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词汇.docx
- 文档编号:3903480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17KB
第四章词汇.docx
《第四章词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词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词汇
1“悄悄”“合乎”是属于单纯词还是合成词,是属于它们中的什么小类呢
“悄悄”属于单纯词中的叠音词, “合乎”是属于加后缀的合成词。
2卡片、拖拉机、哈巴狗“等词,这些词只有一个语素对吗
都是两个语素,纯粹音译的(如“巧克力”)才是一个语素。
3.”虎、鸭”为什么是粘着语素呢
都不是粘着语素而是由一个实语素构成的词。
4.“外行”、“车辆”是逆序的定中结构么为什么“瘦削”、“瞻仰”是逆序的状中结构么为什么
“外行”从构词法来看大多数专家学者是看作定中式的偏正结构的,因为它同“内行”相对称(“行”有“行业”的意思,是名词性语素);“车辆”一般语法书都是看作补充式的,类似的有“花朵”“人口”“船只”。
我主编的21世纪高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把“熊猫”(像猫一样的熊)、“地球”(像球一样的地)、“汗珠”(像珍珠一样汗水)、“雪花”(像花一样的雪)等也都看作补充式的。
“瘦削”、“瞻仰”中的“削”“仰”是动词性语素,所以是状中结构
5“拉拉扯扯”是“拉扯”的重叠形式,他们同时是同义词。
(不对。
动作意义有关联或意义相近的两个单音节动词,可以各自重叠后再前后连接起来,有表示两个动作连续发生或反复进行的意思。
所以“拉拉扯扯”严格地说是AA-AA的联合式。
类似的有缝缝补补、来来去去、吹吹打打等)
6【2004】.举例说明离合词和词组的关系(25分)
答案:
(1)关于离合词:
离合词主要指的是动宾式的一些词,例如“毕业,见面,结婚,道歉,操心,做主,留神,散步,叹气,担心”等,也可称为离合动词。
这种词一直是一个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种词是词组,也有人认为是词,还有人认为是离则为词组,合则为词的离合词。
(2)关于词组:
词组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大多数词组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3)联系与区别:
离合词如果中间插入东西,则会变成词组,如“道歉——(向他)倒了个歉,操心——(净)操他的心”等等,这是二者的主要联系,但是二者更多的应该是区别和鉴定方法。
下面讨论以下离合词的鉴定方法:
A、凡组合成分中含有黏着语素的一定是离合词,不是词组。
如“注意,经商,贷款,鞠躬,劳驾”等。
B、搭配严格受限,即一个动词性成分只能与一个名词性成分组合,或一个名词性成分只能与一个动词性成分组合的动名组合一定是离合词,不是词组。
例如动词性成分“毕”、“叹”、“聊”、“起”在各自相应的义项上,分别只能与名词性成分“业”、“气”、“天儿”、“哄”相组合;名词性成分“眠”、“殃”、“光”、“旱”在各自相应的义项上,前面也分别只能与动词性成分“失”、“遭”、“沾”、“抗”组合。
C、非动宾式而用如动宾式的动名组合一定是离合词,不是词组。
如“鞠躬,洗澡,游泳,睡觉,游行,考试,登记”等。
这些词本来不是动宾式,而是联合式,后来却被人们用作动宾式,带有一种“强制转换”的意味,而且多是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离合词。
D、可以扩展有兼属名词或形容词的一定是离合词,不是词组。
把这些兼类词视为离合词,一方面因为其中有些是比较典型的离合词,如“放心,争气,签名,吃惊”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这样去理解,即这些词本来是名词或形容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也确实是被当作名、形来用的),也是由于一种“强制转换”的作用才产生了这种离合词的用法。
(4)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对离合词的基本看法:
还是主要把它们看作词,与词组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但是它们又可以扩展,不同于一般的词,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
汉语词的双音节化的趋向决定了“合”是离合词的原式和常例,词语使用的灵活性又使离合词产生了“离”的变式和特例。
也可以理解成离合词是“词与词组之间的中间状态成分”,这使它产生了原式与变式,常例与特例两种不同形态。
但是,我们不能将其视为词组,也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合起来是一个词,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
”
主要原因是:
a)这种理解过于宽泛,与双音动宾词组界限不清,无法把二者分开。
b)不合逻辑。
从同一性角度看,“洗澡”和“洗了一个澡”中的“洗”和“澡”既然是同一个东西,那么就很难认为它们是不同的语法单位。
