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基于感悟和欣赏的审美性阅读.docx
- 文档编号:3878401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60.97KB
专题五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基于感悟和欣赏的审美性阅读.docx
《专题五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基于感悟和欣赏的审美性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基于感悟和欣赏的审美性阅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五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基于感悟和欣赏的审美性阅读
专题五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基于感悟和欣赏的审美性阅读
核心价值·阐释
现代诗歌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
阅读鉴赏现代诗歌,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必备知识·夯基
必备一 现代诗歌的意象
从表面看,诗是由字而成词,由词而成句,由句而成篇的。
但是若从语言符号所指称的内容来考察,那么诗歌的基本成分是“象”,由于诗中之象是用语言符号传达出来的,故可称之为“语象”。
欲在诗歌中成象,必先在诗人头脑中显象,诗人头脑中所显之象,诗论家称为意象。
由于“语象”的提法并未被广泛采用,人们仍习惯于将诗中用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象”称为意象。
►►►一、意象的来源
艾略特说过:
“一个作者的想象只有一部分是来自他的阅读。
意象来自他从童年就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
我们所有的人,在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之中,某些意象(而不是另外一些)屡屡重现,充满着感情,情况不就是这样吗?
一只鸟的啁啾,一尾鱼的跳跃,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朵花的芳香,德国一条上山路上的一位老妇人,从窗口里看到的正赌牌的六个恶棍,在黑夜中,在法国一条小铁路的交叉站上,那里还有一辆水车。
这样的记忆会有象征性的价值。
”应当说艾略特指出了意象最根本的诗人自有记忆以来就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
除去这个根本来源以外,意象可以通过阅读、通过欣赏其他艺术而再造,也可以在诗人自己获得的意象基础上加工改造,还可以在潜意识中形成,如梦幻中出现的意象。
►►►二、意象的种类
上述直接或间接来自诗人的感性生活的意象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直接意象。
即诗人头脑中直接浮现的关于某一事物的表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接渗透到具体的表象之中。
在全部意象中,直接意象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占有极大的比重。
有时以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可以构成一首诗,如:
风吹皱了的水
没来由地波呀,波呀。
(汪静之《小诗二》)
但更多的情况是把一个个的点象组织起来,构成面象,或称集合意象,以描述某个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表现某种比较复杂的情绪。
这类意象与单纯意象一样是诗人的心灵对现实的直接的反映,但又比单纯意象具有更大的包容量和更丰富的表现力,它的触角可以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心灵的各个领域,因而在诗歌创作中被广泛运用。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句子: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
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深沉的爱。
另一类是间接意象。
有时候,诗人遇到的事物比较复杂,思考的问题比较抽象,酝酿的感情比较微妙,直接意象很难把它们表现出来,此时间接意象就应运而生了。
间接意象以直接意象为基础,它的不同在于思想感情不是直接地倾注在意象上,而是通过意象曲折地暗示出来。
意象不再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对一的体现,而成为间接表现诗人心灵世界的喻体和客观对应物。
这类意象蕴含更丰富,更耐人寻味,因而成为诗人在独创性构思中重要的追寻目标。
间接意象又可细分为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
比喻意象,简单说就是同某种事物、理念或情感有某种相似点,因而拿来做比方的意象。
比喻意象可以用来摹状人或事物。
罗长城的《脊梁》是这样描写一位田野间老年农民的脊梁的: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四个比喻意象就如四盏强烈的探照灯,同时把光聚到这位老农的脊梁上,凸显出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内在的力和美。
除去摹状人或事物外,比喻意象在诗歌中最突出的作用还在于化抽象为具象,把不具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思绪、品格、声音等转化为具象的东西,从而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骆耕野写《不满》的时候,充满了对祖国的深挚的爱,对变革的殷切希冀,对创造的热烈向往。
但这种情绪毕竟是抽象的,要在诗歌中像下定义似的说明,不仅困难,而且费力不讨好。
经过艰苦的思索,诗人决定用两个比喻意象,使这种“不满”的情绪具象化:
像鲜花憧憬着甘美的果实,
像煤核怀抱着燃烧的意愿:
我心中孕育着一个“可怕”的思想,
对现状我要大声地喊叫出:
——“我不满!
