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docx
- 文档编号:3920416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5.94KB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法国对埃及的侵略
1774年,路易十六亲政。
此时,奥斯曼帝国日趋衰微,俄、奥两国正盘算从北面瓜分帝国领土,英国则从南面推进,埃及成了它们的争夺之地。
路易十六不甘落后,一面高唱“维护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保持法土两国的传统友谊”,一面暗中策划独占埃及。
1777年,法国政府选派托塔伯爵完成一项特殊使命,命令他去埃及探听虚实,考察武装入侵的可能性。
托塔回国后在一份奏折中说,埃及的设防极其脆弱。
法军以克里特岛为行动基地,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拿下亚历山大、赖希德和杜姆亚特。
法军可主要从阿布基尔登陆,进取埃及无异于和平占领一个没有设防的国家。
①1785年,法国政府又通过在埃及经商二十余年的法商马加龙,与曼姆鲁克头领易卜拉欣贝和穆拉德贝签订了一项协定。
协定规定:
埃及对法商出售的印度产品征课6%的关税,其中2%归土耳其帕夏,4%归曼姆鲁克头领;易卜拉欣贝和穆拉德贝须保障法商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
这项协定颇利于法国,使之获得较英国更为优越的通商地位。
在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许多法国殖民主义者,如驻土大使普里斯特、驻埃领事米尔和冒险家索尼尼、萨瓦里、沃尔内等人,大肆鼓吹入侵埃及。
他们有的向政府上书,有的著书立说,为入侵埃及大喊大叫,制造舆论。
然而路易十六苦于兵力不足,始终不敢出兵埃及。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97年8月,拿破仑致函外长塔列朗,明确表示反英战争必须在东方进行,法国应夺取埃及。
他在日记中进一步阐明:
“远征埃及有三个目的:
第一、在尼罗河畔建立起一块法国殖民地。
这块殖民地无须奴隶开垦,即可繁荣昌盛,以取代圣多明各共和国和其他盛产蔗糖的岛屿;第二、为我国产品行销非洲、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开辟市场,而这些幅员广大的地区又能为我国贸易发展提供全部产品;第三、以埃及为进攻据点,领兵六万,开赴东印度群岛(即印度──引者),鼓励居住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马拉塔人和其他被压迫人民进行起义。
这六万士兵,一半可由欧洲人组成,另一半从炎热的赤道地区和热带地区征集。
这支军队只要骑上一千匹骏马和五千只骆驼,带上六十天的干粮、五天的饮水、一百五十门大炮和足够的弹药,在四个月之内就可以抵达印度河。
”②可见,拿破仑远征埃及不只是为了霸占这块肥沃的土地,使之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还梦想从尼罗河畔至印度河边建立一个庞大的东方帝国,为本国资产阶级进行殖民掠夺开辟广阔的市场和满足个人名扬天下的私欲。
他声称:
“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的。
”③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
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特别是1794年热月政变成功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督政府上台执政。
法国资产阶级企望开拓新的殖民地,与英国决一雌雄,夺回世界霸权。
拿破仑代表这些人的利益,四处扩张。
在如何打败英国问题上,督政府和拿破仑产生严重分歧:
前者主张跨越英吉利海峡,直捣英国本土;后者提出异议,认为法国海军力量不及英国,横渡海峡必遭失败。
他对布尔里埃纳说“巴黎人极其健忘。
如果我在这里无所事事地呆上些日子,那我就算完了。
在这个花花世界的大都会里;我的荣誉已经消逝了。
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的。
不过我希望先巡视一下法国北海岸,亲自去看看可以搞些什么名堂。
倘若出兵伐英看来不易成功(我想也是不容易的),那么征英方面军将成为东征方面军;我将出兵埃及”。
1798年2月,他到敦刻尔克和佛兰德海岸作了短暂视察,并得出以下结论:
入侵英国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了,除非作孤注一掷的打算,否则不应轻易冒这风险。
在2月23日写给法国政府的报告中,他对整个局势作了这样的总结:
“不论我们做出多大的努力,我们在若干年内将不能获得制海权。
没有制海权而入侵英国,这从来就是最冒险、最困难的一个任务。
