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见.docx
- 文档编号:3915331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18KB
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见.docx
《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见.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见
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见
20*年,我市“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和把我市建成川东北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5%,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一、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20*年市级财政安排支农投入较上年增长40%以上。
县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幅度也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各级政府按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
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的60%以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市本级财政用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不低于600万元。
建立健全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农业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
市、县(市、区)要积极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农业资金的聚集效应。
(二)强化对“三农”的政策扶持。
认真落实中央、省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和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
继续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控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
继续落实退耕还林(草)政策。
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和实施扶持政策,要向“三农”倾斜。
落实好财政对家电下乡试点补贴的惠农政策。
(三)探索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覆盖城乡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切实抓好通川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认真组织实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
市上重点抓好“1733”示范工程,各县、市、区也要抓好示范村建设。
示范村应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
继续实行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示范村制度。
通过抓点示范,加强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优化区域布局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现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大做强粮油、畜禽、苎麻、水果四大优势产业,做实做精中药材、油橄榄、富硒茶叶、蔬菜花卉四大特色产业。
20*年实现生猪和肉牛两大产业突破性发展。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市、县(市、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落实国家、省农业产业化各项扶持政策。
积极培育壮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产业分工协作、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
坚持扶优扶强战略,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全市选择5-8家有实力、有市场和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将项目和资金集中优先安排,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其尽快做大做强,抢占市场制高点。
要研究制定农业招商引资政策,力争全年引进2—3家有较强实力、较高科技水平的龙头企业。
20*年全市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一村一品建设。
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产品规范化种植基地和规模化养殖基地。
种植业上,实施“五个万亩”示范工程;养殖业上,实施“一万个”规模养殖示范工程。
要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实行龙头企业带村行动,继续抓好20个“一乡一业”专业乡镇和2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新增“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
(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战略。
加快修订制定地方农业标准,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基地建设。
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大户率先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主要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
要依托资源特色,打造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品牌。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家、省级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名优产品争创活动。
力争全年新发展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种认证10个。
力争获得四川名牌、省著名商标及国家级名优品牌、商标5个。
三、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推进我市劳务开发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民工外出务工向融入城镇转变。
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筹措劳务培训经费,市、县(市、区)财政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
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劳务扶贫培训资金、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充分发挥各类培训资金的综合效益。
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国际护理”等劳务品牌。
加强以劳动力资源和务工能人为重点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密切与全国100个大企业、1000名*籍在外务工带头人的联系,进一步畅通劳务信息渠道和搭建劳务输出工作平台,促进劳务开发有序输转。
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外派输出规模。
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建立农民工维权联动机制,通过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党组织或乡友会等多种形式,增强农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完善以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优化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20*年培训农民工14万人(次),劳务输转17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0亿元。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等需求,进一步加快乡村、林区公路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快消除公路“盲村”。
狠抓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加强现有公路的整治维修和改造升级,完善排水设施,改造危桥险路,增强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和通行能力。
20*年,全市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320公里,通村公路730公里,通村水泥路390公里,农村机耕道40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20个。
(二)狠抓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大中小微并举,积极争取开工建设白岩滩水库,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
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加快农村机电提灌设施的维修和更新改造,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建设,继续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狠抓堤防建设,着力提高重点地段、重点场镇、重点产业的防洪减灾能力。
20*年,全市整治病险水库57座,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4万人,新建微水工程2700处,修复改造提灌设备4200台(套)。
(三)加强农村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作,在适宜地区推广桔杆气化和太阳能利用。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20*年,全市实施土地整理复垦项目6个,建设高标准农田8.8万亩,完成营造林15万亩,新建沼气池2.9万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
(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适应我市田间作业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重点推广机械化插秧、联合收割机、苎麻打剥机、耕整机等新技术、新机具。
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税收减免,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实行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
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全年新增较大型农田作业机具2019台(套)。
五、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培训体系建设
(一)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各级财政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整个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
加强对我市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加快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每个县(市、区)20*年内要启动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加强与西南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
(二)积极培训农村科技人才。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教育体系,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20*年培训1000人以上。
开展“乡村人才开发示范行动”,创建一批市级“人才开发示范村”、“优秀农村人才示范岗”。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各类实用人才有序流动。
六、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
(一)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加强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向联系合作更紧密、运作发展更规范、合作内容更丰富、利益机制更健全和实体特征更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0*年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以上。
(二)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
建立完善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工作体系、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防控和监测。
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
做好应对突发动物疫情的人员、资金、技术、物资等准备,扎实抓好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工作,充实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加快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加强重大和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检疫和防治。
(三)建立现代农村市场物流体系和信息体系。
建立完善以县(市、区)城为重点、场镇为骨干、乡村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鼓励支持大集团、大公司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服务业。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
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三农”百事通、农村信息机等农村适用网络,扩大农经网覆盖面,及时向农民、各类生产主体和有关部门提供准确、实用的农业信息,为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支撑。
加强农村气象、水情、地质灾害等的预测预报,加强防灾减灾宣传,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增强农村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七、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逐步扩大覆盖面。
加快城乡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加强规范管理,扩大农民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
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完善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和利益导向政策,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抓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程。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抓好村级文化室、文化大院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扶持发展农村业余文化队伍。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推进扶贫开发“一体两翼”战略,着力实施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村道扶贫、移民扶贫和社会扶贫“六大扶贫工程”。
进一步抓好抢险救灾救济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活稳定。
八、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一)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
明确乡镇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
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增强基层财政实力,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开展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试点。
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继续开展重点领域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二)创新农村经营机制。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鼓励企业、业主和大户推进规模经营,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
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入股,与企业或业主成立农业股份合作公司。
鼓励金融机构、乡镇农技服务、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创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互动、多方共赢。
(三)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其它改革。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年,各县(市、区)要完成林改确权颁证工作。
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继续搞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
积极建立农业担保体系。
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
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
积极发展“三农”保险,进一步扩大生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保险体系,切实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强乡村债务管理,依法化解乡村债务。
当前要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化解试点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20*年底以前,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九、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一)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物价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
充分发挥市、县(市、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
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明确目标责任,完善考评奖惩制度。
继续开展农田水利“甘露杯”竞赛活动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坚持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做法,扎实推进“三村建设”,深化“三级联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推广“四评村官”办法,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依法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
完善依法治村、民主管村、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村级自治中的主体作用。
推进农村平安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试点建设农村社区,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
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力度,继续开展“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评选活动。
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形成基层干部的关怀帮扶机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农业 发展 农民 增收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