来,进入第二阶段氏族时代,新的族群不断扩大,对自然的抵抗能力进一步扩大,氏族的稳定成为肯定因素,但由于氏族财富的积累都因素对传统的氏族制度进行了否定,人类进入第三阶段,奴隶社会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一)、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⑴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于一定的原因所引起。
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性还表现在,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每一现象的发展过程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互为因果关系既表现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又表现它们的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变成了原因。
例如,在摩擦生热、热引起燃烧、燃烧导致爆炸等一连串因果联系的环节中,生热既是磨擦的结果,同时又是引起燃烧的原因。
这就是原因和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
⑵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取决于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所处的具体条件。
就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的因果联系来说,前者总是体现在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之中,而后者则通过各种盲目力量的相互使用表现出来。
现实的因果联系总是复杂的,一现象的产生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如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导因与根本原因等等。
在分析因果联系复杂性时,就要将这些不同的原因区分开来,探求它们结果之间的真正关系。
⑶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所谓一因多果是指一种原因同时引起多种结果。
所谓同因异果,是指一种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之下,引起不同的结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前者是指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后者是指同一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下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
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这是指无论原因或结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这种极其复杂的情况,要求人们在坚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前提之下,要善于对原因、结果及其关系进行全面的具体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链条,卓有成效地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科学认识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比如说一个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习,考试的时候不会了,成绩下来很不理想,那这是必然性。
但如果这个老师监考得并不严,他通过了其他的手段而且成功了,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成绩,那就是偶然性。
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上,我们还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把一切都看作是必然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另一种是否认必然性只承认偶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
机械唯物主义与非决定论都不懂得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前者承认了必然性,但却不理解必然性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后者承认了偶然性,但却不理解偶然性要受到必然性的支配。
我们只有全面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
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
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
第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
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
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四)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形式是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表现方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内部要素的总和。
形式和内容不可分离,它们同时存在于任何同一事物之中。
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可以推动或阻碍内容向前发展。
(2)我国的体制改革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这就要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状况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部分。
②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
适合内容的形式会推动内容的发展,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形式更加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内容的改革。
我国的改革实践表明,这种改革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③必须注意的是,超前的形式和落后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都会起阻碍作用。
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部分,同时也要改革超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部分,使其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④我国改革的成果表明,这种改革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比如,中国人立定的时侯用的是自身的身体与事物一体的(天人合一)。
一事物对偶、相对面分辨出一事物的性质与不同,在区别后,相互包含又趋于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有无相生,阴阳化育)。
古希腊立定的是通过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对象的矛盾斗争性,冲突中才能从现象中看到真实的本质,这个本质是矛盾的斗争性,冲突中才能从现象同一性或者叫抽象的同一性,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一以贯之。
结语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时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3卷,359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04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年
3.[1]21世纪教育部统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97).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专业复试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刘同航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国统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列宁: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致谢
在完成论文的今天,在写完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刻。
我的指导老师李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到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教诲,在这里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谢谢你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 世界 普遍 联系 永恒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