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3878250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9.04KB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十堰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八年级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低温超导科技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1989年实验得到的最高转变温度已达到-141℃,这个温度读作()
A.零下141度B.零下摄氏141度C.负141摄氏度D.摄氏负141度
【答案】C
【解析】-141℃表示温度比0℃低141℃,读作“负141摄氏度”或“零下141摄氏度”。
故选:
C。
2.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B.禁止广场舞活动
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C
【解析】A、如果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可以从声音的接受处减弱噪声,但同样也无法与外界交流了,此措施不合理;
B、禁止广场舞活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但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因此不能禁止,此措施不合理;
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此措施合理;
D、在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显示噪声的分贝,但无法减弱噪声,此措施不合理;
故选:
C。
【点睛】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3.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
”。
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答案】A
【解析】小明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
小明相对于路旁的树木、迎面的行人、从身旁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C.D都不符合题意,A符合。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4.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光是单色光
B.五星红旗是红色的,因为它能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
C.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是光源
D.红外线烤箱是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白光是复色光,故A错误。
B.五星红旗是红色的,因为它能反射红光,吸收其它色光,故B错误。
C.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发生漫反射,屏幕不是光源,故C错误。
D.红外线烤箱是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来加热食品的,故D正确,符合题意为答案。
考点:
光现象
5.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D.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需掌握:
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
由题干图可知:
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招的热点.
6.如图所示三个规格相同的杯子里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盐水和煤油,已知盐水的密度为1.1×103kg/m3,煤油的密度为0.8×103kg/m3,根据杯中液面的位置可以判定()
A.甲杯是水,乙杯是盐水
B.甲杯是盐水,乙杯是煤油
C.乙杯是盐水,丙杯是水
D.乙杯是水,丙杯是煤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大小与体积成反比.据此分析判断.
解:
已知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由图知:
甲液体的体积最大,乙液体的体积最小,丙液体的体积居中,根据公式ρ=
得:
甲液体密度最小,为煤油;乙液体密度最大,是盐水;丙液体密度居中,是水.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对同种物质,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对不同物质,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7.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汽化吸热
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放热
C.一瓶水被冰箱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是由于水蒸气液化
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
【答案】C
【解析】A、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故A错误;
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吸热,故B错误;
C、由于从冰箱取出的一瓶水,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故C正确;
D、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受冷就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故D错误。
故选:
C。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液化知识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液化的条件有没有发生变化。
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透过容器的玻璃侧壁斜射到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一直向左移动
B.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回到P点
C.一直向右移动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回到P点
【答案】B
【解析】当容器加水时,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
当水面超过入射点时,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重新照射到P点。
故B符合题意为答案。
9.如图所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凸透镜可以成正立的实像
C.平行光通过摄像头会发生折射
D.摄像头发光照亮了二维码
【答案】C
【解析】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错误;
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是二维码反射的平行光经过摄像头折射而成,故C正确;
D、摄像头不是光源,不能发光照亮二维码,故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光源、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10.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五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践课题:
①测量牛奶的密度②鉴别金戒指的真伪③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④鉴定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⑤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数目。
你认为能够完成的是()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①测量牛奶的密度:
需要用天平测量牛奶质量,用量筒测量牛奶的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可以完成。
②用天平测量戒指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戒指的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可以鉴别金戒指的真伪,可以完成。
③取一小段铜导线,可以测它的质量、体积,算出它的密度,但无法测铜导线的直径、总质量,就无法得出它的长度,不能完成实验。
④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用天平测量铜球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和铜的密度比较,可以完成实验。
⑤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的数目:
先用天平测量50个大头针的质量,求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再用天平测量一堆大头针的总质量,求出一堆大头针的数量,可以完成。
故选:
C。
【点睛】本题用天平、量筒、水做多个实验,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做出一个、两个,做全做对要求有较高的能力,学生能大胆去做就是最好的收获。
二、填空题
1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他不懂得_______________的物理知识。
【答案】
(1).运动
(2).静止(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试题分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解:
(1)以河岸为参照物,船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
(2)而剑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剑是静止的,所以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
(3)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因为他把记号作为参照物,人和记号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掉到江里的剑和记号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楚人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
运动;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点评】本题除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物理知识外,还要对《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有所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12.冰箱冷冻室里的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就会变干,这是_________现象,冷冻室内四周有霜形成,这是________现象;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这是__________现象.(以上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
(1).升华
(2).凝华(3).凝固
【解析】
(1)冰箱冷冻室里的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会变干,是因为冰升华成水蒸气;
(2)冷冻室内四周会有霜形成,这是水蒸气直接凝华为小冰晶;
(3)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是由于手上的水分凝固为冰,与冰块粘在一起;
故答案为:
升华;凝华;凝固;
【点睛】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3.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___;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员要根据需要时而用力,时而轻柔的演奏,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坐在后排的观众即使看不清舞台上的情况也能听出进行独奏的是何种乐器,这主要利用了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不同.