”
象征意象,就是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
由于出现在诗歌中的只是象征体,而被象征的本体则隐去了,这样就使得诗歌更耐人寻味。
读者一旦透过象征的云雾,窥见诗人的本意,便会有一种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强烈的快感。
同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一定的任意性,因而诗人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读者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这样便大大增加了情绪的包容量与表现领域的宽广度。
请看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写的是礁石,但又不仅是礁石。
说它是礁石,因为它生动地体现了海边礁石的特点;说它不是礁石,很明显,诗人的命意不在写一块石头,而是要借用这一形象,回答“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的问题。
那迎着风浪,含着微笑,屹立在海边的礁石,既可看成我们民族的化身,又可看成诗人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
诗人江河写十年浩劫中年轻人深沉的思索,不采取直接议论的形式,而是凝结成这样的意象:
头颅深处
一层层乌黑的煤慢慢形成
“头颅深处”怎么会有煤,不是荒唐吗?
但是如果我们能理解“乌黑的煤”象征着痛苦思考的结晶,那我们就不能不佩服诗人艺术联想的巧妙与新颖。
[教材研习]
1.阅读教材诗歌《河床》,回答问题。
河床
昌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我是滋润的河床。
我是枯干的河床。
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
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纹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仰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让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我是父亲。
我爱听兀鹰长唳。
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
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
是下陷的断层。
是切开的地峡。
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
是横的河床。
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
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
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是始皇帝。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墙。
是广场。
是通都大邑。
是展开的景观。
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是结构力,是驰道。
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圞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1)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本身具有原始、血性、旺盛生命力的渴望和想象。
(2)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3)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系列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也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现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
答案
(1)兀鹰 母狼 黄河象
(2)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猎人 鹰的城堡 (3)飓风 时间 古迹 腭骨化石 始皇帝 驰道 不可攻克的球门
2.阅读教材诗歌《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诗歌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象: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作用: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描绘出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境界,营造出一种清新感,以此来表现康桥的秀美风光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必备二 现代诗歌的语言
同一个民族,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使用相同的语言符号,遵循相同的语法规则,因此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同性。
但由于诗歌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要服从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特殊规律,因而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这区别主要在于实用语言强调实用,其目的在于“知解”;诗歌语言则不求实用,其目的在于“审美”。
这一区别,导致了诗歌语言不同于实用语言的一系列特征。
►►►一、多义性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着梅花的蓓蕾吟咏道: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传达了梅花蓓蕾之神,也暗含了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多义性。
也就是说诗的语言除去表层意思外,还有着深层内涵,可以让人反复琢磨,越琢磨越有滋味。
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是由诗的审美特征决定的。
诗歌的语言符号与诗人的心灵世界之间是间接的折射,而非直接的对应。
比起实用性语言来,诗歌语言的深层内涵要远为丰富得多,这有可能把诗的语言从实用性的、从字典诠释式的狭隘理解中解脱出来,通过有限的手段——语音、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心灵世界。
正如闻一多所说:
“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文学的历史动向》
