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地实践研究.docx
- 文档编号:3890963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16KB
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地实践研究.docx
《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地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地实践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地实践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石岛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1、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前许多学校的品德教育都与生活实践脱离,特别是与心理健康教育脱节,因而造成形式主义的德育、空德育、无体验的德育。
忽视学生体验、感悟和心理需要,必然使学生缺乏兴趣和快乐,使品德教育丧失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而心理健康教育失去道德教育的统领,也造成了一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事实表明,道德教育需要加强体验教育,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但是在我校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研究,缺乏科学性、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教育途径、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极大的制约了我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因此,我们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每个学生的一生。
从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去看,心理素质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中心,他们是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明白做人的真谛。
从德育的角度讲,健康的心理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学生逐渐成熟的自我意识在品德发展中起着定向、决策和调节的作用。
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从来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离开心理品质(如情感、意志和信念)培养,单纯的品德说教和管教无法形成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无法取得道德教育的实效。
只有把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才有可能培养完善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实现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
此外,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工作。
首先,二者结合有利于完善德育功能。
其次,二者结合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有利于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来正确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再次,二者结合有利于德育工作方法、方式上的多样性、趣味性、生动活泼性。
3、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
首先,我们界定一下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思想品德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及文明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结合,就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找准最佳切入点,使两者围绕素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
4、课题研究假设
理论假设1、探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会使学校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适合我校校情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会增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理论假设2、将“心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经历教育”和“大型集体活动的经历教育”中,可以克服以往德育的弊端,充分开发日常生活中蕴藏的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品德教育的从实践到心理,从人格现状到人格追求的整体优化,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我教育环境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理论假设3、通过“融合教育”行动研究,在教师培训中实施融合教育,抓校本培训,校本科研,提高校长、教师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实施能力,培养一批专家型校长、教师。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经验与做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丰富研训形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广泛征询倾听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要求,倾听学生的需求,对教师展开培训,使研究成果为老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一是做好通识培训,组织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品德课程的开展进行系统学习,加深对课程目标、内容及方法的了解。
梳理心理健康与品德课程相结合的切入点,有效提升老师对课题的理解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能力。
二是请专家讲座。
多次邀请市教育局领导专家来我校进行业务指导。
邀请市教研中心的关蔚老师进行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冯妮主任对我校的品德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深入地指导。
三是创造条件走出去。
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优质课、研讨会的学习及观摩、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学理念、开眼界、找差距、拓思路。
通过写学习体会、做学习交流等方法,将所学所得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寻找学习所得与教学实践的契合点,及时将所学所得转化为教学能力。
2、培养学科骨干。
课题开题之初,我们就决心锻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参研老师的专业及特长,品德老师注重在品德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班主任老师关注经历教育活动和大型集体活动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
这种定向培养,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很好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带动作用,推动团队素质和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
其中刘晓红老师的课程多次在荣成市优质课程比赛中获奖,刘晓红、孙雪荣、刘东方等的作文与随笔多次在威海教育及科研网站发表。
(二)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1.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探索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有效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寻找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点。
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有许多知识点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实验中教师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确定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a、利用和发掘自我意识的心理教育资源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品德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通过自省、观察和比较等方法,客观地评价自我,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自省是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动机的历程;观察是通过观察自身行为与情境,从而确认自己;比较是通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认识自己。
如在《请你相信我》一课的执教中,让学生通过回忆在自己的身边,谁是自己最信任的人?
说说为什么值得自己信任,引导学生说出信任的原因:
比方坦率、说话算数、老实、不撒谎等。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反思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观察自己的行为值不值得别人的信任,从而认识到了“诚实守信”这一心理品质的重要和可贵。
b、利用和发掘合作心理的心理教育资源
教师要挖掘教材内部蕴涵着的教育因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情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学会与不同对象交往的方法,能感受合作,尝试合作,并逐渐走出“以我为中心”的阴影,从而能较好地调适人际关系,形成稳定的合作心理。
能较好地调适人际关系,形成稳定的合作心理。
①欣赏对方。
学会欣赏别人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欣赏对方有很多方法,如称赞、夸奖,有时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也往往会给对方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而适当赞赏别人的优点应是教师着力培养的一个心理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有关课文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
同学之间,适当赞赏对方的优点或长处,会大大改善彼此间的关系。
如教学《个人服从集体》一课时,可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实际,说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谈谈在班级中你与同学合作得怎样,鼓励学生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②善于倾听。
倾听是一种很容易为教师忽视的一种心理品质。
在人际关系中,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了解他人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才能了解到别人希望自己怎样对待他。
如在学了《有事大家商量》一课后,可组织学生学习自读课文《从小学过民主生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做到有事与大家商量,学会民主,就要学会倾听,对于正确的意见,不论是什么人提出来的,都应该虚心听取;如果自己的意见错了,不要固执己见。
③善于合作。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合作”的意义,首先要让学生领悟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对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理解。
使学生懂得合作有时还需要奉献,甘做幕后英雄,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课文谈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如《集体的力量》《助人为乐》、《待人要宽容》、《真正的友谊》、《尊重他人》等都是进行这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c、利用和发掘提高意志品质的心理教育资源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困难和挫折,常常失去进取心和勇气,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不怕困难和挫折。
”
①结合具体事例,加深理解、认识。
在教学《人要有毅力》等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生动的事例讨论分析,加深对挫折的认识,归纳遭受挫折后的种种表现,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
②运用典型形象,挖掘精神实质。
运用好课文中的典型形象,这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是很有实效的。
如不畏困难和挫折,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坚持进行科普文学创作的高士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的居里夫人……教师用他们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只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毫不动摇,才能不断进步,获得成功。
③进行耐挫心理训练。
抗挫能力与意志品质息息相关,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接受锻炼,磨砺意志,促进心理素质发展。
如学生通过学习《人要有毅力》一文,初步理解居里夫人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原因及其加强的意志品质,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居里夫人在研究中遇到过无数次的失败,那么你遇到过考试失败、比赛失败吗?