c)不利于教学,特别是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生难以把握。
(5)总结:
对离合词范围的界定,过去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或失之于“严”,对离合词全盘否定,否认它的存在,或失之于“宽”,模糊了离合词与双音动宾词组的界限,使之过于膨胀。
我们最好对离合词既不回避或否定,也不任意扩大其范围。
我们应该既承认离合词的存在,又对其增加一些限制,使其有别于双音动宾词组,以期对离合词的研究和教学能有所贡献。
对于离合词问题的再思考
7【2004】语素和词——对现代汉语试题第六题的再分析
1.双音节词中,有的是由两个不成词语素构成的,有的是由一个成词语素和一个不成词语素构成的,还有的是由两个成词语素构成的。
(关于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的概念详见教材)而离合词则必须是有两个成词语素构成的,因为只有两个成词语素联合在一起,理论上才能构成词组。
但是成词语素也不一定永远是成词语素(例如“笔”是成词语素,但是在“笔直”这个词中,“笔”又变成了不成词语素),它们与非成词语素组合是也不一定成词。
对这一点的解释如下:
先看语素的类型
[a]笔,灯,走,吃,大,好,他,谁,仿佛,轰隆,巧克力,歇斯底里
也,再,和,吗,了,被,的,忽然,着呢,罢了
[c]机,企,体,民,坚,技,经,(高射,机关,直升)
[d]子,儿,头,初,第,老,(热)乎乎,(美)滋滋,(黑)古隆冬
[e]菠(菜),啤(酒),鲫(鱼),(冰)激凌
下面讨论:
一个语素和一个语素加在一起是不是词。
语素x+语素y
(1)语素之间不能组合(*x+y)。
这种情况包括:
b+b,d+d,e+e,b+e,d+e这五类。
(2)可以组合,但组合的结果一定是词(x+y=词),c+c,c+a等都是这样。
(3)可以组合,但组合的结果一定是词组(x+y=词组)。
这种情况只有a+b,原因是b类语素必须成词,而且永远成词,所以它所组合的东西也必须是词,那么它就只能跟a类组合了,于是便出现了a+b的情况。
(如“吃吗”,“被他”等)
(4)可以组合,但组合结果不确定是词还是词组的(x+y=)。
这类情况只有a+a的情况,原因是a是成词语素,理论上讲a+a是词组,但a本身就不一定永远是成词语素,而且它们与非成词语素组合时也不成词,所以便出现了开头说的现象。
下面图表应该可以说得更清楚,整个(4)情况表现为一个连续统,它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的更像复合词,有的则更像词组。
2.下面讨论(4)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ü条件1:
看组合中有无轻声成分,若有,则是词,没有,暂时不定。
如:
“打手”,清音则是词,重读不定,“买卖”,“动静”等也是这样。
ü条件2:
没有轻声。
看可不可以被替换,有无替换成分(要保证替换前后结构相同)。
如:
“大家”,不能替换为“国家/大楼”,“小看”也是这样。
它们都视为不能替换,是词。
如果能替换,则不定。
ü条件3:
若可以替换,看能不能添加成分。
如“生姜,火车,电灯,粗心”等都能替换“老姜,汽车,油灯,细心”等。
但是它们中间不能插入成分,如“*火的车,*粗的心”等等。
凡是不能添加成分的认定为复合词,能添加的不定。
ü条件4:
如果可以添加,看意义是否改变,意义改变的是复合词,如“大车”和“大的车”意义就不一样。
类似的“龙头,大小”等。
意义不变的不定
ü条件5:
添加可以,而且添加了以后意义不变,看是否能加很多成分。
如“大树”可以添加为“大的树”,意义不变,但只能加“的”,“*大的松树”就不能说。
像“白纸,看见,铁锅,车灯,推翻,吃完,打开”等都是这样。
添加的东西不限制的不定。
ü条件6:
无扩展限制,看频率的比较,看扩展的情况多,还是不扩展的情况多。
如“理发——理了一次发,说话——说句话、说了一句话、说了一晚上的话”等。
看是词的使用频率高还是扩展后的使用频率高,要是词的频率高,就是复合词,否则是词组。
这六类中,越往前就越接近词,越往后就越接近词组。
3.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4)组合中内部也存在着连续性,不能一次说清。
判断是也看用什么办法,有严格和不严格之分。
二、词义的构成:
理性义、色彩义
1以下列词语为例,说明词义的构成(9分) 授予 忠诚 春意
答:
词义包括概念义(又叫理性义、逻辑义)——这是词义的核心内容,附属义(又叫色彩义、非理性义、附加义)——这是依附于词的概念义上的反映人们某种主观态度、感情色彩以及语体、形象色彩的意义。
“春意”的概念义是指春天的气象(迹象或情景,如“春意盎然”),它的附属义是指春心,爱慕异性的心情(如“她那眼波一转,她的春心就滋润了我,给了我温暖”、“春心萌动”)。
其余的两个词只有概念义,没有附属义(具体分析从略)。
1根据词典释义,分析下列、精彩、理事、浪潮、舟楫、承办的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
1、精彩:
(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
2、理事:
代表团体行使职权并处理事情的人
3、浪潮:
指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行动
4、舟楫:
<书>船只
5、承办:
接受办理
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去破解该题?
