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解析中考化学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880402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35.84KB
湖北省荆门市解析中考化学试题.docx
《湖北省荆门市解析中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门市解析中考化学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荆门市解析中考化学试题
湖北省荆门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变化中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器生锈
B.
燃放烟花
C.
汽油挥发
D.
食物变质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
A、铁器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燃放烟花是利用了可燃物燃烧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食物变质过程中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正确熟知引起物质变化的原因,可以借用排除法进行选择,选出最有把握的选项.
2.(2分)(2015•荆门)下列图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2分)(2015•荆门)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葡萄汁(葡萄汁的PH为3.5~4.5)
B.
为了个人卫生,应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
C.
人体缺锌会引起生长发育缓慢,因此锌元素摄入得越多越好
D.
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
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化学与生活.
分析:
A、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酸性饮料;
B、根据节能环保的措施判断;
C、锌元素摄入过多会中毒;
D、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氨气,造成肥效降低.
解答:
解:
A、因为葡萄汁的pH都小于7,都显酸性,所以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葡萄汁,故说法正确
B、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既浪费资源,又消耗生产所用的能源,不符合“绿色生活的理念”,故错误;
C、锌元素摄入过多会中毒,并非越多越好,故错误;
D、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氨气,造成肥效降低,故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2分)(2015•荆门)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食品保鲜的办法
B
灭火实例与原理
固态二氧化碳﹣﹣冷藏保鲜
放入生石灰﹣﹣防止受潮
充入氮气﹣﹣防腐
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住宅失火时用水浇灭﹣﹣降低温度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
物质的区别方法
D
化学中常见的“三”
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并搅拌
酱油和醋﹣﹣闻气味
氯化铵和磷矿粉﹣﹣观察颜色
三种可燃性气体﹣﹣H2、CO、O2
三种可加热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
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A.
A
B.
B
C.
C
D.
D
考点:
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真空包装的成分探究;用于加热的仪器;氧气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与生活;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生石灰能与水反应、氮气性质稳定;
B、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可以移走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根据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发生的现象、酱油和醋的气味、氯化铵和磷矿粉的颜色分析回答;
D、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试管、蒸发皿、烧杯都可以加热,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解答:
解:
A、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可以冷藏保鲜;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以做食品干燥剂;氮气性质稳定,充入氮气可防腐,故A正确.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能使油和空气隔绝;用水灭火,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能隔离可燃物,都能灭火,故B正确.
C、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加肥皂水并搅拌进行鉴别;醋有刺激性气味,酱油没有,可通过闻气味鉴别;氯化铵是白色固体,磷矿粉是灰色固体,观察颜色可以鉴别,故C正确;
D、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氧气没有可燃性;试管、蒸发皿、烧杯都可以加热;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灭火方法、检验物质的方法、加热的仪器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特别注意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方面的问题.
5.(2分)(2015•荆门)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括号中为方法或试剂),你认为可行的是( )
A.
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铜溶液、银丝)
B.
鉴别固体:
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水)
C.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点燃)
D.
分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粉末(加水溶解,过滤)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具体应用分析即可;
B、依据三者溶于水溶液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分析即可;
D、依据氧化钙遇水可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银丝插入硝酸铜、硫酸亚铁溶液中,都不会发生置换反应,只能证明出银的活动性最弱,无法证明铜和铁的活动性顺序;
B、三种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不同,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所以该方法可区分三者;
C、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所以采用该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可行,应该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分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粉末不能与加水的方式进行,可采用高温加热的方式进行分离;
故选项为:
B.
点评:
此题是一道除杂、分离、鉴别题,掌握物质间的反应规律,保证除杂质时不能改变原来的主要物质,只能除掉杂质,且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6.(2分)(2015•荆门)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
温度,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物质间的接触面积越充分,反应速度越快;反应物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反应速度越快;通常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其反应速率等;据此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说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选项推理合理.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因为反应温度不同,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容易发生,故选项推理合理.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说明了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故选项推理合理.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铜片与铜粉均属于同一种物质,无法得出反应物的种类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故选项推理不合理.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了解影响反应的因素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可从温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物颗粒的大小、反应物的浓度及催化剂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
7.(2分)(2015•荆门)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Zn,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的质量为m克,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
B.
