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之小说阅读必考题型精讲精练专题4情节探究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897150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7.63KB
高考语文之小说阅读必考题型精讲精练专题4情节探究题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之小说阅读必考题型精讲精练专题4情节探究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之小说阅读必考题型精讲精练专题4情节探究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之小说阅读必考题型精讲精练专题4情节探究题含答案
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情节探究
★★必备知识★★
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其探究内容已超出了情节内容本身,也比情节作用题带有更强的综合性,往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②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变化轨迹;③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解题思路展示】
1.考虑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小说的情节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它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探究那一部分,往往是情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
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往往是在情节转变过程中完成的,我们可在情节的安排中去探究对人物的作用。
3.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通过情节安排来深化主题,寄寓自己的情感。
4.思考情节的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
★★经典例题★★
一、(2019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
”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
”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
“去梨花屯?
”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
“是。
”
“去包队吗?
“是。
胜利大队。
”
“我也是!
”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
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
“实事求是嘛!
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
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
我叫挖的,我负责!
”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
”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
“哪一篇?
”
“谈得真好!
”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
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
基层干部负责任。
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
”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
“我也有责任!
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
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
责任归我负!
”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
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
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
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
“停一停!
”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
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
“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
“咹?
”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
“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
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
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
我都有一截呢!
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
老赵终于打断了他:
“现在沟在哪里?
”
“哪里?
”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
“哪个喊填的?
”
“哪个?
”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
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
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
唔,先是抬那些石头。
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
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
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
“老人家,我们走吧!
”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
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
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
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答案】第一问:
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
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小说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答题方法是:
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理解语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开头段的作用大致有: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
承上启下,照应铺垫。
结尾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
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或照应开头等。
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
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第一问要求筛选“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
关键句:
“老赵提醒他:
‘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常”以及文章倒数第四段内容,都在暗示赶车老人的话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要求分析小说首尾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二、【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1)“你,你别打啦!
”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2)“喊啥,小崽子?
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
”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3)“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枪。
”
(4)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
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
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
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
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5)“给,小崽子。
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
你有这个胆子吗?
”
(6)几乎和我一般高的**,差点把我撞个跟头。
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
“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
(7)“先别吹。
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8)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
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
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9)我慢慢地攀上山顶。
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
这里准有野兽。
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
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
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本初树林。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
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
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
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面,不是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
转眼间,他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
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10)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
“今天,我打了个鹿。
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
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
。
。
。
。
。
”我对特吉说。
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11)“嘿,傻小子。
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
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
。
。
。
。
。
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懂吗?
”
(12)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
“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
(13)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
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
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哪里惊慌奔逃。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
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
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
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14)快点,来啦!
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15)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
我看见鹿的后腿连皮带肉撕下一块。
啊,真有一手。
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
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16)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
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巾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17)啊,这只狼真坏。
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
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18)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19)鹿胜利了。
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
“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20)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
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
我想起特吉利的话: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
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
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
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
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
一处是我的**打的,看来没有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
在这个时候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注:
鄂温克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看法一:
不会再向公鹿开枪。
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
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
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
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
会再向公鹿开枪。
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
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
③“我”需要通过向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
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解析】这类题目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一般情况下依从作者,因为答案好组织,文中都会有体现。
无论是赞成哪一个,要有观点,要有理有据。
从情节、人物入手分析即可。
如回答不会,从文中“我”向特吉表示自己会打一只鹿,但在打猎的过程中遇到七岔犄角的公鹿与狼的搏斗过程,被它的沉着、冷静、坚强、不屈深深吸引,从文中“忘记”“啊,这只狼真坏”“我的心一下子揪紧”可以分析得出,所以“我”对公鹿心生敬意。
★★实战过关★★
一、【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真模拟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5分)
主角
陈彦
很多年后,成名后的忆秦娥记得,改变她命运的时刻,是一个太阳特别暴烈的下午。
她正在家对面山坡上放羊,头上戴了一个用柳条编的帽圈子,柳叶都被太阳晒蔫干了。
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说她舅回来了。
她随娘赶场子,到几十里地外,看过几回县剧团的戏,见她舅可神气了。
戏要开演前,他朝靠背椅子上一坐,二郎腿一跷,还给腿面子上垫一块白白的布。
他噗噗地吹开茶水上的浮沫,呷几口茶后,才从一个长布套里,掏出一对就像两根“筷子”的鼓槌来。
“筷子”头朝鼓皮上一压,眼看“筷子”都要折断了,可手一松,又立即反弹得溜直。
几个敲锣、打铙的,看着“筷子”的飞舞,还有她舅嘴角的来回努动,下巴的上下含翘,眼神的左右点拨,就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敲打起来。
整个山沟,四处八下的人,循着热闹,急急呼呼就凑到了台前。
看的人越多,她舅手上的小鼓槌就抡得越欢实,敲得那个快呀,像是突然一阵暴雨,击打到了房瓦上。
那鼓槌,看似是在一下下朝鼓皮上落,落着落着,就变成了两个喇叭筒子,好像纹丝不动了。
可那鼓,却发出了皮将爆裂的一迭声脆响。
以至戏开始了,还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而不操心场面上出来的演员。
好几次,她都听舅吹牛说,附近这七八个县,还找不到他这敲鼓的好手艺。
省城大剧院的戏,舅说也看过几出的,就敲鼓那几下,还没有值得他“朝眼窝里眨的”。
不管舅吹啥牛,反正娘见了就是骂,说他一辈子就知道在女人窝里鬼混。
舅对娘说:
“麻利把招弟收拾打扮一下,我赶晚上把娃领到公社住下,明天一早好坐班车上县。
”
娘就赶紧张罗着要给她洗澡、梳头。
她舅说:
“一定要把头上的虱子、虮子篦尽,要不然进城人笑话呢。
”她娘说:
“知道知道。
”娘就死劲地在她头上梳着篦着,眼看把好些头发都硬是从头皮上薅掉了,痛得她躲来躲去,可娘还不停地梳。
招弟也不知是高兴还是茫然,头嗡的一下就木了。
她想,那咋都是她姐来弟的事。
来弟比她漂亮,能干。
可没想到,这事竟然是要让她去了。
洗完头,娘给她扎辫子的时候,她问:
“这好的事,为啥不让姐去?