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源于诗人丰富而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根植于诗歌的内在结构,往往可以通过比兴、暗示、象征、双关等表现手法予以加强。
像牛汉的《半棵树》,表面上写的是一棵遭到雷劈的树,实际上象征了一种在威逼面前不退缩、在残害面前不屈服的精神,它既是冯雪峰命运的暗示,也是牛汉本人铮铮铁骨的写照,而不同时代里有着相同或相似命运的读者,可以从这半棵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二、跳跃性
诗可以略过一些过程的交待,把过去与未来、开始与结局、原因与结果等直接联系在一起。
这种节与节、行与行,甚至一行之内的大幅度的跳跃,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点。
这种跳跃的频率之快、幅度之大,在其他文体中往往难以见到,但在诗歌中是常见的。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从外表看是诗人所写客观事物的省略,从本质上看,还是由诗人思维的特殊性决定的。
诗人的思维时刻都处于跳跃的状态之中,如黑格尔所描写的:
“他在片刻间可以想起一些极不同的场合中的极不同的事物,凭自己的思想线索的指引东奔西窜,把各色各样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他并不因此就离开他所特有的基本情调或所思索的对象。
诗的内心世界也有这种生动活泼的情况。
”(《美学》)这就是说,当诗人构思的时候,诗人的意识之流并不是线型的,而是可以像电影蒙太奇镜头一样大跨度地连接,力求使不同时空的、异质的某些东西,在诗人情感思绪的统率下,在诗人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和谐地统一起来。
美国诗人庞德的长诗《诗章》第49章有这样几行:
雨,荒江,旅人。
冻云,闪电;豪雨,暮天。
小舟中孤灯。
芦苇沉重,低垂。
竹林萧萧,似在泣诉。
(丰华瞻译)
五行诗中写了雨、荒江、旅人等十种景物。
这些景物原本都是孤立的,每个景物都可以看做生活的一个片段,现在却把它们并置在一起,而且省去一切关联词,就好像把每个片段都通过投影仪同时投射到环形的银幕上,这就把诗人一瞬间的感觉和印象都写了出来,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的丰厚性。
诗歌语言的跳跃又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的基础上。
正像两个老朋友,他们只需要用很少的话,或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彼此便能心领神会。
因此当诗人抽去有形的连线把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聪明的读者照样能正确领悟,而且恰恰由于诗人不是直接说出的,因此当读者的思绪随着诗人的暗示跨到了艺术的彼岸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种强烈的快感。
►►►三、可感性
诗歌语言给人一种形象的、立体的感觉,特别是能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知觉、情绪转化为具体的东西,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容。
早在新诗诞生初期,胡适便提出:
“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诗味。
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
这便是诗的具体性。
”(《谈新诗》)胡适的这一意见,虽不尽全面,不过就这段话的基本精神看,他对那些抽象、空洞的诗予以针砭,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缺乏具体的感性的形象,很难被认为是一首好诗。
怎样才能获得具体感呢?
有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容,比如单说“月”,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写天山的明月出现在苍茫云海之间,几万里的空间都在月辉的普照下,给人的感受就具体而生动多了;有的是借助他物相似的特点,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如“记忆”本是无形的,舒婷却有这样的句子,“记忆如不堪重负的小木桥/架在时间的河岸上”(《还乡》),对故乡的眷念,伴随着“文革”十年浩劫中痛苦的回忆,通过“小木桥”这样一个比喻便具象化了。
►►►四、音乐性
诗和音乐是一起诞生的,最早的诗都是可以歌唱的。
后来诗与音乐虽然分了家,但诗的语言富于音乐性这一传统没有丧失,相反,音乐性作为诗的语言有别于散文语言的一大特征而保持下来了。
诗的音乐性固然可以给人以听觉上的娱悦,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情感的传达。
这是因为音乐性可以对原始的、粗硬的、强烈的情感,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有规律的运动,从而回旋荡漾地表现出来,加浓了诗味。
诗的媒介是语言,除去有外在声音的因素外,还有内在意义的因素。
因此探讨诗的音乐性就该从外在音乐性与内在音乐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也就是说按照数的比例关系,对声音进行有规律的组合。
在汉语诗歌中,押韵,就是使某些诗句的结尾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从而造成音韵的回环;平仄,就是按照一定的谱式使平声字与仄声字相间,从而造成声调的回环;节奏,就是依靠音组与停顿的有规则的配置,造成音节流的回环。
外在音乐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诗人通过外在的音乐性所表达的内心情绪的律动。
这种情绪的律动,一般称内在的音乐性。
内在音乐性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并不难理解。
正如同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有节奏的运动,人的内心也存在有节奏的变化。
人的情绪有激昂与沉静、欢乐与悲痛、紧张与松弛、热烈与冷淡等变化,是波澜起伏的,这种情绪的波澜起伏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即内在的音乐性。
诗的音乐性应是内在的情绪律动与外在韵律的完满的结合。
仅有外在的押韵、平仄、节奏等手段不足以构成音乐性;仅有内在的情绪律动,缺乏一定的形式使之外化也是不行的。
在把诗的内在音乐性用语言外化出来的时候,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做法。
今天的新诗用严整的“五七言”的越来越少,相当多的新诗不押韵,更不会遵循固定的平仄谱式,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的语言也有着一种音乐的美。
世界万物与人的心灵世界都处于运动之中,它们的变化都有一种自然的律动,诗人按照口语的自然节奏把这种律动传达出来,不刻意修饰,自身便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如艾青的《巴黎》:
巴黎
在你的面前
黎明的,黄昏的
中午的,深宵的
——我看见
你有你自己个性的
愤怒,欢乐
悲痛,嘻戏和激昂!