当时的心情怎样?
从居里夫人的事迹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经过内心体验,加深了认识,提高了耐挫能力。
(2)创设“情境场教学模式”,构建心理教育融合品德教育的高效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我们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心理教育融合品德教育的高效课堂模式。
为此,实验教师在借鉴了其它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出“情境场教学模式”。
所谓“情境场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始终贯穿一条鲜明的主线,以多个有联系的小情境衔接起整个教学过程,从课堂初始的创设情境到课堂收尾时的情感升华、拓展延伸都要在大情境中以一贯之,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验之旅。
从而让学生在每一个情境中得到最真实的认知与体验,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其学习动机,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保证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情境场模式”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境入情→活动融境→悟情践行→回归生活
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前,必须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确立本课的主题,再来寻找一条主线,把诸多情境联起来。
以《小树小草也知疼》为例,实验教师设计以“森林王国的烦心事”为主题,以小树小草前后的经历为主线。
无论是创境、融境还是践行环节,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小树小草前后的经历”来设计活动。
从创境时引发学生疑问“小树为什么弯腰了,小草为什么哭了?
”,到后来的探索实践活动“扮演绿色王国的记者采访小朋友”、“讨论植物对人类的作用”、“演一演生活中看到这些情况怎么办”、“读一读小树小草写来的感谢信”、“植物王国送来的礼物——爱心守护卡”,自始至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贯穿各个活动。
(3)整合了心理辅导、心海导航等,为小学德育课程建立起支持体系。
针对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结合品德课程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套心理辅导教案,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进行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组刘晓红老师结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的内容,设计了《让我们和谐相处》的心理辅导课,把“短板效应”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尝试在他们的心灵上撒下“防微杜渐”种子,引导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正视自己和他人的“短板”,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全的自我概念,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
对仍存在问题的学生,则通过心育小屋和心育热线予以个别咨询解决,为他们拨开迷雾。
2、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合的实践研究。
实施日常生活的经历教育,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开发日常生活中蕴藏的丰富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的从实践到心理,从人格现状到人格追求的整体优化。
课题组制定了《明德行》形成性评价体系,以此为载体,进行了日常生活的经历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的研究。
《明德行》形成性评价体系设立了“座右铭”“是非辨”,“捉虫记”“闪光点”等栏目,记录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是非辨”主要是对这个月班级发生的有较大影响的事件进行集体反思,看每个人对此事件的情感、态度、角色作用,论集体或个人的成败得失,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如集体受到表扬或批评以后,球赛夺冠后等等。
指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法看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吸取人生智慧、追求成功、学会发展。
“捉虫记”是月末个人反思,通过开展“啄木鸟在行动”,以小组为单位,全组同学扮演啄木鸟,帮助学生查找不足,个人结合他评、师评、家长评,反思自己本月中的不足。
特别是回顾和分析自己的心路历程,心理的变化。
“闪光点”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亮点。
如为班级做好事或自己学习的进步,某种缺点的克服,在艰苦困难面前的勇敢精神等,让学生把盲目经历变成自觉经历,被动经历变成主动经历。
从而学会自我教育,达到主动发展。
3、“在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合的实践研究。
为了更好贯彻“融合教育”思想,我们需要有“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课”。
经过实验组成员的共同研讨,实验中,我们把传统的主题班会课变为“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课。
在“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课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它以学生的“生活”和“活动”的形式展开,是一本生活的书。
这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不仅学习道德知识,而且更切实地丰富人生经验和道德智能,不仅培养道德品质,而且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们以下列实施策略实现这种融合。
①大力研究和运用“经历教育活动指导”的教学模式。
我们总结的“指导”的教学模式是:
“创设经历活动—引导叙事议论—强化经验总结—调控道德实践—提升道德品质”。
对应着这个教学过程,学生道德的学习模式是:
“进入角色—体验感悟—内化德性—外化德行—学会发展”。
特别要加强体验感悟的引导,让学生充分释放心里潜能,提高道德智能。
②根据每一课教学和活动的内容设计和实施相关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如“我的小舞台”,应当主要培养学生大胆展示,追求成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交往和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我能行”的成功感和自信心等。
③在活动和教育过程中密切注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或亮点,引导积极的心理需求,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4、在“大型集体活动的经历教育”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结合学校政教处开展的系列大型集体活动,深入研究实践,探索了在大型集体活动中实施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教育策略:
①关注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自己的角色,为集体出谋划策,做贡献。
②每个人都围绕集体的活动目标和要求积极参与,追求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在奋斗和成功中,体验勤奋、执著,独立自主与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与讲究策略,沉着冷静与抓住时机,个人作用和集体力量的辩证关系等。
③在活动中教师及时捕捉和发现各类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认识活动发展的形势和应对策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趋利避害,争取活动成功。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1)编著了系列校本丛书,丰富了品德教学资源库。
校本丛书既是对两年多来课题研究情况的一个总结提炼,又是所有课题组成员品德教学与研究智慧的集聚。
该系列丛书从“合理利用和挖掘小学品德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品德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策略”“构建品德课程高效课堂模式”“学生经历活动指导课的有效性”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选用了20个课堂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运用一定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述与分析,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课题组的研究轨迹与思想历程。
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2)构建了符合品德课程特点的教学体系。
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和家长对品德课程的态度,也在改变了教师课程实施态度,教师们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并投入到课程中加以检验,探寻解决课程实施问题的基本策略,初步构建了符合品德课程的特点教学体系,使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得到较好统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的实施。
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品德课程调查表
你对品德课感兴趣吗?