……考虑到我国海军现在的组织情况,如不可能迅速执行入侵任务,那么,我们就必须放弃征伐英国的计划,只要继续装作要出征该国的样子就可以了;同时,把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和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于莱茵河地区,以便从英国手里夺取汉诺威和汉堡:
……要不就举行一次威胁英国和东印度之间贸易的东征。
如果这三种作战方案都不是切实可行的话,我看除了与英国媾和以外,别无他途。
”他的大半生的事业,可作为上述这些计划的一个注脚。
──《拿破仑一世传》[英]约翰·霍兰·罗斯著,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3~184页
关于包税制
奥斯曼帝国在征服埃及后,在埃及的征税主要通过包税制的形式实行。
只要向政府预付一年的税款,即可在包税领地内享有绝对权力。
包税人把包税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耕种,对他们进行极其凶狠的超经济剥削,用棍棒驱使他们延长在乌西叶地(政府规定包税人在包税领地内能获得一块免税地,称乌西叶,由农民服徭役耕种,其收益名义上作为招待过往官员及修葺清真寺和学堂地费用,实际上绝大部分亦为包税人享用)服徭役的时间。
据当时著名的埃及历史学家迦白鲁谛记载,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
那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农民是埃及社会中最低下的人,他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在人身上依附其主人,不得弃田逃亡,违者处以重刑。
包税人能任意关押农民,罚以鞭笞,处以死刑。
迦白鲁谛称:
“农民的地位比用金钱买来的奴隶更为卑贱。
奴隶在逼得走投无路时可能逃亡;农民则不行,他们不能轻易遗弃自己的家乡和亲属,即便逃跑了,他们的主人也会把他们追回来,加倍地处罚他们。
”因此,18世纪的埃及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
这种野蛮的剥削制度,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农田荒芜,河渠淤塞,18世纪末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平原近三分之一的农田变成荒漠,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四分之一。
粮食匮乏,饥荒不时发生,瘟疫不断侵袭,人口急速下降,由法蒂玛王朝统治时期的600万锐减到250万。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2页
穆罕默德·阿里打击长老势力
为了削弱长老势力,1809年6月穆罕默德·阿里规定:
所有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必须缴纳“米里”(国税);长老务必在四十天之内将其掌管的宗教地产的证件交给政府查验,违者将取消其掌管权。
许多长老因没有证件或不合格的证件而丧失大批宗教地产,从而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1809年6月30日,以奥马尔·麦克莱姆为代表的长老,联合马木路克包税人,聚集在爱兹哈尔清真寺,抗议穆罕默德·阿里侵犯他们的利益,要求取消这些法令。
奥马尔·麦克莱姆扬言,倘若穆罕默德·阿里执迷不悟,他准备向素丹提出控告,号召埃及人民起来推翻他的统治。
穆罕默德·阿里对长老的抗议和威胁置之不理。
穆罕默德·阿里知道,这些长老表面上抱成一团,暗地里勾心斗角,因此,他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把一批长老拉拢过来,也想把奥马尔·麦克莱姆拉过来,但后者拒绝与阿里会晤,他说:
“穆罕默德·阿里是我把他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
”奥马尔·麦克莱姆的判断是错误的,1809年的形势和1805年相比已大不相同了。
因为这时的长老已不同于以前,他们大多已上升为封建地主,和马木路克一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动辄关押、欺压和鞭笞农民,为广大人民所痛恨。
8月9日,他下令革除奥马尔·麦克莱姆贵族首领的职务,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
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又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
从此,长老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而是成了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人民的工具。