这道题我曾经回答过。
词典里的词义一般是指它的理性义(概念义)和附属色彩义,它和语素义有密切联系。
例如:
“承办”的词义“接受并办理”,就是由两个语素义综合而成的。
再如 “悲凉——悲哀而凄凉”也都属于这一类。
你可以参看一下解释词语之类的书(有的语义学类的书上也有所介绍)。
另外,上次好像是你问的一个问题,我给出了答案,但后来不小心又给我删除了。
现再补上答案:
1. 听说他已经回来了(其中“听说”是插说,
2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素分词根语素(实语素)和词缀语素(虚语素),词分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纯词的词义也就是构成这个单纯词的语素义(如:
人、走、葡萄),合成词的词义一般都不是构成这个合成词的几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如:
“大豆”“黑板”“国家”“骨肉”“女人”——并不是女性的人就是“女人”,这个人心肠好中的“心肠”也不是指“心子”和“肠子”).包含词缀的合成词词义也不是几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如“想法”“苦头”“孩子气”等)。
转折关系的复句中,“虽然 但”和“尽管 然而”有何不同。
比如这句:
“一篇优秀的抒情诗,( )抒的是个人之情,( )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的精神”。
把这两组词放在这里似乎都可以,请您老解答一下
“虽然 但”和“尽管 然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有的书上又叫让步关系)的连词,在上面“一篇优秀的抒情诗,( )抒的是个人之情,( )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的精神”的句子里,两者都可以用。
当然,“尽管”另外还有副词的用法,如“需要我帮忙,请尽管说”,“虽然”没有这种用法。
3【2005】.请写出"厚"和"薄"在哪些义项上能构成反义词,哪些义项上不构成反义词,并说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0分)
"厚"的义项:
(1)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的距离:
如"五厘米后的木板"。
(2)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的距离较大的,跟"薄"相对。
如"厚纸"。
(3)深,重,浓,大:
如"厚望,厚情,深厚的友谊"。
(4)不刻薄,待人好:
如"厚道"。
(5)重视,注重:
如"厚古薄今"。
"薄"的义项:
(6)轻微,少:
如"薄酬"。
(7)不庄重:
如"轻薄"。
(8)看不起,轻视,慢待:
如"菲薄,厚此薄彼"。
(9)迫近:
如"日薄西山,薄暮"。
其中,在"扁平物体上下距离较大还是较小"(薄纸--厚纸),"重视与不重视"(厚古薄近,厚此薄彼)这两个义项上构成反义词,在其他各义项上均不构成反义词。
出现这中情况的原因:
构成反义的两个词必须是同属一个意义范畴的,不同范畴的词是不能构成反义关系的。
因此,反义词既是相互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4【2004】对下列近义词进行辨析:
标记/标志,夸大/夸张,休养/疗养。
(15分)
注释:
书中有辨析近义词的详细的方法和步骤,而且每年的例词不一样,在习题集中也有对例词的详细分析。
答案:
(每个5分)
1.标记标志
读课文时,找出作者交代的时间,地点的词语,用符号做上~。
++
事物的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独特的~。
-+
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
-+
将编好号码的~贴在上百只样本的翅膀上。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总结:
(1)“标记”只用于具体事物,“标志”则可用于具体和抽象事物。