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C.
取滤渣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D.
滤渣中的物质至少有两种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并通过固体质量不变化分析.
解答:
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2AgNO3=Zn(NO3)2+2Ag
65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固体质量增加的过程;
Zn+Cu(NO3)2=Zn(NO3)2+Cu
65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固体质量减少的过程;
而反应前后固体质量都是mg,说明硝酸银被置换完了,硝酸铜也发生了置换反应,因此滤渣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滤液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含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
A、滤液可能含有硝酸铜,因此滤液可能呈现蓝色,故A说法正确;
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没有沉淀产生,因为硝酸银完全被置换,故B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C、因为滤渣可能含有锌,因此取滤渣滴加硫酸,可能有气泡,故C说法正确;
D、滤渣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滤液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含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故D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结合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8.(2分)(2015•荆门)小明同学在总结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时发现,选用适当物质可实现如图所示的所有反应.若中间的物质为硫酸钡,那么对酸、碱、甲盐、乙盐四种物质的推断中,合理的是( )
A.
HClNaOHBaCl2Na2SO4
B.
HClBa(OH)2Na2SO4BaCl2
C.
H2SO4Ba(OH)2Na2SO4BaCl2
D.
H2SO4NaOHBaCl2Na2SO4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酸和乙盐会生成硫酸钡,说明酸提供硫酸根离子,乙盐提供钡离子;酸碱生成硫酸钡,说明酸提供硫酸根离子,见提供钡离子,采用排除的方法即可解答.分别将四种物质代入转换图中进行验证分析即可.
解答:
解:
根据题意可知,各种会反应的物质都生成了硫酸钡,
酸碱反应生成硫酸钡,酸中肯定有氢离子,酸就只会提供硫酸根离子,碱就提供了钡离子,可以排除A、B,
酸和乙盐反应也生成了硫酸钡,酸中肯定有氢离子,酸就只会提供硫酸根离子,乙盐中肯定有钡离子,可以排除A、D,
碱和甲盐也生成了硫酸钡,根据前面的推导可知,碱中有钡离子,甲盐中就一定有硫酸根离子,排除A、D,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采用排除法解答物质的推断题,只要有一个地方不满足就可以排除该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29分)
9.(6分)(2015•荆门)从Ca、Na、C、H、O、N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填空.
(1)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空:
①两个钙离子 2Ca2+ ;②3个氨气分子 3NH3 ;
(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单质是 O3 ;
②一种氮肥是 NH4NO3 ;
③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是 C2H5OH ;
④蒸馒头用的发酵粉中含有的盐是 NaHCO3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①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②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2)①根据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甲烷、二氧化碳、臭氧进行分析;
②根据题中所给元素组成的氮肥有硝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等进行分析;
③根据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是酒精进行分析;
④根据蒸馒头用的发酵粉中含有的盐是碳酸氢钠进行分析.
解答:
解:
(1)①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可知,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钙离子表示为:
2Ca2+;
②由分子的表示方法可知,3个氨气分子表示为:
3NH3;
(2)①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甲烷、二氧化碳、臭氧,所以造成“温室效应”的单质是O3;
②题中所给元素组成的氮肥有硝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等,可以是NH4NO3;
③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是酒精,化学式为:
C2H5OH;
④蒸馒头用的发酵粉中含有的盐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
NaHCO3.
故答案为:
(1)①2Ca2+;
②3NH3;
(2)①O3;
②NH4NO3;
③C2H5OH;
④NaHCO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0.(8分)(2015•荆门)请认真阅读,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能源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源的开采、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目前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
(1)人类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天然气和 石油 .
(2)天然气是常见的燃料,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
(3)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含硫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会引起“酸雨”.为减少大气污染,某发电厂采用了“石灰固硫法”,即在一定条件下向煤中掺入生石灰,用来吸收二氧化硫,已知这一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写出“石灰固硫法”的化学方程式:
CaO+SO2═CaSO3 .