”
娘说:
“你姐毕竟大些,屋里好多事离不开。
我跟你爹商量来商量去,你舅也同意,还是让你去。
”
“我去,要是人家不要咋办?
”她问。
娘说:
“你舅在县剧团里,能得一根指头都能剥葱。
谁敢不要?
”
娘把她姐的两个花卡子从抽屉里翻出来,别在了她头上。
这是姐去年挖火藤根,卖钱后买下的,平常都舍不得戴。
“姐不让戴,你就敢给我戴?
”她说。
“看你说得皮薄的,你出这么远的门,戴她两个花卡子,你姐还能不愿意。
”
娘说完,咋看,又觉得她身上穿的衣裳不合适。
不仅大,像浪浪圈一样,挂搭在身上,而且肩上、袖子上、屁股上,还都是补丁摞补丁的。
娘想了想,突然用斧子,把她姐来弟的箱子锁砸了。
娘从那里翻出一件绿褂子来。
那是来弟姐前年过年在供销社买的,只穿了两个新年,加上六月六晒霉,拿出来晒过两回,再没面过世的。
那褂子平常就一直锁在箱子里,钥匙连娘都是找不到的。
她咋都不敢穿,还是娘硬把绿褂子套在了她身上。
褂子明显大了些,但她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出门时,舅说:
“你看你们把姓打扮的,像个懒散婆娘一样。
再没件合身衣服了?
”
娘说:
“真没有了。
就身上这件,还是她姐的。
”
舅无奈地叹了口气说:
“唉,看看你们这日子。
不说了,到城里我给娃买一件。
走!
”[来源:
学#科#网]
刚走了几步,娘就放声大哭起来。
其实,招弟也舍不得娘。
刚出村子,她舅说:
“得把名字改一下,以后不要叫招弟了,就叫易青娥吧。
省城有个名演员叫李青娥,你叫易青娥,说不定哪天就成大名演员了呢。
”舅说完,还很是得意地笑了笑。
突然变成易青娥的易招弟没有笑。
她觉得舅是在说天书呢。
易青娥舍不得娘,也舍不得那几只羊,它们还在坡上朝她咩咩叫着。
十几年后,易青娥又变成了忆秦娥。
(节选自陈彦《主角》,有删改)
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有何写作意图?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答案】在文章的写作顺序上,这段插叙使行文起伏变化,有了波澜,避免文章呆板、拘谨。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舅舅多才多艺的一面,也表现了舅舅“浪荡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从小说情节上,戏台对于招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主人公以后艺术道路的成功作铺垫。
【解析】文中第二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情节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写作顺序上,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情节上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自然段是小说女主人公招弟想去城里看舅舅打鼓时的场景,属于记叙中的插叙,使文章叙述起伏变化,推动接下来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段是写舅舅打鼓时的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舅舅多才多艺的一面,为下文舅舅让招弟去城里学艺做了铺垫;招弟对于舅舅的记忆始于戏台,内心对此有好感,为她之后走上艺术道路做了铺垫。
二、【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秦腔
孙兴运
宁静而广袤的渭北高原上,常听见有人吼两嗓子秦腔。
年过不惑的王班主很反感说“吼”秦腔,一听说就上火。
王班主说秦腔讲究丹田气壮,意味深长;讲究气势如虹,形神兼备。
没人跟王班主辩理儿。
相貌堂堂的王班主膀大腰圆,是唱关公的名角儿。
他唱关公声音粗犷,气势豪迈,加之其体态相貌颇有神韵,在台上就像大义凛然的关二爷在世。
王班主痴迷扮演关公,他拉起的戏班子只唱关公戏。
戏台上的王班主红脸长髯,一袭长袍罩身,手提青龙偃月刀,一声断喝后站定,目光如炬,威武如神。
戏中的王班主只把自己看成关二爷,不再有王班主。
王班主把关公扮演得出神入化,人家就喊他“关二爷”。
王班主喜欢人家喊他关二爷,他常将自己看做关公转世。
大清早,王班主漱了口,往院子里一站,唱两嗓子“任尔奸来任尔狡,难逃二爷青龙刀……”,再舞弄一会儿青龙刀,就如关二爷附体一般精神抖擞。
有人笑王班主痴傻,王班主正色道:
“俺唱的是大秦腔,懂不?