──《埃及近现代简史》,穆罕默德·艾尼斯、赛义德·哈拉兹著,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0页
穆罕默德·阿里的野心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
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
“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
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
”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这份诏谕说:
“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
”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穆罕默德·阿里穷兵黩武的后果
广大人民对穆罕默德·阿里穷兵黩武,连年发动对外战争深恶痛绝。
他们不愿为建立一个穆罕默德·阿里帝国卖命送死,充当炮灰。
为了逃避兵役,他们在征兵期进入工厂,因为最初穆罕默德·阿里规定,工人可免服兵役,一俟征兵期过后,即设法逃离。
后来由于兵力不足,这个规定取消。
为了逃避服兵役,有钱人出一、二镑钱叫人顶替;穷人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许多妇女在生下孩子不久便含着眼泪,悄悄地把自己亲身骨肉的眼睛弄瞎,或截断他的四肢,使之终身残废;一些成年男子被迫伤害自己的躯体。
据英国旅行家兰恩记载:
“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广大人民不时进行起义,反对阿里政权。
这样,穆罕默德·阿里在19世纪30年代的处境已经不妙:
由于缺乏劳力,上埃及四分之一的土地荒芜;工厂不能正常运转,窝工、停工经常发生;军队得不到补充,更不用说扩充了。
为此,穆罕默德·阿里不得不采取强制手段。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9页
马克思对阿里政权的评价
我在前面有一篇文章曾经提到,维莱尔先生当年曾向俄国建议,由各强国签订保障条约来保证奥斯曼帝国不受侵犯,当时波茨措·迪·博尔哥伯爵对这项建议的答复是这样的:
“向奥斯曼帝国作出一般保证,就足以……触犯俄国既得的权利和这些权利赖以产生的原则,更不必用这种行动非同一般和突如其来了。
”
虽然如此,在1841年,俄国却同意参加这种不平常的条约,而且涅谢尔罗迭本人还曾经在6月20日(7月2日)的照会中引用过这个条约。
为什么俄国会一反自己的传统政策而同意这样做呢?
因为这个条约并不是“对奥斯曼帝国的一种保障”,可以说,它是对付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穆罕默德·阿里统治的埃及──的工具;这个条约至少从俄国的最初意图来看相当于一个反法同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30~231页
2.课文注释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土耳其人起源于中亚细亚一名叫“古兹”的突厥部落,其可考的先祖名为苏莱曼。
13世纪初,苏莱曼率本部落向西流动,通过伊朗,到达小亚细亚东部草原地区;苏莱曼在阿勒颇边区被杀。
其子阿尔突格里勒得到早先西来的塞尔柱人的帮助,在边区的一个低洼地带住下来。
塞尔柱人支持奥斯曼人向小亚拜占庭帝国的属地扩张。
1288年阿尔突格里勒死,其子奥斯曼得到塞尔柱王国素丹阿拉·丁的支持,获得半独立地位,隶属于塞尔柱王国。
奥斯曼在塞尔柱人的支持下继续向西扩张,攻占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大片土地,把自己的基地移到新占领的卡拉·希撒尔城。
由于东边的蒙古军进攻小亚细亚,塞尔柱人无力抵抗,到1299年,塞尔柱人失去了自己的大部分领土,素丹阿拉·丁也在同年死去。
于是奥斯曼宣布完全独立,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奥斯曼王国”,转过来,塞尔柱人服从奥斯曼的管辖。
王国建立后,不停向西部拜占庭的领土扩张。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下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新纪元开始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埃及的征服
1516年,素以严厉刚毅著称的奥斯曼帝国素丹谢里姆一世从伊斯坦布尔出发,亲自率兵向东进军。
8月,装备火器的奥斯曼军队在阿勒颇以北的达比克草原重创马木路克军队,顺利攻克阿勒颇。
继之,谢里姆一世挥师南下,一路攻下大马士革和贝鲁特等重要城市,并于1517年,攻陷开罗。