(4)科学家预言,氢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试从氢气的性质分析氢气作为能源的主要优点:
来源丰富;单位质量放热多;生成物无污染 .
(5)如图1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A.t2℃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t1℃时,甲的溶解度为40
C.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的水,甲析出的晶体的质量比乙多
D.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②将t3℃接近饱和的甲溶液要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 恒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
(6)如图2所示都是常见的染成生活用品,其中是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有:
③⑥ (填序号).生活中要鉴别羊毛衫和合成纤维,可通过 燃烧法 的方法.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
化学与能源;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根据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进行分析;
(2)根据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解答;
(3)根据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化合生成的物质是亚硫酸钙进行分析;
(4)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且热值高进行解答;
(5)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及意义分析解答;根据使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析;
(6)根据有机高分子材料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根据羊毛主要是蛋白质,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制得的合成纤维进行分析.
解答:
解: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
(3)酸雨对建筑物有腐蚀性、影响植物生长等影响,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化合生成亚硫酸钙,化学方程式为:
CaO+SO2═CaSO3;
(4)氢气主要来源于水,在自然界中储量极为丰富;单位质量的氢燃烧时释放的热量大;燃烧产物为水,不产生污染;所以氢气作为能源的三个主要优点:
来源丰富;单位质量放热多;所以氢气是21世纪最理想的能源;
(5)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
A、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只能说明在该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A错误;
B、由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40g,故B错误;
C、在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说明在该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甲比乙多,因此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的水,甲析出的晶体的质量比乙多,故C正确;
C、在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说明在该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甲比乙多,因此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的水,甲析出的晶体的质量比乙多,故C正确;
D、要比较甲和乙的溶解度必须在同一温度下.没有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故D错误.
故选:
C.
②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6)有机高分子材料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①陶瓷属无机非金属材料;②黄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③羊毛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④煤炭属于;⑤玻璃属于硅酸盐产品,属无机非金属材料;⑥塑料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⑦酒精是有机物,但不是高分子化合物;用燃烧法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羊毛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燃烧基本是无味的.
故答案为:
(1)石油;
(2)CH4+2O2
CO2+2H2O;
(3)CaO+SO2═CaSO3;
(4)来源丰富;单位质量放热多;生成物无污染;
(5)①C,②恒温蒸发溶剂;
(6)③⑥,燃烧法.
点评:
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可依据已有知识进行解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减缓环境污染;要注意无机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的区别,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与合成材料的区别;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11.(5分)(2015•荆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镁与水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
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分成两等份.
步骤2:
将一份光亮的镁条置于冷水中,几乎没有观察到任何现象.
步骤3:
将另一份光亮的镁条置于热水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1)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的原因是 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
(2)经XX可知,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如果金属活动性越强,生成碱的碱性就越强.某同学向步骤③的烧杯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到镁条的表面有明显的红色出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2H2O
Mg(OH)2+H2↑ ,该反应是 置换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步骤2和3对比可知,影响镁与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温度 .
(4)根据以上信息,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推测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体产生,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金属镁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镁进行解答;
(2)根据镁条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进行解答;
(3)根据步骤2和3对比可知,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温度不同进行解答;
(4)根据金属钠的活动性大于金属镁,所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金属钠要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进行解答.
解答:
解:
(1)金属镁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镁,所以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的原因是:
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故填:
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2)镁条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
Mg(OH)2+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填:
Mg+2H2O
Mg(OH)2+H2↑;置换;
(3)根据步骤2和3对比可知,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温度不同,所以步骤2和3对比可知,影响镁与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故填:
温度;
(4)金属钠的活动性大于金属镁,所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金属钠要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故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推测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体产生,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填:
有气体产生,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要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来思考问题,一般可以通过金属被氧化的速度、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与相应的盐溶液反应三个方面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12.(5分)(2015•荆门)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1)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
MgCO3
MgO+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装置C的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无水CaCl2的作用:
干燥气体 .
(3)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
3CO+Fe2O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荆门市 解析 中考 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