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复习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专题训练.docx
- 文档编号:38844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58.70KB
6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复习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专题训练.docx
《6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复习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复习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专题训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复习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专题训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
A [解析]本题以甲骨文“宗”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含义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与血缘密切相关,因此“
”应表示祖宗牌位,B、C两项与宗法无关,故排除;商周时期尚无皇帝,直到秦朝才有皇帝制度,故D项错误。
2.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A [解析]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 [解析]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
故答案选C项。
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D [解析]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A、B两项与题干“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故排除C项;D项与题干“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等信息相符。
答案为D项。
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 [解析]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
故答案选C项。
6.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D [解析]本题以官员与皇帝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可看出,这一类官员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权力的大小全凭皇帝的赐予,与此相符的是D项。
A、B、C三项都是中央行政机构,按照规定权力都非常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限制作用。
7.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B [解析]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据第二行“禁军”“坊市”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时期;据第三行中“府州”“蒙古学”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据第四行栏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
依据时间排序,B项符合题意。
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9分)
[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
(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
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本题以明朝的相关历史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
(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依赖内阁”“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等信息并结合明朝后期统治的史实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皇权专制、内阁政治腐败、太监掌权以及宦官专权等视角分析原因。
第
(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玉米、番薯……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的信息并结合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会馆等来概括明朝经济的新气象;第二小问政府实行的老政策依据所学从经济政策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依据材料中“戚继光……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以及“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葡萄牙占领的澳门”等信息从倭寇骚扰、西学东渐、葡萄牙入侵等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对外政策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角度分析作答。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
……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12分)
[答案]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
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
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第
(1)问主要从图片中挖掘信息,侧重从图例中分析,如商路、不同文明及其分布等。
第
(2)问主要从当时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程度进行对比作答。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因素”主要根据图片的地理环境、材料二中文明发展的程度方面作答;“认识”可从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及文明的多元化方面作答。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16分)(要求:
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
[答案]
(1)郡县制度:
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
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
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政治与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制度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能力。
第
(1)问着重说明郡县制、儒家思想的形成、科举制和官营制度四个方面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即加强对地方统治与维护国家统一、思想统一、控制选官权和为中央集权提供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人 历史 必修 专题 复习 古代 东西方 政治制度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