马木路克王朝的末代素丹被俘身亡,埃及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包税制的兴起发展及在奥斯曼帝国实施的概况
包税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它是指国家将政府的征税活动承包给最高的投标者,后者只需事前付给国家某个定额的租金就可以保留其他的税收收入。
包税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19世纪甚至到20世纪初之前,包税制都是许多国家运用的最主要的征税机制。
在近现代时期,包税制发展出五种模式:
英国模式、法国模式、普鲁士模式、奥斯曼模式和东南亚模式。
奥斯曼模式主要是指在奥斯曼帝国以及其他伊斯兰国家,不仅用于征收各种间接税,而且被用来征收直接税。
在奥斯曼帝国,最主要的直接税是土地税(tithe),在16世纪后期以前,这种土地税是由一种军事体制(timar)来征收的,从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包税制取代了军事征收体制成为土地税的征收方式。
不过1695年以前,适用于土地的包税制是短期合同,从1695年开始,奥斯曼帝国开始使用一种终生的包税合同取代了原来的短期合同,这也是奥斯曼包税制区别于其他包税制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般地,无论采取固定租金的形式还是比例分成方式的包税制,都容易刺激包税商的过度征收行为,因为征收的税收越多,包税商的利润越高。
包税制在埃及
18世纪末在埃及盛行包税制。
包税人统共约五、六千人。
他们向政府预付一年税款,即可在包税领地内享有绝对权力。
他们有义务向帕夏缴纳国税,向县令缴纳地方税,但有权向农民征收远远多于上述税款的赋税,多余部分归他们所有。
因此,包税人设法向农民勒索尽可能多的赋税。
据科普特税吏的统计,在18世纪的一般年份里,全国包税人的年收入约三千万法郎。
他们缴纳的国税约占收入的五分之一强,缴纳的地方税约占五分之一,剩余部分约占五分之三,全部归己。
包税权最初只限于一年或数年,后来发展为包税人终身行使的权利,甚至可以被他们转让或出卖。
包税人死后,其子孙只要向政府缴纳一笔款子(一般不超过包税余额的三倍),便可继承包税权。
由此可见,到了18世纪末,包税权已变成可以转让或出卖的世袭权利。
包税地名义上属于土耳其素丹,实际上很大程度成了包税人的私产。
从1809年6月起,包税人的特权大部分丧失。
到1814年,政府下令取消包税制。
马木路克王朝
①“马木路克”的含义:
马木路克是阿拉伯文(mamluk)的音译,意为“奴隶”、专指来自中亚、高加索等地的奴隶,公元9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以其充任禁卫军,倚为依靠,后亦为各地方王朝效法。
马木路克禁卫军侍其军事力量,常干涉朝政,支配君主,成为实际统治者。
1250年埃及的马木路克卫军将领艾伯克推翻阿拔斯王朝,成为素丹,建立马木路克王朝。
②马木路克王朝(1250年~1517年)概况:
是由不同种族和国籍的“奴隶”在埃及建立的军事寡头政权。
由于马木路克王朝缺乏明确的素丹继承制度,父死子继者屈指可数。
禁卫军将领弱肉强食,相互倾轧,轮流坐庄,素丹更迭频繁。
267年间,共有47位素丹相继执政,平均在位时间不足六年。
尽管如此,马木路克王朝仍不失为中古埃及的鼎盛时期。
1517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长老阶层
①长老的含义:
这里所谓的“长老”指的是伊斯兰教长老,是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称谓,是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尊称。
不同时代、不同教派互有差异。
约始自11世纪,原为荣誉称号,后为国家任命的最高教职。
②长老阶层则是拥有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的这一部分人,他们自成系统,不从政府领取薪俸,而以当地的宗教产业为生。
在土耳其人统治的数百年间,宗教田产逐渐增多,而且部分长老成为包税人。
长老阶层在十八世纪埃及社会中,是最活跃、最富裕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埃及人民中间处于“领导”地位,并在马木路克执政期间和法国人统治时期,在政治上起了显著有益于人民的作用。
19世纪初,这个阶层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正是这些长老,在拥立穆罕默德·阿里一事中起了最大作用;也正是这些长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穆罕默德·阿里扫清执政初期所遇的重重障碍,毫无疑问,长老通过这些行动,自己的政治势力也有很大发展,在1806-1807年这段时间里,阿里还没有流露出对长老们的不满情绪,但他又不愿看到长老势力的日益壮大。
