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习《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总结.docx
- 文档编号:3930985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92KB
考研复习《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总结.docx
《考研复习《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复习《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复习《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总结
考研复习《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总结
篇一:
20XX年考研-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
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职能:
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种基本职能
计划:
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
指按计划对企业的活动及其生产要素进行的分派和组合
领导:
领导者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下属人员,完成领导任务的职责和功能
控制:
是促使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的过程
创新:
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管理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这种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是生产力。
社会属性:
它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
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管理者角色:
分为三类,人际角色:
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
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决策角色:
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亨利-明茨伯格)
管理者技能:
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
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
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研究方法:
包括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归纳法:
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研究。
试验法:
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演绎法:
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应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它完全符合逻辑的推理,是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顺道:
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重人:
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人和:
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守信:
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
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实:
实事求是。
量力和时空原则
对策:
两个要点:
预测和运筹节俭:
开源节流,勤俭持家
法治:
依法治国
亚当-斯密:
英国《国富论》,劳动分工弗里德里克-泰罗:
《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
查理-巴贝奇:
《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边际熟练原则和利润分配制度
劳动分工:
是指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专门化。
(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边际熟练:
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利润分配制度:
工人可以按照其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
科学管理理论:
其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泰罗制:
其内容: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
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差别计件制:
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
计划职能:
管理工作执行职能:
工人的劳动
亨利-法约尔: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补充泰罗制的局限性
统一命令:
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
统一领导:
为达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应由一位首脑根据一项计划开展,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重要条件
等级链:
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结构
人的秩序:
管理人员要了解每一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内容,使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称职的职工,每个职工都有合适的岗位
物的秩序:
管理人员要有条不紊地精心安排物资、设备的合适位置
林德尔-厄威克:
将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管理思想归纳并有机结合,形成管理理论综合概念,他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
行为科学:
认为人是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埃尔顿-梅奥: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参与霍桑试验,行为科学派---人群关系论
霍桑试验:
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人群关系论:
其内容:
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
士气:
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
社会人: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的
正式组织:
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
对于个人有强制性,以效率和成本为主要标准
非正式组织:
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以感情为主要标准。
亚布拉罕-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1、包括: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有两个基点:
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
《工作与激励》,双因素理论:
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与外部环境有关)
激励因素:
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以工作为中心)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企业的人性面》,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
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Y理论:
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超Y理论:
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
Z理论: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主要内容为:
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3、实行个人负责制;4、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5、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6、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7、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管理科学理论:
特点:
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和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
主导思想:
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管理科学的重要特点是将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
系统管理理论:
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赫伯特-西蒙:
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
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性决策:
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性决策:
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
精益生产:
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消除muda,是精益生产的精髓
Muda:
消耗了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类活动
企业再造:
对经营过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上取得重大突破(最关键的部分是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它应该做什么,即确定它能做得最好的是什么)
扩大企业自主权:
国有工业企业由按工资总额提取企业基金的办法改为实行利润留成办法;企业拥有制定补充生产计划的权力;企业有权销售超产产品;企业有权使用留成资金等
利改税:
凡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实现利润缴纳55%的所得税,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另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凡有盈利的国营小型企业,按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税后由企业自负盈亏
承包经营责任制:
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
租赁经营责任制:
是指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
股份制:
是指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出资人按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包括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等,同时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企业实行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质
民营化管理:
一切经营单位均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由法人代表及其聘用的专业人员负责经营决策和管理,政府首长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再插手干涉企业的经
篇二: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考研名词解释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
管理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
等级链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
第三章:
管理原理系统及其主要特征人本原理效果效率效益
第四章:
伦理个人特性问题强度社会责任价值观
第五章:
管理方法管理哲学及其主要构成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及其主要形式方法技术方法
第六章:
决策长期决策短期决策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时间敏感型决策知识敏感型决策
第七章:
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具体计划指导性计划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组织使命
第八章:
目标管理目标网络效价期望值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
原理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再造
第九章:
组织管理幅度管理的横向分工管理的纵向分工部门化权力专长权个人影响权制度权(也称法定权)集权分权制度分权授权
第十章:
外部招聘内部提升贡献考评能力考评彼得原理第十一章:
直线关系参谋关系
第十二章:
组织变革压力组织冲突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组织文化及其基本要素社会化预社会化
第十三章:
领导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
第十四章:
激励正强化负强化
第十五章:
工具式沟通感情式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单向沟通双向沟通冲突
第十六章:
(无)
第十七章:
控制及其要素预先控制现场控制成果控制
第十八章:
预算预算控制静态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分预算全面预算损益控制标杆管理
第十九章:
创新防御性创新
第二十章:
(无)
第二十一章:
组织创新攻击性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
篇三:
管理学原理00054名词解释简答题
管理学原理00054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管理:
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系统:
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3.管理学: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4.管理理论丛林:
许多学派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带着各自学科的特点阐明现代管理的有关问题,把这些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成为管理理论丛林。
5.领导作用:
就是要再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内部环境。
6.全面质量管理: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成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7.具体环境(产业环境):
是指那些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8.社会责任:
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这回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9.管理道德:
是指管理者采取行动和做成决策,以及背后依据的准则。
10.计划工作:
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
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许诺约定,所需要的时间久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12.灵活性原理:
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13.改变航道原理:
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故那里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
14.限定因素原理:
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队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
15.目标管理:
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一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根据。
16.制定战略:
直接改变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实力为目的的项目活动。
17.战略分析:
提出和回答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18.使命:
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有一个使命。
19.政策:
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20.预算:
是一种计划,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
21.规则:
是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22.战略:
是为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以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
23.集中化战略:
是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一特殊的产品。
24.预测:
是指对未来环境所作出的估计。
25.非程序化决策:
为决策的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的影响,处理这类问题没有灵丹妙药,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是一种例外问题;或因为其素哦确定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定或很复杂,或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
26.计量决策法:
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的核心是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式表示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
27.决策:
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8.程序化决策:
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
策的固定程序。
29.管理宽度原理:
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30.责权一致原理:
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
31.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
是指组织结构中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32.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理:
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33.组织结构:
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34.管理宽度:
又是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35.部门:
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36.职位设计:
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37.直线职权:
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做成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38.职能职权:
是某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管理者的那部门权力,大部分是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来行使的。
39.组织中的职权分裂:
当解决一个问题或做出一项决策必须汇总两个或更多的管理者的职权才能实现时,就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职权是分裂的。
40.委员会管理:
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也就是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
41.参谋职权:
是某项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
42.员工活性化:
意味着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做成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43.组织变革:
指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适应的过程。
44.业务过程再造:
为了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关键的当今绩效指标方面实现剧烈的改进,而对业务过程进行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进的再设计。
45.人员配备:
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
46.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是指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是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者的方法越是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
47.责权利一致原理:
是指组织越是想要尽快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就越是要使管理者的责权相一致。
48.不断培养原理:
是指任何一个组织,越是想要使其管理者能胜任其所承担的职务,就越是需要他们不断地接受培训和进行自我培养。
49.公开竞争原理:
是指组织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开竞争。
50.成绩记录法:
是一种以管理者的工作成绩记录为基础打得考评方法。
51.人才生命周期:
一个人才在组织内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成长阶
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52.职务轮换:
是使各级管理者在不同的部门的不同主管位置或非主管位置上轮流工作,
以使其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经验,为其后在较高层次上任
职大号基础。
53.临时性提升:
是指当某个管理者因某些原因,假如独家、生病或因出差而出现职务空缺
时,组织指定某个夏季管理者作为代理人。
54.指明目标原理:
是指领导工作越是能使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则人们为实现组
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会越大。
55.目标协调原理:
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
从而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率就会越高,效果就会越好。
56.直接管理原理:
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也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准确,
从而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
57.命令一致原理:
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58.沟通原理:
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度、及时的沟通,整个组织越会成
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59.领导连续流:
提供的是一系列的领导方式,说不上哪一种方式是正确的,而另一种方式
则是错误的。
60.“利用的-命令的”方法:
管理者发布指示,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主要用恐吓和处分,
有时也偶尔用奖赏去激励人们;惯于由上而下的传达信息,把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还表现有其他各种类似的特点。
61.商议式的管理方法:
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征求、接受下属的建议,通常试图去酌情利用下
属的想法和意见,运用奖赏并偶尔用处罚的办法和让职工参与和管理的办法来激励下属,既使下情上达,又使上情下达;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主要的政策和适用于一般的情况的决定,但让较低一级的主管部门去作集体的决定,并采用其他的一些方式商量办事。
62.9.9型管理(战斗集体型管理):
是管理者无论对人员还是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关
心。
63.9.1型管理(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
领导仅仅关心促成一种高效率的经营活动,而
对人则几乎或根本不关心,他们的领导是及其专断的。
64.过程改进团队:
是指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
65.团队:
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66.指示:
它要求在一定的环境下执行任务或停止工作,并使指示内容和实现组织目标密切
关联,以及明确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直线指挥的关系。
67.个别交谈:
是指领导者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在组织内外,同下属或同级人员进行个
别交谈,征询谈话对象最组织中存在问题和缺陷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对别人活对别的上级,包括对主管人员自己的意见。
68.沟通人员:
是指信息发出者、接受者、中间传达着,以及他们的上级主管人员。
69.正式沟通:
一般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70.激励:
是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夏季行车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
动过程。
71.保健因素:
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
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如果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
72.激励因素:
人们对诸如成就、上市、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如果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必满。
73.期望理论:
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为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
74.强化:
是指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75.积极强化:
在积极行为发生后,立即用物的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
在这种作用下,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加以后的行为反应频率。
76.信息反馈:
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构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77.控制工作:
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7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原理 考研 复习 管理学 原理 名词解释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