很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0.1%
60.8%
43.4%
33.2%
46.5%
6%
你喜欢品德课吗?
很喜欢
喜欢
不喜欢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3.7%
51.8%
40.6%
40.6%
45.7%
7.6%
你对自己的品德学习评价满意吗?
很满意
满意
不满意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1.8%
46.7%
31.9%
43.2%
56.3%
10.1%
课题实施以来,品德课程教学体系基本形成,课程的实施质量得以提高,多节次的课程在各极比赛中获奖。
刘晓红老师执教的《短板成长记》、《寻找抗挫正能量》被评为荣成市优质课;孙雪荣老师执教的《多彩的民族节日》被评为荣成市优质课程资源;王丽英执教的《爱的douremi——让我们大声说“不”》在荣成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威海市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王评评老师执教的《学会合作》被评为荣成市优质课程资源;周宏秋老师执教的《有事大家商量》在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荣成市级一等奖,威海市级二等奖。
在这些优质课程的推动下,品德课程成为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之一。
(3)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规模。
除了重视品德课程的教学,学校还重视开展多种德育教育活动,如“明德教育-国学诵读”活动、“清明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向雷锋学习”、“光盘行动,爱惜粮食”等专题活动,多措并举,让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已成规模,引发各界的一致好评。
今年3月,中国德慧智国学基金向学校捐赠了价值5.4万元的国学图书,并进行了双向了交流。
学校也被评为“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宋文健校长被聘任为“青少年道德培养导师”。
另外,共青团威海市委、威海市教育局、威海市少工委还授予学校2012年度“威海市优秀少先队大队”荣誉称号。
(4)课题的实践研究者和实验对象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全面更新,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在整个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引导教师根据研究的课题写案例,把写案例的过程变成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的过程;把帮助教师整理、修改案例的过程,变为教师群体培训的过程;把听评案例的过程,变为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创造优质教育方法的过程。
教师对知识与学生成长的关系、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成长的关系、学生综合素质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逐步实现了从“课程实践者”向“课程利用者”的转变,促进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赵伟被授予荣成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冷文凤老师的先进个人材料《幸福,在教育深处》刊登在荣成教育通讯上;丛高群老师荣获“威海市师德标兵”称号;宋文健校长撰写的《明德奠基,明亮人生》与《办“明德”教育,育“明德”之星》、刘晓红老师撰写的《一个蹩脚小裁缝的春天》、孙雪荣老师撰写的教学案例《用评价手册为学生成长导航》、刘东方老师撰写的论文《信息小课堂,明德大舞台》、孙军伟老师撰写的《诵国学经典,孕“明德”之人》在威海教育发表。
正是这一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不断感受课程的美丽,享受研究的快乐,体验专业成长带来的幸福。
变化之二:
滋养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课题组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近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训练、熏陶,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心理健康教育收到明显效果,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显著成效。
(1)总体上看,学生的笑声多了,班风好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基本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已经形成了。
自私自利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打架吵嘴的看不到了,互相谦让见得多了;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不见了,主动捡拾纸片树叶、维护校园洁净的人越来越多。
(2)学生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学生参加校内校外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大,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增加才干,增强自信。
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实验班的学生主动参与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有的活动可能只有少数人参加,比如“缅怀革命先烈”讲故事比赛,每班只能选一人参加校级的比赛。
普通班的可能只会在几个人中进行挑选,而实验班的同学则通过小组竞争、班级竞争的方式,最终选出校级参赛者。
虽然只有少数人能在学校拿名次、成绩,但学生普遍增加了自信心,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风采。
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的舞台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先后有60多人次在绘画、表演、创新、诵读小名士、书信大赛、征文等活动或比赛中获奖。
李晴晴和张惠莹同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威海市级优秀少先队员。
王碧瑗和温珍昱被威海市少工委提名为“美德少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教育 心理健康 品德 相结合 实践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