大,就是大气、豪迈!
直透九霄的大秦腔!
”没人懂他的大秦腔,等懂了大秦腔的时候却是在“关二爷”的绝唱!
那是秋后的一个晌午,王班主正在枣村唱《出五关》和《单刀会》,他沧桑的声音摄人魂魄,仿佛于兵戈相见的沙场走来了长髯飘飘、威仪万千的关公。
枣村人都在聚精会神地看戏,没有人料到大白天竞有土匪闽进了村。
那是关中平原上最强悍的一股土匪,匪首是令人胆寒的“二疤子”,武功高强,善使长刀。
此人刁钻狡猾、心狠手辣,麾下聚集了十数个喽?
,以打家劫舍为生,行踪不定,令人防不胜防。
村人都聚在戏场,土匪洗家劫舍不费吹灰之力。
可临走时,“二疤子”觉得那是偷盗,有辱威名,于是便在村里放了把火。
大火燃起后,“二疤子”便带人来到戏场。
村内的烟火并未惊动看戏入迷的村人,直到受到惊吓的姑娘“啊”一声,村人眼光才硬拽了过来。
有人回头发现村内着火,慌忙跑了回去,被掳的姑娘危急中喊了声:
“‘关二爷’救俺!
”
“关二爷”正在鼓乐声中唱着《出五关》:
“任尔奸来任尔狡,难逃二爷青龙刀……”须臾,戏场人已空。
“二疤子”轻蔑地笑着说:
“你拿他当关二爷?
他是个戏子!
救不了你。
哈哈哈……”听见姑娘呼救声,“关二爷”转身用刀横指“二疤子”唱道:
“大胆毛贼!
关某在此!
”“二疤子”大笑说:
“不知死活的戏子!
俺今天就亲自宰了你!
”言毕,“二疤子”抛开掳着的姑娘,喝令喽?
们别动,只身提刀上前。
惊见变故,鼓乐声骤然停下,却见王班主立即气泄神消,手中长刀点地。
“二疤子”得意狂笑,笑声惊得鼓乐手颤抖。
有鼓槌惊落了,敲出洪亮的“咚、咚”声。
闻声,王班主神情一震,手中长刀弹起!
鼓乐手明白了,顿时,铿锵声重起。
“关二爷”又唱道:
“任尔奸来任尔狡,难逃二爷青龙刀……”霎时,“二疤子”长刀砍出,“关二爷”举刀相迎,随着一声清脆的钢音迸出,“关二爷”的刀鞘脱落了,刀头银光闪亮。
战鼓声紧起!
“关二爷”将青龙刀舞成了一团光,“二疤子”力战苦撑。
突然,“关二爷”佯败而走,“二疤子”伺机急攻,“关二爷”一招“拖刀计”将“二疤予”斩于刀下!
临死,“二疤子”也没想到“关二爷”用的是加了鞘的真刀!
更没想到他竟会使“拖刀计”!
“关二爷”的英勇震呆了大伙儿,却有一名喽?
趁大家发愣时将刀插入了“关二爷”后背!
戏班子的人冲上来时,喽?
逃走了。
.奄奄一息的“关二爷”满脸的豪迈。
有人哭着喊:
“‘关二爷’,俺们给你唱大秦腔!
你听着……”
可“关二爷”再也听不见了。
此后,无论谁唱关公戏,都没人叫好了。
(有删改)
问题:
小说结尾“关二爷”使“拖刀计”用真刀斩杀“二疤子”,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情节酌合理性。
【答案】①王班主演戏时投入角色,因而与二疤子交手表现英勇。
②王班主仰慕关羽,精神上濡染了关羽的侠义精神。
③王班主在长期的训练中,练就了一定的刀法和战法。
【解析】本地需要抓住小说的结构层次、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寻找线索。
从王班主对演戏的痴迷,演习时与“二疤子”交手的画面,可以看出王班主的投入。
从王班主痴迷扮演关公,可以看出他仰慕关公的行为,说明他濡染了关羽的侠义精神。
从王班主扮演关公出神入化,长期舞弄青龙刀及他与“二疤子”交手的场景,可以看出他练就了一定的刀法及战法,因此他才能战胜“二疤子”。
三、【2018届福建省厦门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6分)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
“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
“晨诵算什么?
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
”张秀才再来传话:
“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
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
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
“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
”说罢就转身走了。
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
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
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
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
“走了。
先生躲走了。
”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小说 阅读 必考 题型 精练 专题 情节 探究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