(2)“标记”在口语和书面语均可用,但没有郑重,严肃的色彩,“标志”多用于书面语,且有郑重、严肃的色彩。
(3)“标志”可用做动词,“标记”不行。
2.夸大夸张
有些人在集体的荣誉面前,总爱~自己的作用和能力。
+-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诗人为了强调水势的高度而这么~的。
-+
说话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要~优点,也不要缩小缺点。
+-
~是文艺作品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
-+
这幅画的动物变形的技法非常~。
-+
总结:
(1)“夸大”着重指因目的不正而存心说得超越实际情况,是贬义词,“夸张”着重指为了增强表达力而有意把话说得过分些,是中性词。
(2)“夸大”可以带宾语,“夸张”不行。
(3)“夸张”还可以做名词和形容词,“夸大”不行。
3.休养疗养
母亲手术后,经过近一年的~,身体已经基本康复。
++
对离职~的老同志,要更加关心和照顾。
+-
她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到温泉~院去~了一段时间。
-+
暑假是孩子们~身心的时间,应该让他们好好休息。
+-
我国西汉时期的君王特别注意给人民~生息的机会。
+-
总结:
(1)“休养”指休息调养,可用于病员,也可用于一般人员,“疗养”多用于身体衰弱或患有慢性病的人员。
(2)“休养”还可带宾语,表示使动意义,“疗养”不行。
(3)“休养”有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思想,“疗养”没有此意。
5根据命名归纳“打”的义项,并回答问题(10分)
1、 不要使劲打门2、 我把杯子打了3、 打家具4、 打卤5、 打毛衣6、 打信号7、 打草稿8、 打哈欠9、 打比方10、 打成右派11、 打手势12、 打把刀13、 打电话14、 打他主意15、 打官腔问一:
说明义项归并的方法问二:
动词“打”的引申趋向 特别是第二题!
1、 不要使劲打门 (用力敲击物体)
2 我把杯子打了 (碎裂,破裂)
3、 打家具 (制作,制造)
4、 打卤 (制作)
5、 打毛衣 (制作,编织)
6、 打信号 (发射,给)
7、 打草稿 (从事的一种具体动作,写)
8、 打哈欠 (从事的一种具体动作)
9、 打比方 (介词,凭,用,靠)
10、 打成右派 (从事的一种具体动作)
11、 打手势 (从事的一种具体动作)
12、 打把刀 (制作)
13、 打电话 (发射,发出)
14、 打他主意 (从事的一种具体动作)
15、 打官腔 (从事的一种具体动作)
义项归并的方法就是看每一个词语在语境之中的具体意义,相同的就归并为同一义项,不同的就分列义项。
引申趋向 ——由一种具体的动作扩展到几种种不同的具体动作,并且有逐渐虚化为介词的趋势。
一、义素的分析和运用
1根据命名归纳“打”的义项,并回答问题(10分)
义项的归并应该没有具体的答案,因为不同字典确实是有不同的归并方式,但是,归并方法应该是一样的,我想是不是就是按本义和转义进行归并;另外,动词“打”的引申趋向,是不是分析一下它的引申义与宾语的结合方式,但是还是不明白,还请冯教授指点。
再有,我希望能得到您的书,特别是里面的题目,我觉得我做题做得太少了,而且现在复习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重新入手,很是茫然,如果要是今年第二次再考不上,我就要羞愧地挖个地洞钻下去了。
[冯教授回复] 你答题的思路是对的。
义项的归并还应注意,要结合所给的语料把相同意义的归并到一起,如“打家具”和“打把刀”的“打”都表示“制造(器物)”的意思(这当然是“打”的引申义)。
1、分析同义词"藏——躲藏"
“藏”是个单音节单纯词,有一个语素构成;“躲藏”是个联合型复合式合成词,由“躲”、“藏”两个语素构成。
“藏”是一个多音字,有“cáng”“zàng”两个读音。
“藏”在读“zàng”时指的是西藏、藏族、或者表示存储大量东西的地方,如:
宝藏。
“藏”在读“cáng”时有两个意思,即“躲藏、隐藏”和“储藏、收藏”。
所以“藏”包含“躲藏”的意义,而“躲藏”不包含“藏”的其他意义。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如下:
(1)你把我的书藏哪去了?
