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7.docx
- 文档编号:3937170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69.47KB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7.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7.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7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
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而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答案:
D
2.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C.种群死亡率高D.群落结构太复杂
解析: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可能与性别比、死亡率有关,但最可能的原因是种群处于衰退期,不可能是群落结构复杂。
答案:
A
3.右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可以判断( )
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C.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完全相同
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解析:
从图中曲线可以不难看出,种群增长速率大于等于0,说明出生率大于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由曲线信息可知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B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为增长型。
答案:
C
4.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
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解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相同时间取样才能说明问题。
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其数量不会持续增加。
对酵母菌取样时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样。
答案:
B
5.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解析: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1时间点防治最好。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甲为衰退型,乙为增长型。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小于出生率。
若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强→弱。
答案:
B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数量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数量时个别标志物脱落导致重捕后被标记个体减少,而未标记个体增多,会使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也可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时,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D项是正确的操作。
答案:
C
7.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 )
A.不规则波动B.不均匀分布
C.短期内疯长D.季节性消长
解析:
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染等人为活动,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浮游植物大爆发,形成水华。
答案:
C
8.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常呈斑块分布
解析:
竹林中的所有箭竹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
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
影响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
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斑块分布。
答案:
A
9.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解析:
甲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在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C
10.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
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窄
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
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
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解析:
由图可见,甲适应的温度范围窄而湿度范围广,乙适应的温度范围广而湿度范围窄,丙的温度和湿度适应范围介于二者之间,甲、乙、丙三者没有共同的交叉区域,因而三种萤火虫不可能同时分布在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答案:
C
11.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
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活动对其无影响
解析:
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早期,群落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发展到稳定状态的群落,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答案:
C
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C
13.近年来某省很多地方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撂荒的耕地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
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 )
A.物种的数目增加
B.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D.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解析:
撂荒的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增加,因此固定的太阳能也增加;生物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加,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答案:
B
14.下列情形中,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
A.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
B.两个群体亲缘关系密切
C.两个群体的食性、生存环境相似,彼此重叠
D.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
解析:
当两种群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时,两种群会出现竞争,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答案:
C
15.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
株/m2)。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18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解析:
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据表中数据可推测物种多样性在减少;外来入侵生物会影响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D
16.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是( )
A.环境温度升高B.捕食者数量增加
C.种群内疾病流行D.种群繁殖率提高
解析:
同一种生物为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种内斗争,由于同一种生物的生存需求一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种内斗争最激烈。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D项种群繁殖率提高,可以导致种群内个体数大量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其余选项不能导致种群数量增多,不会出现种内斗争加剧的现象。
答案:
D
17.(江苏高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m)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解析:
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
而动物的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和气候特征等有关。
答案:
D
18.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
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
“J”型增长曲线中无K值,种群总以一定倍数呈指数式增长。
答案:
D
19.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解析:
在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将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同时,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答案:
C
20.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
A.种群密度增加,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加剧
B.种群密度减小,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加剧
C.种群密度不变,达到其环境最大容纳量
D.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其下一代全部灭亡
解析:
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数量达到其环境最大容纳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8分)(全国卷改编)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d以c为食,c以a为食,a与b的关系如图,a是绿色植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
(4)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
a、b为竞争关系。
(2)根据题意可知,若d大量死亡,则c因天敌减少而增多,c增多则更多的a被捕食。
(3)a是绿色植物,若其大量死亡,则c和d的数量都会减少。
(4)按照标志重捕法,设c种群的数量为N,则50/N=5/40,则N=400(个)。
答案:
(1)竞争
(2)c a (3)降低 (4)400
22.(6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
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 30 100 h>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2)由表中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 解析: (1)该题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的动物标志(记)重捕法和植物样方法。 (2)该题涉及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表中数据可知h≤10cm占了120株,从而分析得出属于增长型。 答案: (1)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 (2)增长型 23.(14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 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需平均值。 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要)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 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24.(12分)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 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而不是种内斗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 根据题意可知曲线A为枯草杆菌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B为双小核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C为大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 从曲线B和曲线C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在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答案: (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25.(全国卷Ⅰ改编)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级演替,哪个属于次级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初级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级演替。 次级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级演替。 (2)次级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级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 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级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级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级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生物 下学 阶段 质量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