阿里在感到羽翼丰满后,于1809年颁布法令,削弱长老势力,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又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
从此,长老阶层的地位江河日下,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法国远征埃及的目的、大致经过和影响
目的:
督政府远征埃及的根本目的是打击反法联盟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英国。
其具体目标是:
第一,占领苏伊士地峡,切断英国通往印度的一条通道。
第二,变埃及为法国的殖民地。
第三,为进一步夺取英国财富的主要源泉──印度而建立有效基地。
另外,1797年底,从意大利战场凯旋而归的波拿巴将军已成为督政府的严重威胁。
督政府一面极力赞扬这位桀骜不驯的将军,一面又设法使他远离法国。
远征埃及也是这一目的产物。
1798年4月,督政府授命拿破仑为东方军司令,要他率领陆、海两军占领埃及,把英国人从他能到达的一切东方国家中驱逐出去,摧毁他们在红海地区建立的商站,开凿苏伊士运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法兰西共和国占据红海。
大致经过:
1798年5月10日,拿破仑率军从土伦港出发。
6月10日,攻占马耳他岛,经克里特岛去埃及。
7月3日,占领亚历山大。
7月24日,法军占领开罗。
8月1日,法军在阿布基尔海战中大败,英封锁埃及海岸,切断法军与本土联系。
10月21日,开罗人民首次起义。
1799年,进军叙利亚失败。
1800年1月24日,在英的调停下,与土签订“阿里什和约”。
3月20日,开罗人民第二次起义。
1801年3月,英土联军进攻埃及。
8月,法国统帅梅诺被迫向英土军队投降。
10月,法军撤离埃及。
根据1801年土法签订的初步和约以及英法签订的亚眠和约,埃及仍归土耳其素丹统治。
影响:
1798年开始的远征,对于法国督政府来说,是一次毫无意义的劳师和失败,但却极大地抬高了拿破仑个人的身价,加速了拿破仑夺取法国政权的步伐和督政府政权的灭亡;对埃及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次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使埃及人民遭受一场深重的灾难,巨额的财富被掠夺,神圣的国土被蹂躏,千万无辜的百姓惨死在法国的屠刀之下。
但远征埃及在客观上也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
首先,对当时埃及愚昧暴虐的马木路克封建统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利于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直接推动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其次,它把埃及卷入了国际政治的漩涡,使之成为西方列强的一个角逐场。
在好几百年里,埃及在世界事务中始终只起配角的作用,只被当作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财源和作战基地。
由于拿破仑的军事行动,它身价大增。
英国认识到控制这一东西方交通枢纽的重要性,而法国则不甘心在埃及的失败,千方百计卷土重来。
由此使埃及和近东成了欧洲玩弄种种阴谋手段的中心之一。
再次,它使埃及第一次受到近代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
在这方面,由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蒙日为代表的一批拿破仑的随军学者所组成的“埃及研究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一机构不仅从事研究,而且开办工厂,开设医院,参与政策制订,办了埃及第一座印刷厂,编写《埃及志》,上述科学文化的启动,激发了埃及知识分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开始了他们追赶西方的漫长历程。
“士兵们!
4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
”
当拿破仑和他的军队踏上了埃及这块富饶的土地后,眼前的景象令他们诧异:
城市中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种拥挤在狭窄的街道上,清真寺中巨大的礼拜堂金色圆顶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城外荒漠旷野中矗立着高大、孤寂而冰冷的巨石建筑,阻拦他们前进的马木路克军队,挥舞着长长的穆斯林弯刀,绿色头巾上的蓝宝石放射出幽幽的亮光。
拿破仑站在吉萨金字塔前已经卧了几千年的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前,对他的远征军说:
“士兵们!