整天里
你,无止息的
用手捶着自己的心肝
捶!
捶!
或者伸着颈,直向高空
嘶喊!
……
诗人力图透过这长短不一的音组、不甚规则的停顿,反映出巴黎这个现代大都会的运动节奏,表现自己在巴黎的光怪陆离景象的强烈刺激下,一种情绪的搅动。
这首诗不押韵,也不是“五七言”,但是不能否认它所独具的音乐美。
[教材研习]
1.阅读教材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回答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丛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吗?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7年12月28日夜间)
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重复叠现,回环复沓,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强调了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
这样写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
2.阅读教材诗歌《天狗》,回答问题。
天狗
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1920年2月初作)
这首自由体诗同它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相得益彰。
请从诗歌节奏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这首诗中,诗句长短不一,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
诗人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消长而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的协调。
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一种迅疾的节奏。
关键能力·突破
考向
分析意象
一、抓住意象,整体把握
现代诗歌离不开意象,所以,品味现代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组成的。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意旨。
鉴赏现代诗歌,就得找出这些具体的意象,例如:
月亮、孤舟、白云、梅、菊、雁……这些意象营造了悠远的山水意境,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唤起读者的记忆,使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把诗歌还原为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为具备广泛生活情感体验的大自然的原真表象,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真切的感知和认识的统一。
抓住这些意象,通过对诗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正确解读诗歌。
如艾青的《礁石》,我们就须抓住诗人所咏之物——礁石。
作者把坚硬的礁石放到一波又一波的浪中,但礁石依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由此我们可以整体感知到诗中的礁石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它已蕴涵了作者的情和志,象征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抓住了礁石这一意象,我们就可以体会出本诗所表现的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二、反复揣摩,体味新意
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立象近意”的悠远传统,现代诗人不得不转而寻求旧意象的新拓展和新意象的另挖掘。
他们不再是遵循古道,小心翼翼地守望在古典诗歌的星空之下,而是大胆创新,根据自己的言说需要合理取舍,跳出前人的窠臼,以独立于古典诗歌意象构成之外的新品质形成现代诗人自主的意象,展示抒情模式,借以传达全新的充溢时代精神的诗歌精神、意象情趣和个体情感。
同时,受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影响,现代诗歌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借物咏怀和西方象征诗歌寻找思想感情与客观对应物的相通点,成就了现代诗歌“兼容并包”、独具个性的意象体系。
因此解读现代诗歌时,我们必须反复揣摩,力求探出它的新意,从而准确解读它的含意。
三、联想想象,品味诗意
想象是诗歌飞翔的翅膀,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
欣赏诗歌当然也是运用想象的再创造。
因此我们在解读现代诗歌时,就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而要对意象展开联想想象,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五 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基于感悟和欣赏的审美性阅读 专题 现代诗歌 文本 阅读 基于 感悟 欣赏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