(2)他来不及躲藏起来就被敌人发现了。
(3)他来不及藏起来就被敌人发现了。
句
(1)中的“藏”不可以换成“躲藏”,因为“躲藏”不表示“收藏”的意思,并且“躲藏”是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直接宾语。
“藏”可以带直接宾语,也可以不带。
句
(2)、(3)中两个词意思一致,可以互换。
虽然“藏”和“躲藏”有意义相通之处,但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藏”
可以出现在“把”字句、“被”字句和役使句中,而“躲藏”一般不可以。
分析同义词"藏——躲藏"还应该注意:
“躲藏”的施事主体往往是人或动物,一般不带宾语;“藏”起来的事物可以是人、动物,还可以是其他物品,常带宾语。
2同义词辨析:
挑-拣-选:
它们的词性、语法功能和搭配关系不完全相同。
挑——读tiāo时有动词、名词、量词不同用法,它读tiǎo时有动词、名词的用法;拣和选—— 都只有动词用法。
其它词义上的区别请自己找找有关工具书,不难找到答案。
3.【2005】近义词辨析:
路程/行程;感动/激动。
(10分)
答案:
第一组路程行程
从宾馆到火车站,只有十分钟的~。
+-
编纂人员历时十余载,~逾十万公里,才完成了这套民间谚语集成著作。
-+
~早就定好了,就等着这笔钱去买机票了。
-+
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更长。
+(+)
人类历史的~及其经验教训,都是人类自己教育自己的最好教材。
(+)+
总结:
(1)"路程"一般是比较近的道路,"行程"多是较远的道路。
(2)"行程"可以表示旅行的日程,"路程"不行。
(3)"路程"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行程"多用于书面语。
第二组感动激动
凡是接受过他的悉心治疗的人,无不为之~。
+-
听了他的话,我觉得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一时~得我说不出话来。
-+
得到工厂严重亏损的消息,工人们都~起来,要求撤换厂领导班子。
-+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还能携手共渡,这使我们深受~。
+-
李老师以其高尚的敬业精神,~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
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人群们敲锣打鼓奔向天安门广场。
-+
总结:
(1)"感动"指因感受强烈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引起"感动"的事物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激动"指因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感情上的冲动,引起"激动"的事物,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消极的。
(2)"感动"可以表示使动意味,有"很受感动"的说法,"激动"不行。
(3)"感动"做谓语,可带宾语,"激动"不行;"激动"可以做形容词,做定语,"感动"不行。
4.【2005】请写出“厚”和“薄”在哪些义项上能构成反义词,哪些义项上不构成反义词,并说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0分)
答案:
“厚”的义项:
(1) 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的距离:
如“五厘米后的木板”。
(2) 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的距离较大的,跟“薄”相对。
如“厚纸”。
(3) 深,重,浓,大:
如“厚望,厚情,深厚的友谊”。
(4) 不刻薄,待人好:
如“厚道”。
(5) 重视,注重:
如“厚古薄今”。
“薄”的义项:
(6) 轻微,少:
如“薄酬”。
(7) 不庄重:
如“轻薄”。
(8) 看不起,轻视,慢待:
如“菲薄,厚此薄彼”。
(9) 迫近:
如“日薄西山,薄暮”。
其中,在“扁平物体上下距离较大还是较小”(薄纸——厚纸),“重视与不重视”(厚古薄近,厚此薄彼)这两个义项上构成反义词,在其他各义项上均不构成反义词。
出现这中情况的原因:
构成反义的两个词必须是同属一个意义范畴的,不同范畴的词是不能构成反义关系的。
因此,反义词既是相互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第五节语境和词义
1、下列句子里都含有名词“人”,请指出他们各自的意思(其他有关说明恕不作答),并说明词义的特性以及词语使用中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1)这本书人手一册。
(每个人)
(2)小明已长大成人。
(成年人)
(3)人是高等动物。
(指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4)这是给人捎的东西,别乱动。
(别人、人家)
(5)他人很好。
(指人品、性格等)
1【2005】什么是基本词汇它们有什么特点(12分)
答案:
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它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是语言使用中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共同理解、运用的基本词汇的总称。
特点:
1、普遍性(全民性):
它们的使用不受地域、行业、阶层、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2.稳固性:
从历时的角度看,历史上这些词汇的变化不大。
3.能产性:
对名、动、形等很重要,但是虚词不强,"你、我、他"等代词也不强。
总结:
基本词汇中大多数实词有以上三个特点,大多数虚词和一些代词只有前面两个特点。
三.行业语和隐语
1.熟语与俗语区别:
“熟语”包括了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和格言等,范围较广;“俗语”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一般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俗语”也叫“俗话”,“谚语”实际上也就是“俗语”。
二.词汇的规范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