4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
”此时的狮身人面像,已被数千年的沙尘埋没了半个身躯,头上的鬃毛已经磨平,眼睛和鼻子也变成了黑洞──那是埃及马木路克人用它的头作炮靶练习射击的结果。
开罗首次起义
①原因:
1798年7月24日,法军进入开罗,并完全占领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在摧毁埃及军事力量的过程中,波拿巴(在未称帝前,称姓氏波拿巴,1804年称帝后才改称教名拿破仑)希望通过吸引埃及土著领袖人物──伊斯兰教长老和社会贤达的合作,来稳定他的占领。
这种做法,确实使部分上层长老、富商大贾和地方显贵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好处,但是普通的埃及人所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暴政代替另一种暴政:
对抵抗者持续不断的血腥报复,对老百姓的严密监视,对贝都因人牛羊马匹的肆意抢掠,对城镇居民的敲诈勒索,各种沉重的赋税杂费等,无一不令埃及人愤恨。
法国占领者强迫征收军粮、住房和财产税,成了各省起义的导火线。
②大致过程:
1798年10月21日,开罗爆发了反抗法国占领者的第一次起义。
起义者出其不意地袭击法国人的机关,杀死法军卫戍司令官。
猝不及防的法军匆忙撤离开罗城。
波拿巴本人跑到开罗附近尼罗河中的一个小岛上,指挥讨伐。
起义者以爱资哈尔清真寺为据点,筑起街垒,准备坚持战斗。
法军猛烈炮击聚集在清真寺附近的起义者。
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但法国也付出了牺牲300余人的代价,其中包括3名高级军官。
随后,法国进行了血腥报复,杀害了4000人左右,开罗被淹没在血泊中。
③失败原因:
这次起义基本上是一次人民的自发斗争,起义的基本群众是受尽法军欺压的城市平民和近郊农民,“既没有带头的领袖人物,也没有指挥作战的军事长官”。
起义群众,最初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经验不足,没有及时攻打敌人的主要据点使法军得以集中兵力,镇压这次起义。
加之法军备有重炮和快枪,起义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④意义:
这次起义在埃及人民斗争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它吹响了武装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号角,揭开了埃及近代反帝反殖斗争历史的第一页,给法国殖民者以迎头一击。
穆罕默德·阿里
1769—1849,阿尔巴尼亚族人,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769年出生于希腊马其顿,10岁时随父贩卖烟草,14岁时失去双亲,为谋生,未成年即参加了故乡卡瓦拉的城防军。
1787年,他与一位富孀结婚,靠其妻资助,重操旧业。
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包括对他影响很大的法国驻卡瓦拉领事、商人利昂。
1801年,他应征入伍,随着对法作战的土耳其大军来到埃及。
这位体格健壮的青年人所表现出来的将帅才能,深得埃及总督、土军指挥官胡斯劳帕夏的青睐,很快晋升为阿尔巴尼亚军团的主要将领之一。
1803年他升任阿尔巴尼亚军团的头领。
接着,他巧妙地利用马木路克和土耳其人之间的仇恨,暗中与前者结盟,消灭了禁卫军,然后又借助开罗人民的支持,把马木路克部队驱赶到上埃及,从而控制开罗地区。
1805年5月在埃及人民特别是部分长老和商人的支持下,夺取了埃及的政权。
7月奥斯曼素丹被迫承认他为埃及帕夏。
随着阿里势力的增大,他表面上继续向素丹称臣纳贡,实际上,他已成为埃及独一无二的主宰,外国人尊敬地称他为“副王”。
他喜欢酷刑,在他各地王宫的地下室都有拷问犯人的地方。
在政权稍稍稳固后,即展开了全面改革。
虽然他自己45岁时才会阅读,但他十分注重教育改革。
随着改革的推行,埃及的国力日益增强,阿里对外扩张的欲望随之膨胀。
从1811年开始,他进行了持续近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
列强的武装干涉粉碎了阿里建立强大的埃及帝国的梦想。
帝国的崩溃和改革的受挫在精神上给他以严重的打击,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终于精神失常,无法处理日常事务。
1848年4月由其子接替帕夏职务。
1849年8月2日,穆罕默德·阿里离开人世。
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实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因此马克思赞誉他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
国内:
第一,阿里政权建立时,多年战火已经使富饶的三角洲变成了荒芜之地,新政权处在税收不足、无赋可征的窘境。
第二,部分长老和商人因支持阿里起家和帮助他击退英军入侵而势力大增,在经济上长老拥有大片宗教田产和部分包税领地;商人则掌握大部分贸易权,阿里对此深为不满,感到是对自己权力的极大威胁,亟需削弱他们的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 人教版 高中历史 选修 单元 综合 第六 资料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