【答案】
(1).音调
(2).响度(3).音色
【解析】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有关,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因为弦的松紧改变,从而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员要根据需要时而用力,时而轻柔的演奏,改变声源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响度;声音的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我们能够辨别发声体,就是依靠音色判断的,所以坐在后排的观众即使看不清舞台上的情况也能听出进行独奏的是何种乐器,这样主要利用了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4.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小物体通过水滴成一个正立、放大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这个镜子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人眼睛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是一个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答案】
(1).虚像
(2).显微镜(3).虚像
【解析】
(1)因为小水滴中间比边缘厚,所以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小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小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相对于显微镜的目镜,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显微镜,所以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
(3)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眼睛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是一个虚像。
故答案为:
虚像;显微镜;虚像。
【点睛】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采用显微镜这个实例作为突破口,对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较高的应用,了解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5.我们常说“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________比木头大;冬天里,北方户外装有水的水缸常会出现破裂是因为水缸里的水结成冰后,其体积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1).密度
(2).变大(3).变小
【解析】因为铁和木头的质量以及体积都不确定,但相同体积的铁比木头的质量大,所以“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密度比木头大;水结冰时,状态发生变化,虽然质量不变,但体积增大,所以会出现冬天室外的水缸被“冻破”的现象;质量不变,体积增大,由ρ=m/V知,密度变小。
三、作图题
16.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作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有两种作法:
第一种作法:
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发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第二种作法: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交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解:
第一种作法:
先将两条反射光线CA、DB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在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C、SD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第二种作法:
先过C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指向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注意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同理画出反射光线DB的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S的位置,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提供了两种解题思路:
先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作像点后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发光点或先根据光的反射作出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像点.
17.如图所示,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
对于凹透镜,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上图所示。
考点:
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四、实验探究题
18.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s1=2s2),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
(1).v=s/t
(2).刻度尺(3).秒表(4).便于计时(5).0.18(6).0.225(7).变速
【解析】
(1)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是为了使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慢些,便于计时;
(4)全程长
,通过全程的时间
,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半段路程为
时间为
则
(5)由(4)知,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变速运动.
故答案为:
(1).v=s/t
(2).刻度尺(3).秒表(4).便于计时(5).0.18(6).0.225(7).变速
【点睛】“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
算出平均速度,计算过程中注意路程和时间的统一。
19.某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则由装置图(如图所示)和上表数据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_________.(填“非晶体”或“晶体”)
(2)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___________.
(5)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烧杯中的水面应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答案】
(1).晶体
(2).固液共存态(3).固态(4).容器壁(5).均匀(6).高于
【解析】从该物质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可以看出,该物质在第8分钟到14分钟,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
(1)此物质一定属于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80℃,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3)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固态.
(4)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容器壁.
(5)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故答案为:
(1).晶体
(2).固液共存态(3).固态(4).容器壁(5).均匀(6).高于
【点睛】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特点、图象等不同,掌握晶体各阶段的状态等。
20.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如图甲所示).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了实验的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2).像与物等大(3).像距等于物距(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解析】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玻璃板要与桌面垂直。
如果玻璃板不竖直,无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时,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等大。
(3)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可以发现:
①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②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1.小威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按照实验步骤做了四次实验,如图所示是第一次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请你帮他完善如下操作。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①在表中空格A、B、C、D内填写相应内容_________.
②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__透镜,此时像比之前的______.(选填“大”或“小”)
③小威做到第2次实验时,如果用手挡住透镜的下半部分,光屏上的像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④小威做到第3次实验时,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此时,像会成在光屏的_____半部分(选填“上”或“下”),如果想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透镜向__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⑤如果把物距调节到5cm,看到的像比第4次实验__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
(1).40倒立缩小实像20倒立、放大的实像
(2).远离(3).大(4).像变暗(淡)(5).上(6).下(7).小
【解析】①根据图像,
已知f=10cm,所以2f=20cm,40cm>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成在2倍焦距处,即
;当物距为13cm时,像距为43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即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远离透镜,成的像也比之前的大;
③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④蜡烛燃烧变短,所以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仍在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⑤成虚像时,物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变大,像变大,如果把物距调节到5cm,看到的像比第4次实验小;
故答案为:
(1).40倒立缩小实像20倒立、放大的实像
(2).远离(3).大(4).像变暗(淡)(5).上(6).下(7).小
【点睛】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也要注意在实验前的调节工作。
22.为了鉴别一工艺品是否是铜做的,小何和小海等几位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1)小何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工艺品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a)所示,请指出其中的错误是哪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海这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测工艺品的质量,步骤如下: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该把平衡螺母向_____(填“左”或“右”)调节,才能使天平平衡;
②天平平衡后,把工艺品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处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工艺品质量为______g;
(3)接下来他们用量筒测量工艺品的体积,步骤如下:
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如图(c)所示),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再把固体浸没在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如图(d)所示),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则工艺品的体积V=______cm3.
(4)测得该工艺品的密度为_______kg/m3。
(5)他们认为,如果工艺品的密度与铜的密度不相等则工艺品不是铜做的。
你认为此结论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
【答案】
(1).不应用手直接拿取砝码
(2).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3).右(4).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5).97.4(6).20(7).4.87×103(8).不可靠
【解析】
(1)图示中用手拿砝码的做法是错误的,取放砝码要用镊子,不可用手拿砝码;
左盘应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图示中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2)①天平指针向左偏,说明左边质量大,所以应向右调螺母;
②加上最小的砝码仍然向右偏,说明砝码的质量偏大,此时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
工艺品的质量:
.
(3)由图可知,工艺品的体积:
.
(4)工艺品的密度:
;
(5)从密度的大小得出结论,存在片面性,因为工艺品如是空心的话,它的体积变大,则计算得到的密度偏小(有误),故该结论不可靠.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应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重点是天平的调平与使用、量筒的读数、密度的计算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计算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十堰市 学年 年级 学期 期末 调研 考试 物理试题 解析